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 |
释义 |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筹)(Qingdao Institute of Biomass Energy and Bioprocess Tech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简称“QIBEBT,CAS”),是中国科学院、山东省与青岛市于2006年7月开始共同筹建的,是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建立的新型研究所,是纳入国家“知识创新工程”支持范围的中国科学院直属科研机构。 建所使命坚持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与区域创新相结合,坚持科技创新与人才培育相结合,面向能源、环保与资源等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际生物加工与转化科技前沿,重点在生物资源、微生物转化、生物过程工程等领域开展植物、微生物等生命体遗传改良的技术研究,生物过程集成优化研究,提升我国工业生物技术研究与产业化水平,从根本上解决生物能源技术体系中生物质资源不足、生物转化和加工效率低下以及生物转化工艺难以规模化生产等难题,引领构建我国生物能源科技创新体系;建立面向社会的工业生物技术与过程公共技术研发平台,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带动区域相关产业发展,培育新兴产业;结合科技创新实践培养研究生,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知识技术转移转化为社会培养、培训、输送技术人才。 发展目标通过3至5年的努力,拥有一支创新能力强的科研与技术服务团队、完备的科研基础设施、新型的组织管理体系,建有与国家创新体系各单元有机衔接的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形成并转化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创新成果,力争为我国生物能源与过程、工业生物技术领域做出贡献,成为国内有相当影响的充满生机活力的国家级研发机构。 园区建设研究所位于青岛市松岭路西、北依崂山风景名胜区,东临午山山脉,对面为中国海洋大学崂山校区,毗邻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区,占地面为110余亩。经过三年的建设,将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环境宜人的具有滨海特色山地建筑风格的现代化科研园区。青岛位于山东半岛南端、黄海之滨,是一座独具特色的海滨城市,是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胜地,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帆船比赛将在此举办。 队伍建设 2007年将形成一支以年青的科技人员为主体的150人的员工队伍,新招研究生50人左右,博士后10—15人;计划于2010年全所规模达到500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150人; 研究领域基于各类生物资源(资源遴选、资源培育),以工业生物技术(物理化学转化、微生物转化)为主线,开发生物基能源、生物基材料的产品、工艺或技术,服务于国家和地方在资源开发、能源利用、清洁过程等领域的需求。主要开展能源植物培育与改良、微生物筛选改造、微生物催化与代谢调控、生物降解过程、生物过程工程中反应、分离和放大集成、生物转化过程和计算机系统仿真、重要技术安全性评价等研究领域。 核心理念研究所确立了四大核心价值理念,即团队理念、平台化理念、面向应用理念和新型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体制机制 围绕核心理念,建立了相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团队管理机制:以科研团队为组织研发活动和进行科研成本核算的基本单元,所有科研人员必须纳入相应团队进行管理。团队规模最少为7人,由领域方向带头人、项目负责人和项目助理三级岗位人员构成,其人员构成比例为1:3:3。团队之间分工协作共同构建生物能源与过程领域从原始创新至战略高技术研发的创新价值链。 平台管理机制:建立现代的平台化研究所运作模式,加强由公共实验室、战略情报与网络中心构成的支撑系统建设,确立研究所中长期发展战略与规划是指导研究所筹建、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研究所科研、管理等各项工作的行动指南。公共实验室按照“开放、联合、共享”的原则构建,实现实验室资源的“统一规划、资源共享、有偿使用和集中管理”。战略情报与网络中心统筹研究所情报信息、战略研究、网络运行服务与管理等工作,建立生物能源与过程领域情报信息与发展战略研究的长效机制,为研究所的管理与科研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撑。 成果转化机制:建立促进研究所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机制,强化专利技术获取与管理,鼓励科技成果与社会要素相结合,以知识产权为纽带,通过技术转移中心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形成现实生产力。 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基于完善的社保措施与绩效考核机制,完备的聘期管理和聘用合同制度,建立新型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坚持“按需设岗,按岗聘用;聘期管理,考核流动;以岗定薪,岗变薪变;绩效管理,依绩调薪”的原则实施研究所人力资源管理和人才队伍建设。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