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 |
释义 |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是以农业信息学科研究和提供农业科技文献与信息为主要任务的国家级非营利性科研机构,主要开展农业信息技术、农业信息管理、农业信息分析三大学科的科学研究,是全国农业文献信息收藏、加工、分析的国家级科技图书文献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情报所(1957年成立)、图书馆(1957年成立)、计算中心(1981年成立)、宏观室(1992年成立)等独立研究机构逐步合并整合的。 简介农业信息研究所在国家战略信息资源布局和农业信息科技创新中占有重要地位。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目前已经成为全国农业科技信息领域最大的研究和公益服务机构,拥有国家唯一重点支持的国家级农业图书馆,该馆已成为亚洲第一大农业图书馆,世界第三大农业图书馆,国家农业农业信息研究所、全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和计算机农业应用研究中心、全国农业科技信息数据库和农业多媒体产品研制及开发中心、全国食物和宏观农业与情报研究中心,正在建立全国农业信息产品质量检测与农业科技成果交流中心。 农业信息研究所拥有系统的研究体系与公益服务队伍。现有职工编制319人,目前在职的高级研究人员81人,中级科技人员102人,有博士23人,硕士29人。下设20个部门,其中5个管理部门,15个专业业务部门(其中,8个创新研究室,4个公益服务部门和3个产业开发部门)。管理部门有:办公室(包括财务科)、科技管理处、人事处、党委办公室和产业开发处;8个研究室分别为: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智能农业技术研究室、多媒体技术研究室、网络技术研究室、数据库研究室、信息分析评估室、国际情报研究室、食物与营养信息室;4个公益服务部门为:数字化图书馆建设部、文献资源发展部、文献信息服务部、期刊编辑出版部;3个产业开发部门为信息产业开发中心、物业管理部和印刷厂。 历史沿革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的科技文献与信息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历了近50年的发展历程。50年来,虽然机构几经变化和离合,但是农业科技文献信息事业却不断向前发展。今天的农业信息研究所是1987年7月组建,组成的主体是原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情报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图书馆和农业科技出版社(该社1989年分出成为独立单位)。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体制改革的要求和文献信息事业发展的需要,1995年11月和1996年12月,中国农业科学院宏观研究室和计算中心又整建制并入科技文献信息中心,形成了今天的发展规模,2005年1月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文献信息中心正式更名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 回顾过去所走过的发展道路——1957年3月,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与此同时中国农科院图书馆正式诞生,接管了原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图书室。建馆初期藏书仅10万余册,工作人员14人,同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第一中心图书馆委员会成员馆”,即全国农业中心图书馆,承担起为全国服务的职能。60年代初期至“文革”前,图书馆发展较快,藏书达21万册,工作人员达29人。 1986年底,该馆工作人员达69人,藏书36万册,馆舍面积2167平方米,1987年,新图书馆落成,馆舍面积达13300平方米。 中国农业科学院情报所——1956年7月,中国农科院筹备组设立了情报外联组和资料组,当时编制16人,这是我国第一个农业情报机构的雏形。1963年9月,农业部委托中国农业科学院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农业情报工作会议,这次会议的召开使我国农业科技情报工作迅速发展。1971年,中国农林科学院成立科技情报所,标志着我国农业情报工作又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70年代,情报所在搜集、整理和传播国内外农业科学技术成就和先进经验,研究和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等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为80年代农业科技情报工作的长足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1985年,经国家科委批准,中国农业科学院情报研究所同时为农牧渔业部情报所,明确了全国情报业务协调的职能作用。 中国农业科学院计算中心1981年筹建,1983年1月正式成立,是我国农口第一个计算机应用研究机构,有职工44人。先后承担各类研究课题29项,国际合作项目2个,通过鉴定的成果17项,其中9项获农业部科技进步奖,7项获院科技进步奖。举办计算机技术培训班200多期,培训人数1万人次。 中国农业科学院宏观研究室始建于1992年,其研究方向是,开展粮食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理论、政策与宏观战略的研究,承担国家和有关部门的软科学研究项目,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咨询服务等。近年来,主持多项国家及部委研究课题,完成多次国家及有关部委重要决策调研、论证和咨询。此外,参加筹建了“国家食物与咨询委员会”,并承担该委员会办公室日常工作。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正式成立于1987年。它集成了以上各种科技机构的文献与情报、资源与设备、人才与技术的优势,为逐步扩大农业文献信息研究和服务范围创造了条件。经过17年的发展,农业信息研究所已成为全国农业科技文献信息领域最大的研究机构。中心的业务工作由四个主要部分组成,即农业文献信息收藏中心、全国农业文献信息加工与研究开发中心、全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和计算机应用研究中心、农业宏观发展和情报研究中心。现有在职职工319人。有在职高级专业技术人员81人,中级专业技术人员102人、博士、硕士52人。中心内设20个部门。经过50年的建设,已经基本形成具有相当规模的研究、服务功能比较齐全的全国性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机构。 现任领导所长兼党委书记:许世卫 主要简历: 许世卫,男,1962年生,管理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5年毕业于扬州大学农学院。1992年起先后任中国农科院办公室综合调研处副处长、中国农学会期刊分会秘书长、中国农科院文献中心宏观研究室主任,2000年任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现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所长兼党委书记、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秘书长、《中国食物与营养》杂志主编。 长期从事农业科技管理与农业宏观战略研究,主要研究领域涉及食物发展、农业现代化、科研体制改革、期刊管理等方面,先后主持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软科学研究项目、科技部科技攻关项目、农业部重点科技项目、中国农科院院长基金项目以及有关部委专项研究等课题21项。作为主要完成人完成的《我国中长期食物发展战略研究》获1992年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199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作为主要完成人完成的《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理论道路与模式》获2000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成果一等奖,其专著(副主编)获1997第八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1998年全国图书最高奖--国家图书奖。多次主笔或参与起草国家或部门有关规划、计划、文件起草,受托作为《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01-2010年)》起草小组副组长,具体组织和承担起草任务,该《纲要》于2001年11月以国务院办公厅68号文件正式颁布实施,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食品报全文或摘要刊登。在相关研究领域出版专著10多部,其中独著1部,副主编2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 党委副书记兼副所长:刘俐 主要简历: 刘俐,女,1955年3月6日在北京市出生,1971年11月5日参加工作,1981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5月调入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情报研究所,在党委办公室工作。1987年在农业信息研究所人事处工作,1991年3月任副处长(主持工作),1993年9月任处长,1996年1月兼任党委办公室主任,1997年3月任党委副书记(1999年5月起主持党委工作)。2002年1月任党委副书记兼副主任。1990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图书馆学专业(在职函授学习),获得本科学历和学士学位。2001年被评为副研究员。 先后从事过人事管理和党务管理,现在分管党务、财务和行政管理工作。 社会兼职: 中国农科院监察支会第三届理事会常务理事。 副所长:孟宪学 主要简历: 孟宪学,男,1955年8月出生,管理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3年1月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分校农学系,获学士学位。1983年1月至1983年7月在北京农学院农学系工作。1983年8月至1986年7月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习,获硕士学位。2001年获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信息管理博士学位。1986年起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工作,任《国外农学文摘》编辑、副主编,1993年至1997年任农业信息研究所翻译室副主任,1997年任所科技处处长,2002年1月任副所长,分管图书馆业务、国际合作和期刊出版发行。兼任中国农学会科技情报学会副理事长。 主要研究工作: 一直从事农业科技信息业务工作、管理和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是农业科技数据库系统建设、管理和信息(情报)分析研究,近年来先后主持和参加部级以上研究项目12项,包括"农业科技基础数据信息系统建设研究"、"农业信息体系发展战略研究"、"农村科技推广信息库建设"、"农业研究信息系统引进"、"九五期间我国科技成果状况综合分析"等重点项目,获农业部科技进步奖一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专著(译著)30余篇,主笔或组织撰写重要技术报告、项目建议20余篇。 副所长:王文生主要简历: 王文生,男,1965年1月生,农业经济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87年毕业于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信息系,获计算机应用专业学士学位;1996年在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计算机系毕业,获计算机软件应用专业硕士学位;1998年获德国DAAD奖学金,在德国波恩大学发展研究中心攻读博士学位,2001年获德国波恩大学农业经济学博士学位。2002年7月被我院聘为二级岗位杰出人才,出任农业信息研究所网络技术研究室主任,2005年任农业信息研究所副所长,分管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是信息和网络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以及农业经济数量分析。曾与德国吉森大学合作,开发第一套黑龙江省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在德国波恩大学学习和工作期间,完成“信息技术与中国农村经济发展”项目研究。在中国农科院工作期间, 参加和主持10多项国家重点项目;2003年,被联合国发展计划署(UNDP)聘为ICT研究项目专家,领导撰写“ICT 对社会和经济发展促进中国报告”;2005年,被德国技术合作部(GTZ)聘为农业信息领域项目专家, 参与评审德国和欧盟在华相关技术合作项目。目前累计软件登记4件;撰写英文专著和报告各1部,参与编写中英文著作2部;发表论文20余篇;与国外联合培养博士生1名,培养在读研究生6人。 科学研究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农业信息学科研究阵容强大,实力雄厚,主要研究领域有:农业信息技术公共性、基础性、标准性及农业信息化平台和产品技术;农业专家系统、决策咨询系统、精准农业、作物生长模拟系统和相关农业信息集成系统;农业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的数据库应用等,并进行相关软件研制;网站建站技术、网络信息发布技术、网络内容与标准、网络系统建设、农业科技信息数据库网络对接技术和农业电子商务技术;农业数据库技术与方法、农业知识组织理论与方法、农业信息资源标准化、智能化信息检索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农业数字化资源建设工程和知识网络建设;粮食安全、食物安全、营养标准和营养健康,公共信息研究、食物安全报警技术与方法;科技竞争力评估、农业生产资源信息、农业市场信息、农业环境信息、农产品出口信息、国际农业科技情报和农业政策和国际市场信息分析等。 1980年到2003年间,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在农业信息技术研究、农业信息资源研究、农业科技情报研究、宏观农业与发展研究等领域共有54项成果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九五"以来有23项成果获得农业部、北京市和中国农科院科技进步奖。对推进我国农业信息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公益服务公益服务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的重要业务之一,主要进行系统收集、加工、存储、传递和开发利用各种载体的国内外农业科技文献信息,对馆藏文献资源进行数字化整理加工,开展网络化服务。 所图书馆现有馆藏文献210万余册,33万余种。其中图书31万余册,20万余种;古农书、地方志等15000余册,3494种;中外文资料12万余册,11万余种;期刊164.7万余册,1.4万余种,目前订购中外文科技期刊3200余种,其中800余种外文期刊是全国的孤本。所图书馆设有中文、西文、日俄文期刊、最新图书、古籍、参考工具书、内部资料和电子文献等八个阅览室,可同时容纳读者250人。所有新到馆的文献均实行开架阅览。为方便读者使用馆藏文献,所图书馆利用E-mail、传真、快递等手段开展了国内外文献提供服务、文献定题服务和电子文献目录推送服务等。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还引进了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中心的CABI、联合国粮农组织的AGRIS、美国国家农业图书馆的AGRICOLA等100余种国内外电子数据库。自研自建的中国农业科技文献数据库、国外农业科技文献数据库、中国农业图书馆馆藏文献目录数据库、农牧渔业科技成果数据库、世界农业发展动态数据库、中国食物与宏观农业数据库、中国农业经济分县基础数据库等各类实用型数据库50余个,数据量1500万条,每年新增记录50余万条。且这些数据库绝大多数已经实现了网络对接,用户可以在任何一台计算机上,都可以通过internet网进行方便的检索。 期刊编辑与出版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拥有一支专业精干的期刊编辑队伍,编辑出版农业科技领域13种学术、技术、科普和文摘类刊物,包括:《中国农业科学》、《中国乳业》、《农业科技通讯》、《农业图书情报学刊》、《生物技术通报》、《中国食物与营养》、《农业网络信息》、《中国粮食与经济作物文摘》、《中国园艺文摘》、《中国农业综合开发》、《农业展望》、《中国猪业》、《中国畜牧兽医文摘》、《中国畜禽种业》等,年传递国内外科技信息10万多条,发行量70余万份(册),受到广大读者欢迎。 信息产品研制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拥有先进的多媒体数据采集、非线性编辑等数字化声像设备,技术力量强大,拥有年产十几种农业实用技术光盘的生产能力,已正式出版的光盘有:《名优蔬菜新品种》、《黄瓜生产大全》、《番茄生产大全》、《特种蔬菜》、《食用菌生产指南》、《优质黄羽肉鸡饲养与管理》、《多媒体农业英语》等。 结合信息技术研究项目,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已成功地研制了《小麦环境模拟与决策系统》、《玉米小麦环境模拟与决策系统》、《小麦管理知识多媒体浏览系统》、《小麦管理知识多媒体浏览系统》、《农业实用技术电子书软件》、《蔬菜施肥专家系统咨询软件》、《农业多媒体数据光盘发布软件》和《农业实用技术电话咨询系统软件》20个农业科技实用软件,并全部进行了软件登记。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的电子信息产品还有:与北京雅信诚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合作研制开发的"龙方雅信CAT"翻译软件;自主开发的“国内外农产品供求信息分析预测系统 ”、“农作物农田信息管理系统”、“农业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信息系统 ”等。 国际交流与合作近年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业务不断发展,已与世界上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80多个单位建立了信息交流与书刊交换的友好关系。国际农业信息专家协会中国分会设在这里,在与英、美、荷等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进行合作研究和人才交流与培训的基础上,加强了同东南亚各国和东欧国家,如韩国、日本、俄罗斯、波兰等国家的合作。组织各种国际学术会议,提供项目论证和咨询,开展合作出版。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拥有高水平的翻译人员,同联合国粮农组织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同时翻译出版了大量书刊,提供农业书刊、资料的外译中、中译外笔译,承担中外各界技、贸交流与谈判的口译任务,并进行翻译理论和技巧研究。? 信息网络建设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拥有一大批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专家,是我国农业部门成立最早的计算机应用研究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主办的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是我国"金农"工程的主要子系统之一。该网络已与农业部、科技部等部委连通,形成覆盖全国的专业网络,实现全球信息资源共享;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承办的中国农产品供求信息网是国内权威的农产品供求网站,它的建立被誉为"架起产销金桥,开启致富之门";另外,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还负责建设和维护2002年新近开通的中国农业科学院网,它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唯一的网上对外窗口,集院所政务和科技信息为一体,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农业科技信息网站之一。 学术团体根据1993年国务院40号文件成立的国家食物与安全咨询委员会办事机构设于本所。同时也是中国农学会科技情报分会、中国农学会农业图书馆分会、中国农学会计算机分会、中国农学会持续农业分会和中国农业现代化研究会五个专业学术团体的挂靠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充分发挥这些学术团体的作用,联合同行专家开展多种学术交流活动。 其他业务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还受科技部、农业部委托,对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进行登记、加工、公布和宣传,对技术先进、效益高、实用性强、应用面宽的科技成果出版专题报告和信息发布,并与有关单位合作举办各种农业科技成果交流、交易、展览和宣传活动。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新组建的信息产业开发中心,还面向市场对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的农业科技数据库、多媒体光盘、农业翻译软件等信息产品进行市场化营销,开展农业科技咨询、相关技术培训和各种排版、复印、装订等服务和图书、期刊、信件发行等任务;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所属的“北京晨光印刷厂”拥有功能先进的进口四色胶印机、进口双面单色机和国产单色胶印机等多台印刷设备和高端联网苹果电脑彩色制版设备、无线胶订设备,可承接各类彩色画册、简介、招贴和书刊的制版、印刷和装订任务。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