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白胸苦恶鸟 |
释义 | 白胸苦恶鸟(学名:Amaurornis phoenicurus)属于鹤形目秧鸡科的鸟类,共有4个亚种。嘴基稍隆起,但不形成额甲,嘴峰较趾骨为短;跗骨较中趾(连爪)为短;翅短圆,不善长距离飞行。善奔走,在芦苇或水草丛中潜行,亦稍能游泳,偶作短距离飞翔,以昆虫、小型水生动物以及植物种子为食。在繁殖期间雄鸟晨昏激烈鸣叫,音似“kue,kue,kue”,故称“姑恶鸟”或“苦恶鸟”。在荆棘或密草丛中,偶亦能在树上,以细枝、水草和竹叶等编成简陋的盘状巢。分布于分布于印度次大陆,中南半岛,太平洋诸岛屿,华莱士区和中国。 中文学名:白胸苦恶鸟 拉丁学名:Amaurornis phoenicurus 别称:白胸秧鸡、白面鸡、白腹秧鸡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鹤形目 科:秧鸡科 属:苦恶鸟属 种:白胸苦恶鸟 亚种:4种 分布区域:印度、中国南部、东南亚 命名时间 :Pennant, 1769 英文名称 :White-breasted Waterhen 外形特征白胸苦恶鸟中型涉禽。上体暗石板灰色,两颊、喉以至胸、腹均为白色,与上体形成黑白分明的对照。下腹和尾下覆羽栗红色。 成鸟两性相似,雌鸟稍小。头顶、枕、后颈、背和肩暗石板灰色,沾橄榄褐色,并微着绿色光辉。两翅和尾羽橄榄褐色,第1枚初级飞羽外翈具白缘。额、眼先、两颊、颏、喉、前颈、胸至上腹中央均白色,下腹中央白而稍沾红褐色,下腹两侧、肛周和尾下覆羽红棕色。幼鸟面部有模糊的灰色羽尖,上体的橄榄褐色多于石板灰色。 虹膜红色。嘴黄绿色,上嘴基部橙红色。腿、脚黄褐色。 大小量度:体重♂ 175-258g,♀ 163-251 g;体长♂280-346 mm,♀267-323 mm;嘴峰♂37 -40 mm,♀ 32-42 mm;翅♂ 156-175 mm,♀150-174mm;尾♂68-85 mm,♀61-78 mm;跗蹠♂53 -63 mm,♀46-58 mm。 (注:雄性——♂;雌性——♀) 分布范围世界分布分布于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锡金、尼泊尔、巴基斯担、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以及中国西藏的东南部地区等。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包括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以及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香港、海南岛。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华莱士区,指传统的华莱士线(从棉兰老岛的东侧海域经望加锡海峡至巴厘岛与龙目岛之间)以东、巴布亚新几内亚以西的区域,包括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岛、努沙登加拉群岛、西南群岛、摩鹿加群岛(马鲁古群岛)、东帝汶等岛屿。 中国分布中国在北纬30°以南广泛分布,在南方省份为留鸟,在长江流域为夏候鸟,近些年来报道的有海南(东方、坝王岭、乐东、五指山、黎母山、吊罗山、琼山、文昌)、广东(徐闻、海丰、陆丰、揭阳、澄海、潮安、英德、清远、三水、高要、连山、乐昌、惠州)、香港、广西(北部湾)、福建(永泰、福州、闽候、长乐、连江、邵武)、台湾、云南(景洪、勐腊、勐海、思茅、孟连、河口、金平、蒙自、西畴、耿马、双江、保山、潞西、昆明)、江西(泰和、南昌、永修、丰城、靖安、波阳、都昌、九江、庐山、德安)、湖南(江华、宜章、东安、沅陵)、四川(峨眉、乐山、石棉、汉源、成都、简阳、重庆、北碚、南充、蓬安、岳池、苍溪、邻水、秀山、万源、城口、达县)、贵州(册享、榕江、平塘、贵定、惠水、遵义、赤水)、湖北(武汉、神农架)、安徽(贵池、祁门、黄山、九华山、金寨、大别山、合肥、滁县)、浙江(金华、丽水、杭州、宁波、莫干山)、江苏(太仓、苏州、盐城、高邮、江都、徐州、南京)、上海、河南(信阳、桐柏山、罗山董寨、伏牛山)、陕西(洋县)、甘肃(天水、武都)和宁夏(泾源、六盘山),偶见于山西(河津、太原)、山东(青岛)、辽宁(大连)和吉林(莫莫格)。 生活习性栖息于长有芦苇或杂草的沼泽地和有灌木的高草丛、竹丛、湿灌木、水稻田、甘蔗田中,以及河流、湖泊、灌渠和池塘边,也生活在人类住地附近,如林边、池塘或公园,在湖泊周围村落附近水域的水草中,普遍有白胸苦恶鸟活动,也见于近水的水稻田、麦田、紫穗槐和野蔷薇丛中。 栖息地的海拔高度从低地到1 500 m,在中国云南省为300—2700 m。一般成对活动。性机警、隐蔽,白天在植物茂密处或水边草丛中活动。善于步行、奔跑及涉水,行走时头颈前后伸缩,尾上下摆动。平时很少见其飞翔,受惊后多奔跑隐入草丛中或短距离飞行。飞时头颈伸直,两腿悬垂,起飞笨拙,急速搧翅。发情期和繁殖期常彻夜鸣叫,鸣声似“苦恶、苦恶”,单调重复,清晰嘹亮。 杂食性,动物性食物有昆虫(甲虫、蚱蜢等)及其幼虫、龙虱幼虫、鞘翅目成虫、螟蛾及其幼虫、蚂蚁、鲎虫、蜗牛、螺、鼠,蠕虫、软体动物、蜘蛛、小鱼等;也吃草籽和水生植物的嫩茎和根。其中植物性食物有苕子种子、野荸荠籽、稗、瓜子、谷、大麦、小麦、植物种子和芦苇茎;另有砂砾取食。 生长繁殖繁殖期4—7月。单配制,至少在繁殖季节维持配对关系,此期有明显的领域性。巢营于水域附近的灌木丛、草丛或灌水的水稻田内,用芦苇、茭白、昌蒲或稻叶缠成,巢内垫有细草、植物纤维及羽毛等,呈浅盘状或杯状,常距水面0.5—1 m,有的远离水边。巢外径约26cm,内径约14cm,巢高约27cm,巢深6—12m。5月下旬至6月上旬产卵,每产4—10枚,通常5枚,卵呈椭圆形,淡黄褐色,密布深黄褐色或紫色斑点,钝端较为密集。卵的大小约为42mm×38mm,卵重约23.5g;孵化期16—18天,也有为20天。两性轮流孵卵、喂养和照顾幼鸟。雏鸟绒羽、嘴及腿均为黑色,常由亲鸟带领活动。 亚种分化(4种) 1. 白胸苦恶鸟指名亚种(学名:Amaurornis phoenicurus phoenicurus) 2. 白胸苦恶鸟印度亚种(学名:Amaurornis phoenicurus insularis) 3. 白胸苦恶鸟尼科巴亚种(学名:Amaurornis phoenicurus midnicobaricus) 4. 白胸苦恶鸟印尼亚种(学名:Amaurornis phoenicurus leucomelanus)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文化内涵关于苦恶鸟的中国民间传说,是说这种鸟为一个苦媳妇所化,被恶家姑折磨虐待而死,化为怨鸟,所以叫起来总是“姑恶、姑恶”。苏东坡、陆放翁等人都有咏姑恶诗,可见宋朝已经有了这传说。南宋诗人范成大在诗序曰:“姑恶,水禽,以其声得名。世传姑虐其妇,妇死所化。” 苏东坡诗云:“姑恶,姑恶,姑不要,妾命薄”。这里所说的“姑恶”,应该是现在所谓的“苦恶鸟”之名的由来。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