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
释义 |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Shanghai Institutes for Biological Sciences,缩写为SIBS)成立于1999年7月,是中国生命科学领域重要的综合性国立研究机构,由原上海地区的中国科学院8个生命科学研究所和2个研究中心的基础上组建而成。 院徽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院徽图案说明: 由简洁、流畅的两个对称图形构成对立统一的和谐整体,配之以蓝色和绿色,象征宇宙和生命。这个图形同时也是DNA双螺旋结构的一种抽象形式。 两对称图形之间的白色区域形似英文字母“S”,代表Shanghai”和“Science”。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概况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生科院)是中国生命科学领域重要的综合性国立研究机构,成立于1999年7月,集成了中国科学院上海地区8个生物学研究所的综合优势,围绕健康与医学重大需求,瞄准世界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前沿,努力建设国际一流的科研机构,攀登世界科学高峰,为13亿人口的健康作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创新贡献。将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生命科学创新基地、生物技术与生物医药研发基地,以及高级人才培养基地。 生科院现有8个研究所和3个支撑单元,分别是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神经科学研究所、药物研究所、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健康科学研究所、营养科学研究所、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和中科院-马普计算生物学伙伴研究所,以及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上海中科伍佰豪生物工程研究发展有限公司、上海实验动物中心。 上海生科院的重点研究领域主要有:功能基因组、蛋白质组和生物信息学,生物大分子的结构、相互作用及功能,细胞活动的分子网络调控,脑发育与脑功能的分子与细胞机制研究,防治重要疾病的新药研究开发、中药现代化研究以及药物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植物分子生理和植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生物技术的创新和应用,生物医学转化型研究,现代营养科学研究,病毒学与免疫学研究,计算生物学研究,以及生命科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 上海生科院根据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围绕建设以人口健康与医药为主线的生命科学创新基地的战略目标,将科技创新活动聚焦于生命现象本质的前沿探索和基础研究,人口健康重大问题的转化型研究,生物资源、农业和环境的关键问题等三大方向,努力在蛋白质科学和表观遗传调控研究、信号转导和细胞活动分子网络研究、脑与认知、神经系统疾病、创新药物、干细胞、肿瘤、糖尿病机理、营养与代谢、传染性疾病、生物质能源、转基因作物等研究中作出重大原始创新的工作。上海生科院是在建的蛋白质科学研究南方设施项目法人单位。蛋白质科学研究南方设施的建立将提升我国生物技术高科技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为我国打造出一个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国家级综合性生命科学研究中心,使蛋白质科学成为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标志;并带动生命科学的整体发展和医药、农业、工业、环境等方面的生物技术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知识创新工程试点近五年来在《Science》、《Nature》、《Cell》等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了十余篇研究论文,IF值大于10分的论文有33篇, IF值在5-10分之间的论文由75篇。2002年,SCI收录论文数居全国科研机构第三位、国际被引用论文篇数的第五位,有33项成果分别获国家和省市级科技奖励。是中科院13个“重大创新贡献”单位之一。 实施了知识产权与产业化工作的技术转移战等五大战略。最近两年,授权专利33项,申请专利126项;获得新药证书6项,新药临床批文13项。 生科院是我国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高级人才培养基地,拥有国家批准的生物学一级学科(不包括上海药物所)、1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现有1266名在学研究生,45名在站博士后,研究生中的75%来自全国重点高校。此外,还培养研发研究生。为培养一流人才,生科院实施研究生精品教育工程,“越洋”请来斯坦福、耶鲁大学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等专家授课。鼓励学生思考和积极发问,倡导科学的求真态度、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英国《自然》杂志评价认为“上海有世界水平的研究生教育”。生科院积极推行研究生与导师的双向选择、实验室轮转、导师小组等多种培养模式,为研究生迅速成长创造更灵活的机制和更广阔的空间。研究生努力工作的结果,连连叩开国际一流学术期刊的大门,并有多名研究生出席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展现了我们年轻一代求实创新的风采。三年来,有5名毕业学生的工作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的荣誉;4名毕业学生的工作获得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的荣誉。4人获得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18人获院长奖学金优秀奖。在国家组织的全国一级学科培养质量评估中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以整体培养实力和培养质量名列第一;在上海市学位委员会组织的学位论文双盲评估中,数年来生科院研究生毕业论文质量均为优良,现已被确定为连续两年评估免检单位。 历史沿革1998年6月9日,中国国家科教领导小组原则通过了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的汇报提纲》,中科院决定组建8个研究基地(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首批试点单位),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即为其中之一。 最初由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上海生理学研究所、上海脑研究所、上海药物研究所、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上海昆虫研究所和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等8个生物学研究所经结构调整、体制创新而组建成立。 后又有中国科学院国家基因研究中心、上海生命科学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上海实验动物中心、中国科学院上海文献情报中心等相继整建制进入。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与研究所之间实行“一级法人、两级管理”的体制,研究所是具有相应人事权和财权的学术研究机构。此外,药物研究所还具有法人资格。 回顾与展望建立目的当人类迈进21世纪门槛的时候,人类基因组计划已告完成,后基因组时代已现端倪,生命科学的飞速进步不断推动着人类对自身健康和疾病的认识,人口与健康领域成为国际上生命科学研究最为集中、进展最快的一个领域。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13亿人民对健康与医药的战略需求亟待依靠生命科学来满足。在国家药物与人口健康领域战略需求与世界生命科学前沿发展不断交汇的时代背景下,按照中国科学院党组的重大决策,1999年7月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为“上海生科院”)应时代潮流的挑战而诞生了。她秉承了中国科学院沪区8个生物学研究机构半个多世纪的优良传统,成为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首批试点单位之一。 上海生科院的使命是在中国建设一个国际先进水平的“药物与人口健康自主创新核心”,使之成为产出“一流成果、一流效益、一流管理、一流人才”的生命科学研究机构,促进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基地,以及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在我国药物与人口健康自主创新体系中发挥骨干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为提高我国疾病防控能力、人民健康水平、促进医药产业发展不断做出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重大创新贡献。 建设理念上海生科院成立7年来,一直按照中科院党组的精神全力以赴地建设着这个核心基地: ——运用整合、新建、转制、搬迁等各种研究机构深化改革方式,完成了原来8个生物学研究机构的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组成4个研究所和1个转制企业;在中科院的支持下又适时地进行新的战略布局,以几乎是一年一个的速度新建了4个研究所和1个多学科交叉研究中心; ——凝练提升了科技创新目标,调整了学科布局和科研结构,吸引、凝聚和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科技人才,造就了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技队伍; ——大力推进跨所合作和国际国内合作,推进原始创新,实施以知识产权产生、保护、经营和管理为核心的技术转移战略,科研事业快速健康发展,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取得了一批原始创新成果; ——以人为本大力推进创新文化建设,树立“以科教兴国为己任,以创新为民为宗旨”的科技价值观,倡导“砺志求真,笃学明德”的核心理念,率先推行科研道德行为准则,营造了以“合作交流”为底蕴、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文化氛围。 7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把有利于科研、有利于人才培养和使用、有利于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的“三个有利于”作为一切工作方针的判据,针对发展的不同阶段和具体环境条件,先后提出和实施了相应的工作总方针,起步期实行“对内稳固,对外拓展”,巩固期实行“巩固、提升,合作、交叉”,跨越期将实行“抓基地,建平台,创一流”。 资源整合上海生科院是由原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上海生理研究所、上海脑研究所、上海药物研究所、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上海昆虫研究所和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等8个生物学研究机构经过结构调整、体制创新而组建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国家基因研究中心、上海生命科学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上海实验动物中心、中国科学院上海文献情报中心等也先后整建制并入。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学术传统、学术积淀有着50多年的历史,这里人才辈出,诞生过世界生命科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世界上首次全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创制了我国第一个被国际公认的创新药物“蒿甲醚”,首次完成蟾蜍卵母细胞的人工单性繁殖等。有关研究所还曾率先在国内开展以基因工程为主的现代生物技术研究。 抚今追昔,我们无限景仰前辈贤哲在这里开创现代生命科学研究事业的远见卓识,钦佩几代科学家在这里的开拓耕耘,感谢历届院所领导、全院同仁和研究生为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改革、建设和发展所做出的无私奉献! 院所构成上海生科院现有8个研究所和4个支撑单元,分别是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神经科学研究所、药物研究所、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健康科学研究所、营养科学研究所、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和中科院-马普计算生物学伙伴研究所,以及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中国科学院上海交叉学科研究中心、上海中科伍佰豪生物工程研究发展有限公司、上海实验动物中心。她已经成为了我国生命科学领域大型综合性国立研究机构。 科研重心上海生科院聚焦科技创新活动于以下重点研究领域:功能基因组、蛋白质组和生物信息学,生物大分子的结构、相互作用及功能,细胞活动的分子网络调控,脑发育与脑功能的分子与细胞机制,防治重要疾病的新药研究开发、中药现代化以及药物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植物分子生理和植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生物技术的创新和应用,生物医学转化型研究,现代营养科学,病毒学与免疫学,计算生物学,以及生命科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 在知识创新工程三期,上海生科院将围绕建设“药物与人口健康自主创新核心”,跨所部署创新药物、重大疾病诊治、生物技术产品研究等三大研究计划,建设和完善创新药物研发、疾病系统生物学研究、工业生物技术研发等三大技术平台。 ——创新药物研究计划瞄准“出新药”目标,将针对严重影响我国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建立完整的药物创新体系;重大疾病诊治研究计划将开展疾病的发病机理、新诊断标记物、预防与干预研究等,为疾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新思路、新手段、新途经;生物技术产品研究计划将重点研发生物类药、营养干预、生物质能源和医用原料等。目前,围绕“三大研究计划”已经优选了8个重大研究方向,即创新药物研发,中药现代化,干细胞的研究与应用,糖尿病的发病机理与防治,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机理与防治,艾滋病等新生传染性疾病的发病机理与防治,肿瘤的发病机理与防治,工业微生物的研究与应用等。 ——创新药物研发平台将进一步完善国家新药筛选中心、药物发现与设计中心、中药现代化中心等,重点建设药效评价中心、药物代谢中心、安全性评价中心、分析中心,建设药物制剂中心、药物质量控制中心等;疾病系统生物学研究平台将进一步提高基因组平台、蛋白质组研究平台、生物信息学研究平台的技术支撑能力,新建代谢组研究平台和计算生物学平台,实现各组学研究的对接;工业生物技术研发平台将完善和建设基因克隆表达平台、动物细胞表达平台、多肽合成平台、工业微生物发酵平台、生物催化与转化平台、抗体平台和蛋白质分离纯化平台等。 重点实验室重点实验室是聚集高水平科技人才,开展科学前沿探索,贡献科技创新成果的重要基地。现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新药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植物分子遗传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分子细胞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蛋白质组学重点实验室,干细胞重点实验室,2006年、2008年又先后批准成立系统生物学、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推进科技产业化围绕知识产权与科技成果产业化,上海生科院实施了五大战略:促进技术转移战略、发展企业集团战略、院地共建孵化器战略、培养研发人才战略、建设生产基地战略等。 上海生科院以世界领先地位为目标看科学创新,以国际竞争力提升看技术创新与发展。坚持分类评价,基础研究坚持质量重于数量的评价导向,逐步推行国际化专家评价制度;研发与产业化工作则坚持市场需求和机制为评价导向。 学术报告2009年12月25日下午,由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生部主办的“第一作者讲坛”第47期报告在中科大厦一楼报告厅举行。营养所方靖研究员指导的博士生薛婧作了题为“Prolyl Hydroxylase-3 Is Downregulated in Colorectal Cancer Cells and Inhibits IKKβ, Independent of Hydroxylase Activity”的精彩报告,给大家送上了一份特殊的圣诞礼物。结直肠癌是人类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与生活方式及膳食结构密切相关。全球每年新增病例数达94万,每年有近50万人死于结直肠癌,居癌症死因第3位。在我国,结直肠癌居恶性肿瘤发病率第4位,且呈明显上升趋势。薛婧等通过分析结直肠癌临床样本,发现肿瘤中Prolyl Hydroxylase-3 (PHD3)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结直肠组织,且PHD3的表达水平与肿瘤的分级和转移呈负相关。细胞和动物实验显示抑制PHD3表达可以显著加速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肿瘤的生成。进一步的研究提示,PHD3可能通过抑制IKKβ/NF-kB信号通路发挥作用,并且这一作用不依赖于其羟基化酶的活性。研究结果揭示了PHD3的新功能,有助于认识结直肠癌的生长机制以及寻找治疗新靶标。该研究成果于今年9月被消化系统研究领域的权威杂志《胃肠病学》(Gastroenterology)在线发表。 在报告中,薛婧同学以活泼生动的语言阐述了该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结果以及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机遇和挑战等。在介绍研究工作的同时,薛婧也应同学们的要求具体谈了她在博士研究生学习中的一些切身感悟,给大家介绍了在研究和学习过程中通过不断思考、假设、试验,完善,最终喜获丰收的过程,还和大家分享了研究生生活中所经历的从疑惑,惊喜到坚定的心路历程。 团队人才人才构成上海生科院现有职工1810人,科技人员1200余名。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6名,中国工程院院士4名,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6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4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5个,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93人,包括国外引进81人,国内引进5人,一个“海外知名学者”团队7人。 上海生科院面向海内外广纳英才。一些外籍科学家走上所长领导岗位。美籍华裔神经科学家蒲慕明教授任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德国科学家乌里·施瓦茨(Uli Schwarz)任交叉学科研究中心主任、美国贝勒医学院教授臧敬五任健康科学研究所所长、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教授史香林任营养科学研究所所长、法国科学家杜文圣(Vincent Deubel)任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所长、德国科学家德乐思(Andreas DRESS)任马普计算生物学研究所外方所长。 人才培养上海生科院已成为我国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高级人才培养基地。2003年在国家组织的全国一级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估中位居生物学学科第一,2005年被授予“全国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生物学)”,2000至2005年先后有9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2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11人获中国科学院长特别奖学金,41人获中国科学院长奖学金,340人获其他各类奖。实施研究生精品教育工程,邀请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等机构的专家进行授课,《Nature》杂志的评价认为“上海有世界水平的研究生教育”。现有在学研究生1646人,其中博士研究生993,硕士研究生653,博士后78人。此外,还培养生物学与临床医学交叉复合的双博士学位人才和研发研究生。 交流合作国际合作成为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上海生科院与德国马普学会共建计算生物学研究所、马普客座实验室、建立青年科学家小组和伙伴实验室,与法国巴斯德研究所和上海市政府共建上海巴斯德研究所,与法国国家科研中心共建中法生命科学及基因组研究中心,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共建分子生命科学研究中心。与瑞士Novartis公司、美国Tanox公司、GSK公司等多家国际大公司等建立了合作实验室。与英国《Nature》出版集团合作实现《Cell Research》加入国际科技期刊发行阵营。与美国NIH、康奈尔大学、加拿大大学健康网络(UHN)、亚太分子生物学网络组织(A-IMBN)等著名机构开展合作研究。积极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及国际脑研究组织等机构的组织工作和学术交流活动。每年主办或承办多次大中型国际学术会议,接待外国科学家来访数百人。 积极拓展国内合作,营造开放的科研体系。参与中国科学院和上海市共建“辰山植物园”,与上海图书馆共建“生命科学图书馆”,与上海有机所共建“化学生物学研究中心”,与大连物化所共建生物大分子联合实验室,与上海交大共建系统生物学研究所,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共建系统生物学系,与上海中医药大学建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分别与上药集团、绿谷(集团)共建“中央研究院”、“绿谷研究院”,与浙江省湖州市共建“先进工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等等。 园区建设及服务以优质服务为宗旨,上海生科院努力为科研工作提供良好的支撑服务,拥有集文献情报、期刊、学会、档案、网络服务为一体的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提供方便快捷的数字化信息服务。实验动物中心是我国规模最大、品系最多的啮齿类实验动物繁育和供应基地,也是国家两大啮齿类实验动物种子中心之一。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拥有包括岳阳路、枫林路、重庆路、漕宝路、九亭、浦东张江等在内的六大园区,总占地面积2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正在大力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和实验室的基本建设,使之十年不落后,五十年可改造,努力达到世界发达国家的中等水平。后勤服务一体化、社会化、市场化的格局已经基本形成,服务质量得到提升。 2000年至2005年,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积极承担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任务,并自主部署一批“前沿领域项目”。新增主持973项目6项,973计划SARS专项5项,新增主持863及重大专项课题125项。新增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各类项目332项,其中重点项目16项,杰出青年基金项目25项,创新群体5项。承担中科院创新重大项目3项,创新重要方向项目30项。上海市各类项目261项。 成果概览2000年至2005年,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在人类基因组及其功能研究、植物基因组及其功能研究、脑发育与可塑性基础研究国际前沿研究、创新药物的研发、细胞信号传导研究、新药筛选体系和高通量筛选技术、高等植物重要生理过程的信号传导研究、免疫与临床治疗研究、干细胞基础研究及其临床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创新成果,先后在《Science》、《Nature》及其系列、《Cell》及其系列、《PNAS》、《Plant Cell》等杂志上发表高水平论文63篇。每年发表的SCI论文总数居全国科研机构前列,生物学领域第一位。 2000年至2005年,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共获得国家、省部委等的科技奖励60项,其中第一完成单位获奖成果38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6项(3项为第一完成单位,3项为第二完成单位),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第一完成单位),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第二完成单位);上海市科技进步奖38项(第一完成单位27项),其中一等奖11项。 2000年至2005年,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申请专利539项,其中发明专利371项;专利授权168项,其中发明专利121项;获得国家新药证书33张,其中一类新药证书3张;获国家新药临床批文45张,其中一类新药证书5张。 科技奖励至2008年,上海生科院获国家科技奖励10项、地方科技奖励53项、军队科技奖2项。 2001年,生化与细胞所王恩多、王应睐、李勇、李彤、黄意巍等人完成的“氨基酰-tRNA合成酶及其与相关tRNA的相互作用”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002年,生化与细胞所甘人宝、李载平、黄培勇、张倩、钱悦等人完成的“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研制及临床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05年,生化与细胞所刘望夷、张劲松、刘仁水、何文君、凌俊等人完成的“核糖体失活蛋白与核糖体RNA结构与功能的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007年,生化与细胞所裴钢、高华、程智洁、荆清等人完成的“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与其它细胞信号通路间的对话机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007年,植生生态所韩斌、冯旗、张玉军等人完成的“水稻第四号染色体测序及功能分析”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008年,生化与细胞所张永莲、陈小章、刘强、胡远新、李鹏等人完成的“精子在附睾中成熟的分子基础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决心展望未来,我们倍感任重道远。未来5年将是我国科学技术大发展的关键机遇期,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三期的跨越与持续发展,为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上海生科院将牢记对国家和民族所肩负的光荣使命,以提高自主科技创新能力为主线,以“抓基地、建平台、创一流”为工作总方针,建设好“药物与人口健康自主创新核心”,努力在我国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大发展中发挥骨干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为满足我国医药与人口健康领域战略需求做出无愧于时代的贡献。 生科院的核心理念是: 励志求真 笃学明德 坚持以科学研究为立院之本,追求科学真理和原始创新,以科学知识和技术服务社会、造福人民。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