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 |
释义 | 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MHK)是为满足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教学的需要,建立适合少数民族学习汉语的科学评价体系,全面推进汉语教学改革,改革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的改革,以便提高少数民族实际运用汉语的能力,适应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的需要,教育部民族教育司在经过认真调研之后,于2001年正式启动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以下简称民族汉考,缩写为MHK)项目的研制工作。 民族汉考是专门测试母语非汉语少数民族汉语学习者汉语水平的国家级标准化考试,主要考查应考者实际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考查应考者运用汉语工具完成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任务的能力。教育部2002年10月24日发出的《在有关省市试行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的通知》(教民函[2002]7号)是民族汉考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目前,MHK广泛用于北京、新疆、青海、内蒙古、四川、吉林等省区的高考、中考、预科结业、大学毕业考试等考试领域,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 MHK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突出特点: 1、以《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试行)》和《汉字和词汇等级大纲》为依据,而不仅仅是凭直觉经验。《汉字和词汇等级大纲》的编制以词频统计为基本依据,同时组织资深汉语教师们进行经验判断。 2、所有用于正式考试的题目都经过严格的审定和检验。第一关是专家单独审题。只有经过两名专家“双盲”匿名审定的题目,才能付诸预测。第二关是专家集体审题。在审题会中,专家结合统计数据,对每道题“横挑鼻子竖挑眼”。第三关是预测。经过预测,那些难度、区分度、猜测度、DIF(关系公平性的统计量)等统计指标不合格的题目将被淘汰。只要经受住专家挑剔的题目,才能进入题库。第四关是敏感性审查。专门聘请蒙、藏、维、朝等少数民族学者,审查题目中是否有违背和冒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内容。 3、经过精致设计的统计等值,不同时间所采用的不同试卷,分数之间具有可比性,保证了证书授予标准的稳定性,保证了考试的公平性。 4、建立了题库。 5、口试使用“人机对话”基础上的口试测评系统进行,该系统采用国际先进的人工智能与语音识别技术,实现了口试测试的无纸化、朗读的计算机自动评分和回答问题的辅助评分,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还提高了主观阅卷的质量,保障了考试的科学性和公平性,这项技术在国内大规模标准化考试中还是首次使用。 6、主客观卷一体化、作文网上阅卷。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