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震华法师 |
释义 | 震华法师(1908~1947)江苏兴化人。幼年出家于乡里之圆通庵。年十九,入镇江超岸寺玉山佛学社亲炙守培法师。年二十一,于宝华山受具足戒,复入竹林佛学院深造。越三年,于竹林寺受法,为霭亭法师之门人,并主持竹林佛学院。二十九年(1940),任上海玉佛寺住持,二年后于玉佛寺创办上海佛学院。三十二年(1943),发行“妙法轮”月刊。法师长于诗,擅画竹兰,颇有才艺。又精研佛史,尝编佛教人名大辞典,稿成,未及行世而示寂,世寿三十九。 简介释震华,俗家姓唐,全名心,出家後法名乘实,字震华。江苏省兴化县人,清光绪三十四年(一九○八年),出生于兴化县唐港村。幼年时家庭贫困,父母相继双亡,震华依兄嫂以活。他哥哥耕作维生,是兴化城内金善庵的佃户。民国八年(一九一九年),震华十一岁时,金善庵一位带发修行的云慧师姑,以收田租到了唐港,无意间遇见了震华。 云慧向震华问话,见这个农村中的穷家孩子,应对进退,落落大方,根器不差,心中大加叹赏。他不忍心这个孩子在乡下埋没,与震华的兄嫂商谈,要带震华到城中培育。震华兄嫂以家中减轻了一个人的生活负担,弟弟到城中也许还有出头之日,也就欣然同意。于是震华在这种意外的因缘下,随著云慧师姑到了兴化城中。 贵人这位改变震华一生命运的云慧师姑,有加以详细介绍的必要,他是江苏盐城人,姓房,法名杲峰,字云慧。他的父亲房启明,在兴化城内经营米店,乐善好施,一生爱惜字纸,见有字纸弃於地者,必拾取火化。云慧自幼随著父亲到兴化,寄居在西门三圣庵,且从师走读,通晓文理。因自幼住在庵中,受到佛法的薰习,蓄意修行,不愿适人。年长之後,到城内的金善庵修行,并为庵中的沙弥尼讲解古文、佛典。住了数年,见庵中房旧漏雨,请他父亲捐财修缮,并增建了三间中厅。 读书云慧和震华见面之时,年已六十三岁。他带著震华到兴化,送震华到城南有名的寺院圆通庵,依怀莲和尚落发出家。怀莲和尚慈悲,送震华进入私塾读书。震华天资颖悟,又知用功,由启蒙书至四书五经,循序尽读。学文嘱对,以至作诗,都能下笔成文。性嗜史书,旁及轶闻逸事。读诵之馀,兼学丹青,善画兰竹。初依怀莲和尚,和尚示他以「沙弥三慎」∶一者口慎,不妄发言;二者手慎,不妄取财;三者足慎,不妄行动。告诫他依此三慎,可以入道。他铭记於心,时时不忘。 震华出家後两年,云慧师姑生病,日益沈重,自知不起,乃削发受戒,现比丘尼身,於民国十年(一九二一年)辛酉岁三月三十日往生。震华赶到灵前哀痛不已,如失慈母。金善庵庵主智明尼师劝勉他说∶「你也不必这么悲哀,你若能立志做人,将来成为法器,那才不负峰公的期望。」云慧和智明两位尼师,都是震华终身感戴的人。 佛学社民国十五年(一九二六年),震华年十七岁,他的师祖金山江天寺住持霜亭老和尚,见他颖悟过人,召他到镇江,送他入镇江玉山超岸寺的佛学社,依守培法师学习经教。守培法师见震华聪明努力,是可造之才,刻意栽培,震华也埋头苦读,辛勤不辍,学问日新月异。民国十八年(一九二九年)春,震华二十二岁,到句容宝华山受具足戒。圆戒後回到镇江,时镇江夹山竹林寺设有佛学院,是出身於华严大学时任竹林寺住持的霭亭和尚所创办。震华十一岁开始受学,十年苦读,世学内典基础深厚,霭亭老和尚闻他才学过人,聘他为竹山佛学院主讲。震师到佛学院後,改革学制,分班授课,认真教学,使竹林佛学院声誉日隆。二十一年,霭亭老和尚为震华传法授记,收他为法子,并命他出任竹林寺监院,及竹林佛学院院长。 震华性嗜文史,他於任事授课之馀,阅读进修,不稍懈怠。他对佛教史方面资料特别爱好,检阅编著,十馀年如一日。每年於佛学院寒璁假期间,他行脚各方,去搜集采访资料,归来後抄写整理,积稿盈架。由二十二年开始,他著手编辑《中国佛教人名大辞典》,搜罗采访,剪贴抄写,皆亲自动手,不假他人。如此日以继夜,不知辛劳,数年下来,终於因此影响到健康,而留下了病根。 救护队民国二十六年(一九三七年)七月,日寇对华侵略战争爆发,中国八年抗战开始,震华在镇江发动各大寺院,组织佛教僧伽救护队。他亲自率领队员,参加战地救护工作,出入於枪林弹雨之中,直到苏州沦陷时,救护队亦解散。而竹林寺佛学院亦以战事影响,学生星散,学院停办。 民国二十七年(一九三八年),震华继任竹林寺住持,时镇江已沦陷於日寇,镇江沦陷之时,竹林寺为日寇烧毁过半,他晋山後整修残垣断壁,煞费苦心。民国二十八年(一九三九年)秋,他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下,使已停办年馀的竹林佛学院恢复上课。是时为战争期间,报到的学生不多,但在战乱时代能够弦歌不辍,已经十分不容易了。 著作在竹林寺十年岁月中,震华法师撰著了《入华求法高僧传》、《东渡弘法高僧传》、《续比丘尼传》、《兴化佛教通?》等书。民国二十九年(一九四○年)二月,他东渡日本,考察日本佛教。曾经到过长崎、京都、东京、奈良、镰仓、名古屋、大阪等地参访。民国三十一年(一九四二年),上海名刹玉佛寺聘请他出任住持,这样他由镇江到了上海。 玉佛寺是清季光绪年间,由一位慧根和尚所创建的,民国初年(一九一二年),玉佛寺在上海麦根路,民国六年(一九一七年),可成和尚继任住持,以麦根路土地狭小,不敷使用,乃在当时的槟榔路募化得基地十馀亩,予以迁建。玉佛寺迁建之时,是依照镇江金山寺规模,仿宋建筑,其主体有三进,第一进为天王殿,供四大天王,慈氏弥勒菩萨和韦陀尊者;第二进为大雄宝殿,供三尊金身大佛和诸天及海岛观音像;第三进是玉佛楼,楼上供玉佛座像,高一公尺九,系以整块白玉雕刻而成,玉质晶莹洁润,造型美观,栩栩如生。头部和身上以金带装饰,金带上镶著各色宝石、玛瑙、翡翠等,光彩耀目。两侧靠壁是藏经橱,藏著第二代住持本照和尚由北京所请的《龙藏》。寺内两庑的建筑,东西配建有卧佛堂、弥陀堂、观音堂等禅堂、功德堂及僧寮,全寺殿堂楼宇共二百馀间,具备十方丛林的规模。 住持民国二十一年(一九三二年),可成老和尚示寂後,他的法子远尘继任住持。远尘能力平庸,任住持十年,寺务废弛,民国三十一年(一九四二年),以庄严寺证莲老和尚(原常州天宁寺方丈)为首的诸山长老出面,选出震华法师继任玉佛寺住持,远尘退居。当时正在抗战中期,上海是日寇占领的地区,但以有租界保护,社会尚称安定。不过有许多僧侣,以为时局如此,多持消极态度,对国事、对佛教,都漠不关心,有许多人沈醉於物质享受中,甚至於有些僧侣以博弈之戏及食鸦片来消磨岁月,佛门清净之地,成了五趣杂居世界。唯独震华仍然严谨积极,他晋山之後,修缮殿堂,创设「玉佛寺佛学院」,发行《妙法轮》杂?,弘扬佛教理论,呼吁佛教僧侣觉醒振作,发扬佛教积极救世的精神。後来他以超尘法师为监院,超尘有胆识,他整顿寺规,把不守清规者一一予以迁单,使玉佛寺风气一新。 民国三十一年(一九四二年),弘一大师在福建泉州的温陵养老院示寂,震华为纪念弘一大师,成立了「弘一大师纪念会」,还附设了一所图书馆。他为便於佛学院师生进修及参考,特从日本请购得《大正新修大藏经》一部。同时也募款为镇江竹林寺请得《大明藏经》、《频伽藏经》及《续藏经》各一部。他於住持寺务及教授学生之暇,继续搜集资料,编纂他未编完的《佛教人名大辞典》。 讲经民国三十三年(一九四四年),震华法师应信众之请,在玉佛寺请《地藏菩萨本愿经》。後来应松江西禅寺之请,又去讲了一遍。抗战胜利後,他被推举担任太虚大师领导的「中国佛学会」上海分会理事长。民国三十五年(一九四六年)五月,太虚大师由重庆复员抵南京,继之到上海,驻锡玉佛寺。时大师领导「中国佛教整理委员会」,在镇江焦山设立「僧材训练班」,集全国九省市一百二十馀位优秀僧青年,施以两个月的训练,作为整理佛教的干部。震华法师受主持人芝峰法师邀请,到训练班授课,终因往返奔走,积劳成疾,以至卧病。 震华胸襟恢宏,不囿於门户之见,他的师祖金山寺霜亭和尚,民国元年(一九一二年),是反对仁山、太虚改金山寺兴办僧侣学堂的主要人物。但震华对於太虚大师改革佛教的主张则极力支持。他为金山前途及佛教和谐,建议霜亭老和尚要面对现实,打破成见。他为调合双方意见,特把太虚大师的门人苇舫介绍给金山寺,做霜亭老和尚的法子;他又徵得太虚大师的同意,以太虚的弟子福善,做为自己的法脉继承人。民国三十六年(一九四七年),福善以感染痘疹,於二月二十日在上海玉佛寺逝世,而震华也以病情日益沈重,延至三月十二日以四十岁英年而病逝。 逝世是时太虚大师以抗战胜利复员,自重庆回到上海,驻锡玉佛寺。而震华、福善,都是支持他佛教改革最有力的人,一月之间,二人双双辞世,大师内心至为伤感。当大师为震华封棺说法时,以伤感过度,中风复发,延至是月十七日示寂。一个月之中,老中青三代龙象,都在玉佛寺逝世,这是玉佛寺的大事,也是佛教的重大损失。 传世之作震华法师生平勤奋好学,尤其对於佛教史籍用功独多。他著述甚富,散见於各种佛教杂。已结集行世者,有《僧伽护国史》、《续比丘尼传》、《兴化佛教通》、《夹山奕叶集》、《兴化方外诗徵》等。未印行者尚有《清代佛教年鉴》、《佛教纲要》、《镇江佛教隅》、《泰县佛教统》、《夹山》、《回龙山》、《碧岩吟稿》、《东渡弘法高僧传》、《入华求法高僧传》等二十馀种。 有的已在战乱中散佚。而最为可惜者,他耗费多年心血编纂的《佛教人名大辞典》,生前未及出版,他死之後,原稿竟在战乱中遗失了,这真是学术上无可弥补的损失。(注∶震华法师的《佛教人名大辞典》旧稿,後来由巨赞法师及周叔迦居士寻获,复得净慧法师、王新居士等补充,及真禅法师之支持,已於一九九九年十一月出版。)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