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智通寺 |
释义 | 智通寺是佛教寺庙,一为中国名著《红楼梦》中曹雪芹所刻划的一个场景,最为深刻和醒目的是寺庙前的一会楹联。二为陕西省黎元山智通寺。 《红楼梦》第二回“雨村闲居无聊,每当风日晴和,饭后便出来闲步。这日,偶至郭外,意欲赏鉴那村野风光。忽信步至一山环水旋,茂林深竹之处,隐隐的有座庙宇,门巷倾颓,墙垣朽败,门前有额,题着“智通寺”三字。” 中文名称:智通寺 地点:扬州城外 馆藏精品:对联: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智通寺对联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说明] 贾雨村中举升官,接着就因贪酷徇私被革职,在林如海家暂充家塾教师。一日外出郊游,见一座破庙宇,额题为“智通寺”,门旁是这副破对联。寺内有一既聋又昏、齿落舌钝的老僧在煮粥。 [注释] 1.身后有余——所聚之财在自己死后已足够养家了。 2.回头——改悔以前所为。是佛教用语,喻彻悟、皈依。如佛经记云门宗答学人所问:“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云:‘面南看北斗。’”意思是回头即是。 [鉴赏] 寺名“智通”,大概是说这副对联中所说的人生道理只有智者能通。周汝昌先生认为:“智通,可参看唐太宗《圣教序》中智通无累,神测未形。无累:谓修道者已将尘世一切忧虑杂念摒弃,无所牵挂,智通者盖取此义。”其实一般人的本性都是趋于贪得无厌的,人们是决不会自动“缩手”的,直至“一败涂地”。这并不关乎“智”与不“智”。至于“回头”追随蒲团,归向宗教,那只不过是逃避现实,用自欺欺人的办法作精神麻醉,当然更不是真“通”。对联对逐渐僵化的社会制度是很好的写照,也是对全书情节线索的概括。破寺老僧的荒凉小境是宁、荣二府未来的镜中影,甄士隐、贾宝玉等人的暮年图。作者用这样倒折逆挽的笔法,把全书的归结预先象征性地勾画几笔,暗示了小说所具体描写的贾府衰败过程,有它的普遍意义。 诗词鉴赏此联在第二回中。贾雨村的知府老爷没当上一年,就被革职。心中虽然惭恨,表面仍嘻笑自若,把当官搂的钱财和家小送回原籍,自己就担风袖月去游览天下胜迹。后来到维扬(今扬州)在林如海家做了林黛玉的老师。一天偶游郊外,在破庙智通寺山门上看到这副对联。 这副联语是对那些在名利场中贪求不已的人的一种讥刺和棒喝。贾雨村以为它“文虽浅近,其意则深”。他自己就是因为“忘缩手”才被革职的。书中说他当知府期间“未免有贪酷之弊”,虽没说出具体情节,但从他后来“乱判葫芦案”推断,肯定是见钱眼开,而且心狠手辣,干了些不可告人的勾当。贾雨村在官场中已经翻了一个小筋斗,作者从他眼里写出这副对联,就显得更有意思。然而他这种人是不会从中受到启示而回头的。书中同类的人还有许多,如贾赦、贾琏、王熙凤之类,在他们得势时恨不得把一切能到手的东西都据为已有,直到弄得家败人亡才不得不罢休。 寺名智通。佛家把立刻斩断烦恼而证佛果叫“智增”。“智通”含有悟道之义。《红楼梦》确是精心之作,随便一副对联也赋予它一种耐人寻味的寓意,同全书的主题息息相通。 主持黎元山智通寺历代主持,因失庙志和地方志暂未探寻确切,可知的主持已是林济正宗的第二十七代传人,在此寺称西来六代和尚。当他年老时,在众多僧员中为该寺选中下一代主持后,自历游各禅寺,讲经说法,偶于榆林青云山坐化。其接替人禅林第二十八代方丈达空,又名玉山和尚,其人修行甚高,通禅悟道,有功德圆满之巨匾为证,可谓一代高僧。解放初期,从山西河曲县香山寺过来的无染师傅,在智通寺放焰口一百天,超度那些在战乱中阵亡的各方军人官兵等,后去宁夏银川海宝佛寺修行,现在法号为清净法师,于2006年2月7日坐化圆寂。 经书智通寺原藏三藏大经,佛经律论典籍为折叠式蓝色装本,在解放初期和文革时与寺庙一起毁损。历史上这座寺院,为弘法利生,福国利民,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华的传统文化基本上是由儒学文化、道学文化和佛学文化所组成。佛学文化传播的殊胜不但在我们这一带,而且在整个中国与世界都可称得上一个巨大的文明成果。一句阿弥陀佛,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一句阿弥陀佛从口中念出,可消世人无量罪业,可增凡夫无量福慧。哪里有佛菩萨的道场,哪里就有佛学教育,那里的人就懂得行十善业道,并知善恶因果报应,就会广种福田,广结善缘,众善奉行,诸恶莫作,哪里就会有生生世世的善报。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