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郑永年 |
释义 | 郑永年(1962-)男,浙江省余姚县人。汉族,中国问题专家,现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国际中国研究杂志》共同主编,罗特里奇出版社“中国政策丛书”主编和世界科技书局“当代中国研究丛书”共同主编。其主要从事中国内部转型及其外部关系研究,主要兴趣或研究领域为民族主义与国际关系;东亚国际和地区安全;中国的外交政策;全球化、国家转型和社会正义;技术变革与政治转型;社会运动与民主化;比较中央地方关系;中国政治。 中文名:郑永年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浙江省余姚县 出生日期:1962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 人物简介郑永年(1962年- ),现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国际中国研究杂志》(China:An International Journal)共同主编,罗特里奇出版社(Routledge)“中国政策丛书”(China Policy Series)主编和世界科技书局(World Scientific)“当代中国研究丛书”(Series on Contemporary China)共同主编。历任中国北京大学政治与行政管理系助教、讲师,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资深研究员,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政策研究所教授和研究主任。先后获得美国社会科学研究会/麦克阿瑟基金会(Social Science Research Council-MacArthur Foundation)(1995—1997)和美国麦克阿瑟基金会(John D and Catherine T MacA rthur Foundation)(2003 2005)研究基金的资助。 人物履历1981年考入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主修国际政治。1985年获得法学学士学位。同年进入硕士研究生班学习,主修政治理论。1988年获法学硕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至1990年,先后任助教和讲师。1990年考取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詹姆斯一麦迪逊奖学金,同年进入该校政治系攻读博士学位。1995年获政治学博士。同年获取美国社会科学研究会一麦克阿瑟博士后研究基金,前往哈佛大学做博士后研究。1996年底赴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工作。至2005年,历任该所研究员、资深研究员、所长。2005年,被聘为英国诺丁汉大学终身教授。 先后出版专著13部。其中,英文著作5部、中文著作8部。英文著作包括《技术赋权 中国的互联网、国家与社会》(斯坦福大学出版社,2007);《中国的事实联邦主义改革与中央地方关系的动力》(世界科技书局,2007);《全球化与中国国家转型》(剑桥大学出版社,2004)和《在中国发现中国民族主义现代化、认同及其国际关系》(剑桥大学出版社,1999)等。主编学术著作11部,主要包括《改革中的中国共产党》、《中国和新世界秩序》和《中国的开放社会》等。 先后在《比较政治研究》、《政治科学季刊》和《第三世界季刊》等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中国人的民族主义》(1999)和《全球化与中国政府转型》(2003)。与他人合作共同主编了《改革、立法与困境:中国的政治与社会》,出版于2000年;《南巡与后邓小平时代中国的发展》(2001), 《后江泽民时代领导集团》(2002), 《江泽民时代的中国共产党》 (2003)。 郑永年在进行学术研究的同时,经常在报刊及其它媒体发表自己的评论。他在1997年到2006年担任过香港《信报》的专栏作家,2004年开始在新加坡《联合早报》撰写专栏。曾在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大国崛起》的大型纪录片中作为专家接受过采访。他在该片中的一段评论,引起很多人的共鸣;引述如下:“所有的以前的国家,崛起中的大国,都是因为它内部的国家制度的健全。所谓的一个国家的外部的崛起,实际上是它内部力量的一个外延。”(第十二集 大道行思,原音)“ 在一个内部,自己的国家制度还没有健全的情况下,就很难成为一个大国。即使成为一个大国呢,是不是sustainable,不是可持续的。”(第三集 走向现代,原音)。 研究课题郑永年于北京大学获得国际关系学士(1985年)、政治科学硕士(1988年),并留校任教;后赴美国留学获普林斯顿大学政治科学硕士和博士(1995年)。其主要从事中国内部转型及其外部关系研究,主要兴趣或研究领域为民族主义与国际关系;东亚国际和地区安全;中国的外交政策;全球化、国家转型和社会正义;技术变革与政治转型;社会运动与民主化;比较中央地方关系;中国政治。 学术成果出版专著13部。其中,英文著作5部、中文著作8部。英文著作包括《技术赋权 中国的互联网、国家与社会》(Technological Empowerment The InterRet,State and Society in China)(斯坦福大学出版社,2007):《中国的事实联邦主义改革与中央地方关系的动力》(De Facto Federalism in China.Reforms and Dynamics of Central Local Relations)(世界科技书局,2007);《全球化与中国国家转型》(Globalization and State Transformation in China)(剑桥大学出版社,2004)和《在中国发现中国民族主义现代化、认同及其国际关系》(Discovering Chinese Nationalism in China:Modernization.Identity.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剑桥大学出版社,1999)等。主编学术著作11部,主要包括《改革中的中国共产党》、《中国和新世界秩序》(China and the New International Order)和《中国的开放社会》(China‘s Opening Society)等。先后在《比较政治研究》(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政治科学季刊》(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和《第三世界季刊》(Third World Quarterly)等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中国人的民族主义》(1999)和《全球化与中国政府转型》(2003)。与他人合作共同主编了《改革、立法与困境:中国的政治与社会》,出版于2000年;《南巡与后邓小平时代中国的发展》(2001), 《后江泽民时代领导集团》(2002), 《江泽民时代的中国共产党》 (2003)。 社会活动郑永年在进行学术研究的同时,经常在报刊及其它媒体发表自己的评论。他在1997年到2006年担任过香港《信报》的专栏作家,2004年开始在新加坡《联合早报》撰写专栏。 此前还在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大国崛起》的大型纪录片中作为专家接受过采访。他在该片中的一段评论,引起很多人的共鸣;引述如下:“所有的以前的国家,崛起中的大国,都是因为它内部的国家制度的健全。所谓的一个国家的外部的崛起,实际上是它内部力量的一个外延。”(第十二集 大道行思,原音)“ 在一个内部,自己的国家制度还没有健全的情况下,就很难成为一个大国。即使成为一个大国呢,是不是sustainable,不是可持续的。”(第三集 走向现代,原音)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