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郑树雄 |
释义 | 郑树雄(1908年—1968年),男,汉族。广东省潮阳棉城人,1932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园艺系后,致力于培养农业技术干部,进行科学研究,推广柑桔栽培技术。设计制作柑桔选果机和研究解决保鲜问题。撰写《潮汕柑桔》、《山地柑桔栽培操作规程》、《关于发展潮汕柑桔的建议》等论著。对柑桔黄龙病的防治方法,得到各级农业部门和专家的肯定。 郑树雄(1908~1968)是著名的柑桔专家,他终生致力于柑桔的理论研究,园艺实践以及农业教育和技术推广工作,开拓进取,为祖国柑桔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的事迹已载入《汕头市志》、《潮汕史学》、《潮阳县志》等史册。并在2009年9月载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和传媒研究所主编的《共和国功勋人物志》。 少年壮志 农学报国 郑树雄是广东省潮阳县兴归乡人,早年他在潮阳东山中学、汕头què光中学读书时,因受到在东山中学建立的中共潮阳县第一个党支部成员师生以及社会上新思潮的影响,思想十分进步。他的子女至今尚保存有郑树雄当年阅读过的《独秀文存》、日本河西氏介绍马列学说的《农业理论之发展》以及《萌芽月刊》等左翼书籍。他撰写了许多充满爱国情结的诗文和剧本,在校内外的刊物上发表。他目睹我国农村生产发展水平低下,生民涂炭的境况,作为一名热血的青年,感到十分痛心,苦苦地思索和寻求着救国强国的道路。经过认真的思考,他认识到,当时的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贫弱的大国,只有治本于农,依靠科技发展现代农业,国家才有振兴的希望,于是毅然立下了以农业科学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1929年秋天他中学毕业后,不顾家庭的阻拦,负笈千里,投奔在上海的亲戚并取得资助,考进了开中国四年制大学农业教育之先河,1928年9月刚从美国基督教会手中收回教育主权,当时在全国最著声誉的金陵大学农科,成为金陵大学农学院的首届学生。他的父亲在家闻知后却视之为妄诞之举而怒不可遏:“孔子不教农事,天下岂有读书作田(种田)的道理!”世俗的偏见和严父的斥责并不能改变郑树雄立定的志向,反而使得他更加发愤用功,专心苦读。他因为成绩优异,深得园艺系主任胡昌炽、老师章文才(解放后任中国园艺学会副会长,国际柑桔学会第四、五届执行委员)等赏识,毕业即留校任教,从此开始他农业科学研究的生涯。 中国柑桔首创远销欧美 日本军队侵华的隆隆炮声,对郑树雄科学报国的理想是无情的打击。淞沪战争期间,他挈妇将雏,被迫离开金大校园南下。 长期以来,我国柑桔因果肉含水量高,质脆易腐,生产的季节性、区域性很强,而保鲜贮藏问题未能解决,导致难于远销。有些华商曾运柑果往东南亚一带,亦因缺乏应有的防腐储备能力,损失严重。为解决这一制约中国柑桔发展的瓶颈性难题,使我国柑桔走出困境,取得竞争优势,在国际市场树立应有的地位,郑树雄反复地进行试验研究,终于成功地采用消毒剂结合柑果涂蜡的方法,杜绝微生物的病理侵害,同时抑制果实的呼吸作用和消耗失重,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柑果冬季摘落后采用这种方法进行处理,贮置至翌年清明节之后亦不变质,而且果皮色泽鲜嫩,果肉更加甜美可口。1935年7月,他便和金大园艺系同学王浩真(解放后任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副所长)、林越、陈华仁(后任岭南大学农学院研究员)等一起,在广东省汕头市乌桥二马路创办了汕头柑桔产销合作社,郑树雄任总经理。他们冀望能够以科技为依托,以优良品种为基础,从产量居全国之冠的潮州柑的产销入手,带动我国柑桔之种植、改良和发展。汕头柑桔产销合作社创办后,即给当时在伦敦的章文才和在利物浦的林超(林越之兄,解放后任北京大学教授)经远洋轮各托运柑果一百箱。章教授在英国接到他的学生采用科学防腐方法运抵的优质柑果,赞叹不已,当即著文在伦敦报刊介绍中国潮州柑的栽培历史、生物学特性和独特风味,以及他的学生在研究柑桔防腐贮藏方面取得的最新成就,引起国际的关注。中国潮州柑因为色泽鲜艳,加之果皮涂蜡,英人起初误认为蜡制的模型,待品尝之后无不对其鲜美的风味赞不绝口。《泰唔士报》评价潮州柑是“king of orange”(柑桔之王),伦敦市场更盛赞中国潮州柑为世界名果,价格高达风靡全球的金山橙六倍,“各鲜果商均认为品质最好,当时美国最好的甜橙每果售价一便士,而(中国)蕉柑、椪柑每果售价为六便士,并且纷纷要求供销”(郑树雄:《潮汕柑桔·概论》)。而据郑树雄考证:“柑桔栽培在我国已有四千年以上的历史,目前(国内)栽培的种类柑、桔、橙、枳、金柑等均为我国原产,现在我国华南、西南一带尚有野生种的分布。甜橙是1417年由广东传入欧洲,1665年传入美洲”(同上)。在《纵谈柑桔》一文中,郑树雄更直接提出“潮州雪柑是金山橙的老祖宗”的观点,驳斥了外国学者在柑桔分类学上埋没我国优良柑桔种类特异品质的言论。中国柑桔畅销伦敦市场,旅英华侨大长志气,奔走相告,欢呼“潮州柑打败了金山橙!” 嗣后,来自世界各地的订单更络绎不绝,以至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据1954年汕头海关《汕头口岸出口生柑调查研究总结》,1937—1939年间,汕头出口生柑为水果之最大宗,出口数量连续三年保持历年之最,年均出口价值占全国的74.24%。据《潮阳县果蔬志》载,在潮州柑产量最丰的潮阳县,“民国26年(1937年),(潮阳)全县年产柑桔达12.5万吨,外销仍缺货”。有的客商为不延误时日,特地越洋来汕,登门坐待。中国潮州柑经由汕头柑桔产销合作社开始打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越南、香港和澳门等国家和地区市场,所到之处,均深受华侨和当地民众喜爱和欢迎。 上世纪三十年代,国内农户普遍把水果生产作为农副业进行经营,极少有规模性的专业户。郑树雄和他的金大同学在创建汕头柑桔产销合作社之初,即以富有前瞻性的科学态度,着手制订以“公司+基地+农户”为模式,产销结合,产研结合,一条龙规模经营的长远计划。为了适应快速增长的外销需求,合作社先后购进了建立生产基地开展综合经营所需的大量设备。后来,因为日本军队大举侵入汕头,终于使得他们的规划无法继续实行。椐林榕辉博士(林越之子,留美博士,先后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生理研究所、中国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工作)回忆,当时合作社购进的消毒锅、巢础机、摇蜜机(柑园养蜂以增加柑花授粉机会)等许多设备,汕头沦陷后闲置于林越揭阳的家中,成为他儿时的玩物。直到抗战胜利之后,郑树雄、王浩真不改初衷,才分别在广东省潮阳县和饶平县建立了柑桔的模范试验场。 为使出口柑果符合国际贸易规格的要求,汕头柑桔产销合作社成立之初,曾向日商订购柑桔选果机,签定于是年九月份交货。当时日中交恶,日商突然在八月底变卦,宣布拒绝机器供应。因柑桔收获季节临近,货期在即,郑树雄和王浩真、林越等一起,昼夜奋战,自行设计图纸,并亲自指点技术工人制作,终于如期生产出完全符合国际标准的柑桔选果机,对敌视华人的日方及时予以回击,显示了中国人的铮铮铁骨。 中国柑桔首创远销欧美,让世界认识我国的优良柑桔品种,无疑是中国柑桔史上的大事。中国柑桔学会副理事长吴绍彝作序的全国“星火计划”丛书《椪柑栽培技术》(潘文力、冼星彩著)开篇第一页就介绍了这一重要史实。全国“星火计划”丛书《甜橙栽培技术》(吴绍彝序、彭成绩著)也在《概述》中突出地介绍:“早在1936年,郑树雄、王浩真和陈华仁等已在汕头把雪柑等远运英国和新加坡一带”。改革开放以来,《华侨与近代潮汕经济》、《潮汕农业》以及《潮阳概况》等许多有关的书籍,都先后对此作出了高度的评价。 恢复和发展战后的柑桔生产 1938年冬,汕头柑桔产销合作社为日本战机炸毁。家人前往探望,只见郑树雄蹲在还弥漫着硝烟的废墟之中,检点着劫后余存的书籍。其后郑树雄便在广东潮阳海门港继续柑桔的出口工作。1940年8月,日军登陆海门,翌年三月份,潮阳棉城相继沦陷。山河破碎,国土沦亡,使得他坚持事业的意志愈加坚定。他不愿做日军统治下的“顺民”,携带家眷辗转进入未沦入敌手的潮阳和平、胪岗、盐丁,普宁六斗埔、宝镜院,揭阳白塔、马牙、钟堂等地柑桔产区。战乱多年中,在十分艰难的条件下,他在各地坚持对柑桔生产进行调查和考察,特别就柑桔的资源调查,直根与曲根的比较,品种退化和良种选育,柑桔黄龙病的防治等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柑农们长时期地交流和总结经验,取得了大量的实际资料。他住在农民家里,“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和柑农一同劳作。他配制各种药液,帮助柑农喷射果树,防治病虫害,积极地推广和改良栽培技术,备受各地柑农的推崇和赞扬。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从明清以来,广东潮汕地区只有个别乡村掌握柑桔育苗的嫁接方法,作为传家本领,只授媳妇,不授女儿,秘不外传。郑树雄认为,为了发展战乱中的柑桔生产,必须改变这一封闭落后的陋习。他在各地广泛地传授柑桔的嫁接技术,帮助农民们繁育良种,发展生产。在普宁县六斗埔村,有的农民因得到郑树雄无私的技术传授,更将亲生儿子送与他作为义子,以表肺腑感激之情。 多年战乱中,各地农村柑树砍伐殆尽。据《汕头市水果志》,1946年,潮州柑年产仅及战前1936年千分之一;据《潮阳县果蔬志》,1945年,潮州柑产量最丰的潮阳县年产不上1000担(50吨),仅为沦陷前1937年产量的万分之四。金山橙、洋苹果充斥于国内水果市场。民族敌人的惨重破坏,触目惊心的情景,使郑树雄十分愤恨和痛心。他当时子女众多,均嗷嗷待哺,多年战乱中已经没有固定的薪金收入。为了及时地恢复和发展濒临绝境的柑桔生产,1946年底,他在师友们的支持下,挪腾挹注,筹措资金,在广东省潮阳县平西乡租入山地,开辟草莱,创建了南华柑桔试验场,作为培育苗木和柑桔上山试验研究的基地。他通过在国内外的师友,先后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佛罗里达州以及我国台湾省、福建省等地引进了大红柑、福柑、贾发橙、新会橙、葡萄柚、香橼、香柠檬、尤利加柠檬、意大利柠檬等大批优良的柑桔类品种,他的好友岭南大学农学院院长李沛文(解放后任华南农学院院长,其父亲是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李济深)、王浩真、林越等柑桔专家也先后赠送了许多经过选育的优良品种。李沛文院长特地委派岭大农学院试验场技术工人郑其昌等前来长期协助他的繁育良种和柑桔上山的试验工作。试验场又邀请老农以技术入股,以吸收他们的丰富经验。泰国农业实业家、正大集团创办人谢易初先生回国后,也对郑树雄繁育良种的工作提供了许多积极的帮助,解放后谢易初任澄海县白沙农场副场长兼技术员,他们更是来往甚多。上述品种中许多是潮汕地区首次引进,柠檬和经过改良的柑橙,解放后大量出口苏联和东欧,获得国际上的赞扬。在经济拮据的情况下,郑树雄让两个正上初中的儿子停学,投入于培育柑桔的工作之中(长子郑之龙1958年9月出席在辽宁兴城举行的全国果树研究工作会议,是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特约研究员;次子郑之强现任汕头市潮阳区林业苗圃场技术员,是资深的果树行家)。大批的优质苗木,经过他的精心培育,名闻遐迩,及时推广于各地,对战后我国潮州柑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首倡柑桔上山 苏联竞相仿效 柑桔原生种分布山区,都是直根:广东农村种植柑桔,传统的做法是在水田栽培,多为曲根。郑树雄长时期地对照和比较直根和曲根的优劣,认为应该遵循大自然的生态规律,“不能忘记了老祖宗”。针对我国许多地区人多田少,常有米荒发生的情况,他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提出了柑桔回老家的理论,首倡柑桔上山。他在1946年为恢复潮州柑生产创办的试验场,系开垦红壤山地进行柑桔的繁育。他试验研究的实践成功地证明,柑桔上山后,通过科学的管理,保持水土,采用大穴、大肥和壮苗等措施,根系发达,树龄增长,单株产量随着树冠逐年扩大而增加,果实品质更较水田所产为优,且耐贮藏,黄龙病发病率则因地下水位降低而下降,从而一并解决了长期困扰水田柑生产的重大难题。他的这项试验,解放后受到县、地、省农业部门和中央农业部的高度重视,有关方面多次来场总结经验,在全国大力宣传推广。1953南方十省柑桔观摩团和全国潮汕地区柑桔上山参观团专门前来参观他的研究成果,都充分肯定了柑桔直根的优越性,认为应贯彻党中央关于大力增产粮食的方针,在全国各产区普遍发展柑桔上山。广东省农业厅也多次召开柑桔上山工作会议,编印大量彩色图册和宣传画,分发到各地农村。广东省杨村华侨柑桔场利用丘陵山地建成了亚洲最大规模的柑桔场,种植山地柑桔30,000亩,年产柑桔50,000吨,大力地支援着国家的经济建设。郑树雄在担任粤东行政公署农业推广站柑桔组长工作时,在苗木鉴定规程中,更把直根列为优质苗木的重要条件之一;他亲自主持了多期柑桔上山工作训练班,坚定和积极地推行这一科学的耕作制度。1952~1954年,粤东行政公署拨款购柑苗27.5万株,无偿分发到大南山、大北山和饶平山区种植,1955~1957年,潮汕各地开荒种植山地柑桔共25,000亩。柑桔上山的成功和推广,为柑桔大面积的栽培和发展奠定了重要而良好的基础。“1952年冬,粤东行署专员王更生陪同苏联农业科学院院士、柑桔专家(华西列夫、哥凡尔加,笔者注)莅本县,对郑树雄在红壤旱园栽培香柠檬和蕉柑获得成功的经验进行考察,并予以肯定。”(《潮阳县农业志·大事记》)。1953年12月,苏联柑桔专家专程前来南华柑桔试验场考察红壤山地柑桔,还和郑树雄交流了防治柑桔溃疡病和疮痂病的方法(《潮阳县志·科技》)。根据中苏科学技术合作第三届会议第3403号决议,“1956年11月,苏联派遣的柑桔专家组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王更生等陪同来场考察”(《潮阳县农业志·大事记》),华南农学院院长李沛文陪同专家们参加了考察。苏联格鲁吉亚共和国农业部桔类作物总农艺师茨基吉维里、阿哈里——阿峰斯克国营柑桔农场总农艺师果戈拉节高度评价“柑桔上山是一种粮食和柑桔同时增产的新的良好的耕作制度,是很好的发展方向”,“应该广泛宣传,大胆放手推广”,”苏联的柑桔产区主要在黑海沿岸亚热带地区,包括格鲁吉亚和索赤一带,更要多做这方面的试验”。(《苏联农业专家来华考察报告》)。苏联专家们对郑树雄从事柑桔科学研究工作取得的卓著成绩十分敬佩,特地向他赠送了苏联国家农业出版社1955年4月出版的俄文精装书《果树繁殖》。 1958年10月,郑树雄出席全国柑桔现场会议,总结介绍了柑桔上山的成功经验。在柑桔上山的试验研究中,他编写了《全国潮汕柑桔上山参观团参观手册》、《汕头专区果树上山工作参考手册》,还应苏联柑桔专家考察组的建议,撰写了《山地柑桔栽培技术操作规程》等论文,为果树上山工作提供了十分丰富而又宝贵的理论和经验总结。 据林榕辉博士回忆,王浩真、林越等专家曾经这样评价郑树雄的柑桔上山试验工作:“郑树雄是坚决主张柑桔回老家(上山)的,”“他是以科学精神专门和水田作对的”。 针对潮州柑的特点和本地的自然环境,郑树雄在试验研究中还选育出“冰糖蕉柑”、“无核柚”等多个优良品种,经来访的苏联农业科学院院士鉴定,认为“冰糖蕉柑果味清甜,脆嫩多汁,无核无渣,是潮州柑之极品。” 在人民政府的重视下,1954年底,郑树雄创办的南华柑桔试验场扩建为地方国营广东省潮阳县柑桔示范农场。 编纂第一部关于潮州柑的专著 1950年,郑树雄应潮汕专员公署专员曾广的邀请,担任潮汕农林干部学校筹备委员会委员、园艺课长。他编著有《果树园艺学》等教材,为我国潮州生产的发展培养了大批急需的技术骨干。1952年,党和政府委派他到海南岛筹办国家热带作物生产基地。1954年以后,他历任粤东行政公署农业推广站柑桔组长、汕头专员公署农林水办公室特产组长等职务。在长期的园艺实践和科学研究中,他不辞劳累,经常是肩挂一个褪了颜色的帆布旅行袋,外面系着毛巾和搪瓷杯,袋内装有各种资料和笔记,脚穿一双利用汽车废胎钉成的水陆两用鞋,不避寒冬溽署,风尘仆仆地深入于广东省潮汕、海陆丰、兴梅等地的柑桔产区。在柑桔大量出口苏联和东欧的日子里,他又忙着到各地指导生柑包装的工作。那时的公路还是泥沙路,行车颠簸不堪,车厢内狭小拥挤,油味呛人;在山区,汽车更常常需要开足马力,才能盘旋上坡。他习惯了,并不觉得辛苦。他执着地热爱农业科学研究工作,把劳累的工作视为乐事。虽然年近花甲,下车后爬山越岭,涉水过河,大步快走,年轻人也自愧不如。他长时期地坚持深入生产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此期间,除了前述关于柑桔上山的著作之外,他还编写了《柑桔栽培技术》等专著,撰写有《汕头专区柑桔栽培经验总结》、《惠来县普宁县荔枝栽培经验总结》、《关于防治柑桔黄龙病问题的看法》等论文,发表于《农业学报》、《华南农业科学》等刊物。他的著作经常为各种农业技术训练班采用为教材,对各地发展果树的生产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郑树雄主要负责潮州柑的生产和技术指导工作期间,潮州柑生产有着快速的发展。据郑树雄1958年撰写的《汕头专区柑桔栽培经验总结》,1957年,潮州柑总产量由1953年的的55.6943万担(2.785万吨),提高到121.3563万担(6.068万吨),种植面积由1950年的49,411亩扩大到117,621亩,出口苏联和东欧柑桔数量由1953年的10,803吨增加到36,668吨,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1958年10月,郑树雄在全国柑桔现场会议上提出的关于防治柑桔黄龙病的观点和方法,得到著名植物病理学家(后为全国防治柑桔黄龙病领导小组组长)林孔湘等专家的充分肯定,同时为到会代表所重视和广泛接受,对各地柑桔生产的巩固和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1963年,郑树雄担任华南农学院汕头分院果蔬专业教研组长的工作。作为该校的一位创办人(前身是潮汕农林干部学校),他在学院领导的支持下,从专业设置、教学内容直至考试方法,都根据他长时期园艺研究的体会,独具匠心地进行了密切联系科研和生产的实践的大胆改革和尝试。为了加强对潮汕柑桔专业人才的培养,他向院领导提出建议,从果蔬专业中专门分出果树专业。他编纂了第一部关于潮州柑的专著《潮汕柑桔》,并作为果树专业的教材,将教学与本地的生产实际更加紧密的结合起来。郑树雄认为,潮汕柑桔的历史可上溯至西周、秦汉,但长期以来缺乏全面的系统的科学总结。国内有《黄岩柑桔》、《南丰蜜桔》等书籍出版,潮汕柑桔产量和外销量都是中国之冠,品质优良,生产经验非常丰富,如果我们不认真地加以总结,就对不起我们的父亲乡亲,对不起党和人民的期望。为了这样一项填补空白的开拓性的工作,值得付出自己的心血,进行辛勤的垦辟。他把编写《潮汕柑桔》一书作为退休之前完成的最大夙愿。经过许多个日夜废寝忘餐的艰辛操笔,1965年底,他终于以聚沙成塔的精神,踏踏实实的心志,编写成洋洋数十万言的《潮汕柑桔》。《潮汕柑桔》一书是潮汕各地柑农丰富的生产经验和郑树雄长时期园艺研究成果的总结。它既有系统的科学理论,又极切合潮州柑栽培生产的操作实践;既兼有众长,又自出手眼,很多观点是言人所未言,发人所未发,一脱稿即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和好评。 郑树雄认为,坚实深厚的学问和技术离不开实践。为此,他经常带领学生走出校园,深入柑桔产区进行调查研究和操作实习。他对潮汕农村以及柑桔的风物掌故十分熟悉,生活体验十分丰富,往往是兴之所至,便用通俗生动的语言给学生们娓娓讲述,使大家得到点拨,开拓了知识领域,提高了专业的素养。同学们都很高兴能够跟随郑老师下乡实习,把它当作一种享受,因为可以从中学到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在学校实验农场中,郑树雄让每位学生领取柑苗一百零三株,学生学习嫁接后,郑老师检查剔去其中最差的三株,其余一百株则交由操作者负责管理,以成活率和长势评定学生的成绩,使理论结合实际,学以致用,学生在校期间便能直接熟悉和掌握相关的技术。郑树雄老师治学问道的专精独擅,殚智竭虑,他所创造的一套切合农业科研和生产的实际,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方式,至今还是为他的学生们广为称道并融入到对于第三代学生的教学之中。在他身体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下,学生们既全面地掌握了理论知识,又有深入实际,沉稳研究的刻苦精神,走上领导岗位和技术岗位之后,广泛受到各方面的欢迎和好评。 在华南农学院汕头分院任教期间,郑树雄还编写有《南方果树栽培学(总论)》等专著(各论部分因“文革”而中断),撰写了《关于发展潮汕柑桔生产的建议》、《谈谈防止荔枝落果的问题》等论文,发表于各种专业刊物。他的论著以重调查,讲实证,建立在丰富的实践和试验材料的基础上,有独到的真知灼见而著称。我国著名的柑桔学家曾勉(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所长)、章文才、李沛文、林孔湘等和他往来十分密切,除了前来唔面之外,还经常与他通信和交流论文,了解柑桔生产的具体情况和经验,征询他对于各种问题的看法。他积累了一米多高的手稿和笔记,拟修编结集,浩劫中均被查封和毁没,多年心血的结晶付之流水。 为柑桔而生 为柑桔而死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郑树雄被强加以“学术权威”的罪名,受到无辜的迫害。他平生崇尚屈原,喜爱《桔颂》等名篇,“后皇嘉树,桔阝来服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坚持理想,报效祖国,“虽九死其犹未悔”。他冀同桔树一起,“愿岁并谢”。在致学院党委的遗书中,他请求“将我的骨灰埋在学院柑桔树下,这是我对祖国园艺事业最后一次的贡献”。葬我桔树之下,望“圆果抟兮”,“绿叶素荣”。他房中四壁皆书,“吾所余书籍,分赠果树68届学生。” 郑树雄一生热爱柑桔如同生命,他不但致力研究,而且付诸实践,成为这方面著名的专家。为了我国柑桔事业的发展,填补这一门科学的空白,使中国人在世界上扬眉吐气,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贡献了自己全部的力量。 郑树雄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1950年他毅然送长女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1951年,他又送年仅14岁的次女奔赴抗美援朝的战场,充分体现了一位老知识分子爱国如家的浩然正气。在给子女的遗书中,他最后一次深情地期望:“你们一定要继承我的遗愿,为建设祖国做出自己的贡献!” 1979年3月3日,汕头地区五七农学院举行郑树雄同志追悼大会。学院党委的悼词认为:“郑树雄同志一生热爱柑桔事业的研究和实践活动,在教学和科研中,兢兢业业,善于钻研,他既注重理论,又注重实践,经常深入生产实际和柑区进行调查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的不幸逝世,是我们农业教育事业的一个损失。”他生前的好友广东省园艺学会会长罗惇涛、柑桔专家林越等发来了唁电、唁函和悼念的诗文。 郑树雄过早地去世了,历史上的人和事不可重复,但境界和精神,知识和学问却能够延续和传承。如今,祖国大地橙红桔绿,他一生孜孜石乞石乞为之奋斗的农业科学事业与时俱进,焕发出勃勃生机,他梦寐以求振兴中华的宏伟理想,正在稳步地实现。九泉之下,老人有知,当可含笑! -----资料出自《汕头文史资料精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