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国产业区域转移机制问题研究 |
释义 | 本书所研究的产业区域转移是指由于某种条件的变化而引起某产业在相互联系的区域间相对规模变化的过程。对于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中国而言,正确认识和把握产业区域转移的规律,以引导国内经济健康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理论方面,国外学者已有的研究成果为研究中国产业区域转移问题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思路,但缺乏对中国实际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而国内学者对产业区域转移问题的研究尚没有形成完整独立的理论体系,仍有较多的空白地带需要挖掘。 版权信息作 者: 付保宗 著 出 版 社: 中国市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7-1 字 数: 150000 页 数: 158 开 本: 大32开 纸 张: 胶版纸 I S B N : 9787509203859 。 包 装: 平装 。 所属分类: 图书 >> 经济 >> 中国经济 定价:¥25.00 内容简介本书试图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回答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导致中国产业区域转移的核心动因是什么?(2)影响中国产业区域转移的关键要素是什么?(3)在核心动因的作用下,各种要素通过怎样的机制对中国产业区域转移产生影响?(4)在现有的机制下,中国产业区域转移的趋势如何?为此,全书的章节安排如下: 第1章为导论,提出了本书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界定了研究的范围和基本概念。 第2章是对前人研究的论述和总结,探讨了已有理论的贡献和不足。 第3章是本书的理论基础部分。运用微观经济学理论,通过设定不同假设条件,逐步探讨不同条件下产业区域转移的机制。按照区域产业追求效益最大化目标的假定,影响产业区域转移的基本要素可以分为收入要素和成本要素,并进一步深入细分为诸多基本要素。不同要素的变化将通过改变区域产业收益最大化的均衡条件而导致产业区域转移。要素变化对产业区域转移的影响效果与要素在区域间的流动性成反方向变化,即要素在区域间的流动性越弱,其对产业区域转移的影响越强;反之亦然。 第4章至第7章是对中国国内产业区域转移问题研究的实证分析部分: 第4章为本书分析提供了事实的基础。通过分析,基本判定当前中国产业区域转移正由计划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多数产业的重心呈现由中西部向东部转移的态势。 第5章和第6章分别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中国国内产业区域转移的内在动因和影响要素。从总体上来看,对产业向东部转移起促进作用的环境条件包括:东部地区相对较快的市场化进程、较高的开放水平、较优越的政策制度条件;收入要素包括:东部地区自身较旺盛的需求和利用出口市场的便利;生产成本要素包括:东部地区较充裕的高素质劳动力供给、较高的劳动生产率、较高的资本运用效率、较充裕的技术和企业家资源供给等;交易成本要素包括:东部地区的相对经济集中和当前正处于上升期的产业集聚现象。而同时,一些要素开始对产业向东部地区转移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如增长较快的劳动力工资水平和土地等稀缺资源价格水平,等等,但仍不足以改变产业东移的大趋势。 第7章是总结和建议部分。总体判断,多数产业东移的趋势仍会持续一段时间。引导中国产业区域转移需要遵循其客观规律。 作者简介付保宗,经济学博士。1976年6月生,山东临清人。1998—2001年就读于东北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获硕士学位;2001—2004年就职于中国经济导报社;2004—2007年就读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博士学位;现就职于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方向为工业经济。在《财经问题研究》、《经济学消息报》、《改革》、《商业时代》、《国际金融》等学术报刊发表论文20余篇;曾主持和参与多项政府及企业委托的重大研究课题。 目录第1章 导言 1.1 问题的提出和选题的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基本概念界定 1.3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4 章节安排和主要论点 1.5 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文献及理论综述 2.1 产业区位理论 2.1.1 成本决定论 2.1.2 利润决定论 2.1.3 综合决定论 2.2 产业区域分工理论 2.2.1 静态分工理论 2.2.2 动态产业分工理论 2.3 国内针对产业区域转移的研究 第3章 产业区域转移机制研究 3.1 产业区际联系与产业区域转移 3.1.1 产业区际联系的主要方式 3.1.2 一个产业或企业区际迁移模型 3.2 区域产业均衡规模的确定 3.2.1 完全封闭区域的产业均衡规模 3.2.2 完全开放的区域产业规模 3.3 要素、产品流动下的产业区域转移模型 3.3.1 要素市场开放条件下的产业区域转移 3.3.2 产品市场开放条件下的产业区域转移 3.3.3 交易成本与产业区域转移 3.4 产业区域转移的影响要素分析模型 3.4.1 区域产业边际收益的推导 3.4.2 区域产业边际成本的推导 3.4.3 产业区域转移发生的条件 3.4.4 产业需求变化与产业区域转移 3.4.5 要素流动性与产业区域转移效应 3.5 区域产业结构变化与产业区域转移 第4章 中国产业区域转移的特征分析 4.1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产业区域转移的总体特征 4.1.1 产业区域分布呈正“U”型变化态势 4.1.2 产业重心先向中西部后返向东部转移 4.1.3 产业区域转移体现政府区域经济战略变化 4.2 改革开放后的产业区域转移特征 4.2.1 轻重工业同时呈现产业重心东移的态势 4.2.2 非国有经济是推动产业区域转移的主体因素 4.3 近年来中国产业区域转移的行业特征 4.3.1 多数工业行业的区域分布趋于集中 4.3.2 多数工业行业重心东移特征明显 第5章 中国产业区域转移的条件和收入要素分析 5.1 中国产业区域转移的外部条件分析 5.1.1 市场机制作用不断增强 5.1.2 区域产品市场的开放程度不断提高 5.1.3 地区产业结构普遍面临升级的要求 5.2 地区政策制度要素与产业区域转移 5.2.1 中国地区间政策制度差异形成的原因 5.2.2 地区市场化进程差异 5.2.3 地区国际开放度的差异 5.2.4 地区产业政策的差异 5.3 地区需求水平与产业区域转移 5.3.1 地区总体价格水平差异与地区产业规模变化 5.3.2 中国产业的需求导向倾向 5.3.3 区位条件与需求实现差异 第6章 中国产业区域转移的成本要素分析 6.1 地区资本供给与产业区域转移 6.1.1 地区资本供给的差异 6.1.2 地区资本价格的差异变化 6.1.3 地区资产利用效率的差异 6.2 地区劳动供给与产业区域转移 6.2.1 地区劳动供给的差异 6.2.2 劳动生产率的地区差距 6.2.3 劳动成本变化的地区差异及影响 6.3 其他生产要素供给与产业区域转移 6.3.1 地区创新能力的差异 6.3.2 地区技术供给与产业区域转移 6.3.3 企业家资源供给与产业区域转移 6.3.4 地区土地要素供给与产业区域转移 6.4 集中、集聚效应与产业区域转移 6.4.1 产业集中、集聚与产业区域转移 6.4.2 中国产业的区域集中、集聚与产业区域转移 第7章 中国产业区域转移的综合分析 7.1 中国产业区域转移的核心动因 7.2 中国产业区域转移的影响要素总结 7.3 中国产业区域转移的机制总结 7.3.1 各要素对产业区域转移的单向影响 7.3.2 各要素与产业区域转移的互相影响 7.4 中国产业区域转移的趋势 7.5 对待中国产业区域转移问题的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书摘第1章 导言 1.1 问题的提出和选题的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从历史和现实来看,产业区域转移现象始终伴随着国际和国内区域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国际方面,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世界工业的重心主要集中在欧美、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战后,国际经济中出现了几次明显的产业转移现象。20世纪60年代,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将纺织、食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转移到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新加坡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70年代,又转移了钢铁、化工、造船等重工业。80年代,汽车、家电等产业再次向新兴工业化国家转移。80年代后,新兴工业化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开始将纺织、食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国、东盟等国家和地区转移。国际产业转移对国际经济发展和经济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国内方面,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大部分工业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考虑国防建设及其他因素,政府运用计划手段进行了产业布局的调整,具体表现在多数产业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计划体制和相对封闭条件下的国内产业区域转移缩小了地区间产业发展的差距,实现了一定意义的公平性,但很大程度损失了产业发展的效率,导致多数产业的国际竞争地位没有得到根本的提高。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的提高,由于优越地理区位和政策倾斜,一方面,中国的沿海地区大量接受了来自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另一方面,多数产业开始从中西部地区向东部集中,也就是中西部地区的产业东移。近年来,尽管东部地区的部分产业由于面临资源匮乏、工资上涨、市场饱和等问题而失去竞争优势,开始出现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倾向,但产业再次由东部向中西部大规模转移现象尚未发生。改革开放以来的国内产业区域转移极大地推动了国内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地位的提高,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国内地区间经济和收入差距的加速扩大。 ……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