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廖平子 |
释义 | 廖平子(1880-1943)同盟会员。广东顺德人。1902年被聘为香港《中国日报》副刊主笔,宣传革命。由于他鼓吹民族主义,抨击清政府的暴政,被誉为“顺德三杰”之一。56岁的廖平子热血沸腾,投笔从戎。他在家乡组织敢死队。 简介廖平子(1880-1943)同盟会员。广东顺德人。1902年被聘为香港《中国日报》副刊主笔,宣传革命。1905年加入同盟会。1907年冬赴日本留学,曾与卢信等人在东京创办《大江日报》。1909年回国,常为香港《中国时报》和广州《平民日报》撰文。1911年武昌起义后,被聘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稽勋局审议员。二次革命失败后,弃职回乡,不问政事。曾主持上海精武体育会。1930年任国民党中央党史史料编纂委员。1938年曾组织民团抵抗日军攻占广州。失败后避居澳门,创办《淹留》半月刊。1942年迁居广东曲江,又曾创刊《予心》。1943年4月病故。 生平廖平子(1882—1943)原名任坚,字平子,号平庵,又号苹庵,广东顺德县勒流镇三村人。出生于世代书香之家。祖父廖伯雪是个举人,在兄弟分家的时候,不要田产,只要书籍,被乡人视为傻瓜,后成为晚清顺德诗人,有诗文行世。父亲廖季延,也是喜欢读书的人。平子少时有此富足的藏书,又十分好学,除了学文还喜习武艺。由于他鼓吹民族主义,抨击清政府的暴政,被誉为“顺德三杰”之一。 他追随孙中山,为清末明初的著名记者,曾任《中国日报》副刊的主笔。 1938年10月21日,日寇侵陷广州,附近各县也相继沦陷。在国破家亡的危险关头,56岁的廖平子热血沸腾,投笔从戎。他在家乡组织敢死队,避实击虚,神出鬼没地与敌伪周旋,使敌人疲于奔命,杀伤敌伪军千余人。 后来,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廖平子携眷亡命澳门。 1939年,廖平子在澳门生活十分困难,但他毫无退缩之意,自办一种半月刊的诗画杂志,以宣传抗日。杂志取名《淹留》,是借屈原《离骚》中的:“时缤纷其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着廖平子。他在《淹留·发起辞》中说:《淹留》者何?志无成也,读书无成,抗战亦无成也。然则将若之何?吾将以一笔墨为原料,以诗歌为工作(具),身上百千万亿毛孔,一一放出无限光芒。以与敌作殊死战,内则加笔伐于魑魅魍魉,表同情于志士仁人。于是,国魂指日以复,国难指日以苏,个人人格亦永不会损失,以存天地正气。”他虽喜欢诗歌,却反对无病呻吟,吟柳吟风的无聊之作。他说:“文人之有诗歌,文人之结晶也。然诗歌云者,岂特吟风弄月,欣奇赏胜,往复酬酢而已。必将察祸福之本原,挺然而作国家民族之保障。故夫武人之剑锋,不能为国家民族效力,武人之羞也;文人之笔锋,不能为国家民族捍卫,抑亦文人之耻也。” 著作《淹留》每期出版15册,每册定价10元,廖平子以此勉强维持生活,家人以糊火柴盒辅助家用。当时蔡元培寓居香港,得知廖平子自办一种抗日文艺杂志,十分钦佩,每期都托人购买,甚至以几十倍的重价购买一册。这除了蔡元培慧眼独到,对“深得宋元人笔意”的廖平子的画视同拱璧外,看来与蔡有意支持这位潦倒的爱国诗人有关。《淹留》出至四十期,便改名《天风》,又出至十四期而停止。他后来在《〈予心〉自序》说:“草《淹留》四十期,《天风》十四期,皆以诗歌为抗战工具。枪放下,笔可操也。”表示他虽不能再率领敢死队进行抗日,但运用笔杆子,也是可以进行抗日救国宣传的。 《淹留》与《天风》的出版,在世界报刊史上可谓空前绝后的。一是整份杂志没有一个字是印刷的,全部是清一色的手写本,从编辑、手写到装订、发行邮寄,均出一人之手。他当时年仅八岁的儿子廖鼎,也在身边帮忙做些打杂工作。这在世界报刊史上,确是没有前例的。二是每期只出版15份,这也是世界上发行量最少的一份杂志。随着现代印刷术日新月异,今后再也没有人出版手写杂志了,从这一点来说,真可谓“绝后”也! 1941年冬,日寇占领香港,澳门人心惶惶。廖平子决计回乡。 宣传抗日从1938年至1942年,廖平子蛰居澳门5年,受尽葡萄牙殖民者的歧视与压迫,十分愤懑。 廖平子于1942年冬转入内地曲江。1943年4月,他给冯自由写了一封信,表示愿意以鬻画所得,购买滑翔机一架,以供抗日之用。当时一架滑翔机约值1万元,他已卖得书画约4000元,尽献为抗日经费。当时在报界传为新闻。 与此同时,他又自办《予心》诗画杂志,也是手写本。《予心》半月刊,每期出15册,每册10元,一月可得300元。当时有一县长是廖平子的朋友,以千元高价购买《予心》一册。廖平子又把此款转为献机之用。 《予心》出至第五期,廖平子便病逝了。时为1943年9月,享年62岁。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