词条 | 白胸苦恶鸟尼科巴亚种 |
释义 | 白胸苦恶鸟尼科巴亚种(学名:Amaurornis phoenicurus midnicobaricus)属于鹤形目秧鸡科,是白胸苦恶鸟的一个亚种。嘴基稍隆起,但不形成额甲,嘴峰较趾骨为短;跗骨较中趾(连爪)为短;翅短圆,不善长距离飞行。善奔走,在芦苇或水草丛中潜行,亦稍能游泳,偶作短距离飞翔,以昆虫、小型水生动物以及植物种子为食。在繁殖期间雄鸟晨昏激烈鸣叫,音似“kue,kue,kue”,故称“姑恶鸟”或“苦恶鸟”。在荆棘或密草丛中,偶亦能在树上,以细枝、水草和竹叶等编成简陋的盘状巢。分布于尼科巴群岛中部。 中文学名:白胸苦恶鸟尼科巴亚种 拉丁学名:Amaurornis phoenicurus midnicobaricus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鹤形目 科:秧鸡科 属:苦恶鸟属 种:白胸苦恶鸟 亚种:白胸苦恶鸟尼科巴亚种 命名时间:Abdulali, 1978 英文名称:White-breasted Waterhen 外形特征白胸苦恶鸟尼科巴亚种是中型涉禽。上体暗石板灰色,两颊、喉以至胸、腹均为白色,与上体形成黑白分明的对照。下腹和尾下覆羽栗红色。 成鸟两性相似,雌鸟稍小。头顶、枕、后颈、背和肩暗石板灰色,沾橄榄褐色,并微着绿色光辉。两翅和尾羽橄榄褐色,第1枚初级飞羽外翈具白缘。额、眼先、两颊、颏、喉、前颈、胸至上腹中央均白色,下腹中央白而稍沾红褐色,下腹两侧、肛周和尾下覆羽红棕色。幼鸟面部有模糊的灰色羽尖,上体的橄榄褐色多于石板灰色。 虹膜红色。嘴黄绿色,上嘴基部橙红色。腿、脚黄褐色。 大小量度:体重♂ 175-258g,♀ 163-251 g;体长♂280-346 mm,♀267-323 mm;嘴峰♂37 -40 mm,♀ 32-42 mm;翅♂ 156-175 mm,♀150-174mm;尾♂68-85 mm,♀61-78 mm;跗蹠♂53 -63 mm,♀46-58 mm。 (注:雄性——♂;雌性——♀) 分布范围分布于尼科巴群岛中部。 生活习性栖息于长有芦苇或杂草的沼泽地和有灌木的高草丛、竹丛、湿灌木、水稻田、甘蔗田中,以及河流、湖泊、灌渠和池塘边,也生活在人类住地附近,如林边、池塘或公园,在湖泊周围村落附近水域的水草中,普遍有白胸苦恶鸟活动,也见于近水的水稻田、麦田、紫穗槐和野蔷薇丛中。 栖息地的海拔高度从低地到1 500 m,在中国云南省为300—2700 m。一般成对活动。性机警、隐蔽,白天在植物茂密处或水边草丛中活动。善于步行、奔跑及涉水,行走时头颈前后伸缩,尾上下摆动。平时很少见其飞翔,受惊后多奔跑隐入草丛中或短距离飞行。飞时头颈伸直,两腿悬垂,起飞笨拙,急速搧翅。发情期和繁殖期常彻夜鸣叫,鸣声似“苦恶、苦恶”,单调重复,清晰嘹亮。 杂食性,动物性食物有昆虫(甲虫、蚱蜢等)及其幼虫、鞘翅目成虫、螟蛾及其幼虫、蚂蚁、鲎虫、蜗牛、螺、鼠,蠕虫、软体动物、蜘蛛、小鱼等;也吃草籽和水生植物的嫩茎和根。其中植物性食物有苕子种子、野荸荠籽、稗、瓜子、谷、大麦、小麦、植物种子和芦苇茎;偶尔取食砂砾。 生长繁殖繁殖期4—7月。单配制,至少在繁殖季节维持配对关系,此期有明显的领域性。巢营于水域附近的灌木丛、草丛或灌水的水稻田内,用芦苇、茭白、昌蒲或稻叶缠成,巢内垫有细草、植物纤维及羽毛等,呈浅盘状或杯状,常距水面0.5—1 m,有的远离水边。巢外径约26cm,内径约14cm,巢高约27cm,巢深6—12m。5月下旬至6月上旬产卵,每产4—10枚,通常5枚,卵呈椭圆形,淡黄褐色,密布深黄褐色或紫色斑点,钝端较为密集。卵的大小约为42mm×38mm,卵重约23.5g;孵化期16—18天,也有为20天。两性轮流孵卵、喂养和照顾幼鸟。雏鸟绒羽、嘴及腿均为黑色,常由亲鸟带领活动。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