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正气
释义

拼音:zhèng qì;1. vital-qi; 2. 同真气。生命机能的总称,但通常与病邪相对来说,指人体的抗病能力; 3. 四季正常气候,即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等, 正气者,正风也。——《灵枢·刺节真邪》; 4. complexion;color正常气色; 5. open and aboveboard;just and honorable光明正大的风气; 6. upright刚正的气节; 作为科技名词 的定义为人体正常功能活动的统称,即人体正常功能及所产生的各种维护健康的能力,包括自我调节能力、适应环境能力、抗邪防病能力和康复自愈能力等。

汉语词语

基本解释

1. [vital-qi]

2. 同真气。生命机能的总称,但通常与病邪相对来说,指人体的抗病能力

3. 四季正常气候,即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等

正气者,正风也。——《灵枢·刺节真邪》

4.正常气色

5. 光明正大的风气

正气上升、邪气下降

6.刚正的气节

正气凛然

详细解释

1. 充塞天地之间的至大至刚之气。体现于人则为浩然的气概,刚正的气节。

《楚辞·远游》:“内惟省以端操兮,求正气之所由。” 晋 孙绰 《太傅褚褒碑》:“公资清刚之正气,挺纯粹之茂质。” 宋 文天祥 《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赵朴初 《寄赠大谷莹润长老》诗:“挟持正气健为雄,羣力何难制毒龙?”

2. 指光明正大的作风或纯正良好的风气。

《文子·符言》:“君子行正气,小人行邪气。内便於性,外合於义,循理而动,不系於物者,正气也;推於滋味,淫於声色,发於喜怒,不顾后患者,邪气也。”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二:“ 欧公 非特事事合体,且是和平深厚,得文章正气。” 毛泽东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二:“总结经验,发扬正气,打击歪风。”

3. 正派;正经。

《西游记》第四三回:“我才见那个掉船的有些不正气,想必就是这厮弄风,把师父拖下水去了。”《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四:“﹝此女﹞仍留我庄上住下,等你会试得意荣归,他发已尽长,此时只认是我的继女,迎归花烛,岂不正气!”《儒林外史》第九回:“先年东家因他为人正气,所以托他管总。”《儿女英雄传》第三四回:“难道 安老爷 那样个正气人,还肯找熟人?”

4. 正常气色。

茅盾 《子夜》十九:“ 吴荪甫 忽地站起来说;他那脸色和眼神的确好多了,额角却是火烧一般红。这不是正气的红。”

5. 谓纯阳之气或纯阴之气。

汉 董仲舒 《雨雹对》:“ 敞 ( 鲍敞 )曰:‘雨既阴阳相蒸,四月纯阳,十月纯阴,斯则无二气相薄,则不雨乎?’﹝ 董仲舒 ﹞曰:‘然。纯阳纯阴,虽在四月、十月,但月中之一日耳。’ 敞 曰:‘月中何日?’曰:‘纯阳用事,未夏至一日;纯阴用事,未冬至一日。朔旦夏至冬至,其正气也。’”

6. 谓春由东方直出不偏之气和夏由南方直出不偏之气。

《艺文类聚》卷三引《易纬通卦验》:“震,东方也。主春分,日出青气,出直震,此正气也。气出右,万物半死;气出左,蛟龙出。”《艺文类聚》卷三引《易通卦验》:“离,南方也。主夏,日中赤气出,直离,此正气。出右,万物半死;气出左,赤地千里。”

中医学名词

中医学名词。指人体内的元气。即人体的防御、抵抗和再生的功能。与邪气对言。

《素问·刺法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花月痕》第四六回:“今日之事,必先激浊扬清,如医治疾,扶正气始可御外邪。”

中医学名词。指正常的气候。

《灵枢经·刺节真邪》:“正气者,正风也。”

正气是指人体抗邪的能力.

正气是中医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它是指人体的机能活动(包括脏腑、经络、气血等功能)和抗病、康复能力而言,通常简称为“正”。

免疫是现代医学的基本概念。所谓免疫,指机体的免疫系统识别“自己”与“非己”成分,并排斥异构物质的生理功能。其主要功能有以下三方面:①防御作用,即抗感染免疫,主要指对病原微生物的免疫作用,作用过强时表现为变态反应;②维持机体内在平衡,如去除老死或受损伤的细胞,作用过强时表现为自身免疫病;③免疫监督,即去除经常在体内发生的异常细胞变种,当作用减弱,如老年人,就容易出现恶性肿瘤。

正气的功能包括免疫这一重要的功能活动。如上所述,正气与免疫分别是两种医学体系中的基本概念,两者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从免疫的主要功能来看,大致相当于正气的抗病能力。中医学认为,正气亏虚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因此,非常重视人体正气在疾病发生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正气充盛,抗病力强,致病邪气难以侵袭,疾病也就无从发生。《素问·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反之,当人体正气不足,或正气相对虚弱时,卫外功能低下,往往抗邪无力,则邪气可能乘虚而入,导致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经络功能紊乱,以致引发疾病。故《素问·评热病论》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抗御外邪入侵的这一功能,与免疫功能的防御作用,即抵御病原微生物感染的作用相当。正气的抗病能力还表现为维持脏腑功能的协调、气血的流行畅达。在中医病因学中,特别注意内生邪气,如痰饮、瘀血以及内生五邪等。上述邪气,往往是脏腑功能失调,气血失和的病理产物,又反过来影响人体,导致疾病的发生。《丹溪心法》谓:“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郁是诸多疾病自身而生的关键环节,故前人有“百病皆兼郁”的论断。郁是气血失于冲和的病理状态,若脏腑协调、气血冲和,则郁不能存在,而诸病亦皆难生。正气的这一功能则与免疫功能中的维持机体内在平衡的功能相吻和。正气失常可以致病,而免疫过强则可导致自身免疫病的发生,如常见的结缔组织疾病、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症等。一旦体内产生了上述病理产物,人体的正气又会奋起而抵抗之。如果正气不足,而这些病理产物又难以迅速除尽,必然会导致邪气愈结愈甚,同时正气因之而耗伤,甚则危及生命。如积证的发生,常常因为情志失调,饮食失节,或感外邪,以致气机郁滞,血行不畅,瘀血内阻,结而成块,积渐而大,终至不治。《素问·经脉别论》曰:“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病也”。这种预防或消除体内病理产物的形成、堆积的功能,则与免疫监督相当。因此,可以说,中医学正气的抗病能力,包括免疫这一生理功能,但正气只是从整体、宏观的角度阐释了人体免疫功能的大致内容,至于微观、局部的内容,是正气学说所不能阐述清楚的。

正气不等于免疫。免疫功能是正气的重要方面,即抗病能力,但却不是正气的全部内容。人体的机能活动是正气主要的、根本的功能,也是抗病能力产生的基础。人体的机能活动以脏腑为场所,而脏腑之中又以五脏为中心,五脏的功能活动产生了气血,气血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脏腑的相互联系、脏腑与其它组织器官的关联、气血的运行又以经络为路径。脏腑、经络、气血功能活动既是正气的内容之一,同时,其功能活动又产生正气。正气旺盛则抗病能力强。任何疾病的发生,都必然是脏腑、经络、气血功能的失调,病程久延,还会导致脏腑、经络、气血的损伤,即正气亏虚,因此,在疾病过程中,邪正斗争的同时,或邪去之后,都存在着正气的自我恢复,从而使机体康复的过程。这种自我修复的机能,通称康复能力,它同样是正气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虽与抗病能力不同,但两者之间却有着密切的联系。抗病能力、康复能力都以脏腑、经络、气血的功能为基础,都与疾病过程有关,但抗病能力与疾病的发生、发展相关,而康复能力则与疾病的痊愈相关。这些都不是免疫这一生理功能所能概括的。

总之,现代医学免疫功能与中医学所说的正气的抗病能力相当,但两者又不是能等量齐观的概念,因此,不可将两者的涵义混淆。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4 21:3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