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中国密码
释义

《中国密码》是德国近年来论述中国问题的影响最为广泛的著作之一。自2005年出版后,居德国经济类畅销书榜首达半年之久,此后多次再版,至今仍畅销不衰。

作者弗郎克泽林(FrankSieren)是原德国《经济周刊》驻京记者,自1994年至今居住在北京。现为德国《法兰克福汇报》、《时代周报》等报刊特约撰稿人,被誉为“德国最具权威性的中国问题专家之一”(《伦敦时报》)。

他在《中国密码》一书中,沿循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脉络,从清朝的衰落到辛亥革命的成功,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大跃进的惨痛教训,再到近年来的经济飞速发展,通过对中国在汽车工业、金融、能源等领域的经济战略的分析,依据大量的史料和翔实的数据,得出如下结论:中国崛起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从历史失败的经历中总结经验教训,及时把握住全球化的机会,不断进行自我调整,并灵活运用资本主义的游戏规则,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将西方人甩在了身后,成为全球化的真正受益者。

他指出,德国如要避免在竞争中被中国超过,首先必须破译“中国密码”,因为“德国未来的命运和走向,更多决定于遥远的中国”。

该书在德国首次出版,便持续雄踞行国经济类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它是一部令中国人为之自豪和振奋的著作。

内容简介

本书是西方近年来论述中国问题的影响最为广泛的著作之一。自2005年出版后,居德国经济类畅销书榜首达半年之久,此后多次再版,至今仍畅销不衰。在书中,作者弗郎克·泽林(Frank sieren)以中国近代史为主线,详细解读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体系,从而探寻中国崛起的深层次原因。本书内涵丰富、条理清晰、视野宏大、剖析深刻,是以西方人的视角解读中国的一部难得之作。

作者简介

弗郎克·泽林,生于1967年,原德国《经济周刊》驻京记者,自1994年至今居住在北京,现为德国《法兰克福汇报》、《时代周报》等报刊特约撰稿人,纪录片制片人,德国最具权威的中国问题专家之一。

目录

第一章 “黄色威胁”

第二章 “我群”危机

第三章 国家权力的瓦解

第四章 无“中”之国

第五章 大跃进式经济

第六章 改革的脚步

第七章 稳定压倒一切

第八章 后宫经济

第九章 驾驭世界

第十章 全球化陷阱

第十一章 中国密码

译后记

大事年表

媒体评论

弗郎克·泽林担任《经济周刊》驻京记者已十余年。他的这部倾力之作具有令德国警醒的力量。如果德国不愿接受惨遭淘汰的命运,则必须破解“中国密码”。下至学校,上至大公司及政府部门的高层人士均须如此。从联邦劳工局的统计数字中,任何人都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因素的作用,大大小小的企业正在一天天地将就业岗位转移到中国。本书内容翔实,考据缜密,是每一位希望了解应当如何对德国经济作出调整的人必读的一本书。 ——德国《商报》 一部富有独特大胆见解的激情之作。 ——德国《金融时报》 通过对经济问题的种种思考,泽林得出结论:与德国目前争论不休的诸多问题相比,中国的崛起将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法兰克福汇报》 这是每个关心德国前途的人都应该读的一本书。 ——彼得·绍拉图(德国著名评论家)

书摘插图

第一章 “黄色威胁”

划时代的变革具有一种令人不快的特性:在它来临之初,人们通常并不情愿立刻接受它。我们德国人更是如此。在有可能带来深刻影响的变化面前,我们宁愿闭上眼睛。我们总是希望,根本性的变革最好来得迟一些,缓一些。当然,这种想法并非全无道理。既然是涉及未来几代人命运的问题,我们何必要仓促行事呢?然而中国的崛起证明,即使变化发生在世界的另一端,如果不能对其予以足够重视,并作出及时恰当的反应,很可能会吃大亏。这些变化仿佛遥远天际轰鸣的隐约雷声,那些正在郊外野餐的人们尚不及享用完盘中的鸡腿,冰雹已瞬间从天而降。

对于死气沉沉的世界经济来说,中国是一个福音。30年来,这个大国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2004年,中国占世界制造业增量的比例居世界之首。中国努力凭借自己的力量应对种种国内问题,并避免使其他国家受到连累。中国领导人冷静沉着地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非典危机以及来自世界经济的各种新挑战。亚洲因为中国而变得更加稳定。2004年春,当中国出现因盲目投资导致的经济过热问题时,中国政府果断采取了有效措施。中国政府并不试图遮掩过失,而是坦诚自信地指出自身问题,以此为世界媒体的批评性报道定下基调。这些都是如何做到的呢?

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人们都能感受到中国给地球带来的震动。中国正在悄然而坚定地打破世界的静止状态,释放出令人难以置信的巨大能量。13亿中国人都在同一时间奋力向上,在过去的数十年中,这是他们不能做,也无法做到的。中国人虽然是被西方强行拖人了自由市场经济的竞争,但是他们很快便掌握了市场经济的运转机制,并巧妙地利用了资本主义的力量。

“拿出勇气来!”——就在不久前,德国人还在以这样的口吻训诫中国人。如今,已经没有哪个中国人愿意听到这种话。当你遇到一个在中国生活了十几年并经常往返于两地的德国人时,他很可能会说,实际上真正需要勇气的是德国人自己。

中国——这个距离德国万里之遥,正在重新崛起的大国,对年轻一代德国人的生活所产生的影响,很可能比德国国内争论不休的诸多问题的影响更为深远。德国未来的命运和走向,更多地决定于遥远的中国。对大多数德国人来说,他们甚至从来没有和中国人握过一次手,他们中间很少有人能够说出某位当代中国名人的名字,更不用说中国的流行歌星或是作家了。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一些德国人终于知道了中国最著名运动员的名字,虽然他们并不能把名字正确拼写出来。但是中国对德国来说,却已近在咫尺。中国在有意无意之问,已经利用全球化编织起一张严密的网络,将我们笼罩在其中,使我们难以摆脱对它的依赖。中国正在为世界制订标准,包括德国在内的欧洲工业大国也不得不遵守这些标准。奥地利作家约翰内斯·马里奥·希默尔(Johannes Mario Simmel)在一本小说的开篇写道:“亲爱的吉蒂,我们德国人虽然可以创造经济奇迹,可是却不会做沙拉,其实不必一切都尽善尽美。”现如今,我们制作土豆沙拉的水平是不是比我们的经济状况要略好一些呢?

“德国制造”在德国已经成为稀有品。我们每天购买的商品,从垃圾桶、衬衣、激光唱机、笔记本电脑到集装箱船,全部是从中国进口。中国不仅是世界最大的服装鞋类生产国,同时也是山地自行车、微波炉、手机的最大产地。甚至高科技产品,如便携式电脑制造等领域,中国也已名列世界前茅。中国钢铁产量居世界首位,2008年上半年,中国钢产量是美国的四倍以及印度和德国的十倍。2004年,中国的汽车产量甚至超过了德国,仅次于日本和美国。果有谁在2004年初宣称,中国将会收购IBM电脑和英国罗孚轿车(MG ROVER)的话,肯定会被称为天方夜谭。中国2004年对外贸易额突破万亿美元,将富裕的邻国日本甩在了身后,紧随美国、德国,居世界第三位。此外,2004年中国国民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五强。2008年,中国经济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在2003年至2006年短短三年中,中国对外贸易额便增长了一倍。除商品交流外,人员交流也日益频繁。德国汉莎航空公司监事会主席约尔根·韦伯(Jtirgen Weber)预测,到2010年,汉莎飞往北京和上海的航班将增至每13四班,客流量将超过北京至纽约的客运人数。如今,汉莎飞往中国的航班已增加到每日两班。

“中国毫无疑问将成为世界制造业的基地”,德国化学工业巨头巴斯夫公司(BASF)董事长贺斌杰(Jtirgen Hambrecht)十分肯定地说。他的观点有事实为据。巴斯夫公司投资30亿欧元,在南京建立了石油化工一体化基地“扬子石化一巴斯夫有限公司”,这是巴斯夫公司有史以来金额最大的一笔单项投资。2007年,巴斯夫公司在华营业额达到了44亿欧元。中国不仅是世界工厂,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销售市场以及世界增速最快的市场。因此,中国近年来吸引外资的数额远远超过其他国家。仅2007年,外来投资额便超过900亿美元,占世界投资总量的l0%。通过许多大型国有企业的海外扩张计划,中国对外投资急剧增长,很快便将把亚洲发达国家甩在身后。虽然中国原材料进口增长迅猛,但2007年中国的贸易顺差仍高达2600亿美元,比2006年增加近50%。此外,与传统工业国相比,中国廉价劳动力的优势还可以继续保持相当长一段时间。从西方角度看,这里似乎存在一个悖论:中国的工人和工程师虽然收入不高,但他们却颇感满足。无论工作条件如何艰苦,他们都默默承受,其原因在于,他们生活水平的改善超过了中国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期。这一切给德国带来了深刻影响。德国劳动力价格不得不参照中国的工资水平重新衡定,因为我们面对着一个令人吃惊却又无法回避的现实:在全球化经济中,人与人的劳动都变成了商品,供应量一旦增加,价格便会下降。德国人的自我认知以及德国经济都已陷入一种尴尬境地,出路只有两条,而两条出路都一样糟糕:第一条出路是缩减工资,这种办法虽然可以提高德国产品的竞争力,但却会损害德国就业者的利益,而德国人购买力的降低又会反过来影响经济;第二条出路是,德国企业效仿法国、日本或者美国等竞争对手,将一部分生产转移到中国,但这样做又会导致本国就业岗位和国家税收的减少。德国前总理施罗德(Gerhard Schrfider)一直期待德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能够给两国带来“双赢”的结果,从目前来看,情况暂时还算令人满意,因为我们仍然可以向中国出口产品。但是形势正在发生急剧变化,其速度大大超出我们的预料,而中国先于我们意识到了这一点。在欧洲,首当其冲受到冲击的国家正是德国。为保持自身的竞争力,德国目前是在中国投资最多的欧洲国家。据美国管理咨询公司科尔尼公司(A.T.

Kearney)预测,在2015年之前,仅德国化工领域,面临失业危险的人数就将达到l5万至20万。作为德国经济支柱的中小企业的处境同样不容乐观。2003年,德国机械制造业裁员24000人,其中一个原因是,越来越多的机器制造已经转移到中国。由于中国的原因,德国制造业的规模正在缩小。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Boston Consulting Group)估计,至2015年,德国产业工人数量将减少140万。

为恢复德国经济的竞争力,德国政府目前正在努力推行深层改革,而其财政能力的大小,则取决于中国上升为世界经济强国的速度及其影响。德国目前仍在勉强维持的社会福利水平几年之后将使我们不堪重负。德国稀有金属技术公司贺利氏集团(Heraeus)——一家年营业额70亿欧元的中小企业联合体——监事会主席兼董事贺利氏(Jurgen Heraeus)认为:“对中国觉醒的速度,德国人仍然毫无觉察。”他的这番话绝不只是为了威吓德国工会。自二战结束以来,类似贺利氏集团的中小企业构成了德国经济的中坚,这些企业的管理层对世界变化的反应远比其他人更加敏感。在他们看来,德国面临的并不是一场经济危机,而是一场全球性变革的开端。联邦德国前总理库尔特·乔治·基辛格(Kurt—Georg Kiesinger,1967--1969在位)在其任期的最后一年,在联邦议院发出警告:“我要说的只有一句:中国,中国,中国。”他在讲这番话时一定不会想到,在他的众多讲话中,这句话是人们今天能够记起的唯一一句。现在看来,他的警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具现实意义。尽管目前德国各类报刊的经济版早已充满了对中国的赞誉之辞,然而中国的发展不过刚刚起步,其巨大的潜能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8:4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