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白花草木樨
释义

白花草木樨是豆科草木樨属两年生草本植物。主根粗壮发达,属主根系,入土深60~200厘米,根瘤众多;主根上部发育成肉质根,是越冬的重要器官,也是组成绿肥的重要部分。

中文学名:白花草木樨

拉丁学名:Melilotus albus Medic. ex Desr

别称:白香草木樨、白甜车轴草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目:蔷薇目

科:豆科

属:草木樨属

分布区域:原产欧洲、西亚。

英文名:White Sweetclover

分布

现世界各国均有栽培,在我国西北、华北、东北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在我国目前该品种主要种植于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等省(自治区)。

来源

一般认为草木樨属植物起源于小亚细亚,后来传播到整个欧洲温带各国。另据报导,典型草木樨亚属[二年生白花和黄花草木樨(M.officinalis(L.)Desr)]起源于中欧到远东西藏。又据记载,白花草木樨起源于亚洲西部,黄花草木樨起源于欧洲,香甜草木樨(M.SuaveolensLeded)起源于我国四川等省。在地中海地区2000年前已用作绿肥及蜜源植物。现在,白花、黄花和印度草木樨(M.indicusAAII)已遍及几大洲。全世界草木樨植物约有20种,我国有7种,即白花草木樨、黄花草木樨、细齿草木樨(M.dentatuspers.)、香甜草木樨、印度草木樨、高草木樨(M.altissimusThuill)和伏尔加草木樨(M.wolgicuspoir)。我国北方栽培的主要是二年生白花草木樨和黄花草木樨,二者的不同是:前者花冠白色,株体较高大,后者花冠黄色,株体较低,前者比后者晚熟约2周,其它性状完全一致。南方主要是一年生草木樨。我国于1922年在山东进行引种试验,1942年,由叶培忠教授首先在甘肃省天水水土保持实验区引种试验。1944年在天水开始繁殖推广,主要是二年生白花和黄花草木樨,逐渐由天水推广到全省各地,并很快推广到西北、华北、东北及南方一些省区。近年全国草木樨种植面积每年为1000万亩左右。

牧草形态

一、二年生草本,高70-200cm。茎直立高大,圆柱形,中空,多分枝,几无毛。叶为羽状三出复叶;托叶尖刺状锥形,长6-10mm,全缘;叶柄比小叶短,纤细;小叶长圆形或倒披针状长圆形,长15-30cm,先端钝圆,基部楔形,边缘疏生浅锯齿,上面无毛,下面被细柔毛,侧脉12-15对,平行直达叶缘齿尖,两面均不隆起,顶生小叶稍大,具较长小叶柄,侧小叶小叶柄短。总状花序长8-20cm,腋生,具花40-100朵,排列疏松;苞片线形;花梗短,萼钟形,微被柔毛,萼齿三角状披针形,短于萼筒;花冠白色,旗瓣椭圆形,稍长于翼瓣,龙骨瓣与翼瓣等长或稍短;子房卵状披针形,上部渐窄至花柱,无毛,胚珠3-4粒。荚果椭圆形至长圆形,先端锐尖,具尖喙,表面脉纹细,网状,棕褐色,老熟后变黑褐色;有种子1-2粒。种子卵形,长约2毫米,棕色,表面具细瘤点,千粒重1.9~2.5克。花期5-7月,果期7-9月。

牧草特性

白花草木樨在排水不良时,比苜宿和红三叶生长良好,但在长期积水的地方易于死亡;土壤含盐量0.2~0.3%,甚至0.59%时都能生长,因此,草木樨能改良盐碱地,适应土壤pH值为7.0~9.0。草木樨繁殖能力很强,种子发芽最低温度3~6℃,最适温度15~20℃,从出苗到成熟,生育期共需10~15个月,第一年株高50~100厘米,白花草木樨的生育期比黄花草木樨约迟2周开花。在海拔2600米的肃南皇城滩第一年生长良好,但不能越冬,在海拔2640米的天祝打柴沟地区,越冬率30~50%。第二年株高170~260厘米,亩产种子20~60千克。成熟的荚果容易脱落,有自落自生的习性;硬实率一般占30~60%;种子在干土中保存2~3个月后,遇适宜条件仍能发芽出苗,经过反复4次浸泡晾干的种子,发芽率在70%以上,硬籽在土壤中保存3~5年还有发芽能力,种子在室温中保存20年,发芽率从95%降低到50%。种子产量每亩20~200千克,一般40~60千克。草木樨固氮肥田效果显著,但固氮不均衡,经省农科院土肥所定点观测分析,第一年亩固氮量7~8.5千克,第二年10~15.5千克,固氮高峰期出现在开花期,且有两次固氮高峰期。

生长习性

白花草木樨喜温凉半干燥气候条件,白花草木樨抗旱耐寒耐盐碱耐瘠薄,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极强,在苜宿难以生存的地方,仍能良好生长。最适宜温润气候,在年降水量400~500毫米、年平均气温6~8℃的地区生长最好。对土壤要求不严,从重粘土到瘠薄土及砂砾土都能适应,而以富含钙质的土壤最为适应,但不能适应酸性土壤。

饲用价值及利用技术

草木樨蛋白质含量高,含有很多胡萝卜素,是家畜的优质饲料。从总能量比较,3千克草等于0.5千克玉米籽粒的能量,秸秆中赖氨酸的含量相当于小麦的含量,比玉米多1.5倍,比高粱高2倍,所以鲜草打浆,干草粉碎糖化后是猪的好饲料,但由于草木樨含有香豆素(C6H6O2)带苦味,适口性较差,同时单一饲喂过多或霉变后产生双香豆素饲用,易引起家畜出血性败血症。因此,同其它草类混合饲喂最好。草木樨种子的营养价值也很高,据山西省卫生厅分析,种子内含粗蛋白高达23.35%,粗脂肪4.47%,粗纤维11.23%,无氮浸出物21.85%,粗灰分10.35%,0.5千克种子相当于0.35千克黑豆或1.5千克玉米的蛋白质量;种子在饲喂前,应先浸泡一昼夜,或蒸煮、炒熟、磨碎、可减少苦味,提高适口性,效果很好。草木樨产量较高,在条件适宜时,播种当年亩产鲜草可达2000~2500千克,麦收后复种每亩产鲜草1000千克;次年生长迅速,初花期收割,亩产鲜草3000千克,高者可达4000千克。成熟期,50厘米土层内,每亩根系干重产量150~200千克。草木樨可用来饲喂各种家畜,尤其适于饲养猪牛,可以青饲、青贮和调制青干草饲喂,用于放牧比用作干草或青贮为好。放牧时,春播后当草丛高25厘米时开始,每隔20~30天放牧一次,直至秋霜都可利用,第二年春季草丛高20厘米时开始放牧,且可较重牧,以免生长过旺,草质粗老。

栽培技术

(一)播种

草木樨种子硬实高,尤其是新鲜种子,可高达40~60%(一般在10~40%),因此播种前必须进行种子处理。硬实处理的方法有:①擦种法:先把种子晒过,再放在碾子上,碾至种皮发毛为止。②硫酸处理法:用10%的稀硫酸溶液浸泡种子0.5~1小时。③变温处理法:先用温水浸泡种子,然后捞出,白天曝晒,夜间放在凉处,经常浇水以保持湿润,经过2~3天后即可播种。播种期虽然一年四季均可,但以春播为最好。秋播不能太迟,否则幼苗不易越冬。也可冬播,即在土壤结冻之前播种,寄子过冬,翌年春出苗。水浇地草木樨常与麦类、糜谷类作物进行套种,一般是在浇头水时将种子撒进。播种时间,应根据当地气候、灌水时间及轮作制度而定。草木樨播种量,一般为每亩1~1.5千克,在一些干旱或寒冷地区,由于保苗较困难,播量可加大到2.0~2.5千克。播种方法,种子田用条播;一般饲草生产田用条播或撒播,条播行距,收种宜宽30~60厘米,收草15~30厘米,复土深2~3厘米,湿润地区1~2厘米,干旱地区3厘米,播后应及时镇压以免跑墒,草木樨还可用大麦、小麦、燕麦、苏丹草等进行保护播种,以抑制杂草,增加当年的经济效益,在播种方法上宜先播种保护作物,当它们出现2~4片叶子时再播种草木樨,效果较好。

(二)田间管理

草木樨春季返青后,要禁止人畜践踏、割草放牧,春季地老虎、粘虫为害,开花季节蚜虫为害,生长后期易染白粉病,春秋季地下鼠害较多,应注意防治。草木樨生长期的田间管理较粗放,在旱薄地上对草木樨进行中耕除草保墒也是必要的,有条件施肥灌水促进生长,可增加鲜草和种子产量。

(三)利用技术

1.饲用草木樨应在花前刈用。另香豆素含量高低决定适口性好坏,在一天内香豆素的含量变化是:中午前后光强温高时含量最高,早晨和傍晚光弱低温时含量较低,经秋霜杀后的草,可减轻苦味提高适口性。因此,要选择香豆素含量低的时候刈割利用。适宜与其他饲草混合饲喂,尤忌喂霉变草。草木樨种子用作精饲料时,也要炒熟、粉碎或浸泡、以提高适口性。2.压青,压青要求有一定的产草量(500~1000千克/亩),植株较矮,茎叶柔嫩,土壤水分充足,温度在15~20℃时,有20~30天绿色体可基本腐烂分解。时间一般在夏秋。由于草木樨第一年的越冬芽再生能力很强,翻压时必须从根颈部切断越冬芽,将其芽晒干后埋压入土,耕翻质量上要做到:“耕得深,犁断根,耕得细,不透气。”否则,草木樨根系不腐烂,开春越冬芽生长,会影响小麦生长发育而导致减产。翻压可用拖拉机或畜力牵引犁进行,若无机耕条件,可先用人工下茎叶铡短,均匀撒在地上再犁翻,效果很好。天水市秦城区牡丹乡农民当年不翻压,到第二年越冬芽返青出土,苗高10~20厘米时,先用锄切断越冬芽,然后再翻压,效果也好。3.收子,草木樨是无限花序,种子成熟先后不一,必须适时采收。一般在有1/3种子成熟即收。群众经验是:“尖稍花落,草籽发白带绿”时采收。如收种时逢雨季,应抢晴天早收,及时脱粒,以免造成落荚或在植株上发芽或在场上霉烂等损失。收子后的茎秆是上好的燃料。根茬地要等1~2次降雨,或进行灌水,根茬腐烂时进行耕翻为好。4.其他利用,草木樨有保持水土,防止土壤冲刷的作用。在干旱地区造林时,与树苗混种,可遮挡日光,供给必要养料利于树苗成活生长,在西北造林中,草木樨是最好的先锋植物。秸秆是很好的燃料,是廉价的农村能源。草木樨花期长达1.5~2个月,是很好的蜜源植物,平均每亩产蜜量10千克,高者可达13千克以上。

常见牧草病害

草木樨白粉病、草木樨镰孢根腐病、草木樨立枯病、草木樨锈病、草木樨细菌性茎疫病

常见牧草虫害

草原毛虫类、盲蝽类、苜蓿籽蜂、蛴螬、苜蓿夜蛾、小麦皮蓟马、叶蝉类

简介

白花草木樨,学名MelilotusalbusDesr.又名白香草木樨、白甜车轴草。是草木樨属二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株高1—3米,多分枝,含香素,全株具有香味,三出复叶,有锯齿。花小,白色,为细长而稀疏的总状花序。荚果小,每荚含一粒种子。适在湿润和半干燥气候地区生长,耐瘠薄,不适用于酸性土壤,最喜PH7—9的土壤。耐盐碱,抗寒、抗旱能力都很强。它是蛋白质、脂肪、无氮浸出物等较高的饲草。白花草木樨苗期生长缓慢,需深耕细耙,整地精细。磷、钾同时施用对其增产有显著作用。

来源分布

一般认为草木樨属植物起源于小亚细亚,后来传播到整个欧洲温带各国。另据报导,典型草木樨亚属[二年生白花和黄花草木樨(M.officinalis(L.)Desr)]起源于中欧到远东西藏。又据记载,白花草木樨起源于亚洲西部,黄花草木樨起源于欧洲,香甜草木樨(M.SuaveolensLeded)起源于中国四川等省。在地中海地区2000年前已用作绿肥及蜜源植物。现在,白花、黄花和印度草木樨(M.indicusAAII)已遍及几大洲。全世界草木樨植物约有20种,我国有7种,即白花草木樨、黄花草木樨、细齿草木樨(M.dentatuspers.)、香甜草木樨、印度草木樨、高草木樨(M.altissimusThuill)和伏尔加草木樨(M.wolgicuspoir)。

中国北方栽培的主要是二年生白花草木樨和黄花草木樨,二者的不同是:前者花冠白色,株体较高大,后者花冠黄色,株体较低,前者比后者晚熟约2周,其它性状完全一致。南方主要是一年生草木樨。我国于1922年在山东进行引种试验,1942年,由叶培忠教授首先在甘肃省天水水土保持实验区引种试验。1944年在天水开始繁殖推广,主要是二年生白花和黄花草木樨,逐渐由天水推广到全省各地,并很快推广到西北、华北、东北及南方一些省区。全国草木樨种植面积每年为1000万亩左右。

形态特征

形态

白花草木樨是豆科草木樨属两年生草本植物。主根粗壮发达,属主根系,入土深60~200厘米,根瘤众多;主根上部发育成肉质根,是越冬的重要器官,也是组成绿肥的重要部分。茎圆中空、直立高大,光滑或稍有毛。叶为三出羽状复叶,小叶三片,椭圆形或倒卵状长圆形,边缘有锯齿,长3厘米左右,宽1.0~1.5厘米;托叶披针形,长7~8毫米,先端尖。长总状花序细直,有小花40~80个,有短柄,总花梗长10~30厘米;花白色,旗瓣长3~4毫米,翼瓣和龙骨瓣稍短,花冠易脱落,与雄蕊筒分离;旗瓣圆形,翼瓣狭细,龙骨瓣直而钝,雄蕊二体,花丛宿存不扩张;花粒线形,无毛,向内弯曲,柱头顶生,子房无柄或有短柄,含胚珠少数。荚倒卵形或长圆形,突出于外,下垂不开裂,长4~5毫米,光滑无毛,有网状皱纹,内含种子1~2粒。种子长圆形,略扁平,长约2毫米,棕黄色,千粒重1.9~2.5克。

特性 白花草木樨抗旱耐寒、耐盐碱耐瘠薄,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极强,在苜宿难以生存的地方,仍能良好生长。最适宜温润气候,在年降水量400~500毫米、年平均气温6~8℃的地区生长最好。对土壤要求不严,从重粘土到瘠薄土及砂砾土都能适应,而以富含钙质的土壤最为适应,但不能适应酸性土壤。在排水不良时,比苜宿和红三叶生长良好,但在长期积水的地方易于死亡;土壤含盐量0.2~0.3%,甚至0.59%时都能生长,因此,草木樨能改良盐碱地,适应土壤pH值为7.0~9.0。草木樨繁殖能力很强,种子发芽最低温度3~6℃,最适温度15~20℃,从出苗到成熟,生育期共需10~15个月,第一年株高50~100厘米,白花草木樨的生育期比黄花草木樨约迟2周开花。在海拔2600米的肃南皇城滩第一年生长良好,但不能越冬,在海拔2640米的天祝打柴沟地区,越冬率30~50%。第二年株高170~260厘米,亩产种子20~60千克。成熟的荚果容易脱落,有自落自生的习性;硬实率一般占30~60%;种子在干土中保存2~3个月后,遇适宜条件仍能发芽出苗,经过反复4次浸泡晾干的种子,发芽率在70%以上,硬籽在土壤中保存3~5年还有发芽能力,种子在室温中保存20年,发芽率从95%降低到50%。种子产量每亩20~200千克,一般40~60千克。草木樨固氮肥田效果显著,但固氮不均衡,经省农科院土肥所定点观测分析,第一年亩固氮量7~8.5千克,第二年10~15.5千克,固氮高峰期出现在开花期,且有两次固氮高峰期。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3 16: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