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包皮面 |
释义 | 包 皮 面 包皮面,又称夹心面。相传古代晋中有位婆婆在家务活上经常给儿媳妇出一些伤脑筋的"难题"。一天,她让儿媳用白面和豆面擀面条,条件是不能将两种面事先和匀,而在吃的时候要有均匀感。这位聪明的媳妇并没有被婆婆的题目所难倒,做成了两种面粉组成的包皮面。 白面粉500克,红面500克。 1.将白面粉放入盆内加水250克和成面团,揉匀揉光。 2.红面另放一盆,将开水500克浇入面内,用筷子搅匀、揉光,软硬程度要与白面团相适宜。 3.将白面团上案揉匀按扁,包入红面团成圆球形,再按扁,用擀杖擀成约3毫米厚的大片,再用刀划成16厘米宽的长条,然后横切成约3毫米宽的面条,投入开水锅内煮熟捞出即成。 红白相映,韧滑可口。 【注】 包皮面,乡间亦称金裹银。在晋中、吕梁、忻州等地区食用非常普遍。但由于各地食俗不同,所包的面种和吃法也不太相同。在平遥、介休、汾阳、孝义、祁县一带常吃“红面包皮”;阳泉市、盂县、平定县一带常吃“玉米面包皮”; 而忻州市、原平市一带历来喜吃“荞面包皮”“红面包皮”和“玉面包皮”。食时一般浇配各种荤素浇头,以盖浇为主。“荞面包皮”则配以各种荤素配料,炒制面食,如以肉、蒜炒制的“金裹银”是原平市的传统风味小吃,味感独特,十分可口,深受当地人民的欢抑。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