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华倪姓传世录 |
释义 | 黄帝最初随父亲少典姓公孙,并继承了有熊氏的称号,因生在轩辕,就取名叫“轩辕”。后来,黄帝成为部族首领,他的部族主要活动在姬水流域,他因此又以姬为姓。 简介黄帝本姓公孙,他的父亲原是统治今河南省新郑一带的有熊国的君主,名叫少典。少典娶有蟜氏部族的女子附宝为妻。 传说附宝与少典成婚后,某夜在郊外田间散步,抬头仰望天空,欣赏满天星斗。突然天空发出一道万丈光芒,如闪电,似银蛇,绕着北斗七星旋转不停。最后,这道光芒由天而降,竟落到附宝身上。附宝只感到腹中忽然一动,后来就因此有了身孕。与一般女性怀孕不同,附宝足足怀胎24个月,才在一个叫轩辕的地方(在河南新郑西北,又说在山东曲阜)产下一位圣婴,他就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轩辕黄帝。 黄帝最初随父亲少典姓公孙,并继承了有熊氏的称号,因生在轩辕,就取名叫“轩辕”。后来,黄帝成为部族首领,他的部族主要活动在姬水流域,他因此又以姬为姓。 黄帝的姬姓部族兴起之日,正值原来统治中原、与黄帝有血缘亲属关系的炎帝部族走向衰落之时。黄帝利用这一大好时机,联合其他中原部族,“振德修兵”,组织了一支强大的军队,然后向炎帝部落发动了—次猛烈的进攻。经过一场空前血战,黄帝打败了西方的炎帝部落,“诛炎帝而兼其地”。紧接着,黄帝又率部消灭了东夷蛮尤部落,并经过一系列南征北战,第一次统一了中国大地上的大部分原始氏族、部落和民族,建立了中原华夏民族最早的原始国家政权——酋邦。 黄帝自然成为这个新兴的早期国家政权的君主,被尊为帝。当时被征服的各氏族和部落,都遵从黄帝的号令,成为黄帝统治下的子民。而黄帝又把自己的众多儿子、亲信、贵族分派到四方,去监督、管理天下臣民。久而久之,黄帝与酋邦内务原始部族的关系,便由领袖与臣属关系演变为父子亲属关系。各部族的成员,都认黄帝为父,他们的后裔子孙和分衍的各个姓氏,便也远溯黄帝为始祖。这样,黄帝不仅成为姬姓,而且也成为包括倪氏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始祖。 黄帝第 一 世 中华大始祖 黄帝 父为少典氏,少典氏为诸侯,姓公孙;母曰附宝, 视大电绕北斗星,感而有孕,二十四个月后,生帝于轩辕之丘,因名轩辕。国于有熊,故号有熊氏。黄帝成为部族首领,他的部族主要活动在姬水流域,长于姬水,故又以姬为姓。纳四妃,生二十五子。 元妃西陵氏之女,曰嫘祖(黄帝廿九年,嫘祖于若水生昌意),生昌意(长子)、玄嚣、龙苗; 二妃方累氏,又名白节,生休及清; 三妃彤鱼氏,生辉及夷彭; 四妃曰嫫母,貌恶而德充,生苍林、万阳。 其众妾之子共有十六人;二十五子中,已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姞、酉、祁、己、滕、箴、荀、任、僖、缳、依)。八月既望,帝崩,葬陕西桥山。 黄帝在位百年,年百十一岁。也就是说黄帝在位100年,活了111岁去世,葬在桥山,其墓即今陕西省黄陵县北桥山的黄帝陵。 赞曰:赫赫始祖,德业煌煌。涿鹿绝辔,天下宾从四野;宫室既筑,文明肇始八荒。造舟车而九垓同轨,作仪礼则谐和万邦。 昌意公第 二 世 昌意公。系黄帝长子。 昌意公生于黄帝廿九年。黄帝七十七年令昌意公降居四川若水(今青海墨曲、四川若尔盖和岷江上游—带)。娶蜀山氏女昌仆为妻,生子颛顼。后昌意公携全家北迁至中原,建昌意城(今河南南乐县西北)。 传说当年黄帝长子昌意因才德低下,不足继承帝位,被降职到西南若水流域做诸侯。昌意被调派若水后,娶当地土著蜀山氏酋长之女昌仆为妻,在这里成家、立业、定居。 《大戴礼·帝系》和《帝王世纪》记载,昌意的正妃昌仆又名女枢,某晚看到天空有“瑶光之星贯月如虹”的异象,并因此心有所感而怀了身孕,后来便生下了朱姓血缘远祖颛顼。但《山海经·海内经》对此又有不同的记载,认为颛顼是黄帝曾孙、昌意之孙,并说颛顼之父为韩流。《山海经》为上古南方人记南方事的奇书,所记当更为真实可信。 颛顼帝第 三 世 颛顼帝。 颛顼帝生于乐水 (今四川荥经县一带) 都高阳(今杞县)居帝丘(今濮阳西南),号高阳氏。二十岁时,得黄帝传位,在位78年,寿98岁。颛顼的次妃腾隍氏又名叫女禄,她生了2个儿子:长子称、次子禺。称,有的史书上也写作“伯称”,字伯服。 颛顼像他的祖先黄帝一样,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圣大贤之人。他出生在若水,少年时随着部族不断顺黄河流域东迁,后加入少昊东夷部落,定居于穷桑(今山东曲阜县)一带,因此又号穷桑氏。颛顼少负大才,年仅10岁,便成为东夷部落首领少昊的得力助手;20岁时,便继承少昊的帝位,成为东夷部落酋邦的首领,建都穷桑。此后,颛顼又率领他的部族向西迁徙,挺进中原。在这里,颛顼先与来自西北的共工部落大战一场,打得“天柱折,地维绝”,终于将共工氏赶到南方。接着,颛顼又兼并了大批中原华夏集团’的小邦国,最后统一了四方,继承了他祖先黄帝的帝位,做了中原华夏酋邦的君主,迁都中原的帝丘(今河南濮州市西南颛顼城)。《帝王世纪》、《皇览》等书记载,颛顼于公元前2514年登帝位,执政78年,享年98岁时才去世,葬在东郡濮阳顿丘城南广阳里(今河南内黄县梁庄乡)。而《山海经》则说葬于汉水上游的鲋鱼山(或作务隅、附禺)。《春秋命历序》还记载,颛顼高阳氏曾传位20代,统治中原350年。 农历三月十八日为颛顼帝诞辰, 颛顼帝创制了华夏第一首国歌《承云》,用以祭拜上帝、改造了原始巫教;创制了历法,被后人称为“历法之宗”。颛顼崩后被尊为中国上古五帝之一,又被尊为五方之神中的北方之神,故典籍又称他为北帝、黑帝。 称公第 四 世 称公。 称的儿子叫老童,有的史书也写作“卷章”。 次子禺,禺疆为传说中的海神、风神和瘟神,也作“禺强”、“禺京”,是黄帝之玄孙。海神禺疆统治北海,身体象鱼,但是有人的手足,乘坐双头龙;风神禺疆据说字“玄冥”,是颛顼的大臣,形象为人面鸟身、两耳各悬一条青蛇,脚踏两条青蛇,支配北方。据说禺疆的风能够传播瘟疫,如果遇上它刮起的西北风,将会受伤,所以西北风也被古人称为“厉风”。 据《路史》所载,远古时的黄帝,有个玄孙叫“禺疆”,古时候“疆”字和“强”字通用,禺疆的子孙有的取疆字为姓,往往写成强字,这样便形成了强姓,为强姓始祖。 老童(卷章)公第 五 世 老童(卷章)公。老童娶根水氏部族的女子骄福为妻,生子二:重黎和吴回。 在中国远古时期,部族首领的名字也往往就是部族的名字。老童的长子重黎,就是因为担任了重黎部族政权的酋长,才以部族名取名。作为颛顼的一个分支后裔,重黎被当时的中原华夏酋邦君主帝喾任命为火正——远古时期为酋邦政权掌管火的官职。远古时火官官名叫祝融,所以人们又以官代名,称重黎为祝融,神话传说祝融是古时三皇五帝三皇之一,以火施化,号赤帝,住在昆仑山的光明宫,是他传下火种,教人类使用火的方法。后世尊为火神。 但重黎经常受到帝喾集团的排挤。当时共工氏作乱,帝喾派祝融重黎到南方去镇压强大的反叛部落共工氏,后帝喾却以重黎诛之而不尽、平乱不力为借口,杀了重黎,另改任重黎的弟弟吴回接任火正祝融一职。这样,吴回也被称为祝融氏。 吴回代兄为祝融氏,继续率他的部族南下与共工氏作战。后来终于镇压了共工氏的叛乱,但吴回却也死在南方,葬在南方衡山之阳的祝融峰(今湖南衡山)。祝融去世后,被尊为传说五方帝中南方炎帝的辅佐——火神。 民间相传祝融因为教会人类使用火,人们对祝融都非常之崇拜,但水神共工看不过眼,心想世界万物离不开水,为什么人类只崇拜祝融,而不崇拜自己,越想越气奋。于是集五湖四海之水冲向昆仑山,把昆仑山上的圣火浇灭,顿时全世界漆黑一片。祝融得知非常愤怒,骑上火龙,与共工大战起来,水此终是往低处流,洪水从昆仑山下落下来,祝融乘机发起进攻,把共工烧得焦头烂额。共公输得不顺气,一气之下撞向不周山,谁知不周山是天柱,天柱给撞断了,天也塌下来,给世界万物带来灾难,于是就引来女娲补天的故事。按今天的话来说这可以说是女娲补天的前传。 另一说法,伏羲死后共工作乱,黄帝派祝融平叛,虽然打败了共工,但没有杀死所有共工氏成员,黄帝杀了祝融。后由他的弟弟吴回担任火正官,依旧称祝融氏。 吴回公第 六 世 吴回公。 子一陆终。 吴回公在舜帝时继任祝融氏。祝融氏即其兄北重黎有罪被诛,吴回公继任祝融氏。 葬于南方衡山之阳的祝融峰即今湖南衡山。 祝融氏是黄帝后世子孙。《史记·卷四十 ·楚世家》说:“高阳者(帝颛顼),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世本》说:“老童(即卷章)生重黎及吴回。” 帝喾时代,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乃以庚寅日诛重黎,以其弟吴回为火正。吴回死,陆终嗣。陆终有子六人。颛顼的这一支后裔,自称至吴回,因系庶出,没能承继颛顼的帝位,并逐渐向南迁徙,到重黎和吴回兄弟时,已迁徙至我国南方。祝融吴回死后,他的子孙和部族成员大都北返中原。后来,祝融部族不断裂变出众多分支,形成历史上著名的“祝融八姓”。 陆终公第 七 世 陆终公。 陆终公被封在陆乡(今山东平原县境内)。由于终公在陆乡成绩卓著,名声显赫,世人为称颂其在陆乡的功绩,遂将终公所在的封邑陆乡当作其名字的一部分,称陆终。陆终公娶鬼方部落女女鬼(女贵) 生六胞胎,六兄弟后采都封疆立国开姓: 长子樊封昆吾,其国卫;后裔形成己姓; 二子惠连封参胡,其国韩,后裔形成董姓; 三子筏封大彭,其国徐;后裔形成彭姓; 四子莱言封郐,其国郑,后裔形成坛姓; 五子晏安封曹, 其国邦;后裔形成曹姓; 六子季连封楚,其国楚。后裔形成芈(mie 音咩)姓。 历史上把这6个姓再加上从彭姓分出的秃姓和从曹姓分出的斟姓,即己、董、彭、秃、妘、曹、斟、芈(读音mie),合称“祝融八姓”。倪氏,便源出“祝融八姓”中的曹姓一支。所以,今天的倪氏,可称为曹姓朱氏的分支;倪氏与今天中国的朱氏、曹姓,在血缘上属于同宗。 因为牟姓起源于周朝,是火神祝融之后。据《姓氏考略》、《元和姓纂》及《风俗通》所载,牟(故城在今山东莱芜东二十里)国为周时子国,相传为祝融之裔,春秋末灭国,其后以国为氏。 祝融为上古时期掌管火的官职,起初为颛顼曾孙重黎所担任。祝融又称火正,因重黎很有功绩,能光融天下,被帝喾命名为祝融。重黎诛伐共工氏时,因没有将共工家族斩尽杀绝,而被帝喾诛杀。后帝喾命其弟吴回继任,复居火正,为祝融。吴回生子陆终,承袭此职。以后祝融由官职又演变为部落名称。其后有建立牟国者,为周时子国,牟国于春秋末灭国,亡国之后,子孙以国为氏称牟姓。由于祝融之职由吴回之后相袭,故后世牟姓大多尊祝融陆终为牟姓得姓始祖。 曹国晏安公第 八 世 晏安公。为陆终之五子,吴回之孙; 大禹赐为曹国,故又称曹安,遂姓曹。曹姓始祖,曹国第一代国君。世居山东。曹国,在今山东定陶县西南,历唐虞夏商,逾数千年之久。 第 九 世 曹均连公。曹国第二代国君。 第 十 世 曹彩白公。曹国第三代国君。 第 十一世 曹季礼公。曹国第四代国君。 第 十二世 曹武辛公。曹国第五代国君。 第 十三世 曹主廷公。曹国第六代国君。 第 十四世 曹公。曹国第七代国君后皆名讳失考,只知传二十一世后至侠公。 第 十五世 曹公。 名讳失考。 第 十六世 曹公。 名讳失考。 第 十七 世 曹公。 名讳失考。 第 十八世 曹公。 名讳失考。 第 十九世 曹公。 名讳失考。 第 二十 世 曹公。 名讳失考。 第二十一世 曹公。 名讳失考。 第二十二世 曹公。 名讳失考。 第二十三世 曹公。 名讳失考。 第二十四世 曹公。 名讳失考。 第二十五世 曹公。 名讳失考。 第二十六世 曹公。 名讳失考。 第二十七世 曹公。 名讳失考。 第二十八世 曹公。 名讳失考。 第二十九世 曹公。 名讳失考。 第 三十世 曹公。 名讳失考。 第三十一世 曹公。 名讳失考。 第三十二世 曹公。 名讳失考。 第三十三世 曹公。 名讳失考。 第三十四世 曹公。 名讳失考。 邾国 第三十五世 曹挟公为邾子,故又称邾挟公。周武王灭商后封曹挟公在古邾娄(在今山东曲阜市东南)建国立君称邾国,为邾国第一代国君,战国时改国号为邹(公元前1045年)。邾国立国七百余年。世居山东。曹侠公也是朱氏、邹氏家族始祖。战国时,邾国被楚宣王所灭,子孙去邑以朱为氏。朱挟就是朱姓的受姓始祖。此支朱氏世居沛国相县,是为江苏朱氏。其后有大理学家朱熹、明朝皇帝朱元璋等。 第三十六世 邾非公。 邾国第二代国君。 第三十七世 邾成公。 邾国第三代国君。 第三十八世 邾车辅公。 邾国第四代国君。 第三十九世 邾将新公。 邾国第五代国君。 第 四十 世 邾訾父公。 邾国第六代国君。 第四十一世 邾武公,邾国第七代国君,字伯颜、谥武公。邾颜公既邾夷父,子二,长子夏父;次子邾友父。邾武公崩于公元前796年。他把王位传给了他的弟弟叔术。叔术非常贤达,他不愿意接替兄长的权力,只做了很短一段国君便把王位传给了夷父颜的长子夏父。夏父继位邾国作了国君之后(以后的朱姓始祖),便封自己的弟友父到古儿地(今山东滕州东),于公元前798年建立了郳国(小邾国)。(小邾)郳国自友父始共传十四世,战国中期公元261年被楚宣王所灭。同时夏父还把叔术封到滥(今山东滕州东南),建立滥国。鲁昭公二十一年(公元前 521)滥国国君黑肱降于鲁,国亡。 郳国 春秋是我国历史上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这时由周武王开创的周室王朝的鼎盛正逐步走向衰落,周天子的统治地位已不能起到控制全局的作用,特别一些大的诸侯国,为扩张势力范围,不断向别国争斗掠夺,史书称为“诸侯争霸”。如名躁一时的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都是争霸的风云人物。邾友父所创建的郳国(约五百余年,公元前782-261年)最终也毁于“争霸”灾难之中。郳犁来的鼎盛把国家推到诸侯国阶段,代表了郳国的兴盛,其地位也得到其他诸侯国的认可和重视,能够独立积极地参与国际交往事务。见于《春秋》记载中,郳国曾参与二十五次诸侯国国际交往活动。诸侯争霸愈演愈烈,弱肉强食的局势十分严峻,郳国最终连同薛国、滕国、邾国等小国统遭楚国所灭。 在历史上,除曹侠所建邾子国外,另外还有一个小邾子国,它便是由邾国所分离出而由邾友所建的郳国。 当年,邾武公夷父颜,生有2个儿子,长子叫夏父,次子叫友父。邾友父,本名邾肥,字友,又字友父,传世有邾友父鬲等青铜器。据文献记载,当年邾颜有功于周王室,于是周宣王封邾颜的小儿子到娜(今山东滕州东5里处,一说在今滕州东南50里处),建立另一个附庸小邦。 郳在初时本只是邾友的一个封邑,但后来却逐渐发展并从邾国独立出来,成为一个新的小邦国。它既是邾国的支裔和附庸,但同时也是鲁国的附庸。邾友所封的郳国,初时未有国名,而邾友子孙仍自称为邾人,但时人及后日史家认为此邾已非旧邾,且由旧邾所衍生,故加小以为别,称做小邾,也叫小邾娄;又因国都在即,且为古郎国故地,时人或又仍旧称为郳国,也写作倪国。 小邾国虽以邾友开国,但奉邾颜为始祖。据记载,邾友生 2子,后分为两支:长子继位为小邾国君;次子邾爽,到鲁国任下大夫的官职。邾爽后裔,以祖父邾颜之名为氏,称颜氏,此即后世中国颜氏的由来。 邾友所建小邾子国,传到他的孙子邾黎来时,因多次朝见鲁国,又数次跟从齐桓公勤王有功,遂得到各华夏大国的承认,并正式被周王室封为子爵,成为与其母邦邾国平起平坐的国家。但事实上,在整个春秋战国时期,小邾的势力都要远弱于邾国,因而它始终都与邾国保持附庸关系,其军政外交等重大决策也多与邾国同进退。 邾黎来之后的小邾国世系,文献记载不详。我们只知邾黎来之孙为小邾穆公,小邾穆公之孙为小邾惠公。小邾惠公之后再传6世,小邾国亡。因此,小邾自邾友起共传14代,大约在战国中期同邾子国一同被楚宣王所灭。 小邾灭国后,子孙一部分以国名郳,去邑而为儿姓,后改姓倪氏。 第四十二世 邾友父公。 邾友父即郳肥公、邾友公、颜友公。郳国第一代国君。 郳国(公元前798-261)历经约538年传世14代。邾友父公,也为颜氏家族、吴郡朱氏(郳国世孙邾洪基后裔)之始祖,邾友父公之长子郳志为郳(倪)姓始祖;次子名爽以祖父颜字为姓曰颜爽,是第一代以颜为姓的人为颜姓始祖。颜爽是邾夷父颜公孙子,友父次子。由于没有资格承袭君位,入鲁仕为下大夫,爽之后代世居鲁国。所以,颜爽才是名副其实的颜姓第一人。 其后有复圣颜回、大书法家颜真卿等。墓位于今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境内。 第四十三世 郳志公。 郳国第二代国君。倪姓始祖; 有史可考的倪姓第一人为邾友之子,郳(邾)国的第二代国君郳志; 第四十四世 郳庆公。 郳国第三代国君。 第四十五世 郳黎来公。郳国第四代国君。 公元前689年受周天子子爵之封。 第四十六世 郳公失考。 郳国第五代国君。 第四十七世 郳公失考。 郳国第六代国君。 第四十八世 郳穆公。 郳国第七代国君。(公元前566-522) 但在公元前522年,发生了郳(邾)穆公次子郳甲与六子奔郑的事件。至穆公之孙郳惠公之后浸微,衍六世,据何光岳《楚灭国考》载:郳(小邾)国亡国时间,大约是楚取徐州的同年--公元前261年,为楚考烈王所灭。 第四十九世 郳惠公。 郳国第八代。 第 五十 世 郳公失考。 郳国第九代。 第五十一世 郳公失考。 郳国第十代。 第五十二世 郳公失考。 郳国第十一代。 第五十三世 郳公失考。 郳国第十二代。 第五十四世 郳公失考。 郳国第十三代。 第五十五世 郳公失考。 郳国第十四代。灭于楚国,子孙去邑姓儿氏。 小邾(郳国)灭国后,子孙一部分以国名郳,去邑而为儿姓,后改姓倪氏。 国破家亡后,郳氏族人被迫离开世世代代的故国家园,开始从郳国四处逃散,同时把郳人的血缘种子撒向了中华大地。这些新生后裔的郳族子孙,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他们迅速地在平安之地生根、开花、结果、繁衍,进而传世昌盛,成为当今中华大地上具有辉煌历史的姓氏之族----倪姓。 目前国内几十万倪姓同胞的分布情况是南方多于北方。定居在江苏、上海、浙江、安徽、湖北、福建、广东及台湾、港澳等地;一部分侨居海外。倪姓起源于北方为何现居南方为多呢。究其历史原因,有三种情况可供考证: ①、向从楚人争霸的历史背景上看,这次出兵争霸,完全是带著复仇的历史积怨,以雪多年遭受征伐之仇。考证与楚国结仇还应追溯到邾武公一夷父颜时期,约在公元前820年,曾奉周王室之命,亲自参与征讨过楚国,并为周宣王建立了功勋,得赐受封。尔后,邾、郳两国又出兵帮助齐国争霸伐楚,对楚人积怨某深,反过来的楚国必然以仇相报,从“郳”再改“儿”的变化情节中就不难看出,楚人当年对郳镇压手段之残酷,国破家亡,生灵涂炭,不得不摆脱困境,逃出火海奔赴异乡,再求生存。 ②、从楚吴两国敌对相恃的关系上看,吴越之郳应是郳国难民投奔的理想之地。公元前515年,楚国大臣伍奢因不满朝政,遭楚平王满门抄杀之罪,伍奢次子伍子胥出逃投奔吴国,帮吴王阖闾辅佐朝政,治邦兴国,使吴国强盛壮大,后吴王派兵攻打楚国,为伍子婿报仇雪恨,吴、楚从此结怨。再就是公元前488年,鲁国发兵攻打邾国,由于国君邾隐公终日沉湎歌舞酒色之中,事前没作任何防御准备,以至于造成鲁军长驱直入,攻占了邾国都城,俘走了邾隐公。眼见国家残破,君主被俘,为免生灵涂炭,大臣邾夷鸿决然跑到吴国去求救兵,对吴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吴国发兵攻鲁救邾,迫使鲁国从邾国撤军,挽救了邾国的命运,邾国与吴国从此结下了历史情缘。事隔一百多年后,当楚争霸,欺压兄弟国家时,由于楚国的强大,吴国虽然不能像当年攻鲁救邾那样拔刀相助,却能接纳邾、郳两家的遗民。再就是吴国地处长江下游,是自然环境优越的“鱼米之乡”,确为理想的安居之处。 ③、从历代社会动乱的区域性上看,南方较比北方安定。翻开中国历史便可清楚地看到,从春秋战国到中国近代的历次战乱,不管改朝换代的战争,还是外族人的入侵,战火多是从北方燃起。庶民百姓总是祈求和平安宁,为求平安祥和的生息之地,相比之下,南方当有“苏杭天堂”之称了。 据文献载,郳最终亡于楚,楚宣王在位时期,公元前369年—前340年,掠“二邾”之遗民南迁邾城。查何光岳的《楚源流史》即在今湖北黄冈西北十里。在此不妨大胆地推测这里的遗民便成了世居南方的倪(郳)氏支族,现今南方倪氏族人多居苏、浙、赣、鄂等地。 第五十六世 儿公。名讳失考。 第五十七世 儿公。名讳失考。 第五十八世 儿公。名讳失考。 第五十九世 儿公。名讳失考。 第 六十 世 儿公。名讳失考。 第六十一世 儿公。名讳失考。 第六十二世 儿宽公。 汉武帝戊辰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任左内史,辛未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拜御史大夫 世居山东省青州府千乘郡(今广饶县石村乡倪家村)。病逝于汉武帝太初二年即公元前103年。墓为山东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今山东东营市广饶县原花园乡田王村南约500米。过去古木参天、景色幽静,旧志列为广饶八景之一。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