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 |
释义 | 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又名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成立于2001年,是一个以研究、传承中国农业历史文化为宗旨的专业性学术机构。 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又名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成立于2001年,是一个以研究、传承中国农业历史文化为宗旨的专业性学术机构。 历史沿革其最早的前身是1921年创建的金陵大学农史资料组。1955年7月,经农业部批准,正式成立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文革”期间,研究工作一度中断。其后,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关怀下,开始恢复建制。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技术史研究室,室址设在江苏省农业科学院。1979年,迁至南京农业大学。1984年,更名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2001年6月,对相关学科力量进行整合,组建成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接受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南京农业大学的双重领导。 大事记1921年 原金陵大学图书馆成立农业史资料组,此即研究院最早的前身 1932年 农业史资料组并入金陵大学农业经济系 1955年 正式组建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与南京农学院双重领导的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 1966年 调整建制,并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1978年 经国务院批准,恢复原来建制 1981年 被批准为农业史硕士学科点 1985年 举办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建室三十周年学术讨论会 1986年 被批准为国内唯一的农业史博士学科点 1992年 建立农学类博士后流动站农业史站点 1993年 被评为农业部重点学科 承办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 1997年 学科调整为理学类科学技术史一级学科 1998年 建立国内唯一的理学类博士后流动站科学技术史站点 1999年 再度被评为农业部重点学科 2001年 改组建立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 2002年 承办二十世纪中国农业与农村社会变迁研讨会 2003年 筹建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 2004年 发起成立江苏省农史研究会 运行机制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是一个开放型的学术机构,实行院务委员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以专职研究人员为核心,兼职人员、博士后研究人员及国内外访问学者为外围,以科研项目为纽带,开展广泛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信息收集与传播的工作。 发展目标研究院保持传统优势以强化特色,拓宽研究领域以促进发展,聚合国内外农业史和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力量,将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办成国内领先并具国际影响的农史科学研究中心、人才培养中心、学术交流中心和信息资源中心。 学科建设 研究院1981年被国家批准为农业史硕士学科点;1986年被批准为农业史博士学科点;1992年被评定为农学类博士后流动站农业史站点;1998年被评定为理学类博士后流动站科学技术史站点;1993年和1999年两度被评为农业部重点学科。目前是国内唯一的农业史博士学科点和科学技术史博士后流动站。除科学技术史一级学科博士学科点外,研究院还拥有科学技术哲学、历史学专门史、社会学等三个硕士学科专业和一个公共管理硕士(MPA)研究生专业学位。科学技术哲学主要侧重农业技术创新,专么史侧重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利用与整合,社会学侧重农村社会学和科学社会的研究。 研究队伍作为中国农史研究的重镇,研究院拥有一批知识渊博、成果突出的专家学者。2008年,有教授8名、博士生导师6名、副教授10名、讲师15名,形成了一支相对合理的学术梯队。 在充分发挥该院群体优势的基础上,还通过聘请兼职研究员,接受国内外访问学者、博士后研究人员等方式,开展农史研究工作。 研究机构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下设6个研究室和4个研究中心,即农业科技史研究室、农业经济史研究室、农村社会史研究室、农业文化研究室、农史文献研究室、生物学史研究室、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生态环境史研究中心、中外农业文化交流研究中心和中华农业文明多媒体研发中心。 * 农业科技史研究室 农业科技史研究室主要探讨中国传统农业科技发生、发展规律及成就,总结农业科技的优良传统,发掘其中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合理成份,为国家农业科技发展规划和决策提供历史借鉴。 * 农业经济史研究室 农业经济史研究室主要探讨历史时期农业领域中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辩证关系,包括农业政策、农业思想、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生产力水平等方面的内容,为国家农业经济发展规划提供背景资料和参考意见。 * 农村社会史研究室 农村社会史研究室主要探讨历史时期农村社会结构、农民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以期揭示农村经济、社会和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推动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 农史文献研究室 农业历史文献研究室主要承担各种农业典籍、农史资料的校释整理工作,并对农史文献的版本、源流、价值等问题进行探讨,为农史研究提供准确、翔实的资料。 * 农业文化史研究室 农业文化史研究室主要探讨与农业生产活动直接相关的各种文化现象,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技术文化和观念文化四个层面,并探讨农业发展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农业与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 生物学史研究室 生物学史研究室以中国生物学的发生、发展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中国生物学学科的发展衍变过程、生物学在科学领域中的地位与作用、生物学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 * 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要探讨科技、经济与社会诸因素之间互动关系,包括科学技术进步的社会背景、科学技术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此外,还对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科技奖励制度及科学活动规律等问题展开研究。 * 生态环境史研究中心 生态环境史研究室主要探讨历史时期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变迁之间的互动关系,侧重研究农业开发对生态环境变迁的影响、生态环境变迁与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关系,以便为国家农业发展战略提供启示和借鉴。 * 中外农业文化交流研究中心 中外农业交流研究中心主要探讨中外农业科技的交流与合作、中外农业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在研究内容上,主要侧重近现代中国与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等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 * 中华农业文明多媒体研发中心 中华农业文明多媒体研发中心主要依托该院农史信息资源,利用计算机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农业历史典籍进行数字化存贮,建立中国农业历史文献信息数据库系统信息系统,为农史研究提供了快捷、方便的通道。 人才培养自1981年以来,研究院已培养硕士研究生40余名,博士研究生20名。2008年在读博士25人,硕士50余人。已毕业的研究生,大多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其中不少人已成为学术带头人,为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科学研究研究院自建室以来,在几代学者的辛勤耕耘下,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共编撰出版农史研究专著80余部,辑佚、校释出版古农书18部,编辑《中国农学遗产选集》甲类(上编)丛书14册,在一、二级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900余篇。 在已出版的农史著作中,《齐民要术校释》、《东鲁王氏农书》、《中国农学史》、《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稿》、《中国耕作制度史》、《中国畜牧兽医史》、《中国农田水利史》、《中美农业发展比较研究》、《旧中国苏南农家经济研究》等著作,代表着二十世纪中国农史研究的最高水平,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自1987年以来,该院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10余项,其中国家优秀科技著作三等奖1项,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国家教委首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中国优秀图书二等奖1项,亚太图书荣誉奖1项,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项。5部专著被译成日文和英文分别在日本和香港出版。 信息传播为适应信息科技发展的需要,研究院聚合多种资源,建立了一刊一网的传播格局。 * 《中国农史》 《中国农史》是国家一级学会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的会刊。她创刊于1981年,已出版82期,发表论文1400多篇,成为学术界公认的国内三大经济史杂志之一。自1992年以来,《中国农史》一直被评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也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此外,《中国农史》刊登的文章还被美国《史学文摘》、《美国历史与生活》和《中国地理科学文摘》等杂志摘录和转载,在国际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中国农史》倡导对中国农业历史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固定栏目有农业科技史、农业经济史和农村社会史,同时开设区域农业史、农业文化史、农业文化交流史、生态环境变迁史及农史文献整理研究等栏目,及时登载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 * 中华农业文明网 中华农业文明网是一个以农业历史和文化为主题、学术性与普及性兼顾的专题文化网。在栏目设置上,以农业科技史、农业经济史、农村社会史、农史文献、区域农业史、世界农业史、农业文化、中外农业交流、农业现代化等学术性专栏为经,以该院概况、学术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信息中心、中国农业遗产数据库、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万国鼎学术讲座、江苏省农史研究会等专栏为纬,同时设有专家论坛、新书介绍、科普园地等窗口。将学术研究与信息动态融为一体,兼具知识性、趣味性,是中华农业文明网的主要特色。 学术交流研究院自二十世纪中期以来,就先后与英国、日本、荷兰、美国及港台地区学术同行建立了学术交流和合作关系。 1956年,英国皇家科学院李约瑟博士专程来到该院,与万国鼎、陈恒力、胡锡文、李长年、陈祖槼等专家学者进行交流,对该院的研究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1972年,李约瑟博士的助手、著名学者白馥兰女士也前来该院进行学术交流。 1980年以来,研究院与国外学术交流活动更加频繁。美国农史学会主席丹尼尔博士、加州大学农史研究中心主任林彼德教授、威斯康星大学赵冈教授,日本京都大学教授天野元之助博士、东海大学渡部武教授、日本大学陈仁端教授、宫崎大学滕原宏志教授、一桥大学马德斌教授、荷兰瓦赫宁根农业大学淮波多斯教授、香港大学马楚坚教授、台湾大学江荣吉教授、台湾清华大学陈良佐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刘石吉、陈秋坤、陈慈玉研究员等曾多次来院进行学术交流。 本着双方互动的原则,研究院也多次选派研究人员赴美国、荷兰、日班、韩国学习和交流。1994年,王思明教授应邀赴美国国家历史博物馆从事访问研究;1999年,再次获美国史密森研究院和中国农业部资助,赴美国加州大学和斯坦福大学从事客座研究;1996年,张家炎先生获国家留学基金资助,赴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和莱顿大学进修学习。1996年,郭文韬教授应邀前往韩国汉城,参加第八届东亚科学史国际学术讨论会。2000年,朱自振教授应邀前往日本京都大学、静冈大学进行学术交流。2003年8 月,王思明教授应邀参加在韩国庆州举行的“第三届东亚农史国际学术讨论会”并在会议在作“16世纪以来中国农业与农村变迁”的主题报告,10月和12月盛帮跃教授和周中建副教授分别赴日本、韩国参加经济史学术研讨会和园艺史学术研讨会。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