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西城区委员会 |
释义 | 政协简介政协北京市西城区委员会(简称区政协)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地方组织。1950年8月至1956年5月第二、四区均举行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并选举产生两届协商委员会。协商委员会是各界人民代表会议闭会期间的常设机构,又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1954年6月区人民代表大会举行第一次会议,协商委员会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并为建立区人民政协作了大量筹备工作。 1956年5月政协西单、西四区委员会分别召开第一届委员会。1958年5月西单、西四区政协合并,成立西城区政协。1959年3月、1961年12月、1964年8月分别召开政协西城区第二、三、四届委员会。其间,区政协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简称政协章程)规定,围绕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就全区政治经济等重要事务;就区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候选人及区人民委员会售货员侯选人等问题进行协商,为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挥政协职能作用。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期间,统一战线遭到严重破坏,政协西城区第四届委员会被迫停止工作。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工作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1979年7月31日,政协区第四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举行扩大会议,区政协正式恢复活动。1981年1月召开政协区第五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中共西城区委的领导和北京市政协的指导下,区政协认真贯彻执行新时期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开创了区政协工作新的局面。1981年4月中共西城区政协党组成立,加强了党对政协工作的领导。1984年7月、1987年6月、1991年2月、1994年1月、1999年1月、2004年1月分别召开区政协第六、七、八、九、十、十一届委员会。其间,各民主党派、台胞台属、个体劳动者和私营企业界以参加单位进入政协,教育界、科技界人士增加,为经济建设服务成为政协的重要工作。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经常化、制度化,政协工作得到了大力发展。多年来,区政协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面旗帜,为区的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发挥了其他组织形式或其他有关部门不可替代的作用。 政协职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西城区委员会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区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组织参加本会的各党派、团体和各界人士参政议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目的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反映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和要求,为参加人民政协的各民主党派,无党派爱国人士、人民团体、少数民族人士和各界爱国人士发挥作用开辟畅通的渠道,集思广益,促进本区重大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监督宪法、法律、地方法规以及各项方针政策在本区的贯彻执行,协助并推动本区国家机关改进工作,提高效率,克服官僚主义,反对腐败现象;推动本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的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协调本区社会各方面的关系,促进各方面的相互沟通和理解,加强在共产党领导下各党派的团结合作;贯彻执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 组织机构政协北京市西城区第十二届委员会机构设置 (一)专门委员会及办事机构的设置 1、区政协机关现设七个专门委员会,即:提案委员会、学习指导委员会、社会法制和民族宗教委员会、港澳台侨委员会、经济城建科技委员会、教文卫体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 2、七个专门委员会下设四个办事机构,分别是:经济城建科技办公室、教文卫体办公室、社会法制和民族宗教、港澳台侨办公室、研究室,均为处级。 经济城建科技办公室(简称联络一处)是经济城建科技委员会的办事机构; 教文卫体办公室(简称联络二处)是教文卫体委员会办事机构; 社会法制和民族宗教、港澳台侨办公室(简称联络三处)是社会法制和民族宗教及、港澳台侨委员会的办事机构; 研究室是学习和文史委员会的办事机构,并负责政协的调研、信息、社情民意。 (二)综合办事机构的设置 区政协设综合办事机构一个,即区政协办公室,为处级。该办公室是政协常委会和政协党组的办事机构,并负责联系政协委员、联系党派和民主监督等有关事宜。 区政协机构、界别设置及人员组成 政协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及常委会组成人员名单 政协西城区第十二届委员会主席: 张春平 政协西城区第十二届委员会副主席: 姜昕华(女) 许 伟 程 刚 刘长铭 李建国 王 茁 姚 恕 政协西城区第十二届委员会秘书长: 白 林 林永乐 政协西城区第十二届委员会副秘书长: 张殿英、吴英伟、赵勇、苏学良、冯波、甘力鹰(女)、 王晓敏(女)、陈明普(女)、蔡劲、卢存刚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