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释义

中国石油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学校于1953年建校,时称北京石油学院,1969年迁校山东,改称华东石油学院。1988年,学校更名为石油大学,逐步形成山东、北京两地办学的格局。2005年1月,学校更名为中国石油大学。

学校主页:

今日石大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简称“石大”,教育部直属重点高校,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高校,全国建有研究生院的56所高校之一。同时还是教育部首批61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之一,中欧工程教育平台中国18所著名高校之一 ,“111”工程重点建设的69所全国重点大学之一,国家留学基金“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2007年首批43所签约高校之一,是一所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研究型综合大学,是教育部和四大石油石化企业集团(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国中化集团公司)、教育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建的普通高等学校。

学校于1953年建校,时称北京石油学院,1969年迁校山东,改称华东石油学院。1988年,学校更名为石油大学,逐步形成山东、北京两地办学的格局。2005年1月,学校更名为中国石油大学。学校于1953年建校,时称北京石油学院,1969年迁校山东,改称华东石油学院。1988年,学校更名为石油大学,逐步形成山东、北京两地办学的格局。2005年1月,学校更名为中国石油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位于青岛市黄岛区和东营市东营区。校园总面积300公顷,建筑面积120余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总量390万册(含电子型图书)。学校建有研究生院,有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石油工程学院、化学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理学院、文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胜利学院、体育教学部等教学学院(部),以及后备军官学院、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培训学院、应用技术学院和国际教育学院(筹)。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0000人、研究生4800余人,留学生300人,函授网络在籍生5.8万人。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500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819人,博士生导师138人,硕士生导师744人,工商管理硕士指导教师42人。专任教师中有两院院士6人,“千人计划”入选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入选者8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5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山东省教学名师10人, 5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4人分获中国青年科技奖、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霍英东青年教师奖,8人被授予“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学校现已建立起一支由学术带头人、后备学术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责任教授和学术顾问组成的学术梯队。人才梯队正在壮大,一大批中青年学者脱颖而出。 2005年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达到2.1万余人,各类在读研究生5000余人,成人(网络)在册学生3万余人。2011年东营全日制学生只留下了胜利学院,其他全日制在校生全部迁往青岛校区,共2.5万人。

著名校友

两院院士

1953年建校以来,走出了何国钟、沙国河、汪燮卿、杨启业、王德民、郑颖人、王铁冠、袁士义等十多位两院院士。

党政领导人

周永康: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北京石油学院勘探66届。

吴仪:原国务院副总理、卫生部长。北京石油学院炼油62届。

俞泽猷:原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社会服务部部长。1952-1957年在清华和北京石油学院就读。北京石油学院人造石油57届。

王彦:原政协委员、中央委员,中国海油总经理。北京石油学院钻井58届。

朱家甄:原辽宁省委常委、副省长,劳动部副部长。北京石油学院经济63届。

张轰:原中国石油副总经理、大庆市委书记。北京石油学院矿机63届。

杨兴富:原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人大常委,山东省委常委。北京石油学院炼制系63届。

尹克升:原青海省委书记、中央直属机关工委副书记。北京石油学院开采64届。

蒋金楚:原中国石油副总经理、国家经贸委局长。北京石油学院工业经济系65届。

李毅中:原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安监总局局长,中国石化总经理。北京石油学院炼油66届。

孙晓群:政协委员、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曾任中央组织部副部长、中央直属机关工委常务副书记(正部级)。北京石油学院石油钻井67届。

纪明波:原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山东省工业厅副厅长。北京石油学院炼厂机械67届。

吴耀文: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外部董事)。曾任计委能源工业司长。北京石油学院钻井68届。

卫留成: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曾任海南省委书记,中国海油总经理。1965-1970年在北京和华东石油学院就读,华东石油学院测井70届。

马富才: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第二企业巡视组副组长。曾任国家能源办公室副主任、中国石油总经理。1965-1970在北京石油学院和华东石油学院就读,华东石油学院采油70届。

周原:原新疆自治区常委、组织部长,中国石化副总经理。华东石油学院地质75届。

孙崇仁:辽宁政协常委、省委委员,辽河油田原党委书记。华东石油学院地球物理75届。

刘玉祥:山东枣庄市委书记。华东石油学院化工76届。

匡兴华:山东德州市长助理,公安局长。华东石油学院机械76届。

许立全:山东潍坊市长。华东石油学院测井82届。

李国梁:海南副省长。华东石油学院炼油84届。

周海成:黑龙江环保厅副厅长。华东石油学院化工84届。

陈新发:克拉玛依市长。石油大学地质勘探95届硕士。

国企高管

陈炳骞:原中国海油副总经理。北京石油学院地质58届。

牟书令:原中国石化副总经理。北京石油学院采油68届。

刘海燕:原北京副市长。北京石油学院催化反应动力学68届研究生。

曹云石:原中国海油副总经理。北京石油学院钻井69届。

蒋龙生:中国冶金科工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北京石油学院68届。

郑虎:中国石油咨询中心主任,中国石化工业协会高级副会长。华东石油学院矿机70届。

周吉平:中国石油总裁。华东石油学院物探75届。

肖国庆:中海油服副总裁。华东石油学院采油76届。

曹耀峰:中国石化副总经理。华东石油学院矿机77届。

张喜文:长庆石化总经理。华东石油学院炼油79届。

王宜林:中国海油董事长、党组书记。华东石油学院勘探82届。

杨华中国海油总经理。华东石油学院采油82届。

王志刚:中国石化高级副总裁。华东石油学院采油82届。

袁光宇:中国海油总经理助理、执行副总裁。华东石油学院钻井82届。

吴孟飞:中国海油总会计师。华东石油学院化工仪表及自动化82届,86届硕士。

王永健:中国石化总经理助理,燕山石化董事长、总经理。华东石油学院石油炼制82届。 穆华东:中国华铭国际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华东石油学院有机化工82届。

苟三权:冀东油田总经理。华东石油学院油藏82届。

王家祥:中国海油总经理助理。华东石油学院钻井工程82届。

朱平:江苏油田总经理。华东石油学院地质82届。

张瑞生:原齐鲁石化总经理。华东石油学院有机化工82届。

宋力航:原齐鲁石化副总经理。华东石油学院有机化工82届。

蔺爱国:中国石油总工程师。华东石油学院化工82届。

石林:中国石油海洋工程公司总经理。华东石油学院采油82届。

黄立功:中国石油海洋工程公司党委书记。华东石油学院采油82届。

凌霄:西部管道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华东石油学院储运82届。

孙龙德:中国石油副总裁。华东石油学院地质83届。

孙波:中国石油副总裁。华东石油学院采油83届。

王治卿:上海石化总经理。华东石油学院炼油83届

吴恩来:广西石化总经理。华东石油学院炼油83届。

周勇:四川油建总经理。华东石油学院化工机械83届。

张召平:江汉油田总经理。华东石油学院钻井83届。

薄启亮:中国石油副总裁。华东石油学院采油83届。

钱建华:中国石化管道分公司总经理。华东石油学院储运83届。

张国珍:新疆油田副总经理。华东石油学院物探83届。

李丕龙:中化集团总经理助理。曾任大庆市委常委。华东石油学院地质84届。

雷典武:中国石化副总裁。华东石油学院有机化工84届

王仲林:吐哈油田副总经理。华东石油学院地质84届

徐文荣:中国海运集团党组成员。华东石油学院物探85届。

汪东进:中国石油副总经理、党组成员。华东石油学院石油钻井85届。

赵平起:大港油田副总经理。华东石油学院石油采油85届。

李飞龙:中海油服执行副总裁。华东石油学院管理86届。

桑运超:玉门油田副总经理。华东石油学院炼制86届。

田军:塔里木油田总经理助理。华东石油学院地质86届。

孙焕泉:胜利油田总经理。华东石油学院采油87届,石油大学(北京)90届硕士。

大学领导

蒋庆哲: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党委书记。华东石油学院化学82届。

张来斌: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长。华东石油学院石油机械82届。

山红红: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校长。华东石油学院炼油82届。

仝兴华:山东大学党委副书记。华东石油学院机械系82届。

罗维东:北京科技大学党委书记。华东石油学院北京研究生部机械85届硕士。

大企业家

石秦岭:滨化集团总经理。华东石油学院机械77届。

黄鸣:皇明太阳能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华东石油学院机械系82届。

罗慧来:宁波大榭招商国际码头有限公司董事长。华东石油学院储运82届。

唐万新:曾是中国资本市场大佬。华东石油学院地质系81级。

吴建发:江苏丽华集团董事长。华东石油学院机械84届。

谷玉洪:江钻公司总裁。华东石油学院矿机85届。

邱武:江钻公司副总裁。华东石油学院矿机86届。

李建齐:恒泰艾普公司副总经理。华东石油学院学士。

于顺科:金城造纸公司总经理助理。华东石油学院85届。

刘洪亮:天德化工公司董事长。华东石油学院有机化工82届。

郭希田:天德化工公司执行董事。华东石油学院有机化工82届。

郭玉成:天德化工公司执行董事。华东石油学院有机化工82届。

陈怀荣:博深工具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华东石油学院矿机82届。

宋国然:大海阳石材有限公司总经理 。华东石油学院测井82届。

模范人物

王启民:“新时期铁人”。曾任大庆石油管理局局长助理。北京石油学院61届。

秦文贵:“当代青年的榜样”,“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华东石油学院钻井82届。

苏永地:“石油科技楷模”,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劳动模范”,国资委 “中央企业劳动模范”。华东石油学院物探85届。

办学成果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是石油、石化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被誉为“石油科技人才的摇篮”。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和发展,学校现已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石油石化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大学学校现有 5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6个博士后流动站,1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9个博士点,3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0个硕士点,另有工商管理硕士、翻译硕士、会计硕士和20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53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覆盖石油、石化工业的各个领域,石油主干学科总体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学校教育体系完备,以本科生教育为主,各类教育层次结构合理。毕业生就业率连续17年保持在90%以上,2004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就业先进工作单位”荣誉称号,2011年入选50所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建校以来,为石油石化工业和国民经济建设输送了20多万名各类毕业生,培养出了吴仪、周永康等一大批杰出校友,走出了何国钟、沙国河、汪燮卿、杨启业、王德民、郑颖人、时铭显、王铁冠、袁士义等10多位两院院士,还涌现出了“新时期铁人”王启民、“当代青年的榜样”秦文贵、“石油科技楷模”苏永地等全国知名的英模人物,以及一大批石油石化行业领军人物和工程技术骨干。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是石油、石化行业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具有良好的科研条件和稳固而又广阔的科研市场,在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等方面具有较强实力,已初步建立起有我校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在10多个研究领域居国内领先水平,某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学校现有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油气加工新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25个国家及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研究机构。2005年到位科研经费超过1.1亿元。学校重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我校骨干企业山东石大科技集团公司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也是石油石化行业重要的科研中试及工业试验基地。

学校非常重视对外合作与交流,目前与11个国家和地区的60多个学术机构和高等院校建立了密切的学术联系,每年都承办高层次的国际学术会议。近年来,国际合作办学项目逐步增加,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建校 58年来,学校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按照“高层次,宽领域,外向型”的发展方向,制定了新的发展规划确定了建成国内著名、石油学科国际一流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学校的中期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建成国内著名、石油学科国际一流的高水平特色大学。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刘 珂 校 长:山红红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纪效田 副校长:孙海峰

党委副书记:王 勇 副校长:王瑞和

 副校长:查 明

 副校长:李兆敏

 副校长:刘华东

党委常委:刘珂、山红红、纪效田、王勇、孙海峰、王瑞和、查明、李兆敏、刘华东

机构设置

党政管理机构

· 学校办公室 · 纪委办公室、监察处

· 党委组织部 · 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 党委统战部 · 党委学生工作部(处)

· 研究生院、 党委研究生工作部 · 武装部、后备军官学院

· 公安处 · 教务处

· 科技处 ·人事处

·财务处 · 招标办公室

· 学科建设处 · 审计处

· 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港澳台事务办公室 · 资产设备处

· 合作发展处 · 产业经营管理处

· 规划建设处 · 后勤管理一处

· 后勤管理二处 · 离退休职工管理处(老干部处)

党群部门

机关党委 · 工会

· 团委 

· 科学技术研究院 · 教育发展中心

· 国际教育学院(筹) · 学生就业指导中心

· 北京办事处 · 期刊社

· 图书馆、档案馆 · 网络及教育技术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所 · 出版社、教材中心

· 机电装备教学实习总厂、石油工业训练中心 · 中国石油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附属中学 · 青岛中石大控股有限公司

· 山东石大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 山东石大胜华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山东石大恒业科贸有限公司

院系设置

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石油工程学院、理学院(原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化学工程学院材料化学系合并)、文学院(原外国语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法学系、汉语言文学系、艺术系合并)、化学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体育教学部、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后备军官学院、胜利学院等。

专业设置

"安全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材料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物理、测绘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车辆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地理信息系统、地球物理学、地质学、电子商务、俄语、法学、工程力学、工商管理、财务管理、会计学、市场营销、工业设计、光信息科学与技术、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汉语言文学、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建筑学、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勘查技术与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软件工程、石油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土木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英语、应用化学、应用物理学、油气储运工程、资源勘查工程、自动化、电子信息、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通信工程等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地球化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构造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工程力学、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材料学、热能工程、化工过程机械、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生物化工、应用化学、工业催化、矿产普查与勘探、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地质工程、安全技术与工程、油气井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油气储运工程

化工装备与过程控制、环境化工、化工材料、计算机技术与资源信息工程、能源资源与环境地球化学、油气工程力学、石油工程管理、美术

实验室 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石油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油气储层重点实验室、石油测井重点实验室、石油物探重点实验室、钻井工程重点实验室、CNPC催化重点实验室、油藏地质重点实验室、石油机械工程重点实验室、油气井工程重点实验室、储运工程重点实验室、检测技术与控制工程重点实验室、化工装备工程重点实验室等

发展历史

第一章 创建时期(1951年至1956年)

1949年11月燃料工业部成立,部机关就设立了专人和专门机构主管教育工作。副部长刘澜波主管教育,非常重视燃料工业教育,做了许多开拓性的工作。

1951年11月,全国第一次高等工业院校会议在北京召开。徐今强作为燃料工业部主管石油工业的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并在会上作了长篇发言。呼吁重视石油技术人才的培养。建议学习苏联经验,建立我国的石油教育体系,不仅要办石油中等技术学校,也要办正规的高等石油院校。建议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及时筹办石油学院。这是最早提出筹办石油学院的建议。石油管理局首先与天津的北洋大学建立了联系。在该校领导的支持下,1950年暑期曾去玉门油矿实习,寒假期间又组织师生20余人到石油管理局参加石油工业讲座。这部分同学毕业后大部分分配在石油 教育、科研单位。他们中间有不少人,如余国安、黄建邦、赵正修、方华灿、王锡光、李天相、赵国珍等,后来一直从事于石油 教育事业和领导工作,为石油 事业作出了贡献。1951年秋季开学时,根据燃料工业部的要求北洋大学化工、地质两系转为石油炼制系和石油地质系,在机械系内设石油机械组,采矿系基本上转向为燃料工业部服务。

燃料工业部及石油管理总局与清华大学建立的联系也是较早的,燃料工业部成立后,李范一副部长对煤炼油和煤的地下气化等有关课题非常关注,他代表燃料工业部与清华大学化工系取得了联系,清华大学负责联系的是曹理卿和曹本熹。1950年冬,双方密切合作,建立了清华大学燃料研究室。许多归国不久的著名学者如侯祥麟、武迟、朱亚杰、杨廉平等参加了这个研究室。该室由曹本熹、朱亚杰、武迟、侯祥麟四位教授负责。1951年5月,根据石油管理总局的要求,清华大学化工系在燃料研究室的基础上,成立了石油炼制组。在清华大学其他系还设立了石油钻采、石油地质组。

50年代初,石油管理总局还与北京大学有关的系取得了联系。这时的北京大学,也有一部分教师对石油教育很热情,如傅鹰、陈廷蕤、杨光华、袁恩熙、刘璞、唐伟英、马杏垣等。许多学生积极学石油学科。1951年至1952年上半年在全国不少大学中出现了“石油热”。西北工学院采矿系、化工系成立石油组,招收了新生。在重庆大学,先后成立了石油 地质组、石油 炼制组和石油钻井组。在大连工学院化工系,成立了液体燃料组。在浙江大学机械系和化工系成立了石油机械组和石油炼制组。在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系也设立了石油组。这一时期,石油 教育工作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为开展大规模的高等石油教育,筹办和建立专门的石油学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50年6月,毛泽东在党的七界三中全会上指出:“有步骤地谨慎地进行旧有学校教育事业和旧有社会文化事业的改革工作,争取一切爱国的知识分子为人民服务”。根据毛泽东的意见,1952年至1953年的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就是教育改革的一部分,是为了纠正旧中国在学校设置、分布和科系分工上不能适应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情况而进行的改革。

1952年9月24日,以清华大学地质系、采矿系、化工系的石油 组为基础,汇合了天津大学四个系的石油组以及北京大学化工系、燕京大学数学系的师生力量,建立了清华大学石油工程系。系内设有石油钻井专业、石油 开采专业、石油储运专业、石油矿场机械专业、石油炼厂机械专业、石油炼制专业。当年各专业在京招收了新生。

新成立的清华大学石油工程系,由曹本熹教授任系主任,曹本熹曾留学英国,学成归来后,于1947年与张大煜教授共同创建清华大学化工系。在组建石油工程系过程中,他邀请康世恩、刘放等石油工业负责同志到校作报告,聘请石油总局老专家王檠、卢克君等给钻采专业讲课。

1953年,政务院和高等教育部决定继续进行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工作。调整的原则之一是加强和增设工业高等学校。到本年底,一般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工作基本完成,经过调整,全国共有高等院校182所,其中工业院校38所。北京石油学院在调整中成立,是其中的专门工业院校之一。

北京石油学院的筹建工作:石油管理总局代局长徐今强是创办石油学院最早的倡议人之一。1952年,燃料工业部及石油管理总局抓住全国高校院系调整的时机,加速了筹办石油学院的步子。7月,石油总局向燃料工业部、教育部、人事部和中央财经委员会、中央文化教育委员会报告,请求在北京举办石油学院,,并由陈郁部长向周恩来总理作了汇报,周总理对此给予了肯定。清华大学石油工程系建立后,举办北京石油学院的条件已经成熟,燃料工业部和陈郁部长建议,以清华大学石油工程系为基础筹办北京石油学院,并要求把筹建北京石油学院的任务列入燃料工业部第一个五年计划,10月,石油管理局成立“北京石油学院筹备工作组”,月底,中央燃料工业部、中央教育部联合备文,向中央文化教育委员会,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报告,提出建立北京石油学院的综合计划。计划指出:现经中央教育部、燃料工业部与建筑工程部、都市计划委员会、清华大学、石油管理总局各方面多次联系会商,一致认为成立北京石油学院的条件已臻成熟,请求尽快举办北京石油学院。计划还就学校名称、建校地点、建校进度、建校费用、筹备机构、干部师资来源等问题做了报告。

11月,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下达《文教企字466号通知》,正式批准举办北京石油学院。

12月,石油管理总局调来贾皞、徐克性、刘若愚、杜再生等四人参加筹备工作,调整了组织机构,加强了领导,使筹备组的工作更进一步开展。

1953年1月15日在北京东长安街燃料工业部大楼专家办公室举行了第一次会议,会议由刘澜波主持并讲话。会议公推高等教育部副部长曾昭伦为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刘澜波、贾启允为主任,曹本熹、贾皞为副主任,并立即开始办公。筹备处办公地点暂时设在北京琉璃门五号石油管理总局内。

2月,陈郁部长再次向周恩来总理汇报。根据周总理和政务院的有关指示,筹备工作全面开展起来。

石油管理总局贾启允副局长全面负责筹备处的工作,筹备处内临时设置了基本建设处、教学筹划处和办公室,曹本熹负责教学筹划,贾皞负责基本建设。筹备处行政办公室地点几经搬迁,3月初迁到北池子骑河楼39号办公,9月28日才最后迁到九间房北京石油学院新校舍办公。

北京石油学院的校址及建设:关于石油学院的校址问题,1952年有关部门进行了反复讨论和协商,大家认为,北京是我国首都,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也是交通中心;这里高等学校比较集中,有利于新建石油学院的师资培养;科技信息灵通,有利于学术交流;交通方便,有利于组织学生到西北、东北等不同类型的石油厂矿实习,以培养各方面所需要的人才。最后确定,校址应设在北京。燃料工业部于1952年10月在给政务院有关部门的建院计划中,提出了北京石油学院的具体校址问题。后经政务院同意,由北京市计划委员会指定,在北京清华园以东的文教区东北部分,即海淀区九间房村一带建校,计划占地面积58万平方米。

解放初,这里原是一片田野。1952年至1953年,政府在这里计划兴建了地质、钢铁、矿业、医学、航空、农机、林业和石油等许多单科性高等院校,号称北京“八大学院”。新建的北京石油学院,是著名的八大学院之一。

政务院批准给北京石油学院1953年的基建任务为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投资预算300万元,要求2月联系,3月设计,4月动工,7月底争取完成全部土建任务,保证9月正式开学。

4月25日,8256平方米的第一栋学生宿舍“工字楼”开工兴建;5月24日,共4920平方米的家属楼破土动工;7月17日,2192平方米的学生食堂开工;7月底两栋共8328平方米的教室楼开工。

北京石油学院正式开学:北京石油学院是1952年秋正式开始筹备,1953年4月开始建校工程,在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援下,经过紧张的筹备和建设,到9月初已初具雏形。按照既定计划,9月23日至25日,全体教职员工从清华大学搬到新校舍。同时,大连工学院液体燃料组四年级学生和部分教师也到校了。按照中央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京办(53)字第12472号通知》,北京石油学院于10月1日正式成立,并经中央燃料工业部报请中央高等教育部备案。至此,新中国第一所石油高等学府诞生了,从而迈出了我国石油高等教育的第一步,10月1日这一天,被定为学校的校庆日。

学院成立初期的基本情况:

干部情况:1953年2月北京石油学院开始兴建时,仅有十几名干部。建校筹备处通过北京市民政局、劳动局、公安总队以及国家华侨事务委员会等单位和人士的介绍,从清华大学、大连工学院、北京财经学院等高等院校以及党政机关、石油厂矿调来大批教师、干部和职工。9月,教职工总数达500多人,以后又陆续增加,年底达到638人。

专业情况:

(一)石油地质系 石油地质专业

(二)石油钻采系 石油钻井专业 石油开采专业 石油钻井专修科

(三)石油炼制系 人造石油专业 石油炼制(工学)专业

(四)石油机械系 石油矿场机械专业 石油炼厂机械专业

石油储运专业 石油炼厂机械专修科

教师情况:第一学期,由清华大学转入北京石油学院58人,财经学院调入7人,大连工学院转入6人,高教部统一分配100人,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抽调32人,招聘4人,共有教师207人。其中教授副教授22人,讲师22人,各占10%强,其余80%为助教。第二学期又调入教师13人,其中教授、讲师3人。在北京石油学院建立的初期,学院汇集了一批石油学科和其他学科的著名学者、专家。他们之中有胶体化学家傅鹰教授,地质学家张更教授,化学家张锦教授,化学工程专家曹本熹、武迟、朱亚杰教授,石油工程和其他学科的专家王檠、白家祉、张希陆、蔡伯民、甘怀新、周世尧、赵仁寿、王曰才教授等。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还有:严可信、杨光华、张怀祖、田曰玲、左鹿笙、吴崇云、方淑珠、彭慧云、张英、罗蛰潭、宋明祥、卢克君、申松昌、冯世王宣、李志强等。

学生情况:1953年至1954学年度上学期,从清华大学转入二、三年级及专修科学生476人(其中研究生6人);大连工学院转入四年级学生59人;统一招收的新生561人,研究生46人;1954年暑假期间,第一届毕业生132人按期毕业,全部服从国家分配,愉快地走向工作岗位。

实验室及设备情况:到1953年底,建成包括专业课、技术基础课、基础课在内的实验室14个。

图书资料情况:北京石油学院的图书馆是在清华大学石油 工程系图书资料室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从1953年初开始订购图书,到1953年底有图书46349册。

1953年9月23日中共北京石油学院总支部建立,下属6个党支部,有党员103人,年底增加到111人。

1954年初,北京石油学院建立校代会。

校代会的组成人员名单如下:

主 席:闫子元

副主席:张定一

委 员:贾 皞 曹本熹 周建民李 风 武亚柏 陈 骥 张 更 周世尧 武 迟 蔡伯民 刘永昌李庭蔼 沈乃菁 杨 义 秦同洛王 檠 袁恩熙 甘怀新 陈如恒 汤楷逊 白家祉 贾锡彤 杨光华 杨延昕 朱亚杰 张希陆 彭慧云 冯 世 王 宣 魏娱之 宋明祥 李志强 华泽澎 李 犁 邵钟武 苏耀文 沈济英 姚德惠 王义端张献放 张效良王耀斋

1954年6月12日举行了全院第一届师生员工运动会。

北京石油学院的同学们是朝气蓬勃的,他们刻苦学习,并积极开展丰富的文化生活。学校创立了军乐、国乐、手风琴、舞蹈、口琴、合唱、曲艺、京剧8个社团。

学院在开拓中前进(1954年--1956年)

学院领导机构的逐步健全

建校初期,由于院领导班子未配齐,由张定一副院长主持工作,1954年初闫子元院长到任以后,学校

基本上实行了院长负责制,1955年石油工业部成立,学院接受石油工业部和高教部的双重领导,学校党组织接受北京市委的领导。

学院党的总支部于1955年8月扩大为党委,贾皞任书记。

1956年党的“八大”以后,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和新党章的规定,学校在领导体制上实行了重大改变,

由院长负责制改为党委领导下的院长分工负责制。在1956年12月学院第一次党代会上,正式确定了党委

对学院的领导关系。

院行政各级领导班子 1955年上半年,院级行政领导班子基本健全:

院长:闫子元

副院长:张定一 孙卓夫

在此前后,各处系、领导班子也逐步健全起来。

院长办公室:周建民任主任

教务处:曹本熹任教务长,李风为副教务长,武迟、白家祉稍后也任副教务长。

总务处:武亚柏、刘若愚任副总务长,后武亚柏提升为正职,并改称为主任;王耀斋先为政治协理员,后为副主任。

建校处:陈骥任副处长,后改称为副主任;后撤消建校处;成立建校办公室,杜再生任主任。

人事室:刘永昌任第一副主任,王耀斋任副主任;后改建人事处,刘永昌为主任,康斌为副主任。

地质系:张更任系主任,杨义任副主任,陈景达为助理。

钻采系:周世尧任系主任,樊世忠为助理。

炼制系:先由武迟后由朱亚杰任系主任,申松昌任副主任(后调离),袁乃驹为助理。

机械系:蔡伯民任系主任,白家祉任副主任(后调离),方华灿为助理。

工业经济系:该系1956年成立,开始由李风兼系主任,后由申松昌任系主任,华泽澎为助理。

各系处以下科室办事机构相继成立,逐步走上正常工作轨道,一批骨干教师担任了各教研室第一任或较早的领导工作,他们中间有:

张希陆 数学教研室主任

彭慧云 数学教研室副主任

冯世王宣 物理教研室主任

魏娱之 化学教研室主任

唐伟英 化学教研室副主任

余志英 化学教研室副主任

宋明祥 马列主义教研室主任

张 涵 中国革命史教研室主任

李 木 政治经济学教研室主任

李 犁 俄文教研室主任

李志强 体育教研室主任

邵钟武 电工教研室主任

华泽澎 工业经济教研室代主任

张家环 普通地质教研室代主任

沈乃菁 石油地质教研室主任

苏盛甫 地球物理教研室主任

吴崇筠矿物岩石教研室主任

程人和 测量教研室主任

高世钧 石油钻井教研室主任

秦同洛 石油开采教研室主任

袁恩熙 水力学教研室主任

杨光华 石油工学教研室主任

张怀祖 石油工学教研室副主任

王宗祥石油工学教研室副主任

戴 衡 人造石油教研室主任

杨延昕 热工教研室副主任

汤楷逊 石油储运教研室主任

陈如恒 矿场机械教研室主任

甘怀新 炼厂机械教研室主任

贾锡彤 金属工学教研室主任

姚德惠 工程画教研室主任

蔡强康理论力学教研室主任

林圣泳 仪表自动化教研室主任

苏联专家到院工作情况:高教部于1953年7月召开的全国高等工业院校行政会议确定高等教育改革的方针是:学习苏联先进经验并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学院从1954年起开始聘请苏联专家到校指导工作,至1956年,学校已先后聘请12位苏联专家,1956年以后又有一位苏联专家和一位民主德国专家到院工作。

在党的八大精神指导下,中共北京石油学院第一次代表大会,于1956年12月18日至23日在本院举行。大会总结了建校三年来党的工作的成绩,大会最后选举了中共北京石油学院第一届委员会,委员共21人,在本届党委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选举闫子元、张定一、孙卓夫、贾皞、李风、刘永昌、武亚柏、许德贵、骆正愉为常务委员,闫子元担任党委书记,张定一、孙卓夫、贾皞、李风为副书记。

全面建设时期(1957年至1966年)

在这个时期,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始进行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1965年,我国实现了石油全部自给。全国高等教育事业也向前迈了一大步,毕业生增长了4. 9倍。石油教育事业发展迅速,继北京石油学院之后,1958年成立了西南和西安石油学院,1960年成立了大庆石油学院。1956年10月6日,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宋庆龄、贺龙、聂荣臻、彭真等到首都机场欢送来访的贵宾,北京石油学院的许多同学也作为群众参加了欢送的行列。开发系二年级女同学韩显卿等代表北京女青年向贵宾献花,因而有机会同中央领导同志亲切交谈和合影留念。周恩来总理亲切地询问大家是哪个单位的,然后把同学们介绍给毛泽东主席。韩显卿同学握住毛主席的手激动地报告说:“我是北京石油学院的学生”。毛主席点头微笑着,并亲切招呼大家照相留念。照相后,同学们又依偎在中央领导的身旁,进行了亲切的交谈。朱德副主席十分关心北京石油学院,他用四川口音询问韩显卿同学:是哪年到北京石油学院学习的?学的什么专业?小韩一一作了回答。旁边的聂荣臻听说她是学石油开发的,这位负责国防建设的老帅马上说道:“我们可少不了你们啊!”同学们向老帅们表示:毕业后要到基层厂矿去!到克拉玛依去开发石油!聂帅故意激姑娘们说:“克拉玛依苦,又是沙漠,又没有好吃的,气候又不好。”同学们响亮地回答:“我们不怕!”彭真市长在旁边笑着接话说:“你别激人家了,人家早就做好准备了。”大家高兴地说:“我们入学前就做好思想准备啦!”首长们满意地笑了起来。

1957年冬天,钻井专业54级的同学将要毕业了,他们给敬爱的朱德总司令写了一封信,请他老人家在同学毕业前给予教导。过了不几天,他们收到朱老总亲自签名的一封回信。发信日期是1957年12月27日。朱德在信中说:“不久以后,你们将走上工作岗位,你们所从事的工作,对祖国的工业化事业有重大意义。”“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期待着你们从高度的热情和毅力,把祖国的石油资源开发出来。”朱老总 的信最后说:“希望你们以艰苦奋斗和不怕任何困难的精神承担起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任务。”

1959年1月12日至3月1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教育工作会议。会议讨论了贯彻教育方针的主要经验和存在的问题。3月22日,团中央书记胡耀邦到北京石油学院作报告,提出大学生要取得读书、劳动、思想三丰收,要克服轻视学习书本知识的倾向,树立起良好的读书风气。

中共北京石油学院第三次代表大会于1960年6月10日至13日举行,党委书记闫子元作了题为《第二次代表大会以来贯彻党的方针的基本总结及今后任务》的报告。

1960年10月22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增加全国重点高等学校的决定》,决定北京石油学院等44所院校为新增加的全国重点高校,加上第一批的20所重点院校,全国共有重点高校64所。北京石油学院终于跻身于全国重点高校的行列。

为了更好的贯彻“八字方针”和“高教六十条”。学院于1961年12月举行了第四次党代表大会。闫子元作了题为《巩固成绩,总结经验,为更好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教学质量而奋斗》的报告。

1963年1月,学院党组织又召开了第五次代表大会,这次党代会主要是总结贯彻“高教六十条”的成绩和经验,更加全面和坚定地执行“高教六十条”。党委书记闫子元作了工作报告,副书记孙卓夫作了总结报告,副书记贾皞作了专题发言。

1963年10月18日,石油 工业部部长余秋里来院做报告,肯定了学院这几年的工作成绩。他在讲到科研时指出:“要选择人才,要有器材,要有教材,减轻科学工作者的杂事。政治活动参加要有一定限。”“提倡科技上埋头苦干,高度责任感 ,这是最大的政治”。

1963年10月,学院在参加大庆石油会战取得丰收的日子里,在渡过了经济困难时期的欢欣气氛中,迎来了建校10周年的校庆日。

1963年9月,中共中央组织部批准刘长亮为学院党委书记;1963年10月,国务院任命朱亚杰为副院长。同年11月,国务院第159次会议通过决议,任命杨光华为副院长。孙卓夫继续担任副院长。

1965年12月,根据上级党委的要求和布置,学院成立了政治部。

1965年毕业于特别班的胡笑云,长期奋战在中原油田,成绩突出,后担任河南省副省长,并当选为中共十三届候补中央委员。

1966年毕业于炼制系的李毅中,在胜利炼油厂勤奋工作几十年,成绩卓著,曾任齐鲁石化公司经理,后任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总经理,人们称颂他是“登临出世界”的人。等等。这些校友们,为祖国的四化建设做出了贡献,也为母校赢得了荣誉。

1966年-1976年十年文革浩劫中,1969年北京石油学院从北京市海淀区整体搬迁至山东胜利油田(现东营市),更名为华东石油学院。

1977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关于一九七七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及《关于高等学校招收研究生的意见》。1978年的3月份和10月份,华东石油学院“文化大革命”以后招收的第一、二届(77级、78级)学生1664人相继入学。全院5个系12个专业均招收了学生,学制四年。1978年全院有23个实验室开出了277种实验。物理、化学、电工、力学等实验室的设备得到了部分更新,开出的实验数量已接近教学大纲的要求。

1978年3月7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恢复和提升职务的请示报告》,学院的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开始受到重视。1978年石油学院恢复了教师职称评定、提升工作。5月,杨光华、蔡强康2同志被晋升为教授、林世雄、沈本善、施惠群等13位同志被晋升为副教授,晋升讲师180名。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79年,院级领导班子做过调整和充实。1980年3月,上级党委批准建立中共华东石油学院党委,结束了“文革”以来党的核心领导小组临时机构,明确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任命胜利油田党委书记陈宾兼学院党委第一书记,赵炎任书记,杨光华、刘应元任副书记。

院行政的领导成员是:杨光华任院长、乔聚星、尹建华、陈树基、华泽澎、康斌、朱亚杰、吕德甫、胡湘炯任副院长。

1984年6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对华东石油学院领导班子作出了新的任命:华泽澎任党委书记,杨光华任院长,刘应元任党委副书记,张炳林、方华灿、尹建华、胡湘炯任副院长,朱亚杰任顾问。全院教职工,在院党委和院行政的领导下,遵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和中央的一系列部署,拨乱反正,办学指导思想不断端正。

1985年1月,根据教育部有关高等学校内部领导体制改革的精神,学院决定成立了院务委员会。院务委员会对学院的领导工作起参谋和咨询作用。其成员是:主任委员杨光华,副主任委员康斌,秘书长林世洪,委员于江清、王曰才、王亚禧、华泽澎、阎世瑾、孙培生、杨光华、余世诚、李希日方、李庶润、宋吉国、陈如恒、沈复、林凤举、林世洪、范存诚、施惠群、高少力、高延文、康斌、蔡镜仑。

教学工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院工作转到以教学为中心,开始认真按照教学大纲、加强教学管理,建立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1979年至1981年下半年,由于77、78两级学生同年入学,致使出现了教学“洪峰”。基础课教研室的绝大多数教师都上了讲台。尤其是1981年9月81级学生入学后,全院有5个年级的学生(77、78、79、80、81级)重叠上课。对全院127个教学班共开设了335个课堂,主讲教师和辅导教师达408人。主讲教师300人中,正副教授46人,讲师204人。在全院教师、职工、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学院顺利地渡过了这次教学“洪峰”。

科学研究工作的恢复与发展 由于10年动乱和迁校的影响,华东石油学院的科学研究工作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科研提到应有的中心位置,学院的科学研究工作逐步恢复和发展。几年来,学院的科研工作,不断得到石油工业部和协作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到1983年学院已建成了各种类型的实验装置近20套,购进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65台(件),总价值为700多万元。其中28台(件)是从国外引进的。这就为科研工作的开展打下了一定的物质基础。1979年学院着手筹建碳酸盐岩石油地质、钻井、泥浆、重质油、化学工程、机械等6个研究室。1980年7月得到石油工业部正式批准。在筹建研究室的过程中,一支相对稳定的以中年教师为骨干,老、中、青教师和实验人员相结合的科学研究队伍开始形成。1980年学院有科研人员54人,其中教师31人,实验人员23人。1981年这支队伍发展为179人的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科研队伍。专职47人,其中副教授8人,讲师13人,助教2人,工程师2人,技术员10人,工人12人;兼职132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31人,讲师47人,助教20人,工程师8人,助理工程师5人,技术员1人,工人10人,到1983年,这支队伍已经发展到了215人。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1984至1985年,学院的科学研究工作进入了出成果、出人才的发展时期。1983年学院的科研项目为44项,1985年增加到93项;1983年学院取得科研成果的只有5项。1985年取得成果的有21项。其中国家攻关项目4项,部级重点攻关10项。科学研究队伍有了很大发展,1985年的科研人员已达到353人。科学研究中出现了学科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的好苗头。

到1985年,学院具备的科学研究工作基础,已经能使学院每年招收200名以上硕士研究生及每年招收15——20名博士生的需要,并能保证较好的培养质量。科学研究促进了学科建设,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据初步统计,学校通过科学研究经验的积累,开出新的课程以及通过科学研究充实新的教材内容的有79门课程。学院的科研经费连年增加,1984年为205万元,比1983年增长40%;1985年为400万元,比1984年又增长近一倍。

贯彻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后,学院扩大了和油田、厂矿的合作。到1985年,学院接受油田、厂矿委托的科学研究项目已达20项,与生产设计部门的合作项目达32项,仅与胜利油田的合作项目就近10项。1980年到1985年4月,学院共取得科研成果74项,发表科学论文840篇。叶片机械研究室完成的油田注水多级离心泵导叶、叶轮过流部分的研究,提高了油田注水泵的泵效,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泥浆研究室研制的SLSP深井泥浆处理剂,该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金钢石钻头研究室研制的硬地层石油取芯孕镶金钢石钻头,在华北油田进行实验,其中一只钻头单只最高进尺22.03米,平均机械钻进速度0.7米/小时,超过了美国克里斯坦森公司的C——40钻头在华北的单只钻头最高进尺17.07米。在重质油加工和沥青研究方面,也已进行了一些开拓性的工作,在用超临界抽提法研究油页岩中油母质的化学结构方面,取得了好的成果。此方法开创了一个研究油页岩及干酪根结构的新途径,对地球化学、油气生成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国内外属于首创。地震弹性波有限元数值解和物理模型制作、微波井下找水仪、渤海湾含油气盆地油气控制条件、延长套管使用寿命等课题,都取得了重大成果。

在“文革”中建立的校办胜华炼油厂、机械厂和仪表厂,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整顿、调整和改革,有了新的发展。这些工厂已成为学院的教学、科研的重要基地,较好地完成了教学实习任务,生产形势也越来越好。胜华炼油厂建有6万吨/年常减压装置、1.5万吨/年轻油处理液化气回收装置,3万吨/年催化裂化装置,1.5万吨/年沥青抽提及氧化沥青联合装置,7千吨/年溶剂油装置,有动力、供水、油品、污水处理、产品检验和机修等配套系统,能生产工业汽油、轻柴油、重柴油、建筑沥青、道路沥青、特号沥青、溶剂油、专用沥青、液化气等石油产品。学院在炼厂设有重质油研究室。机械厂拥有车、铣、刨、磨、镗、插、滚等机加工设备,有钳工、板金工、焊工、锻、铸、热处理等多工种,生产空气压缩机、双卡脱节器等七、八种产品。仪表厂拥有车、刨、冲、钻、铣等机加工设备,有仪表、机钳工、制版、电镀、喷漆等工种,生产管道防腐层检漏仪、电容含水测定仪、交流稳压器等七、八种产品。“文革”中办起的农场,“文革”后逐步转为职工家属主办。它在安置农业户口的职工家属、稳定教工队伍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同时为国家生产了粮食。农场有耕地800亩。农业户口家属360户990人,1984年产粮65万斤。

校舍建设 学院由北京迁校山东后,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以及“左”的影响,校舍等物质基本建设进展缓慢,十分困难。

1978年石油部党组作出决定,要求华东石油学院坚决在东营办下去。11月10日,石油部下达《关于华东石油学院建校计划任务书的批复》,指出“建校规模为,在校学生5000人,研究生800人,并留有发展余地。”“全院教职工人数控制在3000人以内”。照此规模进行校舍建设,建筑面积为24万平方米。1981年12月,石油部又下文,根据学院的发展规划把总建筑面积增加为34万平方米。经过6年的艰苦努力,到1985年学院建设已初具规模。据1984年年底的统计,校舍面积共达到221586平方米,其中教学用房77185平方米。学生生活用房40,021平方米,教职工用房29433平方米,教职工和学生的住房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到1985年,学院共完成基建投资9896万余元。校舍竣工面积近25万平方米。学院还为1200余户住宅安装了闭路电视。在此期间,图书馆、第一教室楼、钻井培训中心、钻井实验室、自动化馆、勘探馆、运动场看台、学生第一和第二食堂以及6幢学生宿舍楼相继竣工投入使用。

1982年,学院绿化面积7100多平方米,种植乔木、灌木、侧柏16000棵。1983年植树39个品种共计30330株,种花101个品种10000余盆,种植苗圃5亩,新修花池52条,花坛38个,面积为9700多平方米。到1985年夏天,学院已栽活乔木14000棵,灌木60000棵,部分校园已呈现花木繁茂景象。

1983年,是石油学院成立的第30年,学院经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5年的恢复,石油部唐克部长来院视察听取了院领导关于学院工作情况的汇报,参观了教学楼、图书馆和家属宿舍等,并同学院的教授、各系部处负责人举行了座谈,对学院工作作了指示。9月23日,学院隆重举行大会,热烈庆祝建校30周年。杨光华院长在庆祝大会上作了报告。回顾了学院走过的30年曲折历程。

黄凯代表石油部党组和石油战线上的全体职工,向学院师生员工表示热烈祝贺。

从1986年暑假后,部分学生已开始在昌平新校址上课,研究生部开始在昌平办公。可以预想,华东石油学院北京研究生部,在昌平将有广阔的发展天地。

1985年7月7日,新上任不久的石油工业部部长王涛到北京研究生部视察,和有关人员进行座谈,王部长在讲话中勉励师生要努力办好研究生部,他说,研究生部是石油教育的最高学府,研究生部的教育水平有多高,反映石油教育的水平有多高。7月18日,王涛部长率部有关司局以及胜利油田的领导干部,又到山东东营本部视察。王涛部长在和院领导交谈时。还针对北京户口教师的归宿问题指示说,要给这些教师在北京解决“老有所归”的问题,让大家吃下“这颗定心丸”。1986年4月召开的全国石油教育工作会议,王涛部长和赵宗鼎副部长在报告中要求华东石油学院要创办第一流工科大学,要加强北京研究生部的建设,建立博士后流动站,使之成为石油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和继续教育的基地。

共华东石油学院第六次代表大会 学院党的六大,于1986年9月27日至28日,在东营科学会堂隆重举行。这是自1963年学院在北京召开党的第五次代表大会之后经过了23年,才召开的一次代表大会。明确提出“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是学院的校风。“勤奋、严谨、求实、创新”是学院的学风。

学校更名石油大学 华东石油学院经过几年的恢复和发展,1987年已基本上形成以工为主、理工结合、文理渗透的综合性大学实体。学院从实际出发,并为了加快本院和石油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向上级提出了改名“石油大学”的申报和论证。石油工业部向国家教委作了《关于深化石油高校体制改革实行联合办学方案的报告》和《关于华东石油学院更名为石油大学的报告》。1988年2月27日,国家教委向石油工业部、山东省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发出《关于同意华东石油学院更名为石油大学的通知》。《通知》说:“为适应石油工业发展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要,加快石油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经研究,同意将华东石油学院及北京研究生部、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学院合并组成石油大学。”“石油大学实行在山东东营和北京昌平两地办学,校本部设在北京。山东部分仍实行由石油工业部与山东省双重领导、以石油工业部为主的领导管理体制。”“石油大学山东部分以培养本科生为主,兼招少量研究生;北京部分以培养研究生为主,兼招少量本科生,并承担石油工业科技、管理干部的培训任务。”

石油工业部于1988年4月8日向华东石油学院、石油管理干部学院下达《关于华东石油学院更名为石油大学的通知》。《通知》转达了国家教委通知的精神,并着重指出:“石油大学应本着‘巩固提高东营,加速建设北京'的精神,坚持两地办学,注意发挥山东东营和北京昌平两地的各自优势,培养本科生工作的重点在山东东营。坚持走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办学道路,以教学为主,面向生产,发展科研,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努力把石油大学办成以工为主,理工结合,文理渗透多功能的、高质量的、高层次的石油工业科技和管理人才的培养基地。”

相关资料

学院更名为石油大学,实行山东东营、青岛和北京昌平两地办学,校本部设在北京,标志着学校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揭开了新的一页。全校师生员工为学院的更名和展现的美好前景而振奋,也为学校在转折时期所面临的严重任务而感到责任重大。

注一:本文是根据余世诚主编,杨光华、华泽澎为顾问的《石油大学校史》摘录的。

注二:一九八八年二月,国家教委将华东石油学院更名为石油大学。此后,石油大学(华东)和石油大学(北京)的建设和发展历史,有待两地后续

参考资料

1.学校概况 

扩展阅读:

1

http://www.upc.edu.cn/sec/xxgk/xxjj.htm

开放分类:
教育211工程985工程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相关词条: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合作编辑者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需进一步完善,百科欢迎您也来参与在开始编辑前,您还可以先学习如何编辑词条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约 次
编辑次数:31次
最近更新:2012-05-06
创建者:蒙蒙烟雨
更多贡献光荣榜

辛勤贡献者:

tianzhiy020318 

黄春禾 

铁哥410859275 

空随风 

myshow0536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10:3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