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国儒教协会 |
释义 | 中国儒教协会是管理中国儒教组织,儒教主导中国的历史有二千多年,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前,儒教一直是作为中国的国教而存在的。近代以来儒教没落了,但这对儒教即是挑战也是契机,随着中国的复兴,对儒教进行宗教改革,建立独立自足的儒教组织,来为中国时代的到来做好精神上准备,已是儒教的历史担当。 儒教总述传统的整个中国社会完全浸淫于儒教的理念和精神之中,无论是政治的合法性、社会制度的设置与社会秩序的规范,还是个人内心的信念与良知,都与儒教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但是在近代以来,随着科学、自由、民主和唯物主义传入中国,儒教基本从公共领域退了出来,由于完全依赖于世俗政治的儒教,没有相对独立的教会组织,因此从此没落了,这成为中国现代性过程中的核心事件。 值得庆幸的,儒教的“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教义早把儒教精神留存于人们的内心和伦理道德之中,成为中国人永不能熄灭的心灯。在当代中国,随着国家的复兴,儒教与时俱进,进行宗教改革,为之做精神上的准备,已是儒教当然的历史担当。 强国的崛起最终要落实到价值观的崛起上,因此,进行宗教改革,重建儒教,复兴传统的圣贤道德教化,把社会的发展奠定到神圣的、正义的基础上。这样,中国才能在世界各国面前永远站在道义一边。 儒教的宗教改革的首要在制度上建立独立的、民间性质的儒教协会,使儒教成为自足的精神团体,成为百姓安身立命的场所。第二,在儒教上建立适应孔子传统(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毛泽东传统(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传统)、邓小平传统(包括西方的自由民主主义传统)的“通三统”新教义,以为中国的发展提供精神上的力量。第三,重建道德圣贤文化,为中国的崛起做好道义上的准备,使中国的发展永远站在正义一方。 温故才能知新,复兴才能崛起!“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下面就简要回顾一下儒教的历史传奇,然后再确立儒教的宗教改革。 儒教是由孔子创立的,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他创立了仁学,并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传统经典,以此开创了儒家学派。其后,孔子以天命精神开始了周游列国,这一次神圣之旅标志着儒教的形成。最后,孔子回到鲁国后,建立了私学,广收弟子,这样儒教在教义、组织、场所上都完备了,这为后来儒教成为中国国教奠定了坚实基础。 但必须说明儒教是圣贤教化的圣教,是无神的宗教!而不是通常意义上的一神宗教,如佛教、基督教等。正是由于儒教的非神性,许多学者不把儒教做为宗教看,其实圣教与神教都是宗教。 公元前379亚圣孟子生。他以复兴孔子学说为己任,主张性善论,为儒教建了立严密的哲学体系。公元前340年亚圣荀子生,他继承儒家重礼义的思想,提出“制天命而用之”,主张性恶论,从而肯定儒家教化的重要作用。这从另一个相反的方面发展了儒家学说,为儒教走向完善做出巨大贡献。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行郡县,孔子九代孙孔鲋被秦始皇召封为鲁之“文通君”,这是对孔子后裔最早的加封,其后历代帝王不断加封孔子后裔。公元1045年宋仁宗封孔子四十六代孙孔宗愿为“衍圣公”,并世袭。从此册封衍圣公成为历代王朝为中华正统的文化标志,衍圣公这一封号历经宋、金、元、明、清、民国,直至1935年国民政府改封孔子七十七代孙孔德成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为止,先后沿续了八百多年。 公元前134年亚圣董仲舒作《春秋繁露》、《天人三策》,提出天人感应、天不变道亦不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观点。在汉武帝的支持下,儒教以国教的身份正式登上中国政治、文化舞台,从此中国走向了政教合一的时代。随着隋唐时期科举制的确立,儒家文化又成了全国知识分子的必修课程,而到了宋明时期,在程朱等人的促进之下,儒家文化又以“理学”、“心学”为新的形式成为全国科举考试的最主要内容。可以说,整个中国古代史就是一部儒教的发展史, 公元768年,唐代大儒韩愈出生,他一生大力排斥佛道对中华文明的干扰,提倡儒家道统,为宋明理学起始。1017年大儒周敦颐生,他是宋明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在《太极图说》中提出无极而太极的天道论观点。其所提出的太极、理、气、性命等学说,成为宋明理学的基本范畴。1020年大儒张载生,他提出“太虚即气”说,从儒家天道论的观点拒斥道、佛的形上学观点。1032年程颢生。次年,程颐生。世称二程,他们是理学奠基人,主性即理,然亦重视天道。 1130年亚圣朱熹生。其学为宋代理学之集大成者,他把儒学奠定在统一的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上,把孔孟置于正宗,构造出内容精深的新儒学体系。万物起源皆出于理,理生气,气生万物,理又规定了儒家伦理道德的合理性。朱熹理学是儒教的复兴,是儒教的一次成功的宗教改革,从此儒教的国教地位长达800年不可动摇。 由于宋金元三朝并起纷争,使得孔子后裔册封出现了南宗和北宗。北宋后期,女真族南下,公元1128年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政权,孔端友随之南迁今浙江省衢州,是为南宗。宋廷南迁后,金熙宗于公元1139年继封孔璠为衍圣公,是为北宗。后因蒙古族起兵南下,孔元措随金政权迁往汴京,曲阜孔庙则由其族兄孔元用主持祀事。蒙古族占领曲阜,以孔元用之子孔之全为衍圣公。这样,宋金元三朝并起,各有一个衍圣公。这种现象更标示着儒教的宗教性,因为宗教没有民族、国家之分的。 1472年亚圣王守仁生,他发扬光大陆九渊之学,提出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学说,形成心学派,从此开启了儒教注重社会现实的方向,儒教又为之一变,儒教又进步到一个新高峰。 明代时,衍圣公家族达到了全盛时期,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封孔希学为衍圣公,并有生有荣典,死有哀荣,每有衍圣公过世,都会由工部给价造坟,皇帝还会派官致祭。 到了清代,清王朝为了统治中原,标榜自己的正统身份,对儒教的推崇更是达到了至高无上地步。1645年,清王朝入关建都的第二年,就将国子监所奉孔子神位,改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并诏令全国通行。顺治帝亲政后,他亲率大臣到太学参拜孔子,还在孔子牌位前带头行二跪六叩礼。历史上,皇帝对孔子只献礼,没有跪拜,这开启了皇帝跪拜孔子的先河。此后的康熙,更加尊崇儒学。他对孔子崇奉备至,其后的雍正、乾隆等清帝无不推崇儒教。 儒教的衰落是在与西方文化相遇之后,在五四之后,科学、民主深入人心,加之西方基督教的传入,儒教随着儒家文化的没落也就衰弱下来了。但是,民国时期对儒教承载中华文化作用也是非常重视的,在1920年孔德成袭封衍圣公,公元1935年,民国政府令孔子嫡系裔孙改任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至此,虽然延续了八百多年的衍圣公封号免除,但是灵魂尤在。 面对儒教的衰落,1912年在康有为的策划、授意下,其弟子陈焕章在上海成立了孔教会。一年之后,康有为被推举为孔教总会会长。此后,孔教会展开了多轮的国教请愿活动,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到1937年,随着孔教总会会长孔繁裕病逝,孔教总会被迫改名为中国孔学总会,这样,儒教在中国大陆就此从名义上消失了。到最后的衍圣公孔德成,随国民党败退到台湾之后,大陆儒教连最后的象征也没有了。 2008年衍圣公孔德成在台北逝世,大陆要不要册封衍圣公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问题成为网络的热点。其实册封不册封大陆的衍圣公不是问题!怎样传承中华文化才是最大的问题。因此“重建儒教、进行宗教改革”以传承和发展儒家文化才是当前的核心任务! 不册封大陆的衍圣公也是正确的,因为实际上册封衍圣公是违反了国家的“政教分离”政策,是违法的。其实只要国家在“信仰自由、政教分离”的法律下允许儒教重建,在完成了儒教的重建后,新的衍圣公就自然而然地出现了,因为儒教一定会自己树立自己的精神领袖的。 应当说,儒教的没落是中国现代性过程中的核心事件,但这对于儒教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首先儒教从世俗政治领域的退出,为儒教在现代政治理念——“政教分离”下建立一个完全民间的、独立的的儒教提供了契机。第二,儒教精神的超越性、独立性为儒教进行宗教改革,以适应现代要求提供了内在的依据。第三,随着国家的强盛,物质财富的发展,人们对精神家园、重建国魂的追寻为儒教进行宗教改革提供了现实社会基础。 因此,中国儒教协会当是民间组织,其宗旨是唤起道德立国的大旗,为中国时代的到来做好精神准备! 儒教的宗教改革儒教在历史上占据了中国的社会各个层面,整个中国都浸润在儒教的精神之中。而今天,中国再次复兴,中国时代就要到来,而为之做精神上的准备,是儒教在当代中国的的历史担当。 因此,进行宗教改革,重建儒教,复兴传统的圣贤道德教化,把社会的发展奠定到神圣的、正义的基础上,才能使中国不仅能向世界输出产品,更能输出文化价值观! 历史证明一个大国崛起,在最终意义上必然是价值观的崛起。而它的形成,是把新思想成就固化到传统文化之中,这通常是由宗教改革来完成的,这是已为中国的儒教形成史和欧洲的基督清教宗教改革所证明的。美国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一个清教宗教国家,因此效法美国,对儒教进行改革,已成为中国在价值观上崛起的当然选择。 儒教在清末的衰落是近代中国最大的历史事件之一,这为儒教重构自我,走向独立提供了历史契机,从此儒教就可摆脱对世俗政治的依赖而走向一个自足的精神团体。 (一)儒教的宗教改革 儒教不仅是中国,儒教还是世界的,要让儒教的光辉照耀到整个世界。因此,对传统儒教及其教义进行改革,以适应当下中国以世界的信仰需要,下面就谈一下儒教的教义及其必要的改革。 ⒈儒教的教会制度改革 儒教的目标在民间大众,以传递文化价值为核心内容。因此要把儒教建成完全的民间宗教组织,与政治完全分离,从不过问政治,不理会政权归属于谁,归属于何族、何党,要全面避开政治变化带来的影响,让自己处于最安全的境地。 儒教在清末的第一次独立式宗教化的失败,根本原因就在于孔教会会长康有为对政治、国教的恋恋不舍、念念不忘。因此,远离政治,放弃国教,专注于为百姓安身立命,传播道德、传承民族文化价值观才是儒教的根本使命。这样,儒教的基本原则就确立了,即: 自主建教、自主传教! 自主传教至少要做进行如下的教会制度改革: 第一,儒教教主制度化。 儒教教主衍圣公,是来自于天命的,是天命所在,这是衍圣公合法存在的根基。教主衍圣公再也不能象历史上由世俗政治来主导了,不能依靠政府任命或由国家来册封衍圣公了。这就是说一定要使儒教完全与政治分离,不要任何形式的儒教国教化,儒教只是一个公民宗教而已。 儒教教主要制度化,就是说要使教主的产生有一个固定的方式方法,要在孔子大宗中选择,或实行传统的嫡长世袭制,具体方式可在儒教建立时商定。 第二,建立儒教独立教会制度。 中国及世界各地的会长、文长、主教都要由衍圣公任命,衍圣公永驻中国曲阜,这是儒教第一圣地。儒教应拒绝任何形式的政治干扰,要完全独立的儒教,以造福人类。 第三,建立儒教独立传教制度。 儒教要不受外界干扰下独立传教,要在每年夏历孔子圣诞日组织祭奠,要与孔子国家祭区分开来,并在这一天组织世界各地到曲阜朝圣活动,或在本地孔庙组织各种形式的朝圣活动, ⒉儒教的教义改革 对儒教教义进行改革,目标是实现五四以来新思想的固化,以重构中国文化的思想体系,重构中国的民族魂,为中国的复兴打下坚实的基础,并进而使儒教成为世界的共同基石和支点。 第一,儒教的教义改革体现在“阴本阳主论”新理念上。 西、马思想传入中国,加之儒教,就形成了当今中国的孔子传统、毛泽东传统、邓小平传统等三个传统。这三个传统是相互不能融合的,就西、马而言,最大的问题就是民族化问题,其实就是新思想的固化问题。这些问题可统称为“通三统”问题,其实这个问题是可以通过儒教的教义改革来来解决。 西方思想的精华是二元论和个人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精华是辩证法和唯物主义,因此把它们融入到儒家文化的阴阳学说之中,就形成“阴本阳主”的新理论。①阴阳可分割为阴阳两个元素的二无论和对立统一的辩证法,这使得儒、西、马在最核心的哲学上统一起来。②就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而言,前者属性为阴,后者属性为阳,阳为主,因此当以个人主义为主导;就物质与意识而言,意识的属性为阴,物质的属性为阳,阳为主,因此当以唯物为主导。这样一来,个人主义、唯物主义也在阳主论下统一起来。这样一来,个人主义、唯物主义也在阳主论下统一起来,儒、西、马就融通了,一个儒教徒在新教义下是可以自由地从儒学转到马克思主义或者西方自由主义,反之也是成立的。 必须说明,儒教阴本阳主论的这一教义改革,其实是来自于儒教的新宇宙理论(详见王明星著《儒家气学新论·太气论》),要知只有宇宙大道才能大化流行。 第二,儒教的教义改革体现在“人本善真”新理念上。 西方文化以个体性较强的二元论为指导思想,这发展了人性“真”的方面。中国人以整体性较强的阴阳学说为指导,发展了人性“善”的方面。西方人做到了真,中国人做到了善,中西方各做到了一半。因此儒教把“人本善真”做为自己的新教义!人与天地同构,宇宙分阴阳,人性分善真,这是符合儒教天道原理的。 人性中的善真是相互制约平衡的,一个人过善就会失真,就会沦为伪善,就变成了假;过真,就会丢掉善,求真就成了造恶。因此合理地运用善真的两个人类本性,是达到幸福美满彼岸的关键所在。求善真去假恶,乃儒教要义。 第三,儒教的教义改革体现在“新三才说”上。 佛教的无限魅力在于它把人们带入到一个神圣的空灵境界;西方社会的无穷魅力在于它把人们带入到一个欲望无限满足的物质世界,前者是大智慧,后者是大财富。 中国传统文化是必须放在天地人三才说中加以考量的,传统上,天道、人道、地道三者是统摄于天人的关系之中的,因此可归结为一个问题,即性与与天道的问题,传统理学就是通过这个问题来兼容佛教的。其实就功用来说,天道、人道、地道又可统摄于地人关系中,可归结为心物问题,即物质财富不是天然的,而是人主动创造的,因此这一理论是可以来兼容西方社会的物质观的。 从天道出发,经人道,而到达地道,建立这样的天地人新说,即可以获得大智慧和推动大财富的创造,还能避免留恋于天人之际而空谈心性的弊病和徘徊于人物之间物质欲望的无限扩张,使人与自然真正地和谐起来。 (二)儒教的重建 ⒈重建儒教的新构想 甲:组织构想 ① 组织名称:儒教(亦名圣教、孔教)。 ② 教主:至圣先师孔子、历代衍圣公。 ③ 场所:孔庙,亦称文庙。 ④ 专业教职人员:圣师(活着的至圣先师、至圣先师孔子的代言人)、命理师(管理命的人)、洗心师(洗涤心灵、锻炼心境、进行心理调节的人)。孔庙主持:文长(文庙之长)、大圣师。、大命理、大洗心等 ⑤ 信徒:儒教徒、圣教徒、孔子信徒、孔子门徒。 ⑥ 专用标志:一气八卦图(亦称气阴阳五行八卦图、1258图。详见王明星著《儒家气学新论》);服饰:先师时代的儒服。 ⑦ 内容:生死,婚嫁、成人、算命、洗心等礼仪。 ⑧ 理论典籍:《易经》、《论语》。 ⑨ 基本命题:心(命、理)业。 ⑩ 儒教教义:仁道三位一体论、三道九论(详见王明星著《儒家气学新论》)。 ⑪特点:民间宗教组织;超世性,关心世俗,超越世俗。 乙:特点综述 儒教,简单地说,就是孔子开创的以圣贤教化为核心的仁教。儒教是圣教、是仁教、是礼乐教、是道德教、是人文教,是不言怪力乱神的,是非神的一种宗教。 儒教的目标是建立圣教,以为民安身立命、传递儒家道德、传承文化等为儒教三大使命。可为国家提供信仰、稳定社会,造福人民、教化百姓。因此,儒教圣师的重要作用至少有三:第一要为人立命,以使人知命,知命而建大业。第二要为人洗心立德,来提高人的境界和道德水平,以儒家伦理道德来指导人们的生活。第三要为死者追封谥号,以让有功者得流芳,让有罪者被唾弃,建立公墓让死者有所归。 圣师其它作用还有:为有罪者忏罪、为有功者报喜;为新生命祈福求寿;为成年的青少年加冠;为有情人主婚等等。 最后,儒教的作用是为中国和世界提供高素质的信仰人群——儒教徒,以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人才。另一方面也把更多的社会精英纳入到儒家文化的体系中,以使儒家文化能够传之久远,造福于全人类。 因此,当代的新儒家最重要的任务是尽快建立民间的、独立的、全国性的、具有法人资格的儒教协会,在全国广建孔庙,以重建圣教,以实现归化百姓、教化人民的目的。也实现道德立国,为中国的崛起做好道义的准备。 目前海外儒教组织简介1、香港孔教学院香港孔教学院是大陆孔教运动失败以后康有为弟子陈焕章博士、进士,于1930年在香港创办的。他自任院长,以弘扬孔道及兴学育才为宗旨,设立孔教中学(后易名为大成学校),并以宗教形式弘扬儒学,将孔教的圣火保存下来。第二任院长朱汝珍,将孔教学院注册为慈善组织。第三任院长卢湘父也是康有为的弟子,很有办学经验,办学认真,重品德教育,诲人不倦,以身作则,躬行实践,还创办了孔教学院下属的中学及小学。第四任院长黄允畋,1978年同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天主教和道教五个宗教团体组成“香港六大宗教领袖座谈会”。1992年,汤恩佳当选为孔教学院院长,在宣誓就职典礼上提出要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重新点燃孔圣之火。从此,以孔教儒学为主轴的宗教文化复兴运动蓬勃展开。孔教学院是集文化、宗教、教育、慈善为一体的多功能爱国爱港团体。经孔教学院历任院长的努力,孔教在香港与其它五大宗教并列。在孔教学院的推动之下,孔教在世界上的实际影响也越来越大。香港宗教界人士一向承认孔教为宗教,孔教学院与基督教、天主教、佛教、道教、回教共同组设香港六大宗教领袖联席会议,香港六大宗教的合作精神,实为世界各地宗教树立了楷模。孔教是联合国确认的十三个传统宗教之一,孔教与世界各大宗教相互承认。瑞士世界宗教会也承认孔教为宗教,并邀请其参加1989年在澳洲墨尔本市举行的第五届世界宗教和平会议。孔教学院还以宗教社会团体的方式参与香港的政治和社会事务,《香港基本法》定孔教为宗教团体。 2、澳门孔教会1909年成立,初附属于北京孔教总会 ,及后才独立。 宗旨以“尊崇孔教,发扬圣德,兴学育才,增进文化”为本。华人向来重视道德教化,为弘扬儒家的道德精神与文化,孔教在1913年已成立小学堂,以推动民间教育。1960年,孔教更编印《孔教中学经选》,选录了共74条自《 论语 》、《 孟子 》及其它儒家经典中就孔儒仁义礼智信的名言,供学生背诵学习。每逢农历八月二十七日的孔圣诞 ,澳门孔教会带领社会各界华人和学校举行纪念与祭典仪式。其举行的仪式采用古制,包括:盥洗礼,迎神礼,奠帛初献礼,晋祝礼,亚献礼,三献礼,受胙礼,送神礼,望燎礼等,仪式由澳门孔敎会主持。 3、印尼孔教会1900年3月17日印尼华人社会尊孔人士组织了“中华会馆”,主要致力于华文教育和弘扬儒家学说,可以说是印尼孔教的先驱。印尼真正的孔教会于1918年在中爪哇梭罗成立,是由梭罗通神学分会(Solo Theosophica Ioge)的5名成员倡办的。1923年,散布各地的孔教会联合了起来,在万隆成立孔教总会,以传播孔教为宗旨。1927年全印度尼西亚共有26个孔教会,教徒人数不详。中华会馆和孔教会都把孔子当成圣人,把孔子的学说看作宗教,把四书五经当成孔教的圣经。1955年,为了促进儒学的发展,经过重新组织的印尼孔教团体联合会在雅加达成立。该组织后来又改名为印尼孔教中央理事会。散布印尼各地的孔教团体都先后加入进来。自60年代中期开始,印尼政府实施反(敏感)共排华政策,对华人实行全面的强迫同化。在全面同化的困境中,华人的宗教包括大乘佛教、孔教、道教、传统民间信仰和祖先崇拜等就成为印尼华人维持民族特性、弘扬传统文化的主要形式。这样,儒家思想在学术理论层面上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发展,而在宗教信仰和大众文化层面上,如在礼仪习俗、道德规范、饮食习惯、文化生活等方面,却得以继续保持和弘扬。印尼孔教会组织庞大,目前有120多个孔教分会散布在印尼各个岛屿,估计有四百万左右会员。现任孔教最高理事会主席陈清明。印尼孔教会组织深入华族下层阶级,影响极广,尤其在印尼政府改革开放以后,各地尊孔人士如雨后春笋般地纷纷组织孔教会。现在,孔教徒可以在自己的居民证宗教信仰一栏填上“孔教”,并以孔教仪式进行结婚礼然后在政府民事登记部注册,信仰孔教的学生也可以在学校的宗教课里学习四书五经。 其它儒教组织,这里不再介绍。大致有: 4、印尼三教会(Sam Kauw Hwee) 5、新加坡南洋孔教会 6、新马德教会(Moral Uplifting Society) 7、马来西亚马六甲孔教会 8、台湾的中国儒教会 9、台湾“大易教” 10、台湾一贯道 11、越南儒教会 12、越南孔学会 13、韩国儒教学会 14、韩国成均馆大学 15、日本儒教会 参考文献:韩星:《目前海外的儒教(孔教)组织简介》 重建儒教与通三统儒教宗教改革的最重要目标是固化中国五四以来的各种新思想,换而言之,就是要打通中国新旧思想之间的阻碍,使中国文化成为一个圆通的有机整体,从而为中国的崛起奠定思想基础,做好精神上的准备。借用古代的“通三统”概念,重建儒教就是一个通三统的过程。 通三统源自于孔子的教诲,他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这话的意思是说,周代虽然取代了夏朝和商朝,但能自觉地继承融合夏商二代的传统,从而创造出更新、更高级的文明。从此“通三统”成为中国历朝历代的金科玉律,是每一个朝代的文化自觉,即使是少数民族政权,如元清在这方面做得都很好。 就当代中国而言,通三统就是要继承中华民国和清朝的文化遗产,来发展当代中国自己的新文化。再者由于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是同时兴起的,也可不把中华民国视为一个朝代,那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通三统就是继承明清二代的文化了。 重建儒教,无疑是对前代文化的最大继承,而进行儒教宗教改革,就是发展传统文化,这完全体现了通三统的精神。 但这里主要谈的是在通三统精神上发展出来的“新三统”。自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剧烈变化,动荡不安,国家几经变革,发展出了新的经验、新的传统,这些都是可为当代中国所继承发展的,因此儒教宗教改革的重要使命不仅是要通旧三统,还要通新三统。这里所谓的新三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中国的新三统,一是世界的新三统。下面分别论述。 当代中国有个有趣的现象就是三个文化现象并存:一个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传统文化;一个是1949年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形成的唯物主义传统;第三个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市场经济形成的自由主义传统。这三种传统形成了各自学术立场,相互攻击,互不相融,占据了不同的社会领域。一般来说,儒家占据了文化和社会层面,而唯物主义占据了政治军事层面,自由主义则占据了经济层面。换句话说,新三统就是历史上形成的的孔子传统和建国以来形成的毛泽东传统以及邓小平传统。。 新三统背后,实际上是世界的新三统。首先,儒家文化是世界是最为成功的文化,它主导中国二千多年,在这一时段中国是世界是最发达、最开明的国家。著名学者陶希圣就把战国以后的中国称为“前资本主义社会”,《儒家气学新论》则为之重建命名为“天亩社会”。第二,唯物主义的背后是世界的共产主义运动,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这已成为世界最重要的精神财富之一。最后,是欧洲开创的资本主义传统,它至今仍是当今世界的主流。这样从全世界的角度看,人类是三个最大的现代性传统,即:中国的天亩社会、近代的社会主义社会、和西方的资本主义社会。 儒教的阴本阳主论的教义改革,其实就是在哲学上把“中国性的孔子传统、毛泽东传统、邓小平传统及世界性的天亩社会传统、社会主义传统、资本主义传统”的思想精华融合到一起,这就是新通三统。 新通三统的目的,简单地说,就是通过儒教宗教改革,打通了现今这三个互不相融的三个传统,使自己成为三者的共同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精华是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西方思想的精华是二元论和个人主义。因此把它们融入到儒家文化的阴阳学说之中,就形成“阴本阳主”的新理论: ①阴阳可分割为阴阳两个元素的二无论和对立统一的辩证法,这使得儒、西、马在最核心的哲学上统一起来。②就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而言,前者属性为阴,后者属性为阳,阳为主,因此当以个人主义为主导。③就物质与意识而言,意识的属性为阴,物质的属性为阳,阳为主,因此当以唯物为主导。这样一来,个人主义、唯物主义也在阳主论下统一起来。 甘阳先生在《通三统》中认为:在中国,只有首先坚持社会主义理念和价值,自由的理念和价值才能真正建立,如果放弃社会主义,自由在中国就很可能成为少数人的自由、富人的自由、老板的自由,而不是最大多数劳动者的自由。同时,只有在坚持中国文明(注:此指儒教)自主性的前提下,自由才可能真正在中国生根,否则所谓自由很可能只是买办主义、半殖民地主义和自我奴化的别名。 儒教的宗教改革从教义上来说,就是把中国的发展奠定于正义的基础上,使中国人获得真正的自由、民主、和谐、仁爱和幸福。 重建儒教与中国的文艺复兴必须肯定,当今中国物质财富的发展是推动传统文化复兴的一个巨大力量。在经济生产过程中,人们发现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与一国的文化建设是相互依存的,文化价值和科技实力一样强大,比如麦当劳、肯德基,其实就是向人们输出一种生活价值观念。中国人不能只生产电视机,还必须输出价值观,这些导致中国人开始向传统文化追寻精神价值的力量。这时却发现我们的精神家园早已烧掉了,中国人早已失魂落魄了。 而反观中国的民间艺术却方兴未艾,前所未有的繁荣,发现中国真正的东西还在,因此回归传统文化已是重建民族精神家园的必然选择。一切告诉我们,只有复兴传统文化,才能找到中国的人的精神家园。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人种,其最终意义不是军事的,地域的,政治的,也不是经济的,科技的,而是文化的!而近代以来中国的衰落正是由于中国文化衰落的缘故,因此,这场文艺复兴运动必然会重振中国文化,为中国的崛起提供强大的、内在的、恒久的思想驱动力。文艺复兴不仅能给国人带来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还能为这个国家的发展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 文艺复兴起源于14—17世纪欧洲的意大利,是欧洲出现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一场光彩夺目的思想文化运动,对解放人们思想,发展文化、科学,起了巨大历史作用,并取得了丰硕与辉煌的成就。19世纪的历史学家认为后来的科学发展、地理大发现、民族国家的诞生都是源于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是“黑暗时代”的中世纪和近代的分水岭,是资产阶级革命的舆论前提。 近代中国一直期望着产生中国的文艺复兴,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学者们就说自己发展的文化运动就是中国的文艺复兴,但历史的发展表明,这场文化运动,并没有创造出人们普遍期待的文化成就。究其原因,其实文化运动是包涵着两个部分,一半是新思想的创造,另一半是对新思想的固化和整合,而中国就缺少后半部分。反观欧洲的文艺复兴,却是很完整的,其新思想创造是由文艺复兴和文化启蒙运动来完成的,而文化整合工作是由清教宗教改革完成。 这些启示着中国人必须对儒教进行宗教改革,以完成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新思想的整合固化工作。 启蒙运动是17-18世纪继文艺复兴之后欧洲发生的第二个思想解放运动。它将文艺复兴提出的以人性为中心考察一切,提高到用理性去思索,批判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号召消灭专制王权、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它在政治上产生了巨大影响,启蒙思想家宣传的天赋人权、三权分立、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对欧美资产阶级革命起了决定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是向着反宗教的方向发展,因此自由、民主、科学、理性、人权逐步成为社会的主题。但是最初这些力量却是从古希腊传统中寻找到思想的源泉。因此,文艺复兴决不是复古,而是在温故中创新,是彰往察来式的思想进步。文艺复兴为我们提供的借鉴理念是:文化的复活与创新是相辅相成的,创新只能通过复兴才能实现的,反过来说,没有复活也就没有兴盛。在今天,我们为什么谈中国的文艺复兴,目标也正是要温故知新,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我们民族复兴的精神力量。 但再伟大的文艺复兴成果如没有进行有效的整合,其结果也是悲哀的,因为当人性没有约束时,只是一味被实用主义所左右时,人性本恶的一面就显现出来,这一点与中国法家是非常相似的。文艺复兴所倡导的个性解放及自由主义,很快就发展为纵欲主义、无政府主义,甚至是法西斯主义等。这对当时的文艺复兴国家造成了极大的损害。例如,一战和二战,德国法西斯等,其实都与人性的过度扩张有着直接的关系。 追其原因,都是由于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虽然张扬了人性、人欲,但却无法把其中的精华思想固化下来,建立一以正义为前提的思想信仰体系。文艺复兴思想精华的固化,即文化的整合工作,是由其后的宗教改革完成的。 对儒教进行宗教改革,来重建儒教,就是在完成中国的文艺复兴,是对中国新文化运动最强力的文化整合。因为儒教教义改革的本身就号称是儒家文化、唯物主义和西方文化的融合,是三者归一,是“新通三统”。 可以想象,儒教重建之后,中国乃至世界都将开启新的文化时代,无论是儒教传统、社会主义传统、资本主义传统等所代表的文化领域都会全力争夺、巩固自己的文化阵地,可以说一场全新文化运动、新百家争鸣将由儒教重建开始。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