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芝山 |
释义 | 芝山,在漳州市区北隅,原名登高山,为漳州古城的主山和名胜景点。旧志云:“郡城绕焉。” 芝山,发脉于天宝山,海拔为69.2米。山分二支、突起三峰,古称“三台”。地势曲折起落,坡度10度~25度,为圆缓低丘陵地貌特征,岩性由风化花岗岩组成。山下周围地下天然饮用矿泉水,分布广泛,资源丰富,富含锌、锶、偏硅酸及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已有多处开发。原生森林植被过去人为破坏已无存,引起山体侵蚀、冲刷、崩塌。建国后,采取生物与工程措施,恢复森林、草地人工植被,并广种观赏花木,建设楼群、开辟公园、建立文化区等。 一、湖南省永州市芝山区芝山区,前124年建城立制,589年泉陵县更名为零陵县;1984年零陵县更名为县级永州市;1995年县级永州市更名为芝山区;2005年芝山区更名为零陵区。芝山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 地处湘江和潇水汇合处的永州市芝山区(古名泉陵、零陵,又名永州或芝山),一地四名,历史悠久;是湖南省四大历史文化名城、湘南交通枢纽、永州市两个中心城区之一,为永州市的文化中心和教育中心;别称“竹城”,雅称“潇湘”。 (1)地理位置湖南省永州市芝山区位于湘江上游,湘江与潇水汇合处。北与永州市区另一中心城区永州市冷水滩区相连接,南界双牌县,西北接东安县,西接广西区全州县,东抵祁阳县。地理坐标为东经110°10′-111°56′,北纬25°51′-26°26′。 (2)行政辖区(4街4乡8镇) 截至2004年12月31日,永州市芝山区辖4个街道、8个镇、4个乡:徐家井街道、朝阳街道、南津渡街道、七里店街道;水口山镇、珠山镇、黄田铺镇、富家桥镇、菱角塘镇、邮亭圩镇、接履桥镇、石岩头镇;大庆坪乡、梳子铺乡、石山脚乡、凼底乡。 永州市芝山区人民政府驻徐家井街道南津中路。行政区划代码:431102,邮政编码:425000。 永州市芝山区总面积1986平方千米,总人口58万人(2004年)其中城市人口15万人。 (3)立体交通永州市芝山区位置独特,交通便捷,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南临两广,北通洞庭,西望云贵,东接衡岳;零陵处于华中、华南两大经济区域的结合部。207国道、322国道、G72国家高速公路(泉南高速)、二广高速公路(在永州境内分别叫邵永高速公路和永蓝高速公路)、永连公路、洛湛铁路 都贯穿零陵区全境。芝山城区距湘桂铁路永州火车站18千米,距洛湛铁路永州火车南站(零陵火车站)2千米,距永州零陵机场7千米。 (4)历史沿革零陵、永州是两个重要的古地名。永州在隋朝以前称零陵。隋朝以后,永州、零陵成为一地二名,泛指今天的永州地区,特指现在的永州市区;今永州市区由南北两个城区组成即零陵区和冷水滩区。 我国共有夏代以前的古地名34个,零陵是其中之一。《零陵地区志》还称:零陵是全国惟一出现最早而又沿用至今的地市级行政区域名称。 今 永州市零陵区西汉<前124年>到东汉<25年>称泉陵侯国,属零陵郡;东汉<25年>到隋<589年>称泉陵县),为零陵郡郡治;隋<589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1984年>称零陵县。隋文帝时期为永州总管府府治,隋炀帝时期为零陵郡郡治;唐\\五代\\宋为永州州治;元为永州路路治;明\\清为永州府府治;中华民国26年为第九行政督察区、中华民国29年为第七行政督察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地;中华人民共和国为 永州专区(1949年10月--1950年5月)、零陵专区(1950年5月--1968年9月<其中1952年11月到1962年12月无零陵专区此区划>)、零陵地区(1968年9月--1995年11月)专员公署驻地、永州市(1995年11月--2000年5月<实际为1997年8月>)市人民政府驻地。 1984年6月到1995年11月称<县级>永州市,1995年11月到2005年6月称永州市芝山区, 2005年6月至今称永州市零陵区,至此复名古地名--零陵。 西汉 名泉陵侯国,属零陵郡。 东汉 名泉陵县,属零陵郡。为零陵郡郡治,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区徐家井街道。 三国 名泉陵县,属零陵郡,为零陵郡郡治,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区徐家井街道。 晋代 名泉陵县,属零陵郡,为零陵郡郡治,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区徐家井街道。 隋文帝时期 名零陵县,属永州总管府,为永州总管府府治,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区徐家井街道。 隋炀帝时期 名零陵县,属零陵郡,为零陵郡郡治,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区徐家井街道。 唐代 名零陵县,属永州,为永州州治,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区徐家井街道。 五代十国时期 名零陵县,属永州,为永州州治,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区徐家井街道。 宋代 名零陵县,属永州,为永州州治,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区徐家井街道。 元代 名零陵县,属永州路,为永州路路治,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区徐家井街道。 明代 名零陵县,属永州府,为永州府府治,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区徐家井街道。 清代 名零陵县,属永州府,为永州府府治,治所在今永州市零陵区徐家井街道。 民国 名零陵县,先属湖南第九行政督察区,后属湖南第七行政督察区,皆为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地,驻地在今永州市零陵区徐家井街道。 共和国(1949年10月--1984年6月) 名零陵县,分别属于永州专区、零陵专区、零陵地区,皆为专区专员公署驻地和地区行政公署驻地,驻地在今永州市零陵区徐家井街道。 共和国(1984年6月到1995年11月)名〈县级〉永州市,属于零陵地区,为零陵地区行政公署驻地,驻地在今永州市零陵区徐家井街道。 共和国(1995年11月--2005年6月)名永州市芝山区,属于〈地级〉永州市,为永州市人民政府驻地(1995年11月--2000年5月<实际为1997年8月>为市人民政府驻地),驻地在今永州市零陵区徐家井街道。 共和国(2005年6月--至今)名永州市零陵区,属于〈地级〉永州市。 从古至今“零陵区” 一地四名: 泉陵侯国(泉陵县)<前124年到589年>---零陵县<589年到1984年>---永州市<1984年6月到1995年11月>---永州市芝山区<1995年11月到2005年6月>---永州市零陵区<2005年6月至今> “泉陵”作为县级区域名称,从西汉元朔五年(前124年)置泉陵侯国至隋开皇九年(589年),前后沿用了713年。 “零陵”作为县级区域名称,从隋开皇九年(589年)改泉陵县为零陵县至共和国1984年,前后沿用了1395年。 “永州”作为县级区域名称,从1984年6月到1995年11月,前后沿用了11年。 “芝山”作为县级区域名称,从1995年11月到2005年6月,前后沿用了不到10年。 今零陵古城是公元前124年开始修建的,至今(2010年)已有2134年。其建城历史在湖南仅次于长沙。史载汉武帝元朔五年六月壬子,即公元前124年农历六月二十六日,封长沙王刘发之子刘贤为泉陵侯,置县级泉陵侯国于此,辖今永州市零陵区、永州市冷水滩区、双牌县北、祁阳县、祁东县、东安县地。泉陵侯国都城治所在城北二里(《永州府志·城池》),今零陵城内泉陵街一带,传为泉陵城故址。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置零陵郡,泉陵侯国属零陵郡管辖。当时,零陵郡的治所设在今广西全州咸水。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王朝,改泉陵侯国为泉陵县,将零陵郡治所移至泉陵县城(今永州市零陵区城区内)。此后直到清末,零陵均郡(州\\府)县同城,且城址始终没有迁移。 1949年10~11月,永州地区各县先后解放,永州专区于10月正式成立。1950年5月,永州专区改名零陵专区,专员公署驻零陵县芝城镇(1966年芝城镇改名东风镇,1979年东风镇改名永州镇)。1982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零陵县永州镇,设立县级永州市。1984年6月,撤销零陵县,原零陵县的邮亭圩、菱角塘、富家桥、水口山、珠山、黄田铺等6区和楚江圩区接履桥乡划归永州市(县级)管辖。零陵县冷水滩镇,1960年6月,经湖南省批准设立冷水滩市(县级)。1962年10月,撤销市建制,仍由零陵县管辖。1984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恢复冷水滩市建制,辖原零陵县黄阳司、普里桥、冷水滩、楚江圩4区和邮亭圩区白塘乡。 1995年11月21日,国务院(国函[1995]110号)批准:撤销零陵地区和永州市、冷水滩市,设立地级永州市和芝山区(2005年称零陵区)、冷水滩区。永州市人民市政府驻永州市芝山区潇湘中路(今永州市零陵区徐家井街道潇水中路)<1997年8月迁永州市冷水滩区梅湾街道逸云路>。以原永州市为芝山区的行政区域,芝山区人民政府驻南津中路。以原冷水滩市为冷水滩区的行政区域,冷水滩区人民政府驻清桥路(现驻梧桐路)。 2005年6月15日,民政部《关于湖南省永州市芝山区更名为零陵区的批复》(民函[2005]138号):经国务院批准,永州市芝山区更名为零陵区,行政区域不变,区人民政府驻地不变。8月1日,湖南省人民政府下发《关于永州市芝山区更名为零陵区的通知》(湘政函[2005]133号)。 零陵区和冷水滩区,隶属永州市区辖区。永州市区由零陵城区和冷水滩城区组成。 (5)零陵的得名零陵得名于舜葬九疑。《史记·五帝本纪》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这里所说的零陵,实际上就是舜陵,或者说是舜陵的别称或美称。把舜陵称为零陵,源于娥皇、女英千里寻夫的动人故事。舜帝南巡死于九疑后,舜的两个妃子娥皇和女英,千里迢迢从中原来到九疑,想要找到舜帝的陵墓。她们一路寻找,一路伤心落泪,直到泪尽泣血。泪血洒到竹子上,留下泪斑,使竹子成为泪竹,又称为斑竹。毛泽东的诗句“斑竹一枝千滴泪”,用的就是这一典故。但是,娥皇、女英最终没有找到舜帝的陵墓,在返回中原的途中,双双投水自尽于洞庭湖。为了纪念娥皇、女英的多情,人们将舜陵改称为零陵。在这里,零陵的“零”字,是“涕零”即落泪、掉眼泪的意思。现在,有的人误以为零陵的“零”字,是表示没有或表示无穷大的意思,认为零陵表明舜帝死后没有坟墓或是一座空墓,甚至认为零陵表示舜陵是世上最伟大的陵墓。实际上,在汉代以前,“零”字根本没有表示数字的功能。东汉许慎编著的我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是这样解释的:“零,徐雨貌。”也就是说,“零”表示雨缓缓而下的样子。涕零(落泪的意思)、凋零(落叶的意思)中的“零”字,都是往下掉或落的意思,是“零”的本义的引伸。“零”用来表数,则是明代以后的事。现代人认为“零”在古代是第一的意思,而“陵”指的是舜陵,所以“零陵”也就是天下第一陵,因此,零陵就是舜陵,是舜陵的别称或美称。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设长沙郡,置零陵县,也有纪念舜帝之意。 (6)永州的得名隋文帝统一中国后,按“存要去闲,并小为大”的原则,废除州、郡、县制,实行州、县制。因零陵郡西南有“永山永水”,将零陵郡改置永州总管府。这里所说的郡西南的“永山永水”,指现在的双牌县永江乡一带的山水。自永江乡流入潇水的河流称为永江,也叫“永水”。这一带的山,当然也就是所谓的“永山”了。从置永州总管府到现在,永州这一地名和行政区划名称,已经存在1400多年了。现在,有的说永州这一地名的历史比零陵更久远,这是没有依据的。双牌县永江乡一带称为“永山永水”,据称是由于当时这一带居住着西周时期诸侯国永的后裔。相传西周灭商后,曾大封诸侯,永是封国之一。但当时的永国具体位于什么地方,笔者没有考证,不敢妄言。又相传到了春秋时期,永被大国兼并后,永国王族外逃,几经迁徙,定居到今双牌永江一带。即使将永州“永”的历史追溯到西周时期,也要比“零陵”这一地名的历史晚1000多年。 (7)芝山的得名清代咸丰三年,永州试院长灵芝,故得名芝城,芝山名源出于此。建国初期曾设有徐家井街道办事处芝山社区居委会,今永州市零陵区以 芝山 命名的地名还有芝山庵,芝山路(也叫零陵路),芝山北路(也叫零陵北路)。 二、福建省漳州市紫芝山简介紫芝山,简称芝山,在漳州市区的西北角,是漳州的主山,初名叫登高山,明朝洪武十三年(公元一三八○年),在山上发现紫色的灵芝,认为是祥瑞的征兆,知府徐恭上表,才赐名“紫芝”山。 地质地貌从山麓的缓坡登山,两旁林木青葱,浓阴夹道。山行半小时,就可登上顶峰,在高树掩映中,这里有亭翼然耸峙,名叫“威镇亭”。此亭始建于明朝弘治车间,嘉靖十九年(公元一五四○年)重建成八角亭子,和城东南隅的威镇阁(俗名“八卦楼”)犄角对峙,恰如一对华表撑空,为芗城增添风光。到了清朝康熙五十二年(公元一七一三年),郡守魏荔彤重建此亭时,改名为“万寿亭”。据说“万寿记恩亭”是为纪念康熙八十大寿而命名的。登高望远,确乎此亭最宜,前人的诗咏甚多。 旅游资源明朝正德间郡守陈宏谟有诗云: 城上孤亭面面空,满城风景入亭中; 溪流东下潮声壮,山势西来地脉雄。 边徼无虞钲鼓静,黎民有喜岁时丰; 公余到此情无限,北极迢迢望未穷。 确实,久困尘嚣,忙于事务,一旦登临芝山,视野开朗,耳目为之一新,整个漳州平原的旖旎风光可尽收眼 底。但见葱绿的田野上,芗江如练,圆山雄秀。山脚下,市 区扇面展开,高楼栉比,工厂林立,村舍隐在树丛间;山光水色,花香鸟语,一派生机蓬勃的气象。回顾西北方向,却是层峦迭翠。紫芝山连接望高山,皆从天宝衍脉,排闼十二峰,逶迤南来,气势雄伟。紫芝山也分左右两支,山势曲折起落,超然突起三座峰头,称为“三台”。右边这峰,山顶也建立一座石亭,名叫“甘露亭”。建于明朝嘉靖十六年(公元一五三七年),据说那年天降甘露,御史李元阳作表称贺,知府孙裕建亭纪念祥瑞。左边一峰叫日华峰,因为得日最先故名。上有一亭, 名叫“日华亭”。至于仰止亭,据清曾虎文《漳州杂诗》注里说:“仰止亭在芝山书院内,朱子祠左,明郡守孙裕建,甲子毁,不复建”。民间讲峰顶有一亭是仰止亭,实在不是。有人因谐音讹传变成“老鼠“亭,还附出荒诞的传说,纯属无稽之谈。万寿、甘露、日华,三亭鼎立,使芝山景色倍加秀丽。 山麓前面原有古刹多处,现在都已废了,只剩下一些残碑断碣,供人凭吊而已。其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古刹就是唐代贞元二年(公元七八六年)始建的开元寺。但是,到清朝同治三年(公元一八六四年),太平军侍王李世贤进军漳州时,和清军对垒,寺院毁于战火。观在仅存咸通塔一座,以后移到公园里了。寺院的遗址后来改建为试院。开元寺的右边是法济寺,后来改建为寻源中学,左边是净众寺,现在是漳州一中校址,两处的地下文物还弃置很多,后从净众寺遗址移两座石塔到南山寺去。开元寺的后山腰,宋代曾建一座书院,原名“龙江书院”,后改称“芝山书院”。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一九○六年),因废科举制度,知县陈嘉言把“芝山书院”改为“漳州府中学堂”,并把“试院”划为校舍。可见这一区域,久巳成为漳州的文化学府区了。现在芝山下有一座“红楼”,这是毛主席在一九三二年春,率领红军进漳时住过的楼房,如今作为“毛泽东进漳纪念馆”。 三、江西省鄱阳县芝山简介芝山,初名北罔,又名土素山,位于中国湖城--江西省鄱阳县县城西北,海拔73.4米,面积30多公顷。唐龙朔元年(661),这里发现三茎灵芝,刺史薛振将此山改为今名。不久,本地人建亭于山岭,取名芝亭。每到朗朗晴日,登上此亭便可远眺庐山,饱览湖光山色,至此,山亭一度又叫“五老亭”。 芝山南麓有座禅寺,唐朝初期建。寺后有“碧云轩”,此轩为范仲淹歇息读书的所在。 现状现在,芝山寺虽历经兴衰,但仍保留了三楹。此外,在芝山西南麓,还有一处古迹“止水亭”。止水亭是南宋节烈丞相江万里所建。江万里罢相后到鄱阳定居,因目睹南宋王朝的腐败没落和元兵的兴起,他心如止水,悲叹不已,便凿池并取名止水,在水池旁另立一亭曰止水亭。不久,元兵攻陷了鄱城,消息传来,江万里悲愤填膺,率一家17口投赴止水,以身殉国。 建国后,芝山主峰上建有人民英雄纪念碑。 四、福建长乐市芝山位于吴航镇东关太平桥东北。古时,在山半里处石岩观音像后有芝草生覆其上,故名。山麓有唐长乐县令王想宅,后建观音寺。寺内石屏有宋庆历中监司苏、邵二公题刻“去华才翁”四字,今已毁。明代陈大构筑芝山楼草堂,标芝山十景:鳌峰霁月、雁塔晴霞、松林鹤唳、花坞莺啼、芝山樵唱、江浦渔歌、城楼更鼓、泮水书声、湖井甘泉、溪田香稻。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