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郑公风 |
释义 | 简介指一种山谷风。郑樵《通志》记载:郑弘常采薪白鹤山.......患若耶溪载薪为难,愿旦南风,幕北风。后果然。今若耶溪风人呼为郑公风。 典故《后汉书》卷三十三唐·李贤注引孔灵符《会稽记》曰:“射的山南有白鹤山,此鹤为仙人取箭。汉太尉郑弘尝采薪,得一遗箭,顷有人觅,弘还之,问何所欲,弘识其神人也,曰:‘常患若邪溪载薪为难,愿旦南风,暮北风。’后果然。故若邪溪风至今犹然,呼为‘郑公风’也。” 《水经注》卷三十九南岭,即彭蠡泽西天子鄣也。峰险峻,人迹罕及。岭南有大道,顺山而下,有若画焉。传云匡先生所通至江道。岩上有宫殿故基者三,以次而上,最上者极于山峰。山下又有神庙,号曰宫亭庙,故彭湖亦有宫亭之称焉。余按《尔雅》云:大山曰宫。宫之为名,盖起于此,不必一由三宫也。山庙甚神,能分风擘流,住舟遣使,行旅之人,过必敬祀而后得去。故曹毗咏云:‘分风为贰,擘流为两。’ “郑公风”的“风源”孔灵符《会稽记》中有一段话说到郑弘: 汉太尉郑弘,少贫贱,以采薪为业,尝于山中得一遗箭,羽簇异常,心甚怪之。顷之,有人觅箭,弘还之。问何所欲,弘识其神人也,曰:“常患若邪溪载薪为难,愿旦南风,暮北风。”后果然。故若邪溪风至今犹然,呼为郑公风也。亦名樵风。 若邪溪即若耶溪,现称平水江,就在会稽山南麓即敝家乡绍兴平水一带,“仙人”与“神人”却是没有的,孔灵符所述,当为民间传说。因而,“郑公风”是什么风,就值得花点笔墨。 郑弘是东汉明帝章帝时人,曾为驺(兖州县)令,为临淮太守,都能“爱民如子”。其为兖州县令,范晔《后汉书》称“政有仁惠,民称苏息”;谢承《后汉书》则称“勤行德化”,于是路不拾遗,“部人王逢等得路遗宝物,县于道衢,求主还之”,用现在的话说,就叫“拾金不昧”。其为临淮太守,谢承《后汉书》称“修身率下,临事详慎;消息繇赋,政不烦苛”,颇能体察民情民意,体恤民间疾苦。 郑弘从地方官升任朝廷大臣,其“爱民如子”的执政理念始终不变。当时交阯七郡贡献朝廷或转运中原的货物都是走海路的,沉没的船和溺死的人接连不断。他出任大司农后,即上奏本请开零陵、桂阳峤道,打通了这条山路,使之成为南北通衢。任大司农之职二年,所“息省”三亿万计。因天下常旱,边方有警,人食不足,而“帑藏殷积”,郑弘又上奏皇上“宜省贡献,减徭费,以利饥人”。 公元84年,郑弘被任命为太尉,这是他最后的官职。当太尉四年,郑弘与以窦宪为首的奸党贪官的斗争未曾中断。窦宪反奏郑弘“泄密”,使郑弘受到章帝的谴责,连印绶都被收去了。郑弘并不罢休,直到“病笃”临终之时依然“上书陈谢,并言窦宪之短”。为人一向谦让而不斤斤计较的郑弘,对于贪官奸党,却是决不姑息,至死都一个也不宽恕的。 弄清了郑弘是什么人,再来看这个民间传说,就不难明白“郑公风”是什么风了。神仙问郑弘要什么,郑弘一不要金钱,二不要官衔,三不要美女,要的只是不与采薪人载薪为难的“若耶溪风”。将此风称之为“若耶溪风”或“樵风”,折射着郑弘处处为贫苦百姓着想的政风;将此风称之为“郑公风”,又反映了当地百姓对郑弘的怀念。用如此精炼准确生动的笔法,归纳郑弘官宦生涯,这是什么样的大手笔? 民谚民谣民间传说,其实都是一种民间创作,或称民间口头文学。或贬或褒,都体现着民心民意。民心是秤。孰善孰恶,孰优孰劣,他们心里都有一本明白账。所谓民谚民谣民间传说,就是这本明白账的公开形式。不知道当年的窦宪之流是否也曾像两千年后的“四人帮”那样去追查这“郑公风”的风源,其实,这种追查是徒劳无益的,因为这种“风源”本来就在老百姓的心中。南北朝时的梁武帝曾“分遣内侍,周省四方”,除了“访贤举滞”,便是“观政听谣”。我以为这才是明智之举,值得效仿。 词典:词语:郑公风 [拼音]:zhèng gōng fēng [释义]:1.传说中得神助之风。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