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张志南 |
释义 | 福建省委常委、副省长人物简介 张志南,男,汉族,1960年10月出生,福建龙岩人,197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1年7月参加工作,中央党校函授学院本科班经济管理专业毕业,中央党校大学学历。 现任中共福建省委常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党组成员。 工作简历 1979.09——1981.07,龙岩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学习; 1981.07——1988.09,中共福建省龙岩市委组织部副科长; 1988.09——1988.12,中共福建省龙岩市委宣传部部长(副处级); 1988.12——1990.09,中共福建省上杭县委副书记; 1990.09——1991.01,中共福建省上杭县委副书记、代县长; 1991.01——1993.03,中共福建省上杭县委副书记、县长; 1993.03——1995.04,中共福建省上杭县委书记(1993.08—1995.12参加中央党校函授学院本科班经济管理专业学习); 1995.04——1997.04,中共福建省龙岩地委委员、宣传部部长; 1997.04——1997.10,共青团福建省委副书记、党组成员; 1997.10——1998.09,共青团福建省委书记、党组书记; 1998.09——2002.06,中共福建省三明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2002.06——2005.07,福建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正厅级)、办公厅党组副书记; 2005.07——2008.01,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 在2008年1月24日福建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福建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2008.01——2010.05,福建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省政府党组成员兼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 2010.05——2011.11,福建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省政府党组成员。 2011.11.19——中共福建省委常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省政府党组成员。 中共十七大代表; 2008.04当选福建省残联第五届主席团主席; 1994.06被评为“全国百名好公仆”称号。 领导分工 协助分管重点建设、民政(含双拥)、交通、统计、物价、海防、金融和公安、国家安全、司法等工作。协助省长抓发展改革、审计具体工作。 主要著作 张志南同志200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笔名蓝智,著有长篇小说《农民知己邓子恢》(合作),随笔集《那路那人》、《就恋这把土》、《激情与理性》等。 大连海关官员张志南,大连海关党组书记、关长(正厅局级) 男,1953年3月出生,汉族,四川宣汉人,中共党员,专科毕业,现任大连海关党组书记、关长(正厅局级),一级关务监督。1969年2月参加工作,1976年5月入关,1986年6月任大连海关人事教育处副处长,1990年7月任大连海关货管处处长,1994年6月任长春海关党组成员、副关长(副厅局级),1998年1月任大连海关党组成员、副关长(副厅局级),2000年6月任杭州海关党组书记、关长(正厅局级),2007年1月至今任大连海关党组书记、关长(正厅局级)。负责大连海关全面工作。 职业投资人从部队到私募基金,从人人艳羡的女军官到投资讲师、新型市场下的证券分析师,年轻的张志南的人生轨迹划过了一道道眩目弧线,精彩中隐藏着神秘。 还未满30的张志南,身材高挑,衣着时尚,周身洋溢着一股积极的气质。言谈中她总是带着平静沉稳的语气,只闻其声,很难与她青春的外表关联。她笑谈自己始终践行着党的三个代表,始终走在时间的前面。15岁就步入大学校门的她自然对生活对事业有着与同龄人不同的见识。 对于雷达部队出身到证券市场小试牛刀卓有成效的传奇经历,张志南说:“两者之间看似跨度很大,其实还是有许多相通之处。工科涉及到技术分析和大势研判,证券也同样面对技术形态和基本面的共同研究。而无论保障部队任务还是投资股票,都要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去提前预计所有的情况并做出相应策略,还要面对突发情况的应对。这在逻辑上是一致的。”张志南强调,部队的严谨生活经历和多年作为投资助理的全国各地的市场调研,使她对什么样的企业才是成功的企业有着自己的感悟。由此才让她在判断一家上市公司的价值方面具有相当的心得。 从2007年第一次掌管资金操盘的她,谈起当年的股灾轻描淡写,眼神却是不惑。她说,她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市场给所有的投资者都上了一堂课,她学到了前辈或许用十年才能印证的东西。客户也曾经对她由疑问变成了忠实,更是抓住了机会在2009年里,她掌管的最好资金帐户翻了5倍,平均帐户达到了3倍的好成绩,这不仅跑赢了大盘,更跑赢了很多私募界的大哥们,她无疑是成功的。她却笑盈盈的说感谢客户对她的信任,也从很多前辈那里学到了很多,她年轻的优势就在于不耻下问,开发自我。 曾有学员特地向她询问了何以能在藏龙卧虎的股市中脱颖而出。面对自己的成功,张志南总结出八个字----“选对方向,下苦功夫”。她说:“有很多投资者也是下到了苦,但却陷入了理论和技术的陷阱之中,难以自拔。有些人说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却常常亏损。还有一些人是走对了路,却下不了苦,不能在实战中获得真正的收获。” 张志南在股票方面的努力是常人难以匹及的。几年来她每天看盘8个小时,从不中断。为了寻找适合自己的最佳投资体系,对比各种盈利方法的优劣,仅各种验证性的投资试验就达到数千次。凭借这种对投资规律锲而不舍的执着追求,张志南逐渐摸索出一套自己的投资理念和交易技巧,走上稳定盈利的“金光大道”,在新征程中创建更加辉煌的事业。 海洋底栖生物研究人张志南,男,山东青岛人,1937年11月生,中共党员,1961年中国海洋大学(原山东海洋学院)海洋生物系毕业留校工作至今。现任中国海洋大学生命学院教授(二级),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物国家级重点学科海洋生态方向学科带头人,教育部211高校优秀学术带头人。国际小型底栖生物学会会员,国际海洋生命普查(CoML)中国委员会委员。 张志南教授是我国海洋小型底栖生物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建立了从潮间带至陆架浅海的取样、室内分选、数据处理和集成的一整套符合我国国情的小型底栖生物研究方法,已编入新的海洋调查规范GB-国家标准(2007)并被列入国家908项目的技术操作规程,自2006年以来开展了全国性的调查;已鉴定自由生活海洋线虫近400种,其中包括新种40个、新属3个,填补我国该领域的空白;论证了水深、沉积物粒级特征、叶绿素(Chl-a)和脱镁叶绿酸(Pha-a)含量是控制小型底栖生物数量的关键因子;在黄河口水下三角洲高沉积速率环境下,发现海洋线虫的微尺度(cm级)的分布并论证了食物的可获性和幼体的大量补充是影响和控制关键因子;开展了海洋线虫的实验室培养、生活史及用同位素示踪技术进行的底栖食物网动力学研究,论证了小型生物是该食物网的中心环节。 他首次在我国海域开展了大型、小型和微型底栖生物的综合集成研究,并率先在我国海域开展了底栖生物粒径谱的研究,建立了标准化的粒径谱和能量谱,为大尺度底栖生物生产力的计算,为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的健康评估和食物网结构的分析比较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 张教授在我国率先开展了养虾池生态系能流和物流的研究,建立了养虾池生态系统模型;开展了养虾池日本刺沙蚕大规模移植的现场实验,为生态系养虾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并且作为国家“攀B”生态环境的一部分取得了明显的成果。 他主持建立了建立了我国第一代生物扰动实验系统(AFS)和底栖生物群落生产力现场测试系统(BCPTS),开创了我国底栖生物沉积物-海水界面过程现场实验研究的新阶段。 在我国率先提出了水层-底栖耦合的思路并开展了多学科交叉,与合作者一起先后建立了胶州湾、渤海和南黄海冷水团的水层-底栖耦合模式并进行了预测分析,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为山东省重点实验室-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的建立、国家重大基金和国家973项目的参与以及国家重点基金的获得创造了条件。 张教授组建和领导的中国海洋大学底栖生物实验室已成为我国底栖生物对外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已培养博士生和硕士生30余名,其中,绝大部分已成为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学术带头人和重要骨干。 张教授还多次作为中国海洋大学中方首席科学家或主要参与者,开展国际合作项目,包括“中-美”(1985-1987),“中-英”(1995-1997;1998-2000),“中-法”(2004-2006),“中-日”(1997-2006)等。通过这些国际合作引进了国外的先进技术,加速了实验室的建设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扩大了我国的科研影响力。 多年来,张志南教授先后主持完成20余项国家级和部委级科研项目,包括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中国海洋大学与香港城市大学合作项目1项,指导博士生2名。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30余篇。先后获省(部委)级一、二等奖多项。 目前,张教授带领其团队立足于国家资源环境需求和全球变化等国际前沿,继续开展有实效的国际合作,在宏观生态系统和微观分子水平上,开展多学科交叉,开展我国近海底栖生物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的集成研究,力争把我国海洋生态系统水层-底栖耦合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