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白额燕尾指名亚种 |
释义 | 白额燕尾指名亚种(学名:Enicurus leschenaulti leschenaulti)中型鸟类,体长25-27cm,雌雄同色。嘴直而壮,嘴须发达;尾长、呈深叉状。通体黑白相杂。第1枚初级飞羽大约为第2枚初级飞羽长度的一半;尾呈深叉状、尾比翅长,外侧第二对和第三对尾羽最长,最外侧两对尾羽通常为白色,最外侧一对尾羽比邻近的一对外侧尾羽短;跗蹠长而纤细,色甚浅淡。栖息于山涧溪流与河谷沿岸,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性胆怯,平时多停息在水边或水中石头上,或在浅水中觅食,主要以水生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分布于爪哇和巴厘。 中文学名:白额燕尾指名亚种 拉丁学名:Enicurus leschenaulti leschenaulti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雀形目 科:鸫科 属:燕尾属 种:白额燕尾 亚种:白额燕尾指名亚种 命名者及时间:Vieillot, 1818 英文名称:White-crowned Forktail 外形特征白额燕尾指名亚种,雌雄羽色相似。前额至头顶前部白色,头顶后部、枕、头侧、后颈、颈侧、背概为辉黑色(雌鸟头顶后部沾有浓褐色)。肩亦为辉黑色具窄的白色端斑。下背、腰和尾上覆羽白色。尾长、呈深叉状,中央尾羽最短,往外侧尾羽依次变长,尾羽黑色具白色基部和端斑,最外侧两对尾羽几全白色。翅上覆羽黑色,翅上大覆羽具白色尖端;飞羽黑色,基部白色,与大覆羽白色端斑共同形成翅上显著的白色翅斑,内侧次级飞羽尖端亦为白色。下体颏、喉至胸黑色,其余下体白色。 幼鸟上体自额至腰咖啡褐色,颏、喉棕白色,胸和上腹淡咖啡褐色具棕白色羽干纹,其余和成鸟相似。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肉白色。 大小量度:体重♂42-52g,♀37-52g;体长♂250-307mm,♀221-285mm;嘴峰♂19-25mm,♀19-25mm;翅♂100-116mm,♀98-114mm;尾♂140-177mm,♀125-162mm;跗蹠♂29-35mm,♀27-33mm。 (注:♂雄性;♀雌性) 生活习性主要栖息于山涧溪流与河谷沿岸,尤以水流湍急、河中多石头的林间溪流较喜欢,冬季也见于水流平缓的山脚平原河谷和村庄附近缺少树木隐蔽的溪流岸边。 以水生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所吃食物主要有鞘翅目、鳞翅目、膜翅目昆虫和幼虫,以及蝗虫、蚱蜢、蚂蚁、蝇蛆、蜘蛛等。 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性胆怯,平时多停息在水边或水中石头上,或在浅水中觅食,遇人或受到惊扰时则立刻起飞,沿水面低空飞行并发出‘吱,吱,吱’的尖叫声,每次飞行距离不远。 分布范围分布于爪哇岛和巴厘岛。 繁殖方式繁殖期4-6月。通常营巢于森林中水流湍急的山涧溪流沿岸岩石缝隙间,巢隐蔽甚好,不易被发现。巢呈盘状或杯状,主要由苔藓和须根编织而成,内垫细草茎和枯叶。洞上面有突出的天然岩石,四周密被蕨类植物和草将巢隐蔽起来。巢筑好后即开始产卵,每窝产卵3-4枚。卵为卵圆形,污白色、被有红褐色斑点。孵卵由雌鸟承担雏鸟晚成性,雏鸟孵出后的当天,雌雄亲鸟即开始寻食喂雏。雌鸟喂食次数明显高于雄鸟。晚上雌鸟与雏同宿于巢中,而雄鸟则在附近小树上栖息。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ver 3.1 2009年鸟纲——低危(LC)。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