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中国重阳文化之乡
释义

简介

2010年7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认证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为“中国重阳文化之乡”。

认证过程

七月西峡,风光如画。7月17日至19日,由中国民协党组成员、副秘书长赵铁信和中国民协副主席、河南省文联副主席夏挽群带领中国民协专家组一行12人赴河南省西峡县,对西峡县申报“中国重阳文化之乡”的建立进行考察论证。

专家组冒雨深入到该县重阳镇的重阳寺、重阳湖、马鞍桥、奎岭村和丹水镇菊花山、菊潭遗址以及重阳登高胜地寺山、历史上文人墨客留下众多重阳文化诗篇的石门湖进行考察论证,寻根重阳文化,并同当地民间人士和民间文化工作者进行了座谈。

中国民协党组成员、副秘书长赵铁信说:“西峡地处秦楚文化的交汇处,重阳文化地域特色浓厚,内容丰富,作为一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在保护中开发,使之成为西峡名片、灵魂和精神支柱。”

中国民协副主席、河南省文联副主席夏挽群认为,在西峡打造一个全国重阳文化中心,条件得天独厚。要做好重阳文化的保护性开发, 为天下孝子打造一个下跪的地方,要立足中国,把西峡打造成全国重阳文化的保护中心、研究中心、展示中心、推广中心。

经过充分考察论证,专家组一致认为:有“茂林修竹地,菊花茱萸乡”美称的西峡县,是中国重阳文化的重要传承地。西峡重阳文化历史悠久,典籍记载翔实,遗址遗存众多,民俗文化厚重,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为推动重阳节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一致同意推荐西峡县为“中国重阳文化之乡”并建立“中国重阳文化研究中心”。

专家组的考察论证报告已上报中国民协,经中国民协批准后,将于今年“九九重阳节”举行隆重的授牌仪式。

西峡县重阳文化介绍

西峡县重阳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据记载,隋唐时期,因这里重阳节俗盛,菊花山名声远播,因而专设“菊潭县”长达250年之久。李白、孟浩然、杜甫、苏轼、元好问等文人墨客都曾到西峡登高赏菊,在西峡留下与重阳节相关的诗词歌赋多篇。在西峡县,以“重阳”命名和与“重阳”相关的地理标识多达20余个。重阳镇重阳寺现存的“天子万年碑”和“李氏瓦”,是重阳公主之母李娘娘在此生活,并传入古代宫廷重阳文化的有力佐证。农历九月初九,人们在这里登高、喊山、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戴茱萸囊等风俗习惯,已流传上千年。

重阳文化与西峡

农历九月九,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称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始于远古,形成于春秋战国,普及于西汉。屈原在《远游》中就有“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汉代时重阳节已成为约定成俗的节日,一直流传至今。重阳节在我国民间,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影响很大,是深受华人推崇和喜爱的传统民间节俗活动。1989年,国务院正式将重阳节定为“老人节”,取农历九月九“久久”长寿之意。2006年国务院又将“重阳节”确定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历史中的“西峡重阳文化”

西峡县地处豫西南边陲,豫鄂陕三省交会处,秦风楚韵交会,人文文化和民俗文化相互交织,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重阳文化在西峡历史悠久。西峡县境内的重阳店地名,数千年来一直延续至今,现在为重阳镇所在地,以重阳命名为地名的镇,全国仅此一地。西峡境内的菊潭和菊花山,在唐朝久负盛名,是唐朝文人骚客九月登高赋诗的首选之地。

西峡自古被誉为菊文化之乡,丹水的菊花山是著名的千古胜景。在汉班固的《汉书 地理志》载:“析有菊水,出析谷”(析县,即今天的西峡县)。以及东汉应劭的《风俗通》、葛洪的《抱朴子》、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唐代风俗学家欧阳询的《艺文类聚 风俗通》等对菊花山的胜景和菊潭水的神奇都有详细记载。

西峡既是重阳节文化主旨菊的千古故地,又是全国唯一一个用“重阳”为地名的重阳节文化中枢地。著名考古学家王大有在《三皇五帝时代》记载:公元前2240年左右,尧的儿子丹朱曾在这里建立军事要塞“重阳店”。又据《西峡县志》(区划)一节记载: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今西峡县境内有11保,即内乡保、丹水保、菊潭保、重阳保等。从区划沿革看,重阳店早在明成化十二年就独立设保,上溯不可考,但下溯至今未变。重阳店佛爷山下的重阳寺,是全国唯一个以重阳命名的寺庙。现在重修的重阳寺内,保留着从老重阳寺遗址中发掘的“天子万年碑”和“恭李氏瓦”。重阳镇民间文化的信物,都和重阳文化有关。

诗文中的“西峡重阳文化”

以菊花、茱萸等为主旨的重阳节文化,无论岁月怎样更迭,作为一种地域主脉文化一直在西峡沿袭相承。

公元前312年,屈原曾首次被流放于汉江北具体位置就在西峡。现在西峡回车镇有一个村子叫屈原岗,还有一座屈原庙。屈原在《离骚》中有“餐秋菊之落英”,就是食重阳糕。在《东皇太一》中的“奠桂酒兮椒浆”,就是酿茱萸酒祭奠东皇太一神。在《远游》中的“集重阳入帝宫兮”,就是把西峡民间的重阳节文化习俗传入楚王宫庭。

李白、孟浩然、杜甫、贾岛、苏轼、元好问、郑板桥等历代文人墨客都曾在重阳节期间到西峡登临菊花山、游览菊潭水,写下《感旧》、《寻菊潭主人不遇》、《赏菊》、《石门陂留辞从叔誉》等一大批有关西峡重阳文化的诗篇。

特别是金代大诗人元好问,在任内乡(县治在西峡)县令时(1230年),为母丁忧,特在菊花山下的白鹿原置新斋一所,居住3年,菊潭赏菊和菊花山登高成为他重阳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关于西峡的重阳节文化和菊文化,曾写下了《宿菊潭》、《婆罗门引 菊潭秋》、《水调歌头 长寿新斋》、《自菊潭丹水还,寄嵩前故人》、《七绝 长寿山元夕》等数十首诗词。

民俗中的“西峡重阳文化”

在西峡县民间至今仍流传着众多有关重阳文化的传说,其中流传最久、影响最大的是“重阳公主”的传说。东汉安帝年间,爱妃李娘娘受闫氏所害,经秦楚古道逃至重阳店。恰在农历九月九这天生下一女,取名重阳女。几年后的一个秋天,李娘娘死于一场大瘟疫,后重阳女长大成人,带领当地百姓在农历九月九重阳节斩除瘟魔为母报仇有功,被安帝封为重阳公主。重阳女每年农历九月九前后都要带上菊花、茱萸和菊花酒、茱萸酒回京城孝敬父皇,把当地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等民俗传入宫中。从此重阳节习俗由民间传入宫中,又从宫中传遍中华大地。重阳公主百岁而亡,当地群众为重阳公主修了重阳寺,年年重阳节前来朝拜。从重阳女到重阳公主再到重阳寺,都是在传颂和敬拜一位女性,所以人们又把重阳节叫“女儿节”。

西峡的菊花山和重阳寺是远古时重阳节文化和民俗的集散地,重阳节习俗在西峡表现的尤为突出。主要有登高、赏菊、插茱萸、佩茱萸囊,吃重阳糕,饮菊花酒、茱萸酒,接出嫁的女儿回家过节和尊老敬老。

除以上民间习俗外,西峡重阳节还有一个重要习俗重阳节日祭奠。每年农历九月九重阳节,都是重阳寺的重大祭典日。本地民众,邻近的湖北、陕西民众也都呼朋引伴齐聚到重阳寺,献五谷,颂扬李娘娘和重阳女,祭案上摆重阳糕、菊花酒、茱萸枝,然后扶老携幼登菊花山、佛爷山、云彩山等登高望远,人人佩戴茱萸囊,家家烹制重阳糕,户户都要酿菊花酒。同时,重阳寺里唱大戏,重头戏是根据重阳寺李娘娘的传说编排的曲剧。祭典结束后,家家都要在当日大吃重阳糕、痛饮菊花酒。

现实中的“西峡重阳文化”

 近年来,西峡县把重阳文化作为一项重要的旅游文化产业重点打造,着力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先后成立了重阳文化研究与开发领导小组、西峡重阳文化研究会,对重阳文化进行初步研究,制订了“重阳文化之乡”保护方案,组织编写了电影剧本《重阳寺》,结集出版《重阳节探源》一书。投入资金对重阳寺、登高台进行修缮,在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成功注册了“中国重阳文化之乡”、“中国菊文化之乡”通用网址。

今年7月17日至19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专家、教授到西峡实地考察论证,一致认为西峡重阳文化历史悠久,典籍记载翔实,遗址遗存众多,民俗文化厚重,论定西峡是重阳文化的重要传承地。今年重阳文化节,中国民协向西峡县颁发了“中国重阳文化之乡”的匾牌。

为着力打造“重阳文化之乡”品牌,西峡已对开发重阳文化作了详细规划,将修复重阳寺、登高台,建设佛爷山重阳文化主题广场。开发建设云彩山重阳文化、菊花山菊花文化等旅游景点,开发重阳糕、茱萸囊、菊花枕、菊花酒等重阳节旅游产品,举办重阳文化节,把重阳文化打造成西峡文化旅游产业的龙头。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4 2: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