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六研究院
释义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六研究院(又名中国河西化工机械公司)是我国第一个固体火箭发动机研制生产基地。

简介

中国河西化工机械公司是我国第一个固体火箭发动机研制、生产、试验基地。下属三个研究所、两个制造厂、一个计量站和五个保障单位,现有员工四千多人。自1962年创建以来,该公司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的航天精神,研制出20多个型号、50多种配方的战略、战术及宇航用固体火箭发动机。1970年,长征一号第三级固体火箭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太空。返回式卫星制动固体火箭发动机连续17次成功地将返回式卫生从太空送回地面。

组织介绍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六研究院(又名中国河西化工机械公司)是我国第一个固体火箭发动机研制生产基地。1962年7月,国防部五院在四川泸州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固体火箭发动机研究所;1964年4月,改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四分院;1965年1月,改称第七机械工业部第四研究院;同年北上,搬迁到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1978年10月,改称内蒙古自治区第七工业局;1981年5月,改称第七机械工业部第四研究院驻内蒙指挥部;1999年7月,国防科技工业十大集团公司成立,内蒙基地改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六研究院。

六院下属六个骨干单位:41所、46所、601所、602所和红岗机械厂、红峡化工厂。四十年来,六院共研制出30多个型号、50多种配方的战略、战术及宇航用固体火箭发动机。1970年,长征一号第三级固体火箭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太空。返回式制动固体火箭发动机连续17次成功地将返回式卫星从太空送回地面。我国第一代、第二代陆基战略导弹两级发动机的研制生产,壮国威、扬军威,功载史册。六院研制的上面级固体发动机――EPKM,两度准确地将“亚洲二号”卫星和“艾科斯达一号”卫星送人36000千米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是我国第一个打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的固体火箭发动机;随后开发研制的铱星变轨发动机将美国摩托罗拉铱星系统的12颗卫星准确释放在预定轨道,为中国航天走向世界作出了重要贡献。四十年来,六院交付飞行的固体火箭发动机成功率为100%,获得全国科技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奖、部级科技进步奖和重大科技成果奖300多项。以自己的实力成为民用航天有限公司的主体成员,承担固体火箭发射小卫星的任务。

六院根据自身的特长和优势,面向市场,积极拓展,开发生产了P507稀土萃取剂、反相乳液共聚型聚丙烯酰胺、铝粉浆、压力容器、汽车后桥、森林灭火弹、纤维缠绕气瓶、高回弹泡沫塑料等民用产品,产品销往十几个省区。新成立的旅游公司、建筑公司、物业管理公司,在市场运作中,已显示出竞争的旺势。军品、民品、三产“三足鼎立”的态势,在六院初步形成。

六院现有职工5000余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000多人,高级技术人员400多人。六院拥有先进的生产、测试设备和精密的分析仪器,具备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1997年1月,六院荣获中国航天系统惟一一块“优质固体火箭发动机”金牌;1998年被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党组授名为“航天精神教育基地”;1999年评选为内蒙古自治区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2000年9月,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授予六院“全国质量管理先进单位”称号;2001年,六院党委获内蒙古自治区“全区党的基层组织先进单位”称号。

面对机遇和挑战,六院与时俱进,确立了“质量立院、科技强院、效益富院,建一流研究院”的建院方针,制定了“十五”发展规划,确立了六大发展战略,开展了企业文化建设工程,继续弘扬“两星一弹”精神和航天传统精神,为国防事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在新世纪的征程中,六院愿以其高质量的产品、精湛的技术和诚信守约的企业精神,竭诚为国内外朋友提供产品和服务,并不断开拓新的合作领域

航天风采

河西公司,是我国固体火箭发动机的摇篮。30多年来,“河西”人艰苦奋斗,研制、生产的各类固体发动机用于卫星、战略和战术导弹,保持着难能可贵的不败纪录:“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末级固体发动机,于1970年4月24日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太空;返回式卫星用制动火箭发动机,连续17次使卫星安全返回地面。1997年,河西公司荣获航天总工业公司惟一的一块“优质固体火箭发动机”金牌。近两年,“河西”的固体发动机又参与27次飞行试验,发发成功,保持着100%的成功率谁能想到,这些成绩是在一个曾被定为“不投入、不支持、不发展”的单位取得的。80年代后期,河西公司陷入没有新型号牵引,没有预研课题,没有技改资金的窘境。此时,公司党委却自己提出了火箭发动机“全轴摆动喷管”等一系列超前的预研课题。在最困难的时候,职工只拿70%的工资,并没有影响他们攀登科技高峰的积极性。他们处处精打细算,需用几百万元资金的试车课题,仅用几十万元就完成。有的项目还获得重大突破,有些技术成果成为国内外首创,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为了打破欧美对变轨发动机市场的垄断,提高我国在国际发射市场中的竞争力,在没拿到合同的情况下,河西公司冒着风险,开始研制近地点变轨发动机。没想到,在两次成功后,地面旋转试车失败穿火,国际宇航界对我们的科研实力产生了怀疑。此时,“河西”人明白,后退,就意味着被挤出国际市场;只有奋斗,才有生路。30个不眠之夜,“河西”人终于找到了穿火的原因,否定了法国顾问关于头部密封失效的推断,继而采取了改进绝热结构的措施。第三次试车开始了,河西公司的职工和家属几乎全都在试验场边翘首以盼。发动机喷射着巨大的火龙,规定的90秒试车时间顺利通过,监视屏上显示出与理论曲线完全吻合的性能曲线995年年底,由河西公司研制的近地点变轨火箭发动机与“长二捆”火箭配合,将亚洲二号和艾科斯达一号卫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结束了“长二捆”发射卫星必须配用外国变轨发动机的历史。

如今,河西公司迎来加速发展的大好时机。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将伴随“河西”人走向明天。

历程

飞向36000公里

远望太空,近看地球。这是一个处处充满竞争的时代。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六研究院

从天到地,从地到天。古老的中国自1990年因成功发射亚洲卫星一号而一举进入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市场以来,空间活动的一举一动便超乎寻常地受到世人的瞩目。去年1月26日,长征二号捆绑火箭发射亚太二号卫星时,发生了横空爆炸、星箭俱毁的事故。此后,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认真研究了中美专家分析的故障模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0个月后,"长二捆"成功地将亚洲卫星二号送入太空。世界的目光再一次盯住中国。行家们注意到,在这次发射中,中国首次使用了河西化工机械公司设计生产的近地点固体发动机--EPKM。比起名扬世界的"长二捆"火箭,EPKM显然还没有得到外界足够的注意。因为,在世人面前它还是首次"亮相"。

然而,也正是这一次的登台亮相,便亮出了它给世人的惊叹一亚洲卫星二号发射成功,EPKM功不可没。

高瞻远瞩的决断

30年前,我国第一个固体发动机研制基地在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市郊诞生了。大青山环抱着那个叫做南地的小地方,创业的历程便始于这一片荒坡野地之中。对于聚集在此的优秀科技人员来说,条件的艰苦并不可怕,可怕是拿不出自己的科研成果。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支撑下,30年中,从我国1970年4月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开始,到我国历次返回式卫星的成功回收,河西公司研制的不同型号的固体发动机都在发射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创造了100%成功率的奇迹。或许是火箭发动机事业过于神秘的缘故,屡建奇功的河西公司,一直在历史的消音器下默默地坚守在沉寂的荒原深处。飞转的时间就这样把封闭在大青山中的河西公司带人公元一千九百八十八年。这一年的11月,中国为美国发射"澳星"的合同在美国西海岸城市洛杉矶签订。该合同规定,1990年6月30日以前,中方必须将火箭竖立在发射塔架上进行一次试验性发射,以证实中国火箭的运载能力能够达到发射的要求。18个月后,我国新型大推力运载火箭--长征二号捆绑火箭的首次飞行试验获得成功。

国人似乎仅仅知道这次试验飞行把一颗巴基斯坦的科学试验卫星送入了预定轨道,而有效载荷部分还装有一个直径为1.4米的固体发动机这一事实,却没有多少人了解。那就是今天的EPKM的"雏形"。还是在"长二捆"火箭的研制期间。当时,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长王永志、"长二捆"火箭总设计师王德臣等人有这样一种考虑:目前我国的"长二捆"火箭由于尚无国产的火箭上面级配套,因此制约了火箭在国际市场上提供完整配套服务的能力,此番试验何不自己造台上面级试它一回?1988年底,冒着凛冽的寒风,中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副主任设计师朱维增受院领导的委派,带领一个"三人小组"来到河西公司,向河西放出一个试探性的气球:为"长二捆"火箭试验飞行研制一个近地点变轨发动机,但这部分没有专门的研制经费,要干只能给150万人民币。150万元是个什么概念?原来,研制一种新型的固体发动机,除最终交付一台产品外,此前还要有一台发动机用于试验,而150万元,连研制一台发动机的钱都不够!河西人会怎样对待这个说起来多少有些"苛刻"的条件呢?虽然河西公司所处的环境相对闭塞,但河西人的观念并不僵化。当时的总经理兼总工程师邵爱民、党委书记李德然为首的河西公司领导班子透过这"苛刻"的窗口看到了一个充满希望的市场,而且是国际市场。于是他们审时度势,果断决策:发挥自己多年研制固体发动机的优势,全力开发国际发射市场需要的近地点变轨发动机,让河西早日走向世界。这是一个非常有远见的决策。朴实的河西人没有过多地去计较那"苛刻"的条件。任务接下来便埋头苦干。15个月的时间,他们拿出了直径为1.4米的固体发动机。作为"长二捆"火箭试验飞行中的"试验品",它与"长二捆"一起经受了1990年7月16日那次严峻考验--如果试飞失败,"澳星"合同即告失效。

"长二捆"火箭首飞成功,让河西人看到了前景的光明。

初涉市场

"长二捆"火箭的试飞成功,证明了"长二捆"火箭具备了将9.2吨重的有效载荷送到200公里高的近地轨道的能力。而只有再配以合适的近地点变轨发动机,才能将2.8-3.5吨重的有效载荷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正好可以满足国际上新一代重型通信卫星的运载需要。众所周知,"长二捆"火箭几次发射"澳星"所采用的变轨发动机均是由美国Thiokol公司生产的。"长二捆"火箭只能把卫星送到低轨道,而不能把卫星直接送到地球同步转移位置。这样一来,发射服务的市场就受到一定局限。中国航天界的许多知名人士首先看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还是在1990年的7月,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驻美国洛杉矶代表处总代表黄作义先生为"长二捆"火箭试飞之事来到西昌。这位研制"长二捆"火箭的首倡者之一、在中国航天承揽对外发射服务任务中有着特殊贡献的人物,在西昌第一次向当时的航空航天工业部副部长刘纪原提出了研制中国自己的EPKM的建议与设想,得到了刘纪原副部长的肯定与支持。黄作义很快找到同在西昌参加试飞的老同学、河西公司固体发动机设计所副总设计师王宝山商议此事,王宝山对此表示了极大的兴趣。经向河西公司领导汇报,得到公司领导的全力支持。

决心要把中国的固体发动机推向国际市场的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副总裁陈寿椿、"长二捆"火箭总设计师王德臣等人此时也不辞辛苦地往返于北京和呼和浩特之间积极策划,紧张地进行协调和论证工作。

很快,在尚未拿到一份购买合同,甚至没有哪家公司有购买意向的情况下,"河西"已紧锣密鼓地把研制EPKM的工作开展起来。

市场没有辜负河西人的一片苦心

1992年4月,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组团赴美,在著名的AlphaLyricom公司一间大会议室里,双方就使用"长二捆",火箭及EPKM发射卫星事宜进行会谈。该公司专门请来休斯公司专家做顾问。河西公司派出了EPKM副总设计师王宝山随团"出征"。在这次会谈中,美国专家对中国新生的EPKM进行了第一次技术评审,尽管评审中提出的问题达到近百个,但EPKM终究引起了行家们的重视。

就在同年的10月份,一个让河西人不会忘记的神秘人物一亚洲卫星有限公司卫星运作经理邱雅惠博士出现在河西公司EPKM的研制现场。邱是位美籍华人,作为亚星公司的代表,邱博士此行带有明显的考察性质。当然,他是冲着EPKM来的。

河西人最大限度地向邱博士敞开了自家的大门,以自己雄厚的技术实力、自己的热情与真诚,赢得了邱博士对河西的信任与好感。

时隔不久,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与亚洲卫星有限公司在北京签订了用"长二捆"火箭发射亚洲卫星二号的合同。同时宣布,亚星公司购买一台河西公司生产的EPKM,与"长二捆"火箭配套承担发射亚洲卫星二号的任务。

自此,EPKM有了用武之地。"河西"迈出了走向国际市场的第一步。

阴云笼罩的日子

合同的签订,着实让封闭久了的河西人兴奋不已,但同时也感到了自己肩上扛着沉甸甸的责任与承担的巨大风险。

这是河西公司第一次与外国公司打交道,一上来面对的就是世界上著名的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和亚洲卫星有限公司。EPKM又是第一次用于发射外星,事关发射的成与败。万一因EPKM导致发射失败,其后果让人不敢想象。

或许是出于同样的考虑,亚星公司称:EPKM是整个发射项目中最惹人注目的关键。从合同签订之日起,河西公司面临的最实际的问题就是合同上规定的EPKM七次试车能否成功。EPKM不同于河西公司以往研制的发动机,除要进行各种例行试验,还要进行动力学、热力学耦合分析及发动机转动惯量、动平衡试验等,这些都是河西人过去很少或未曾做过的。第一次试车是在合同签订两个月后的5月31日进行的。亚星公司特意派来了邱雅惠博士和国际保险界专家菲力甫·梅先生;中国方面的有关专家也一同聚?quot;河西"。这是EPKM第一次见"公婆"。短短90秒钟的试车过程,因为承载了太多的责任与太大的风险,此时便显得格外漫长。好在人们看到的是一次成功的试车。

这年9月,美国艾科斯达卫星公司紧随亚星公司后尘,选择了中国的"长二捆"火箭,也选择了中国的EPKM。用"长二捆"火箭为该公司发射美国制造的艾科斯达一号、文科斯达二号卫星,同时购买两枚中国生产的EPKM的合同正式签订。EPKM的试车工作仍在有步骤地加紧进行着。继第一次试车成功之后,第二次试车也获得了圆满成功。

然而,一帆风顺的事情毕竟只是少数。1994年1月31日,冰天雪地的塞外草原迎来了又一批外国客人,他们是亚星公司总裁杰克逊、美国艾科斯达卫星公司副总裁斯卡特以及美国马丁公司项目经理约翰、法国顾问涅日达等等,又一次试车开始了,发动机在旋转,火焰伴随巨大的响声向外喷射。当发动机工作到43秒时,发动机突然出现故障。顿时,大火吞噬了钢结构的旋转试车台,100毫米厚的推力墙板烧得变了形。面对熊熊大火,河西人惊呆了。迅速查找试车失败的原因,成了河西人的当务之急。经过分析,他们初步认定是由于发动机头部的一个部件的材料缺陷所致。半年以后,经过改进的EPKM再次被送上旋转试车台。不幸的是,这一次试车仅比上一次多"挺"了几秒钟。发动机旋转至51秒时,同样的故障再次出现了。两次试车失败,震惊的岂止是河西人?!国际宇航界、保险界的震惊程度决不亚于"河西"。卫星用户--亚星公司、艾科斯达卫星公司更是关注至极,心存恐慌。

此时,美国一家生产固体发动机的公司"乘虚而人",借机推销自己的产品,想以此取代中国的EPKM。

河西公司犹如陷进"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境地。试车失败后的第二天,河西公司党委召开紧急扩大会,部署安排事故分析工作。凭着"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顽强信念,河西公司的工程技术人员夜以继日地分析起故障原因来。

河西公司EPKM总设计师邵爱民亲自组织设计人员进行故障分析,采取措施改进方案。为保险起见,"河西"的技术人员专程赴北京请教专家、翻阅资料。经过20多天的艰苦细致的工作,他们大胆推翻了第一次试车失败的分析结论,也否定了某外国专家提出的"发动机头部密封失败"的推断,大胆确定了是由于旋转试车时固体发动机头部烧蚀严重而造成穿火的原因。1994年10月,又一次旋转试车的前一个晚上,EPKM副总设计师王宝山接到了一个从香港打来的长途电话。电话中的一句话令王宝山至今难以忘怀:"此次试车,不成功便成仁"。那话音在王总的耳畔回响了好一阵子。电话是亚星公司代表邱雅惠打来的。已经有了两次试车失败的"记录",再次试车非同一般。正如中国常说的一句老话:"事不过三",它将决定"长二捆"火箭及EPKM承接对外发射服务的命运。对于用户来说,此时只能做出"不成功便成仁"的选择,而对于河西公司来说,EPKM就好像是公司的"半个饭碗",一旦再次试车失败,人们刚刚看到的希望又将破灭。10月30日下午,不同寻常的EPKM试车吸引着河西公司几千名职工、家属走出家门。在离旋转试车台不远的马路边、草坡上,"到处可见河西人的身影;电视屏幕观察大厅,此时也座无虚席。人们对此次试车给予了空前的关注。5点10分,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冲破了寂静的旷野,旋转的发动机射出的火花翻腾狂舞。43秒通过了,51秒通过了,90秒也通过了--试车获得圆满成功!在以后的多次旋转试车中,EPKM再没有了失败的记载。中外专家们看到了河西公司在试车前提供的预示理论曲线与试车后的实际曲线的惊人的吻合。亚星公司聘请的一位专爱挑毛病的顾问这时也不得不承认:"河西公司的旋转试车试验问题,看来是彻底解决了。

EPKM的信誉度获得了空前提高。亚星公司在其主办的《亚星通讯》上这样介绍EPKM:"中国研制的近地点发动机是中国目前制造的最大型的并且是第一个作为商业用途的近地点发动机。EPKM是专为中国长征二号捆绑式火箭而设计的,在性能效益上与其它同类发动机比占有一定优势。河西公司终于一扫笼罩在自己头上的阴云,迎来了阳光灿烂的日子。

有其志必成其事

EPKM的研制成功并投入商业发射,使"长二捆"火箭具备了向国际发射市场提供完整配套服务的能力。

如果说是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的不懈努力,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大力支持与亚洲卫星有限公司、美国艾科斯达卫星公司的大胆选择,把河西公司推入了世界舞台的话,那么河西公司自身在扮演着怎样一个角色呢?

说起与外国人的交往,河西人自感惭愧。在接触EPKM的研制工作以前,河西人很少有与:外国进行技术交流的机会。起初,他们不知道怎样与外国人打交道;谈判桌上,更是不善于运用"外交辞令"般的语言。然而河西人不自卑,他们对自己的技术实力充满自信,相信自己可以闯开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时至今日,河西人凭此信念已经旧貌换新颜。事实证明,"河西"的路走对了。不论是河西人自己,还是与河西公司有着密切合作关系的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大概都有这样的感觉;通过开发EPKM,河西人实实在在地走向了世界,这个意义已远远超过了EPKM本身。在长达三年多的研制生产EPKM的过程中,往返于中美之间的技术协调会共开了8次,其中4次在美国,4次在中国。通过参加协调会,河西公司熟悉了与国际市场接轨的运作方式,从会议文件的格式到会谈内容的准备,"河西"越来越应付自如。想到1993年第一次前往美国普林斯顿马丁公司总部参加协调会的情景,河西公司EPKM总设计师邵爱民、副总设计师王宝山至今记忆犹新。那是一次有不同国籍、不同肤色的四五十人参加的会议。马丁公司代表和用户顾问不断向中方提出自己的问题。尽管美方的态度是友好的,问题却提的相当深刻,这让刚刚跨出国门的"河西"代表感到,参加这样的协调会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河西人在一次次的技术交锋中成熟起来。按照合同规定,河西公司先后完成了许多以前在国内从未做过的试验项目,技术水平上升了一个档次,同时也使自己成为国内研制固体发动机领域的权威。重要的是,通过研制EPKM,"河西"公司的一批年轻人锻炼成长起来。在参与EPKM的研制工作中,不少技术人员搞出了自己专业领域中的成果,由此晋升为研究员、高级工程师的为数不少。仅在河西公司固体发动机设计所,三年时间内就评上研究员1名、35岁以下的青年高工6名。EPKM象一块巨大的磁铁,把河西公司五千名职工的心紧紧地凝聚在了一起。EPKM让河西人扬眉吐气倍感自豪。同样的大环境,却常常会出现盛衰盈亏两重天的局面。慨叹此景的人们发现,河西公司正是因为及时把握住了机会,才使自己的命运发生了质的变化。如果当初河西公司没有选择EPKM,今天的河西或许就还是昨天的河西。"有其志必成其事",河西公司的成功为国人树立了一个撞开国际市场之门的典范。

精采的故事在后头

1995年12月28日晚,在峰峦起伏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二捆"火箭以雷霆万钧之势直冲云天,把美国制造的艾科斯达一号卫星稳稳地送入预定的近地轨道。火箭起飞114分钟后,卫星控制的EPKM点火,把卫星送上远地点为36000公里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对河西人来说,那是最难熬的114分钟。

著名的"长二捆"火箭总设计师王德臣曾有这样的评价:"河西的EPKM完全达到了设计要求,其可靠性不低于国际市场,我们信得过。艾科斯达卫星公司项目主任、加籍华人张海明先生则说:"中国为此次发射做了很大努力。发射成功后,双方的合作前景将相当广阔。"这些话,不是对河西公司最好的肯定么?!当EPKM按时点火的喜讯传来时,河西人喜悦的心情难以言表。无论是在西昌发射场的试验队员,还是远在呼市的公司职工,欢庆胜利的鞭炮在两地同时响起。他们应当为胜利欢呼,他们应当为自己欢呼。常年"养在深闺"的河西公司,今天终于可以在世人面前尽情展露芳姿。仅仅不过三年的时间,"河西"认识了世界,世界认识了"河西"。国际商业发射市场的大门已向河西公司敞开:从1996年到2002年,中国将为美国摩托罗拉公司先后发射22颗铱星,研制铱星变轨发动机的已在"河西"进入最后阶段;去年4月,美国联合技术公司有意把河西公司的EPKM列入该公司的"轨道车"(ORBUS)系列,作为EPKM的代理商,以共同开发美国和欧洲卫星发射市场,双方已就有关事宜签署了《备忘录》;

去年6月,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与美国劳拉空间系统公司签订了用"长二捆"火箭发射全球星的合同,新的EPKM的研制工作正在进行之中。河西敲开了国际市场大门。36000公里高的天幕上,打上了两个大大的中国字--"河西"!

航天精神

河西精神

艰苦创业 自强不息 献身航天

服务大局 团结协作 严谨务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精神

图强 变革 诚信 团队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指导思想

热爱祖国 无私奉献 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 大力协同 勇于攀登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发展思路

用能人建 新制精干 军拓展民

科技创新 多种经营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工作作风

决定的事就要快干 干成 干好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9 21:4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