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白龙庵
释义

福建福州白龙庵

简介

旧时,福州城内外供奉五帝的庙宇有十多座,俗称“九庵十一涧”,如海防前的复初庵、帮洲的方慧庵等,白龙庵也是其中之一。

历史

白龙庵,位于地段,古时台江称白龙江,据传是闽越王余善在此钓得白龙而得名的。后人在此建白龙庵,奉祀为救百姓而献身的五位书生,人们尊称他们为“五灵公”。清道光版的《福建通志》载其所祀五帝:“设像五,其貌狰狞可畏。殿宇焕俨,过其前者,屏息不敢谛视。”郭白阳的《竹间续话》卷二解释:“五帝之姓为张、钟、刘、史、赵。”

白龙庵始建于明末,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重建,原面积约二千平方米,由戏台、天井、钟鼓楼、大殿、后殿、临水宫、文昌阁等建筑组成。“文革”其间,被学校占用。1980年,大殿前被拆除改为教师宿舍、大殿被改为活动厅。幸好,清光绪七年(1881年)重建的捐资芳名碑与大殿里的石柱对联被有心保护了下来。石柱对联曰:“威镇白龙职统阴阳尊主宰,诏衔丹凤典崇禋祀佑生民”、“人间善恶有报因果明是非,焚香祷告求神普降福寿宁”、“镇守白龙临福境,威灵显应佑良民”等,讴歌了为百姓献身的“五灵公”,读后令人沉思。

特色

后由于苍霞棚屋区改造,为保护历史古迹,尊重群众信仰,乡民在三县洲大桥北岸堤外,建了白龙庵祖殿,面积约五百平方米。殿中供奉着五灵公。五灵公脸上各有瘟毒发作的标志,五人手中各执扇子。神像为软身,高约二尺余,身着龙袍坐在銮驾上。左右则站立着七爷谢将军、八爷范将军的塔骨神像。在五灵公软身的塑像前,还排列有五尊小型、高仅尺许的五灵公小神像,据说,这是乡民去台湾离福州时,将家中供奉的神像移供在白龙庵内。

历史上,白龙庵有传统的六月会庙会。据记载,庙会场面十分热闹,有演闽剧、踩高跷、奏十番等。如遇瘟疫流行,就进行“出海”仪式,“出海”前要举行游村,并将纸船送到苍霞洲闽江边焚烧,意寓送瘟神出海。解放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卫生的改善,瘟疫早已荡然无存,“出海”活动被取消,也就不足为奇了。

白龙庵在台湾颇有影响,已知从这里分炉的就有嘉义市的九天殿共义堂、台南市的西来庵、范司堂、高雄市的清德堂以及全台白龙庵等。台湾同胞每年都要到白龙庵祖殿朝拜、进香。白龙庵见证了海峡两岸不可分割的亲缘和法缘。

江苏常州白龙庵

简介

常州市西门外虹桥东道之白龙桥,桥东源自桥畔的白龙庵,庵始建于明朝洪武初年。

历史

旧时沿河遍植林木,柳丝如烟,风景绝佳。邑人胡君复撰有一副对联(见下署名联)。原来这里还有过一段鲜为人知的沧桑史事:清咸丰九年(1859年),李鸿章之弟鹤章因避战乱来到常州,暂居白龙庵读书,太平军破江南大营后,迅即向镇江、丹徒一带进兵,这时常州正处于“霜钟惊夜,风铎鸣秋”的战乱前夜,而城中犹闻弦歌舞之盛,若不知祸乱之将至。处于冷雨萧斋,孤灯照影下的李鸿章,心中极为忧虑,他在将赴浙闱考试时,题诗于壁,有:“者番得失卜穷通,破浪乘风海国东。文章振笔鸣丹凤,声价登门化白龙……珍重题痕苏季子,再来应有碧纱笼”句。咸丰十年,白龙庵在兵乱中被毁,一代胜迹,化为荆榛鸟兽之地。同治三年(1864年)四月,李鹤章带兵复取常州,他在此废墟乱草间回忆起当年在白龙庵读书时情况,不胜伤感,于是发起重建庵宇及水榭三楹,尽复其旧观。李鹤章并写了一篇《重建白龙庵记》。民国七年(1918年),邑人庄福在庵前荒地,辟建常州第二公园,供人们游憩。并于园内搭建了草棚顶剧场,演出京戏。抗日战争前,园废,场地改为商团操练场所。前几年,原址扩建为市二中学校舍。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3:3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