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
释义 |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筹建于1958年10月,1959年8月正式成立,时称中国科学院上海理化研究所,2003年6月经国家批准定为现名。拥有两大园区,分别坐落于上海市科技卫星城嘉定区和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占地面积共约700亩。是专业从事民用非动力核技术科学研究的国立研究所,以同步辐射等先进光源技术、束线技术及离子束技术研究,标记化合物与放射性药物、辐照新材料及辐照装置、先进探测与成像技术等民用非动力核技术科学的基础、应用研究及其相关交叉、边缘学科研究为主,同时积极推进民用非动力核技术科学研究成果的产业化。 学科领域学科领域为:先进光源和束线、先进离子束的科学与技术研究,核物理及交叉、边缘学科研究,核技术科学的应用研究等。主要学科方向包括:先进光源和束线的科学与技术研究,基于N&NBIU(核科学与纳米科技、生命科学、信息技术、超快技术)汇聚技术的交叉科学研究,核物理实验和理论研究,核技术科学的应用研究等。 主要学科方向 先进光源和束线的科学与技术研究 SSRF及新一代光源物理和先进束线技术研究 核技术与同步辐射方法学研究 基于N&NBIU汇聚技术的交叉学科研究 纳米生物学 纳米材料 射线与软物质 纳米尺度水 环境科学 核物理实验和理论研究 放射性核束物理研究 夸克—胶子等离子体实验与理论 核天体物理 核技术科学的应用研究 先进辐照装置、辐照工艺及相关技术研究 放射性药物与同位素标记技术及应用研究 先进探测技术研究及应用 机构设置分为基础研究部门、应用研究中心、技术支撑部门、管理部门、科技企业五大类,基础研究部门中包括专门从事上海光源工程工作的技术部。建有“中国科学院核分析技术重点实验室”、“上海市低温超导高频腔技术重点实验室”。 人员状况截至2007年底,全所在职职工共706人,其中科技人员493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研究员68人。设有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核技术及应用、无机化学3个博士学位培养点,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核技术及应用、无机化学、光学工程、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信号与信息处理6个硕士学位培养点,物理学、核技术及应用2个博士后流动站。在学研究生333人,其中博士生164人;在站博士后14人。 在研项目上海光源(SSRF)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国家973项目“基于超导加速器SASE自由电子激光的关键物理及技术问题研究”、“人工纳米生物机器构筑与生物医学应用的基础研究”,国家发展改革委民用非动力核技术高技术产业化专项“辐射改性功能型高分子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辐射加工用新型电子加速器系列产业化示范工程”,中科院创新重大项目“核技术应用的关键技术”等。 突出成果建所以来共取得科研成果600余项,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建造的1.2米回旋加速器,后改建为1.4米等时性回旋加速器并在其上完成新核素Pt-202的合成与鉴别,实现了我国在新核素合成领域零的突破;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台超灵敏小型回旋加速器质谱仪;研制生产出我国第一个载入国家药典的放射性药物。获各类科技奖项164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5项、国家自然科学奖4项;“重离子核反应的集体效应、奇异核产生及其性质研究”、“重质量丰中子新核素的合成鉴别和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交流合作重点围绕光源技术和自由电子激光技术,与国际上拥有同步辐射装置的研究单元开展全面合作;同时开展其他相关交叉学科及高新技术领域的多元化国际合作。我所与日本SPring-8、KEK、JAEA、JSSRR、SSLAC,美国BNL、ANL、LBNL、SLAC,意大利ELETTRA、INFN,德国BESSY-II、Rossendorf,英国DIAMOND、瑞士PSI、俄罗斯BINP、新加坡SSLS、澳大利亚Aus Synch、韩国PLS等研究机构建立了正式的所级合作关系;并于2001年加入RICH-STAR国际合作计划(项目)。在国内,我所与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理化所、长春光机所、西安光机所、生物物理所、中国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沈阳科仪公司、上海超级计算中心建立了所级合作关系。 学术刊物主办《核技术》《核科学技术(英文版)》《辐射研究和辐射工艺学报》等学术刊物。上海市原子核学会、中国物理学会同步辐射专业委员会、中国核学会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分会挂靠本所。 2007年是上海光源工程建设的攻关之年。这一年,上海光源工程建设捷报频传:直线加速器安装完成,5月15日实现电子束出束;增强器安装完成,10月5日成功实现3.5GeV电子束升能;储存环安装完成,12月24日成功实现电子束储存并出光;光束线前端区安装完成,辐射防护棚屋开始在实验大厅安装……上海光源工程取得国际上少有的建设速度。 同时,我所加强学科发展战略研究,围绕同步辐射进行实质性的学科调整,奠定了研究所新时期发展框架。2007年,上海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工程项目建议书完成,1.2MeV烟气脱硫加速器样机调试达到验收指标;采用同步辐射X射线散斑方法在凝聚态材料实验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成功测定了人源μ晶状体蛋白三维结构;发现纳米水通道的电学开关特性并设计出纳米尺度水泵,MicroSPECT实验室样机达到0.8mm空间分辨率;初步建立单个生物分子定位反应方法,研制出新型电化学DNA传感器和ATP传感器;成功实现膜生物反应器成果的转化,与浙江嘉善县政府共建了“浙江中科辐射高分子材料研发中心”。全年争取科研项目48项,其中国家“973”项目1项;发表影响因子大于3的高档次论文44篇,专利申请21个、授权16个,“基于DNA分子设计与调控的生物传感检测方法及应用”获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2007年,我所与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国内上海交通大学、中科院生物物理所、上海超级计算中心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或战略合作协议。中科院国际合作重点项目“上海光源工程”,成功开发高频低电平控制系统,研制数字化电源和高性能深低温传输管线;与韩国光源合作完成同步辐射光束线镜面压弯机构的设计与研制;RHIC-STAR国际合作发表论文11篇,完成RHIC-STAR国际合作项目的STAR-TOF探测系统的升级计划。主办了“同步辐射和前沿交叉研究系列研讨会”及三期东方科技论坛。 领导现任领导赵振堂 (所长、党委书记 ) 1961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6年8月参加工作,1990年清华大学加速器专业博士毕业,1992年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博士后出站。1998年11月任上海光源工程指挥部副总经理,2001年6月任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副所长,2002年3月任党委委员;2009年6月(8月宣布)起任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所长兼党委书记。曾获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 李燕 副所长 1964年4月生,中共党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5年7月参加工作,1999年中科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专业博士毕业。2005年5月任上海应用物理所副所长兼纪委书记,2008年8月兼任上海应用物理所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2009年6月(8月宣布)起任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副所长。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2003-2004年度上海市“三八红旗手”称号。 胡钧 副所长 1964年9月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9年参加工作,1989年获中科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核物理专业硕士,1999年获复旦大学生物物理专业博士。2006年8月任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副所长。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中科院青年科学家奖、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戴志敏 副所长 1969年12月生,中共党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5年参加工作,1995年中科院上海原子核所核物理专业博士毕业。2009年6月(8月宣布)起任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副所长。曾获“中科院上海分院杰出青年科技创新人才”称号。 赵明华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1961年5月生,中共党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3年参加工作,1983年清华大学加速器物理专业本科毕业。2009年6月(8月宣布)起任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历任领导历任所长、副所长 任 数 职 务 姓 名 任职时间 备 注 第一任 所长 第二任 所长 第三任 所长 第四任 所长 第五任 所长 第六任 所长 第七任 所长 第八任 所长 第九任 所长 第十任 所长 届 数 职 务 姓 名 任职时间 备 注
党总支书记 苏 平 1960.8 第一届 党委书记 第二届 党委书记 党委书记 党委书记 第三届 党委书记 第四届 党委书记 第五届 党委书记 第六届 党委书记 第七届 党委书记 党委书记 第八届 党委书记 第九届 党委书记 陆晓峰 2002.1 未设副书记 第十届 党委书记 陆晓峰 2006.3-2008.9 未设副书记 党委副书记 李 燕 2008.9 副书记主持工作 学术交流第19届国际超相对论核-核碰撞(夸克物质)会议在上海科学会堂举行。这是世界高能核物理领域学者们齐集一堂,讨论探索新物质形态的一次盛会,也是23年来这一国际会议首次在中国举办。会议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与华中师范大学主办,同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上海市政府、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BNL)、英国物理出版社(物理杂志出版商IOP-J. Phys. G)、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中国核物理学会等的大力支持。大会主席由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朱志远研究员和华中师范大学粒子物理所所长蔡勖共同担任。 朱志远主持了14日上午举行的大会开幕式,大会名誉主席李政道先生致大会开幕辞。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江绵恒代表中国科学院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上海市科协主席沈文庆,上海市科委主任李逸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理学部常务副主任汲培文、上海市科协副主席胡家伦、上海应用物理所所长徐洪杰等也出席了开幕式,汲培文、徐洪杰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来自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BNL)、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等海外多家知名研究机构的500余名专家学者和150余名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及科研人员参加了这一为期七天的科学盛会。 此次会议的主题是研讨与评估当今高能核-核碰撞的实验与相应的理论进展,并对将来学科的发展提出了建议方向会议分7个半天的大会报告和3个半天各四场的分会报告,共有大会报告55个,分会报告124个。会议讨论了质子-质子、质子(氘)-核和核-核碰撞,核阻值和集体动力学,喷注、喷注关联和喷注淬火,强子关联和涨落,奇异性和重味粒子的产生,高温高密度的QCD,核天体中的夸克物质,新的理论发展及将来的实验和设备等方面的情况。 本次会议生成的论文集将出版在《英国物理》(J. Phys. G)杂志上。 实验室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物理生物学实验室依托物理生物学研究室,是在中国科学院三期创新的背景下面向国际学科发展新趋势,由其前身纳米生物学研究室及所内相关研究人员有机组合而成。物理生物学是正在形成中的一门新兴学科,体现了21世纪新兴学科的特点:综合与交叉,旨在将生命科学建立在定量的物理学基础之上。物理生物学的理念是发展全新的物理手段,为生物检测与诊断、药物设计与研发、重大疾病防治等国家重要需求提供新的思路。物理生物学实验室的目标是在我所长期积累的交叉学科基础上,将物理、化学、生物学和电子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力量有机结合起来,成为未来物理生物学领域有影响的一个研究中心。 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的学科定位是依托大科学装置--上海同步辐射光源,致力于发展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向。我所积极参与物理学与生物学交叉的前沿研究,在应用先进物理学手段进行单个生物分子的探测和操纵方面已有近二十年历史。近年来,随着学科调整及人才引进战略的实施,我所在物理与生物交叉,尤其是纳米尺度的生物学研究方面正在逐渐形成优势,形成了一支年轻而有活力的研究力量,得到了包括科技部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在内的国家重大项目支持,并将目标凝聚在应用先进物理学手段(包括同步辐射和纳米技术)在分子和细胞水平上精确地观测和调控生命过程。目前,我所承建的第三代上海同步辐射光源已经高质量出光,各工作线站正逐步投入运行。这些新一代光源技术将为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细胞显微成像、纳米生物机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提供最先进和强有力的物理学手段。 物理生物学实验室现有研究员9名,其中3名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4名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和1名获得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团队成员承担了 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科技部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高科技发展计划(863)重大与重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以及上海市科委纳米重点专项等国家和地方的重要项目。近五年在Nature子刊、PNAS、PRL、JACS、Angew. Chem.等权威杂志发表论文200余篇。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