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中国地质图书馆
释义

中国地质图书馆是国土资源部直属的公益性事业单位,面向社会提供图书文献信息服务。作为国家地学文献信息中心,

图书馆简介

目前馆藏文献量已达近70万卷(册),包括近代地质学启蒙时期以来近200年的国内外地学文献;世界各国地质图件1万余套;有5个大型文献数据库,共 1000多万条文献信息数据;与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0个地学机构建立了文献交换及互借业务联系。中国地质图书馆是国际地科联地学信息委员会成员,是中国图书馆学会常务理事单位、中国科技情报学会理事单位。图书馆现有职工100人。

主要职能

承担地学专业文献的收藏整理工作;开展相关研究和信息化建设;向社会提供地学文献借阅查询服务,普及地学知识,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地学知识与文化需求;为国土资源工作及国家地质工作提供地学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为地球科学的进步与创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知识源泉与智力支持。

主要任务

(一)收集、整理、典藏国内外地学文献信息,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构筑国家地学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具有地学特色的数字图书馆。

(二)加工、处理、传播国内外地学文献信息,为国家地质工作及国土资源工作提供地学文献信息专业服务;为社会提供地学文献借阅查询服务,向公众传播和普及地学知识,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三)依托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瞄准地学发展动态与前沿,开展地学情报研究与知识创新,实时发布地学文献信息,提供文献信息深层开发研究服务;开展地学文献处理技术和标准化研究;开展图书馆学、信息学研究。

(四)发挥国家地学中心图书馆和行业总书库的作用,与国内外相关行业和机构开展业务交流与合作。

(五)承办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

机构设置

分类

中国地质图书馆按职能不同分为业务部门和综合管理部门。业务部门包括采编部、典藏流通部、阅览部、文献信息服务部、研究部和网络部;综合管理部门分为办公室、人事部(党办)和财务部。

业务部门

(一)采编部

负责文献的采选、著录、新书推介;负责建立和维护馆藏分类体系和书目数据库,参与编制全国性的联合目录;开展文献国际交换和馆际互借业务;负责研究修订相关技术标准;开展图书情报学和馆藏文献等相关研究。

(二)典藏流通部

负责馆藏文献的典藏、管理、保护;为读者提供文献借阅服务;开展文献咨询服务与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参与图书情报研究与馆藏文献开发研究工作。

(三)阅览部

负责阅览室的管理和开放,为读者提供阅览服务和相关咨询服务;参与图书情报研究与馆藏文献开发研究工作。

(四)文献信息服务部

为读者提供文献检索、查目、复印、打印、扫描、传送等全程服务;开展读者培训、文献信息营销等业务。

(五)研究部

组织开展地学情报研究及文献开发研究;提供科技查新、文献信息检索与参考咨询服务;负责研究制定全馆的业务发展规划与实施计划;负责科研项目立项、实施、成果及科技档案管理;负责《中国地质文摘》(中、英文版)编辑、出版和发行工作,建立、维护中国地质文摘数据库;负责对外交流与合作。

(六)网络部

负责数字图书馆建设;负责全馆网络系统、数据库、计算机及相关设备、图书馆内外网主页的安装、调试、管理、开发与维护;负责电子阅览室的管理与开放;承担全馆职工计算机应用培训。

综合管理部门

(一)办公室

负责综合协调全馆重要行政与业务工作;负责文件运转与管理;负责有关会议的组织安排并督办;负责文秘、信息、档案、后勤、安全保卫、对外联络等工作。

(二)人事部(党办)

负责全馆的劳动工资及人事管理;负责党务、共青团、工会、妇女等组织工作;负责精神文明建设;负责纪检监察、内部审计工作;负责职工继续教育、医疗福利、社会保险与统筹、退休人员管理等工作。

(三)财务部

负责全馆的财务预算、决算;负责资金和资产管理;负责相关统计工作。

图书馆简史

中国地质图书馆伴随中国近代地质事业的发展,已经走过了90年的历史。中国地质图书馆的发展历程,从诞生到现在,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913—1916年,地质图书馆萌芽时期;

1916—1949年,地质图书馆成长阶段;

1949年 — 现在,地质图书馆发展壮大阶段。

在各个历史阶段中,地质图书馆发生过一系列重大事件,这些事件也是中国近代地质事业发展的历史见证。

1、中国地质图书馆的创建可以追溯到1913年。1913年9月,北洋政府工商部建立了两个机构:地质调查所和地质研究所。地质调查所是政府地质工作机构,所长由丁文江担任;地质研究所是教育机构,是由国立北京大学托附工商部开办的,所长是章鸿钊。地质研究所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地质人才。地质研究所地点在北京马神庙(现北京沙滩后街55号)原国立北京大学预科旧址。地质研究所设有图书室,该图书室是中国地质图书馆的雏形。当时图书室的图书来源,一是北京大学地质专业原有图书;二是地质学家们多方筹集;三是工商部出资自行购买。图书管理员由所文牍员兼任。图书室的功能主要为教学服务。直到1916年6月,地质研究所停办,三年共培养了22名学生。

2、1916年7月,地质研究所停办后,图书室移交到了地质调查所。地点在北京丰盛胡同三号,当时有图书室三间,有专门书刊约400余册,初具规模。从此地质图书馆进入了成长阶段。

自1916年7月到1949年,地质图书馆使用过4个馆名:

(1)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图书馆

(2)中华民国地质调查所图书馆

(3)地质调查所图书馆

(4)中央地质调查所图书馆

3、1921年,地质图书馆新楼在北京兵马司9号落成,地质图书馆从此有了独立的馆舍。这无论在地质图书馆历史上还是中国近代地质事业发展史上都是一个重大事件。为筹建图书馆楼,地质调查所所长丁文江与章鸿钊、翁文灏(图3)等人发起募捐,共募集捐款3万9千余元。当时的黎元洪大总统捐资1千元。图书馆楼由德国雷虎公司设计建造,二层结构,风格别致优雅。地质图书馆当时藏书4千余册,并已经具备较完善的图书服务基本功能。号称是东亚第一地质图书馆。

当时坐落在兵马司 9号的地质图书馆不仅是藏书所在地,而且还是很多重要会议的举行场所。1922年2月,在地质图书馆新楼召开了中国地质学会成立大会,这是中国地质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事件。会长是章鸿钊、副会长是翁文灏 (中国第一个地质学博士, 1912在比利时获PhD,曾任中华民国行政院长,总统府秘书长) 、李四光(1889-1971,1920年从英国学成回国)。中国地质学会的《中国地质学会志》和地质调查所的《地质汇报》等刊物均由地质图书馆代为发行,并与国外进行交换。 1927年中国矿冶工程学会也在兵马司9号的地质图书馆成立。

4、1935年,由于地质调查所迁往南京,图书馆大部分书刊随之运往南京。从此,地质图书馆进入了一个动荡时期。“七七事变”以后,图书馆曾迁往长沙,后又迁往重庆,1946年迁回南京。图书馆几度迁移,饱经沧桑,但一直在成长。至1949年6月,地质图书馆共有藏书12万余册。

5、新中国成立后,地质图书馆得到较快发展。

1950年地质调查所图书馆改名为“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图书馆”,总馆设在南京,北京兵马司9号图书馆为分馆。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地质部成立,图书馆更名为“中央人民政府地质部图书馆”。馆址在北京安定门外六铺炕,而原南京总馆作为分馆。

1955年,南京馆的全部藏书陆续运至北京,馆舍不够成为急待解决的问题。

1956年4月,由周恩来总理批准建立“全国地质图书馆”,并新建图书馆楼。

1958年11月,全国地质图书馆新馆在北京甘家口落成。从此,地质图书馆成为国家大型专业图书馆,面向全社会开放。

1996年,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在北京召开,一座大型的现代图书馆大楼(现在的馆舍)应运在北京学院路29号落成,建筑面积达1.3万平方米。至此地质图书馆藏书已达近70万册,各类地质图件1万多套,是亚洲地区最大的地学专业图书馆。

2000年全国地质图书馆更名为中国地质图书馆。

历任馆领导

赵志新 任职时间:1917—1921

李学清 任职时间:1917—1922

卢祖荫 任职时间:1922

钱声骏 任职时间:1923—1937

许德佑 任职时间:1938

张鸣韶 任职时间:1938—1941

王珏 任职时间:1942—1943

高振西 任职时间:1943

曾鼎乾 任职时间:1944—1945

钱声骏 任职时间:1946—1955

张煦南 任职时间:1956—1958

严庄 任职时间:1956—1961

邓戈明 任职时间:1964—1982

武宁生 任职时间:1983—1990

李裕伟(代馆长) 任职时间:1990—1997

王家枢 任职时间:1997—1999

蔡克勤 任职时间:1999—2003

段怡春 任职时间:2003—

馆藏数量

馆藏总量共73万件(截止2004年),当年增加7500册(件)

类型 数量

中日文地学图书 84 715册

中文社科类图书 200 000册

俄文地学图书 29 085册

西文地学图书 57 074册

中日文地学期刊 77 000册

俄文地学期刊 29 395册

西文地学期刊 163 020册

地图 10 000套

电子出版物 500件

数据库 5个

所在位置

位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校内,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3 2:5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