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廖平
释义

多义项词条,分别代表画家及经学大师廖平,还有西安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廖平。

1.广西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廖平,(1931~2007)字志之,号苗岭人、杉邨士,侗族,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拱洞乡人,1931年出生,1950年底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转业后在柳州日报社从事新闻工作。廖平笔耕三十余载,生前任广西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柳州市文联副主席、柳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办报之暇,泛读名碑法帖,潜心研究书法艺术,临池不辍。真书早期以柳为基,后融北魏名碑,尤喜泰山经石峪《金刚经》;隶书得东汉名碑神韵;行书取法“二王”,渗入碑势;草书以《书谱》为架,汲近代名家精华;且涉猎甲骨、金文。善博采众长,融会贯通,故书路宽阔,常出新意。自云:“一辈子写一种字太乏味。”“高明的园丁应学会栽百种花。”认为汉字书法是“大同小异”,以汉字成书即“大同”,形成自己的书风即“小异”。追求并体现“异彩缤纷”,是推进书艺发展的动力,衡量书家成就的重要标志。廖平多次举办个人书展,作品甚少雷同,求变意识甚浓。上世纪80年代应邀赴日本访问,展出书作,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其书作经常参加国内一些大型书展,为一些博物馆、纪念馆陈列、收藏,其人其书已编入《中国当代书法家辞典》。他的书法作品入选全国第三届、第五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被推荐为第五届全国书法展评委会委员。廖平先生可以称得上柳州第一支笔,他的书法和他的为人,都受到人们的推崇。出版了《廖平书法作品选集》《魏书范本》《隶书入门》等书集。其作品曾获得“首届海峡两岸书画名家精品大展”书法金奖及“于右任杯全国书法大赛”奖等,多幅作品被国家博物馆、军事博物馆、孔子博物院、周总理故居及吉尼斯纪录常德碑林等单位团体收藏。廖平生前有两个愿望,一是在家中观看北京奥运会,二是再举办一次个人书画展。令人惋惜的是2007年时他因病辞世。为了实现廖平举办书画展的愿望,在柳州日报社、市文联、融水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等单位以及廖平家人的共同努力下,廖平书画遗作展开幕式在柳州博物馆举行得以成功举办。

2.四川雪山书画院院长-廖平

简介

廖平(1940年~ )四川都江堰市人。号华尔子,别号一画堂主、岷江河。著名书画家、诗人、美术评论家。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现代民族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雪山书画院院长。曾任四川都江书画院院长。出版有《廖平画集》等专著。

出师名门

早年拜中国山水画大师岑学恭先生为师,为徐悲鸿、黄君壁、傅抱石再传弟子。文化部艺术品鉴定评估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欧阳希君先生评曰:“功力强,精气神,深得岑学恭先生骨髓,承师衣钵,而有展伸”。近三十年来,他遍游祖国名山大川,胸储丘壑,其用笔遒劲中存凝炼,豪放中见沉雄、气势开博、纵横离披、朴厚劲挺,表现出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诗、书、画、印,四美俱善,他拟“法无法,画我画”之旨,倘徉于大自然中,悟道修业,心无物凝,胸罗万象,神宰时空。他以画家的视觉,文人的性情、诗人的襟怀,书家的笔墨,营超着天真烂漫的翰卷……

作品年表

1988年作品《都江堰》入选四川迎春中国书画展。

1989年作品《天府之源》参加四川十年中国画大展。

1989年 作品《红梅颂》获全国墨荟萃书画大赛佳作奖。

1989年 作品《巫峡朝晖》被日本山黎县议会收藏。

1999年 作品《三峡行舟图》入选四川赴香港画展并入四川中国画集。

1991年 作品《渡口静悄悄》、《峨眉天下秀》入选台湾故宫画集。

1992年 作品《岷江放筏图》入选日本绘画、书道展。

1993年 四川省美术家协会在四川美术馆举办“廖平山水画展”。

1994年 应邀赴马来西亚举办个展。

1995年 应邀赴澳大利亚举办 个展。

1996年 应邀赴马来西亚参加世界华人专家教授书画展。1996年应邀赴北京举办个人画展。

1997年 应邀赴香港举办个人画展。

1998年 应邀赴泰国举办个人画展。

1999年 应邀赴新加坡举办个人画展。

2000年 应邀赴香港参加世界华人专家教授书画展。

2000年 参加中日书画交流展。

2003年 应邀赴美国举办个人画展。

3.经学大师-廖平

简介

廖平(1852—1932年),四川井研县青阳乡盐井湾人。(今四川乐山)初名登廷,字旭陵,号四益;继改字季平,改号四译;晚年更号为六译。这些名号的更改,反映了他的思想和经学的变化过程。他一生研治经学,做出了超越前人的学术贡献,并起到了一个融合古今中西各种学说,富有时代特色的经学理论体系,他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经学大师,在中国近代学术界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经历

廖平出身于贫困之家,其父曾为地主放牧牛羊,佣工度日,后靠卖茶水为生。廖平自小就参加劳动。一次为茶客沏茶,水污客人衣服,受到呵责,遂感羞耻,颇思自立。他欲读书识字,但家中负担不起学费,于是从河沟捉鱼送给私塾先生为整,并告以自己的求学愿望。先生认为孺子可教,遂得以从师就读。廖平自知读书机会来之不易,倍加珍惜,昼夜勤苦攻读,曾夜立于庙中神灯下读书。成年后,仍勤学不倦。经过潜心钻研,学业猛进,终于自立成才。

同治十二年(1873年).张之洞简放四川学政。次年举行院试,张之洞对廖平很为赏识,录取为第一,补县学生(即秀才)。光绪二年(1876年),廖平再应科试,正场题“狂”宇,廖平以“用犬”之义解释《论语》“狂涓”之文,以优等食凛蜞,调成都尊经书院肄业深造。廖平早年在家乡接受的是来学那一套,受到张之洞奖掖尤其是进入尊经书院后,师人张之洞。张之洞治学宗文字训贴的乾嘉汉学,廖平受其影响,感到来学空泛无实,不如文字训沽之学,字字有意。于是从喜好宋学,转而博览考据。但是,廖平一生学术的基本方向,并没有沿着张之洞所希望的方向发展。

张之洞离川后,治经讲个文经学的《公羊》学的王向运主讲尊经书院。松羊》学治经,不斤斤于文字训诂、名物考证,主张透过文字之表,去探求其中隐寓着的微言大义,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廖平经常向王运请业,渐受熏陶,又感到文字训沽只不过是经学的枝叶、糟粕,他又从博览考据转向专求大义。自此,廖平一生的学术就基本上沿着这一方向发展了。光绪五年,廖平中乡试第24名举人。光绪七年,他始注《谷梁春秋》,次年成《谷梁集解纠谬》二卷和《公羊何氏解沽十论》。持古文为周公所创,今文为孔子所创之说,分别两家的异同。廖平认为,经今文学派,尊崇孔子,主《王制》;经古文学派,尊崇周公,主《周礼》,可“同治中国”。两家之分歧,在于礼制,于是著《今古学考》二卷,严于今古之分。其学多为前人未发之论,深造有得之言,这是廖平经学的第一变。

光绪十五年,廖平赴京应礼部春闱,会试成进士,朝考三等,钦点即用知县。他以高堂亲老,不欲远出省外为由,请改教职,部铨龙安府(今四川平武)教授,历署射洪训导,绥定府(今四川达县)教授,任中被劾免职。后继任尊经书院襄校,嘉定(今四川乐山)九峰书院、资州艺风书院、安岳凤山书院山长等职。在这段时期,廖平在经学观点上,以为《周礼》出于王莽之时,有许多为刘歆迎合王莽之意而作。于是专主今学《王制》为孔子之学,古学《周礼》为刘歆乱之学.这是廖平经学的第二变。括张之相、梁启超、钱穆在内的知名学者,均认为尽管康有为之书与廖平之书有本质不同,但康有为之书是受廖平之书启发而成,当是一个不容否认的客观事实。张之洞甚至认为康有力为廖平的嫡传弟子,梁启超为再传弟子。

作品

廖平经学第二变实已是以今文经学家的身份,来构建他的经学理论,而他的经学理论不是别的,乃是传统的尊孔尊经理论。但是,在近代社会要讲尊孔尊经,就得讲出一点新名堂。于是,在经学第二变后,廖平又提出大统小统的经学第三变,人学天学的经学第四变,天人大小的经学第五变,用五运六气解《诗》、《易》的经学第六变。所谓小统大统,是说孔子改制有两种,一是适用方三千里的小九州的中国万世法,以《春秋》为经,《王制》为传;一是适用方三万里的大九州的全球万世法,以《尚书》为经、《周礼》为传。所谓人学天学,是说孔子改制不惟有关于人的世界的法则,讲六合以内的人事,见《春秋》、《周礼》;又有讲六合以外天的世界的法则,见《诗》、《赐》,《诗》讲神游,灵魂游于六合之外,《易》讲形游,形体游于六合之外。天人大小不过是对小统大统说与人学天学的糅合。所谓五运六气,本是《黄帝内经》中的理论,系医经,廖平以此为孔门《诗》、《易》师说。

作用

廖平经学的后来几变,不过是将孔经与孔子从中国的神化推广到全球,再从全球推广到宇宙。究其精神实质而言,殊无可取。但是,廖平在构建其经学理论时,取材又不限于经学。他是用今文经学的方法来建构理论的,而建构中不仅突破了今文经学的界限,同时还突破了整个经学的界限。古今中外,经传诸子史册,诗赋纬道佛堪舆术数,西方地理学天文学宗教等学说,都是廖平用来建构其理论的素材。因此,从廖平经学理论的内容来看,又与传统经学有根本不同。为维护经学,反

基本观点

廖平经学第二变有两个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一是尊今,即尊崇今文经学;一是抑古,即贬抑古文经学。尊今的代表作是《知圣篇》,认为松羊》学的素王改制说是经学的微言大义所在,但汉代公羊家只讲孔子为汉制,远未穷尽孔子改制的义蕴。他说孔子改制是垂万世之定制,为中国立万世法,只有这样来理解素王改制说,才算懂得了“知圣”。抑古的代表作是《辟刘篇》(后改名《古学改》),提出古文经学起源于刘歆作伪,西汉哀平之前并无古文今学之说,《史记》、《汉书》关于衷平之前古文经学的材料,都是刘歆及弟子添窜的。

廖平此说一反平分古今之论,有许多臆断之论,虽然在学术价值一t远不如平分今古之论。但这一变却通过康有为的影响而在社会政治方面发生了极大震动。因为廖平在光绪十五年的会试后,应张之洞之召,曾转赴广州。康有为、黄季度同访廖平于广雅书局,竟夕晤谈,廖平向其示以《知圣篇》和《辟刘篇》。之后廖平又访康有为于广州安徽会馆,再次谈论。康有为遂本廖平之论,据《知圣篇》著作了《孔子改制考》,据《辟刘篇》著作了《新学伪经考》。这两部为后来的维新变法进行张目并提供了思想基础的书,影响极大,引起封建统治者的极大恐慌。虽然康有为一再否认这两部书与廖平有关系,但包而建立了一个不同传统经学的所谓经学体系,这就从反面无情地宣告了经学的终结。因此,廖平的经学不仅在经学史上有重大贡献,而且在整个近代思想史上都有独特的意义。

廖平后来在1898年与宋育仁、杨道南、吴之英等人在成都创办《蜀学报》,宣传变法维新思想。1911年担任《铁路月刊》主笔,鼓吹“破约保路”。四川军政府成立,受聘任枢密院院长,后长四川国学院及任成都高等师范、华西大学教授,授课之余仍以治经为终生事业。他一生坎坷,屡遭诬低、夹击,甚至革职查办,先后历经八次打击,但他总是以换而不舍的精神,潜心著述,从不停笔。他一生著述近一百四十部,除经学著作外,兼及医术、堪舆,撰有《四益馆经学丛书》,后又增益为《六译馆丛书》。1932年,为联系出版他的著作,拟亲赴成都,不料走到乐山,忽发大病,随行的儿子廖成励等,马上将他抬回井研,未及抵家,半途卒于河坎场,享年八十一岁。

大学者章太炎先生在为廖平所撰写的《清故龙安府教授廖君墓志铭》中云:“以君学不纯德,而行乎纯儒。”“斯心燔经,不可以罪孙卿;虑也劫后,不可以诬高密。廖君之言多扬诩,末流败俗君不与。”章太炎之言,恰如其分。廖平一生治经,脚踏实地,校勘、考据、辨讹是他的特长,而学术观点在晚年虽有不少离奇之处,但在清末民初特定的时代和社会氛围中,既无百家争鸣,也不能百花齐放,更何况经历的是八次重大打击,其中有的并非是学术问题,而是人际、政治、派别之争,正是曹丕《典论·论文》中“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的注脚。文人之气,常常难以承受重压,支撑得过去,从逆境中奋起的人不是很多。而能排除世俗,潜心于学术,能防干扰、抗干扰,最后终成大业者更少。廖平虽一身坎坷,屡遭排低、夹击,而始终心坚骨硬,他应当是学人的良师,治学者的楷模。

大师生平

廖平,井研县人,家贫苦,父母兄长节衣缩食供其读书,因而极勤奋,夜晚常立于寺庙大殿中,借神灯照读。无钱买书,常借读借抄,甚至从废纸中寻觅阅读断页残篇。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参加院试,受四川学政张之洞赏识,录取第一。光绪二年(1876年)由官方供奉,进入成都尊纪院深造,钻研《春秋》经学。光绪五年中举,光绪七年注《春秋谷梁传》,次年成《谷梁集解纠谬》2卷和《公羊何氏角诂十论》。其说多为前人未发之论。光绪十五年中进土,钦点湖北某县知事,以母年老请改教职,任龙安府(治今平武县)教谕。后历署射洪县训导,绥定府(治今达县)教授、尊经书院襄校和嘉定九峰书院、资州艺风书院、安岳凤山书院院长,四川国学学校校长等职,为公认的晚清著名经学大师。

清宣统三年(1911年),廖任《铁路月刊》主笔,支持四川保路运动。四川军政府成立聘他为枢密院院长,对于川中军政多有谋略。民国8年(1919年)他患风湿麻痹症,右肢偏废,仍坚持讲学著作。民国10年兼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华西协和大学教授。民国13年回井研。以多病之故,钻研医术,写成医书20多种。同时潜心研究经学,其学术思想多变,曾自说:“为学须善变,十年一大变,三年一小变……若三年不变已属庸才,十年不变斯为弃才矣!”他不盲从,不固步自封,不惜推翻自己原来的主张而另辟蹊径,虽遭非难打击亦在所不惜。其以礼制判分今古文经,认为“经学之要在制度不在名物”,使千余年来今古之纠纷涣然冰释,为经学史上一大贡献。并倡“托古改制”之说,使古代经学有近代政治思想色彩。康有为受其启迪,从而为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找到理论依据。张之洞曾致书廖平,谓康为其嫡传弟子,梁启超为再传弟子。其钩深探隐,穷辩伪古文经学,开启学术界厚今疑古之风,对历史学方面的影响甚大。他一生著述甚丰,计一百多种,主要辑为《六译馆丛书》。民国21年拟出版,亲赴成都,行至乐山,突发大病,卒于返家途中。

注:大师家居井研县研经湾。原名盐井湾,国民政府为表彰和纪念大师的贡献而更名,沿用至今,为县辖区治所。

大师著作

1、廖平选集

作者:李耀仙

语言:简体中文

出版社:巴蜀书社

丛书: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日期:1998-7-1

ISBN:7-80523-901-0

册数:2

价格: 65

内容简介:本书分上下册,主要包括今古学考、古学考、知圣篇(正、续)、孔经哲学发微、经话(甲、乙)、六变记、王制订、王制集说凡例、周礼订本等部分。

2、中国现代学术经典--廖平蒙文通卷(精装)

出版社:

河北教育出版社

作者:

廖平蒙文通

开本:

大32开

装帧:

精装

出版时间:

1996-08-00

页数:

694

大师研究

1、廖平及其经学六变

2、廖平以礼制治《春秋》略说

3、本世纪初的《诗经》学研究

4、中国历代大儒-经学畸人 廖平

5、《廖平评传》

6、列文森与六译先生

7、巴蜀哲学之特色

8、廖平对《伤寒论》唐古本的文献研究

9、著名经学大师-廖平

10、经学及晚清“经今、古文学分派说”之争议

11、廖平的《古学考》和《知圣篇》

经学研究

廖平著述

廖平是著名的经学大师。在经学研究中,学术多变,自称一生凡六变,影响极大。

经学研究的六变

第一变

廖平经学的最大贡献是经学一变时期以礼制“平分今古”文经学,认为经学的今古之争的根本在于所说礼制的不同。他认为孔子删定《六经》,以《春秋》为首,是对四代礼制的“改制”,是为后世立法的新的典章制度,而这些“新制”又主要存于孔子手定的《王制》一书。 张之洞离川后,治经讲个文经学的《公羊》学的王闿运主讲尊经书院。廖平经常向王闿运请业,渐受熏陶,又感到文字训诂只不过是经学的枝叶、糟粕,他又从博览考据转向专求大义。自此,廖平一生的学术就基本上沿着这一方向发展了。光绪五年,廖平中乡试第24名举人。光绪七年,他始注《谷梁春秋》,次年成《谷梁集解纠谬》二卷和《公羊何氏解沽十论》 。持古文为周公所创,今文为孔子所创之说,分别两家的异同。廖平认为,经今文学派,尊崇孔子,主《王制》;经古文学派,尊崇周公,主《周礼》,可“同治中国”。两家之分歧,在于礼制,于是著《今古学考》二卷,严于今古之分。其学多为前人未发之论,深造有得之言,这是廖平经学的第一变。

廖平学术研究

第二变

光绪十五年,廖平赴京应礼部春闱,会试成进士,朝考三等,钦点即用知县。他以高堂亲老,不欲远出省外为由,请改教职,部铨龙安府(今四川平武)教授,历署射洪训导,绥定府(今四川达县)教授,任中被劾免职。后继任尊经书院襄校,嘉定(今四川乐山)九峰书院、资州艺风书院、安岳凤山书院山长等职。在这段时期,廖平在经学观点上,以为《周礼》出于王莽之时,有许多为刘歆迎合王莽之意而作。于是专主今学《王制》为孔子之学,古学《周礼》为刘歆乱之学.这是廖平经学的第二变。括张之相洞、梁启超、钱穆在内的知名学者,均认为尽管康有为之书与廖平之书有本质不同,但康有为之书是受廖平之书启发而成,当是一个不容否认的客观事实。张之洞甚至认为康有力为廖平的嫡传弟子,梁启超为再传弟子。 第三变

廖平经学第二变实已是以今文经学家的身份,来构建他的经学理论,而他的经学理论不是别的,乃是传统的尊孔尊经理论。但是,在近代社会要讲尊孔尊经,就得讲出一点新名堂。于是,在经学第二变后,廖平又提出大统小统的经学第三变,所谓小统大统,是说孔子改制有两种,一是适用方三千里的小九州的中国万世法,以《春秋》为经,《王制》为传;一是适用方三万里的大九州的全球万世法,以《尚书》为经 、《周礼》为传。所谓人学天学,是说孔子改制不惟有关于人的世界的法则,讲六合以内的人事,见《春秋》、《周礼》;又有讲六合以外天的世界的法则,见《诗》 《易》。《诗》讲神游,灵魂游于六合之外, 《易》讲形游,形体游于六合之外。天人大小不过是对小统大统说与人学天学的糅合。所谓五运六气,本是《黄帝内经》中的理论,系医经,廖平以此为孔门《诗》、《易》师说。

以后的人学天学的经学第四变,天人大小的经学第五变,用五运六气解《诗》、《易》的经学第六变。是就六经谈天人之学,企图建立一个无所不包的孔经哲学体系。这些属于廖平晚年的学术思想,有不少牵强附会、违背科学常识的糟粕,反映了经学的没落和终结。但廖平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的“天人”思想,为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史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径。

“六变”的

廖平选集

意义 廖平经学的后来几变,不过是将孔经与孔子从中国的神化推广到全球,再从全球推广到宇宙。究其精神实质而言,殊无可取。但是,廖平在构建其经学理论时,取材又不限于经学。他是用今文经学的方法来建构理论的,而建构中不仅突破了今文经学的界限,同时还突破了整个经学的界限。古今中外,经传诸子史册,诗赋纬道佛堪舆术数,西方地理学天文学宗教等学说,都是廖平用来建构其理论的素材。因此,从廖平经学理论的内容来看,又与传统经学有根本不同。

廖平经学第二变有两个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一是尊今,即尊崇今文经学;一是抑古,即贬抑古文经学。尊今的代表作是《知圣篇》 ,认为《公羊》学的素王改制说是经学的微言大义所在,但汉代公羊家只讲孔子为汉制,远未穷尽孔子改制的义蕴。他说孔子改制是垂万世之定制,为中国立万世法,只有这样来理解素王改制说,才算懂得了“知圣”。抑古的代表作是《辟刘篇》(后改名《古学改》),提出古文经学起源于刘歆作伪,西汉哀平之前并无古文今学之说, 《史记》 、 《汉书》关于衷平之前古文经学的材料,都是刘歆及弟子添窜的。

廖平此说一反平分古今之论,有许多臆断之论,虽然在学术价值上远不如平分今古之论。但这一变却通过康有为的影响而在社会政治方面发生了极大震动。因为廖平在光绪十五年的会试后,应张之洞之召,曾转赴广州。康有为、黄季度同访廖平于广雅书局,竟夕晤谈,廖平向其示以《知圣篇》和《辟刘篇》。之后廖平又访康有为于广州安徽会馆,再次谈论。康有为遂本廖平之论,据《知圣篇》著作了《孔子改制考》 ,据《辟刘篇》著作了《新学伪经考》。这两部为后来的维新变法进行张目并提供了思想基础的书,影响极大,引起封建统治者的极大恐慌。虽然康有为一再否认这两部书与廖平有关系,但包而建立了一个不同传统经学的所谓经学体系,这就从反面无情地宣告了经学的终结。因此,廖平的经学不仅在经学史上有重大贡献,而且在整个近代思想史上都有独特的意义。

医学研究

廖平曾著《伤寒杂病论古本》

廖平不但是近代经学大家,同时也是著名的医学家。曾辑评医书二十余种,总题为《六译馆医学丛书》 ,所辑多为唐以前重要的医学著作,并采后世阐释之作附入,并详加评述。廖氏校勘古医籍颇精详,对脉学、伤寒有新见。 廖平所著《伤寒杂病论古本》是据《诸病源侯论》、《外台秘要》、《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等医书辑补而成,并详加考证,力求恢复《伤寒论》的原貌,且阐述了他的独到见解,并对前人辑录《伤寒论》的工作进行了评价:

考证唐初《伤寒论》古本原貌

廖平通过比较《外台》、 《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中的有关“伤寒”的内容,认为唐初《伤寒论》的古本原貌共十八卷,即:《千金要方》第九卷的内容应是唐古本《伤寒论》的首一二卷;《千金翼方》第九、第十两卷应为唐古本的第三至第十卷;《千金要方》第十卷为唐古本的第十一至第十八卷,包括《金匮》在内。

考证“要方”即“膏、散、园方”

由于唐初孙思邈编撰《千金要方》时未能见到《伤寒论》古本的原貌全书,而仅仅见到的是零散条文,所以孙氏才在书中感概不矣:“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引以为憾。而后代学者却据这十余字断章取义地认为,孙思邈当时撰书时并未曾见到张仲景《伤寒论》的原文,进而推断出《伤寒论》原文在唐代就已经佚亡了。持这种观点有宋代学者、日本丹皮元简等。

廖平对此做了详细考证,他认为:“这十余字乃记识语,上下不承”,即从《千金要方》中这句话的前后文来看,并不能确定这里的“要方”究竟指代的是什么,即“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一句具有歧义,“要方”既可能是指张仲景所著的方书即《伤寒论》,也可能具体指的是张仲景所创制的“秘方”,廖氏分析后认为是后者的可能性要大,并考证出“要方”者乃“膏、散、圆”、“摩膏”等药方。由于江南的医师秘这些药方而不传之于后人,孙氏也不得见,致使这些药方的内容从《伤寒论》原文中脱失了,因此,现在流传于世的宋代赵开美翻刻的《伤寒论》中就没有这些药方的内容,但这些药方却又被其它方书中所收载,如《小品方》 、《医心方》、《医门方》中。廖平对此论述甚详,他提出了多种证据。

对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工作的评价

廖平研究《伤寒论》

成无己辑注《伤寒论》有过失。廖平认为成无己在注解《伤寒论》时由于不知古人著书体例,征引旧说不出姓名,使后人对《伤寒论》原文的理解出现了许多错误,即将别人的著述笼统地均归为张仲景《伤寒论》的原文,从而使人不得窥见《伤寒论》唐古本的原貌。如,他在《伤寒杂病论古本》首卷“论四首”条下的案语说:“成本伤寒序例原本抄《千金》、《外台》说论而成,考《外台》注有仲景原文二条,其引“阴阳大论”、华佗、叔和、陈廪邱、《范汪》、《小品》、《千金》、《医心》共八家一十六首,作者姓名甚明,成本于所有姓氏俱从删削,使尊之者认为各条全出仲景,不信者则谓全出叔和,皆由成未悉著书体例,征引旧说不出姓名,致读者从兹迷惘也。”

考证“五运六气”学说不出于《伤寒论》原文

由于近代学者言《伤寒论》喜欢附会于“运气”学说,以解释六经传变并以此视其运气而指导用药。廖平经考证后,对此予以批驳。他说:“运气”学说起于隋以后,但当王冰将运气采入《内经·素问》篇中后,其说始显,但竟唐代犹未闻有言之者。后来到了宋代,刘温舒、沈括、杨子建等人深信不疑,并各有所发明。而成注本《伤寒论》卷首所载的运气诸图,均见于刘温舒的《运气论奥》、浦云的《运气精华》和刘河间的《原病式》,是后人好事者采附于张仲景《伤寒论》中的,《伤寒论》原文中并无有“五运六气”说。他并且指出今所传宋版《伤寒论》乃系于赵开美翻镂,其中并没有运气诸图,且廖氏家藏的元板成无己注解本也不载此诸图也可以证明《伤寒论》原文中无“五运六气”说。故用“运气”来穿凿附会六经为无稽之谈。 综上所述,廖平对《伤寒论》唐古本的研究成果对于研究《伤寒论》的版本流传情况,对研究张仲景的辨证论治思想,尤其是廖氏对《伤寒论》原貌的考证(他基本上持“错简重订”派的观点,但又有新见)对今天的古籍整理工作有着较大的借鉴价值,理应受到中医学术界的重视。

人物评价

廖平选集

大学者章太炎先生在为廖平所撰写的《清故龙安府教授廖君墓志铭》中云:“以君学不纯德,而行乎纯儒。斯心燔经,不可以罪孙卿;虑也劫后,不可以诬高密。廖君之言多扬诩,末流败俗君不与。”章太炎之言,恰如其分。 廖平一生治经,脚踏实地,校勘、考据、辨讹是他的特长,而学术观点在晚年虽有不少离奇之处,但在清末民初特定的时代和社会氛围中,既无百家争鸣,也不能百花齐放,更何况经历的是八次重大打击,其中有的并非是学术问题,而是人际、政治、派别之争,正是曹丕《典论·论文》中“文人相轻,自古而然”的注脚。文人之气,常常难以承受重压,支撑得过去,从逆境中奋起的人不是很多。而能排除世俗,潜心于学术,能防干扰、抗干扰,最后终成大业者更少。廖平虽一身坎坷,屡遭排低、夹击,而始终心坚骨硬,他应当是学人的良师,治学者的楷模。

廖平一生,自从进士及第自请任教职以来,都以学术教育自任。他先后执教于井研来凤书院,成都尊经书院,龙 安府学,绥定府学,嘉定九峰书院,资州艺凤书院,安岳凤山书院和四川省立高等专门学校。桃李满天下,第子遍蜀中。如黄槠、蒙文通、杜刚伯等知名经学和史学家,皆出于他的门下。廖平一生勤于著述,成果斐然,有著作140余种,先后编为《四益馆丛书》 、 《六译馆丛书》 。内容涉及经史、小学、医药等领域。真不愧为中国近代最大的一位经学大师,因而赢得人们普遍尊敬。他逝世后,追悼大会在成都举行,自蒋介石、、戴季陶、孙科以下社会各界人士,纷纷敬致挽联,表达对这位先师的传人、后生之先师的哀思和崇敬之情。章太炎也为他撰墓志铭,对他一生功业作了热情的评价

印象

廖平—清代经学大师

推倒一时,开拓万古;光被四表,周流六虚!

这是近代经学家廖平自署楹联。“推倒一时,开拓万古”,好大的口气!他确实以大无畏的气概,将古往今来经学史上一切界限和篱樊推得干干净净,开辟了一个没有门户之争、无比广阔的研究领域;他甚至扫除了学术史上儒家与百家,甚至与释道的区别,欲建立一个熔三教于一炉、合诸子为一体无所不包的大学问——孔经哲学。这样大的勇气,这样大的构想,真是千古一人,旷世宏论!但是,他一生的努力又常常事与愿违,虽层变其说也不能自适,不得不一次、二次……以至于六次改变自己的学说;他一生尊孔读经的呼号,又恰恰成了儒家经学最终退出历史舞台的哀鸣。他——廖平,就是这样一个充满矛盾的经学畸人。

生平轶事

以勤补拙

廖平恩师—张之洞

廖平祖上既非书香,为人也不明敏。他天资平平,记忆殊差,每天背课之时,他总是结结巴巴,面红耳赤,十分尴尬。在科举填括的时代里,记诵是最基本功夫,也是许多读书人用以炫耀自己本事的看家本领,可是,这个全家勒紧了裤腰带送来念书的小学生却在这方面天生拙笨,真令廖父大为失望,于是令其退学。

看见别的孩子高高兴兴上学,廖平自然不会甘心。一天,他拿了钓竿,跪在家先神位面前,虔诚地发愿说:“如我将来读书有成,祖宗当保佑我约得两尾鲤鱼。”出门垂钓溪涧,果然钓得两尾红朴朴的大鲤鱼,若有神助一般。廖平回家,大肆渲染,家里人也兴奋异常。廖父望着还扑腾扑腾弹动的红鲤鱼,认为祖宗真的显灵,孺子可教,于是烹鱼祭祖。第二日清早起床,牵了廖平再投塾师,请免其记诵。

从此廖平读书避短就长,专从“思”字上下功夫,从传统的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采用默识理解的科学方法,这是他一生学术所以创见独多,见解奇特的原因之一。他成为富有特色的经学家,原因也在于此。他后来回忆这一转变说:“予素无记性,幼读五经未完,然苦不能成诵,弃学。师许以不背,乃复从学,故予后专从思字用功,不以记诵为事。心既通其理,则文字皆可弃,至于疑难精要之处,虽不能通其词,然亦默识其意。”(《经学初程)这个钓鱼得鱼的偶然事件,竟使廖平从弃学中拯救出来,同时也促成了廖平重思的科学方法的形成,真是一大转机,因此他后来为学有成后,还深情地题其室日“双鲤堂”,以志纪念。 尊经书院是四川大学的前身

执礼尊经两师长 列名蜀中五少年

同治十二年(1873)的成都,廖平同一队队希望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美梦的莘莘学子,担着行囊赶考来了。这是他第二次赴省城参加院试,考秀才来了。以廖平的学识而论,早该中秀才了。然而考试场中具有极大的偶然性,加之科举考试自明朝定为八股文取士以来,形式僵化,死记硬背,又是廖平十分讨厌的。因此,两年前的初次考试,已使他尝到了失败的滋味。不过,今年的情形有所不同,主考官换了务实学的张之洞。张氏其人是中国近代史上有影响的洋务派首领,他此时正以新任学政的身份莅临四川主考。临场答卷,廖平不仅将近年来精读的宋人的议论,洋洋洒洒,尽情发挥,而且把压在记忆深处的《说文》释义,也搜肠刮肚地搬进文中。于是乎,在讲求义理、议论英发的宋学风范下,又蕴藏着明乎训诂、学有根低的汉学家法。得意写来,小心交上。不料疏忽处犯了八股大忌,将破题两句写成三句,被判卷官毫不留情地黜落废纸篓中。也是他廖平时来运转,主考大人检阅落卷,刚好抓到他廖平的卷子。见其出语不凡,又兼颇知小学,大合自己“读书宗汉学,制行宗宋学”的心意,一时高兴,将廖平拔居第一,廖平于是抖抖衣襟从废纸篓中趴出来,成了榜首秀才。张之洞这一个“高兴”竟成了识骥伯乐,成为廖平终身感戴的恩师。 光绪二年(1876),廖平以秀才身分参加科试,廖平又杂以文字学知识,大蒙张之洞矜赏,被选调尊经书院学习,享受公费待遇。尊经书院,是今四川大学的前身,由张之洞组建于光绪元年。这是一所对近代四川文化教育事业起过重要作用的高等学府。

廖平恩师—王闿运

在进入尊经书院的头几年里,廖平系统攻读了《说文解字》 、 《尔雅》等训诂之书以及其他金石文字,觉得字字有意,远胜唐宋文章。于是将心得写成《尔雅舍人注考》、《六书说》、《荣波既诸解》、《上冠礼以挚见于乡大夫、乡先生解》等考据文章,载人《蜀秀集》中。遂成为张之洞钟爱的五大弟子之一,与张祥龄、杨锐、毛瀚丰、彭毓嵩同号“蜀中五少年”。 尊经书院时期,对廖平学业影响最大的另一位恩师是王闿运。贻运是当世名士,字壬秋,湖南湘潭人,善于词章,品学皆优。王于光绪五年(1879)来任山长(院长),当时书院已缺主讲两年,王的到来,对于书院诸生,无异于久旱禾苗忽得甘霖,“诸生喜于得师,勇于改辙,宵兴旦辍,蒸蒸日上。”廖平自不甘落后,他与“五少年”之一的张祥龄常常向王贻运执经问艺,每至夜深。初时,贻远见廖平粗衣布鞋,土里土气,不善言辞,对他不甚重视。后见他为学勤奋,见解深刻,于是刮目相看,成为至交。春秋佳时,师徒数人常郊游览胜,风流倜傥;若或学业有成,更是师徒同乐。

王闿运前前后后在尊经书院执教7年,廖平也寸步不离受学7年。7年中,王对廖平厚爱独多,廖平在学业上也受王影响至深。

4.西安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廖平

廖平,男,汉族,1962年10月生,江西萍乡人,1982年7月参加工作,198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陕西省

省委党校政治学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

曾任西安市第五十中学教师;西安市未央区人民检察院书记员、助检员、检察员、审判监督科副科长、办公室副主任;共青团西安市未央区委副书记、书记;西安市未央区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西安市阎良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2007年1月任西安市人民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

5.原湖南省湘潭市自来水公司党组书记

廖平(1931.8-)又名廖直平。江西省宁都县黄陂镇黄陂村人。1957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专学历。政工师。民国期间曾在石上虔化中学读书。1949年5月入宁都师范学校就读。1951年7月参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干部学校学习。1952年7月入朝抗美,任文化教员。1955年8月起先后参加过黎湛铁路、鹰厦铁路、包兰铁路和湘黔铁路建设,担任过宣传干事、助理员等职。1965年6月参加援越铁路建设,任联络员。1970年11月回国,任湖南铁路建设指挥部秘书。1975年8月转业任湖南省湘潭市自来水公司党组书记。1991年底退休。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22:2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