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智化寺
释义

智化寺,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禄米仓东口路北。明初司礼监太监王振于正统八年(1443年)仿唐宋“伽蓝七堂”规制而建,初为家庙,后赐名“报恩智化寺”。“土木之变”王振诛族。英宗复辟后,于天顺元年(1457年)在寺内为王振立“旌忠祠”,塑像祭祀。 智化寺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一座明代古刹,始建于明正统八年(1443年),具有独特的明代特色。其庄重典雅、用料独特的黑硫璃瓦顶,素雅清新的装饰彩绘,精美古朴的佛教艺术,有“中国古音乐活化石”美誉的“智化寺京音乐”,都是不可多得的瑰宝。

寺院简介

智化寺(北京文博交流馆,成立于1992年),位于北京东城区禄米仓胡同5号内,是一座以促进发展、传播和研究文物、博物馆、民间收藏、文化交流为中心任务的综合性博物馆。

明代特色

智化寺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一座明代古刹,始建于明正统八年(1443年),具有独特的明代特色。其庄重典雅、用料独特的黑硫璃瓦顶,素雅清新的装饰彩绘,精美古朴的佛教艺术,有“中国古音乐活化石”美誉的“智化寺京音乐”,都是不可多得的瑰宝。智化寺兴建于明代(西元1443年),初建时是明英宗宠信的太监王振的家庙,不像一些古刹名寺具有恢宏的历史或悠久的渊源,现在它虽然是一处不起眼的寺院,但是在繁盛时曾占地约两万平方米。

目前东西两路已荡然无存,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保存基本完整,共四进院落,总长278.8米,宽44.5米,方圆12683.78平方米,是北京现存的唯一仍保持着明代风格的佛教寺庙。1961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原木结构

虽历经500多年,智化寺的基本格调受到了较好的保护,特别是智化寺藏殿内的转轮藏,更是目前北京唯一的一具明代原木结构转轮藏,年代早、雕刻精美、线条粗犷而有力。京音乐是在智化寺建寺之初传入的,它采用的是中国民乐的工尺谱。

其谱稿是由明代宦官私自带出宫廷的,既包涵有唐、宋佛教法乐的精髓,又吸收了宋、元、明民间俗乐的调式,成为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500多年来,京音乐一直保持着原始的风貌。

艺术殿堂

智化寺原来是明代司礼监太监王振的家庙,始建于正统八年(1443年),英宗皇帝敕赐名“报恩智化寺”。王振(?~1449年)明朝宦官,蔚州(今河北蔚县)人,年轻时侍奉英宗东宫,甚得宠信,英宗即位后得掌司礼监。正统七年(1442年)以后,权势日盛,大建私第,广扩佛寺,排斥异己,陷害忠臣,英宗称其为“先生”而不呼名,公侯勋戚称其为“翁父”。正统十四年(1449年)发生了“土木之变”,王振被杀,并诛灭九族,英宗复辟后,于天顺元年(1457年)在智化寺内为王振塑像祭扫,后又经明清屡次修建。乾隆七年(1742年),王振塑像毁废,改供佛像。

寺内自山门开始依次为钟鼓楼、智化门、智化殿、大智殿、藏殿、如来殿、大悲堂等,其中如来殿最为精美,是两层楼阁,供奉如来佛像。上层四壁遍饰小木佛龛九千余个,故又称万佛阁,阁内明间顶部原有雕刻精美的斗八藻井,雕工精湛,装饰华丽,整细贴金,井周边缘雕刻的小天宫楼阁及小佛龛,纹饰繁缛,将藻井衬托得更为精美,在中国现存古建筑中极为罕见,但在1930年至1934年间,被寺僧盗卖,现藏美国纳尔逊博物馆内。藏殿内的转轮载为木构八角形,下设汉白玉须弥座。藏橱上的浮雕金翅鸟、龙女、神仙、狮兽等图案,构图丛密严谨,颇具匠心,也是极为精美的艺术品。

智化寺内保存有一部乾隆版《大藏经》经板,共724函,7240余册,收佛典1675部,重达400吨,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两部汉文大藏经经板之一,堪称中国木版书之最。另一部是《高丽藏》,现珍藏于韩国伽耶山海印寺,该寺因收藏经板而享有“海东敦煌”的美誉。

寺内主要建筑的顶都是用黑色琉璃瓦铺砌的,虽然经过了多次修葺,但建筑的梁架、斗拱、彩画等,仍保持着明代早期的特征,是北京保存最为完整的一组明代寺庙建筑。

敕赐寺扁

山门上有汉白玉横匾“敕赐智化寺”,敕赐意为皇御赐的寺名,所谓“智化”就是以佛的智慧普度众生,虽然智化寺上门的规制是中国古代寺刹中最最普通的样式,但“敕赐”二字足以昭示它身份的贵重,昭示着在这普通山门内必定沉淀着一份独特的宝藏。智化寺在明代因被英宗赐名“报恩智化寺”而繁盛,在清代因打击宦官乱政而被破坏。他的历史,大起大落,时至今日已经渡过了559个春秋。

智化寺坐北朝南,其中轴线上依次分布有山门、智化门(即天王殿)、智化殿、如来殿(又称万佛阁)、大悲殿等主题建筑,智化门前是东西对称的钟楼、鼓楼;智化殿前是东西对称的大智殿与藏殿。

他们都是典型的明代歇山式风格建筑。堪称京城最大的明代木结构建筑群。

智化殿

面南朝北,是智化寺的正殿,相当于一般寺院的大雄宝殿。殿内正中和两山以前供有汉白玉石须弥座,中央供奉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两边供奉十八罗汉坐像,均为木质漆金,惜现已无存。1972年三世佛移往西山大觉寺,亦陈列大雄宝殿内,该殿悬乾隆御笔匾额“无去来处”,细细想来,这或是历史的巧合,或是乾隆皇帝的灵感,亦或是佛法的无形无际,令人回味无穷。

如来殿

在智化殿后,是中轴线上最大的建筑,殿内供奉如来本尊像,因此得名如来殿;殿为上下两层,四面墙壁上除有门窗地方饰满佛龛,龛内置小漆金佛造像,相传有九千余尊,因此又得名万佛阁。由于智化寺特殊的历史背景,其彩绘和雕塑艺术不仅表现出强烈的宗教色彩(如转轮藏),又带有浓重的世俗社会气息。

万佛阁

是智化寺的最高处,从远处的山门、钟鼓楼,到近处智化殿、万佛阁,所有殿堂的屋顶全部辅装黑色的琉璃瓦,象征着神圣和庄严、权势和高贵,皇家寺院、敕建寺院主要使用黑琉璃瓦,只有官窑才可以烧造。黑色琉璃瓦屋顶,正好与“智化”寺名相对应,前者以风降恶魔,后者以智度化众生。

神秘佛乐

明代初年规定,佛教寺院分为禅、讲、教三类,要求僧众分别专业修行佛法。智化寺属于禅寺,局临济宗门下,禅僧地位高于乐僧。当时乐僧祗收13岁以下小孩做门徒,入寺之后,要学习七年音乐,学习期间每日练习听音、发音,必须在很窄的板凳上练习吹奏和打击姿态,直到能在寒冷冬天或酷热夏日下连续演奏四、五个小时,仍然韵真声满,字正腔圆,才算合格。经过严格训练的乐僧使智化寺音乐得似较为完整地流传到今天。智化寺初期住持皆由禅僧担任,以后乐僧地位提高,也可担任住持。

1446年传入智化寺的佛乐,曲调空灵神秘,古朴典雅,大部分曲牌与明永乐二年(1404年)编成的《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名称歌曲》相同。

王振凭借独特的地位将明代的宫廷音乐带出宫院高墙,送进自己的私庙。由于智化寺具有太监寺院共同的封闭性,艺僧们按照十分严格的“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传受,不与外界接触,明代进寺院的音乐就相对完整地延续下来了。流传至今虽历经五百年,因为它仍然保存相对完整的明代迹风,堪称“中国音乐的活化石”。

乐谱历史

智化寺音乐的记谱,采用的是中国古老的公尺谱方式,谱本目前发现和保存的主要由三套:一是寺中二十六代艺僧本兴整理的抄谱,二是水月庵坤光绪癸卯年(1903年)的抄本,三是1952年智化寺艺僧广在如来殿藏经橱内发现的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由智化寺十五代艺僧永干所抄的古谱。这三套乐谱经古乐专家查夷平先生研究,其四个基音(哑乙、勾、靠凡、夹六)都相同,而且各种乐器的演奏技术和发音效果也丝毫不差,可以说,从1694年至今300年间,智化寺音乐乐谱一直没有变动。结合艺僧们在传授上的封闭特性推断,从开寺至今智化寺音乐原质没有变动,因此,智化寺的乐谱已具有500多年的历史了。

乐器自制

智化寺乐僧使用的乐器,是与一般吹鼓手的不同,多为自己定制,笛音比一般曲笛要高;管沿袭宋制,仍九孔;笙是定做拾柒个全簧,与唐宋时流传的簧乐乐音恰好相符。智化寺云锣又称九音锣,为明成化年间制作,音色醇美,称得上是一件地地道道的文物。智化寺的艺僧地位低于禅僧,只有13岁以下的小孩才能收做门徒,入寺以后,每日练习听音和发音,十分辛苦。

《智化寺音乐》是我国现有古乐中惟一按照代传袭的乐种,至今保存完好,其内容丰富的公尺谱本以及曲牌、曲目、乐器等汇集宫廷音乐、佛教音乐、民间音乐于一体,具有十分珍贵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它与西安城隍庙鼓乐、开封大相国乐音、五台山青黄庙音乐及福建南音一起,同属我国现存的最古老音乐。

智化寺的曲折历史是明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缩影;他的古代建筑是京城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建筑群;他的京音乐是震撼乐坛的古老乐种;他的佛教艺术是罕见的转轮藏、有珍贵的元代经书……。随着时光转移,它像一位500多岁的老者,在高楼林立的都市静静敞开山门,等待着人们的欣赏 1982年北京市佛教协会恢复活动后,在凌海成等人积极推动下,一些老乐僧被请回庙里。当时共找到八名,分别是明声、秀全、增远、兆禅、绪增、福广、学礼、本兴。其中增远和福广是智化寺第二十七代和第二十八代僧,一个吹笛,一个捧笙,加上吹管的绪增,成为主要演奏者。智化寺音乐与西安城隍庙音乐、开封大相国寺音乐、五台山青黄庙音乐及福建南音一起,同属我国现存的最古老音乐。为了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遗产,1986年3月31日,北京市佛教协会成立了“北京佛教音乐团”。同年底,该团即赴西德、法国、瑞士等国演出,引起极大轰动。

建筑特点

智化寺坐北朝南,其排列布局具有明代特点,建筑风格则保存宋代向明清过渡的明显特微,并开清代建筑风格先河。北京现存明代木构古建筑,多为单体建筑,而智化寺竟聚集了八座明代木代木构建筑群。1961年3月,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0处,智化寺便名列其中。这是因为自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将作监李诚奉敕编《营造法式》以后,至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钦定颁布《工程做法则例》以前,元明两代没有留下什么建筑规范,要想研究这一时期的建筑,只能求助于实物考证。时隔五、六百年,元明时代的建筑即使不毁也多为后世修建,而智化寺各殿虽经多次翻修,却仍基本保留着明初规制,为研究明代建筑提供了很好的实例。最令人注目的是寺中主要殿宇红墙之七皆为歇山黑琉璃筒瓦顶,这在国内现存寺院中尚不多见。明清琉璃瓦等级是黑色排在黄色和绿色之后,但在使用中又略有区别:明皇家寺院、敕建寺院,主要使用黑琉璃瓦;清皇家寺院、敕建寺院,则使用黄或绿琉璃瓦。寺院用黑色瓦覆顶,依据佛经而来。佛经上有“四种色”之说,“息灾为白”、“增益为黄”、“敬爱为赤”、“降伏马黑”、喻“地、水、火、风”之四大。黑者,象征风大之色,风为大力之义;如来成道时,亦以风降伏恶魔。此义正与“智化”相对,上以“风”降伏恶魔,下以“智”度化众生。智化寺最南面是三间山门,为仿木砖石结构,拱券门,黑琉璃筒瓦单檐歇山顶,门额上有石刻横匾“敕赐智化寺”,门前有石狮一对。智化门(天王殿)正对山门。智化殿为该寺之正殿,面阔三间,黑琉璃筒瓦单檐歇山顶,井囗天花,明间层顶内原有造型生动,金碧辉煌的斗八藻井,此藻井与万佛阁内的藻井一起,于30年代初期被中国人座守盗卖给美国人史克门,现藏于美国纳尔逊博物馆内。殿内正中原有白石须弥座,供木质漆金三世佛。l972年三世佛像移往大觉寺。十八罗汉也被挪走。三世佛像后有一幅壁画,高约3米,宽4.67米内绘有地藏菩萨,两侧下方各有立像大人。整个画面人物生动、线条流畅、色彩绚丽。尤真是地藏莒萨,给人以出世超凡,和蔼可亲的魅力。

智化寺藏殿是智化殿前的西配殿,因殿中不设法座,仅置转轮藏一具,故名“藏殿”。转轮藏为八角形,高四米馀,下为须弥石座,中为经柜,上为毗卢帽顶。石座转角处雕有“天龙八部”经柜角住上雕象、狮、四不像和菩萨、天王、韦驮与金刚,顶部则雕有大鹏金翅鸟、龙、龙女和毗卢佛。经柜本身为抽屉式,每面九层,每层五屉,上旨雕刻佛像。北京地区现存三副轮藏,除智化寺处,一副在颐和园,一副在雍和官,后两副都是清代所制,比智化寺晚几百年。

智化殿后,是一座黑琉璃筒瓦庑殿顶重楼。同一座建筑上下层异称:下层名叫“如来殿”,上层名叫“万佛阁”,该楼是智化寺内最高建筑。如来殿面阔五间,东西约19米,南北12.6米,四抹斜方格菱花隔扇。门上悬华带匾,上书“如来殿”三字。殿正中设八角形木制须弥座,上奉释迦牟尼佛。佛前二立侍,左持拂麈筐者为梵王,右持宝杵者为金刚。大殿两侧有高大精美的曲尺形经橱。如来殿佛像背后有东西二梯通楼上万佛阁。楼上面阔三间,拱券式门窗,门上悬匾,上书“万佛阁”。门外周边有廊,围有宝瓶木质护栏。楼上供有三尊佛像,中间为目比卢遮那佛,左供有卢舍那佛,右供有释迦牟尼佛。依据经书所说,此三佛分别是释迦牟尼佛的法身、报勇、应身。两层山墙是,置有佛龛近万,内置小佛九干余尊,“万佛阁”之名即由此而来。

从史书碑记来看,智化寺从明正统十一年建成一直到清康熙时期,寺中香火一直很兴盛。到了光绪年间智化寺由盛而衰。1900年,“八国联军”攻进北京,侵入智化寺,拆毁墙垣,封闭佛殿。至民国年间,据1929年北平庙宇登记,智化寺当时有土地26亩。房屋l99间,铜佛像七尊,泥像木像71尊,宝鼎一座,铜钟二口,铁钟一口,大小鼓七面,铛子一对,九音锣一副,铜钹、铸各一份,有僧八人。此时智化寺已靠出租房屋来维护寺院生计。日伪统治以后,竟在智化寺万法堂办起啤酒厂。1957年,智化寺定为北京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58年市改府拨款修整智化寺,1961年,智化寺被定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国家文物局拨款全面整修智化寺。1990年,智化寺被北京市文物局定为私人收藏文物的展览窗口。

交通线路

游客可以乘坐44、800、750路公交车在雅宝路下车。24、674路公交车禄米仓站下车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4:5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