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张泽珪
释义

张泽珪,铁道工程专家,我国无缝线路技术的开拓者。从事铁道建筑和无缝线路技术的研究工作50余年。他主持制定的我国铁路建筑限界国家标准一直沿用至今。前期主持无缝线路专题组工作,重点研究了无缝线路纵向力的规律及配套结构的定型等,撰写并编、译多篇论著,积极推广和普及无缝线路成套技术。为中国铁路建筑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生平简介

张泽珪,1916年11月21日生于上海一个公务员家庭。1934 年毕业于上海市南市育才初级中学,会考获甲等第42名;1937年毕业于浙江省立杭州高级中学。194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同年7月离开上海,奉派去广西黔桂铁路工程局工作。时值抗日战争,上海沦为孤岛,他一路艰辛绕道香港、广州至柳州,最终到达广西宜山黔桂铁路工程局报到,随后被分派到贵州龙里第49分段做铁路改线测量工作。之后,改任铺轨队队长。由于抗日战争急需,从广西南丹至贵州独山、都匀的铺轨施工24小时日夜不间断,他率领队员克服重重困难,深夜铺轨入贵州境,次日,贵州省为有了铁路开大会热烈庆祝。

1944年,张泽珪参加赴美实习考试被录取。几经转折抵美国洛杉矶,被派在铁路公司工务段实习。该段年轻工程师均被征去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技术人员缺乏。此时,该工务段管内线路已有时速100英里(160公里/小时)的高速列车,而原有曲线的两端缓和曲线很短,对行车不利。段长令张泽珪做增加缓和曲线长度的设计,并指导施工。由于他在该工务段工作出色;受到当地报纸记者的采访和报导,刊登了他的大幅照片,深受当地百姓的欢迎。1946年学习期满,该工务段段长希望他留段工作,但张泽珪婉拒毅然回国。

回国后张泽珪在浙赣铁路工作,1948年至1949年任杭州工务分段长,公铁两用钱塘江大桥在其管内。解放前夕,国民党军队在此桥的梁部及墩台上放置大量炸药,拟在撤退时将大桥炸毁。张泽珪得知后十分焦急,因为他知道,日军入侵时曾炸毁过此桥。于是他四处奔走,极力呼吁保全此桥。后经各方面努力,国民党军队撤退时仅炸毁部分桥面。张泽珪奉解放军之命,在解放军的掩护下,率工人连夜修复,浙赣铁路得以迅速通车。现在钱塘江大桥纪念馆内仍陈列着有关史料和照片。

1949年,张泽珪在浙赣铁路设计科任站场设计组长,负责杭州至上饶间所有车站的扩建设计。1952年调上海设计事务所任站场设计组副组长,完成了沪宁线各大站的扩建设计工作。1956 年响应向科学进军的号召,被调往北京铁道科学研究院,负责主持铁路建筑限界及无缝线路两项研究工作。从此在铁道科研战线上奋斗了40年。作为研究生导师,先后培养了数名硕士研究生。

1957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1985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1987年退休,退休后返聘至1996年。1996年后赋闲在家,但他仍不忘为无缝线路技术的应用和推广献策献力。

主要科学技术成就

主持制定我国“铁路建筑限界”国家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铁路限界非常混乱,既有中、东部地区铁路的前苏联限界,南满铁路的日本限界,又有关内铁路的英美铁路限界。由于限界未统一,常常引起各种行车安全事故及各部门的经济纠纷。且新路正在大量兴建,故制定国家统一标准刻不容缓。1956年张泽珪受命负责制定“铁路建筑限界”标准。由于他过去从事站场设计多年,对限界问题常有接触,知道问题所在,但对于制定国家标准却毫无头绪。1958年,他乘去波兰参加无缝线路专家会议之便,顺道在莫斯科进行考察。当时前苏联也在修订限界标准,莫斯科铁道研究院有一个10余人的限界研究小组,正根据大量统计资料进行分析计算,工作也处于起始阶段,难以提供可参考方案。回国后,他只能在图书馆找寻各国铁路限界标准。美国铁路工程学会也有一个限界小组,对历次改定限界有所说明。限界标准不仅涉及到铁路内车、机、工、电各部门,也关系到铁路外各制造业、国防工业及国际联运等,涉及面很广。张泽珪在图书馆找到了标准轨距铁路的最大运送货物的轮廓图,依据这个图形,计算车辆行进间的晃动,依据晃动量画出大致的限界轮廓。再根据铁路通讯信号、站台雨篷、桥梁隧道等各种铁路建筑物的要求制定了初步限界图。最后在铁道科学研究院的环形试验线做了模拟实验,验证了车辆的晃动量,直至制定出一个完整的建筑限界图。经过征求各铁路局及铁道部内、外各大企业和国防部的意见后,铁道部技术局主持会议确定了修改后的限界标准。根据这个标准,又制定了隧道、桥梁等建筑物的标准。经国家标准局批准正式通令各局执行,成为我国第一版“铁路建筑限界”国家标准(GB 146.2)。之后,前苏联于1960年也制定了他们的限界标准,与我国的标准基本相同。至今,我国这项标准已使用40余年,未发生问题。

我国无缝线路技术研究与应用的开拓者

无缝线路是将工厂轧制的标准长度钢轨,焊接成长钢轨,从根本上解决钢轨接头带来的诸多不良影响,极大地优化了线路上部结构,改善了列车运行条件,提高了铁路的运营效益。各国铁路都视无缝线路是铁路史上技术改革的重大成果之一,竞相推广。国外正式铺设无缝线路,约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

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后,有识之士就向国人介绍此新技术。至1956年国家制定12年科技发展规划时,无缝线路和重型钢轨、预应力混凝土轨枕、机械化养路等等,一并被列入“铁路轨道结构和养护”篇中。作为研究主力的铁道科学研究院,成立了由张泽珪主持的专题研究组。1957年他带领专题组成员初步作了道床阻力,框架刚度及钢轨焊缝强度试验,进行了稳定性和强度计算,草拟了无缝线路铺设维修办法。随后与北京、上海铁路局合作在京门、真西支线各铺设了1公里无缝线路。当时连续焊接的钢轨长度为250米,在长钢轨上安装整修后的旧弹簧防爬器,长轨间的连接用普通夹板另加两根护轨和6个螺栓以防冬季轨缝被拉得太大,铺设完后列车经过焊接缝时没有异常的振动,运行情况良好。由于这是我国铁路技术上一项重大改革,当时的铁道部部长吕正操、代理副部长余光生以及驻部前苏联专家都亲临现场视察指导。

对于无缝线路这一先进技术,在铁道部内,上至部长和部内有关部门(特别是工务局和科技局),下至铁科院、高等院校、设计院和铁路局,都给予极大的重视和支持,形成了研究、教学、生产三结合的良好合作方式,极大地推动了无缝线路在全路的迅速推广和应用。在铁科院内,继张泽珪之后,还有卢耀荣等人主持无缝线路专题。经大家先后不间断努力,使我国无缝线路技术步入了世界先进行列,并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研究掌握无缝线路纵向力的规律

要推广应用无缝线路,必须达到安全、经济且便于现场使用的目标。但是,无缝线路轨内存在的温度力,可能导致线路稳定性丧失而引起“胀轨跑道”或拉断钢轨。因此,研究钢轨温度力等问题,成为应用无缝线路的关键技术。

在张泽珪的主持下,专题组在搜集前苏联、日本、英国和德国资料的基础上,初期采用了前苏联米申柯的理论进行稳定性计算。为研究适用的计算公式,张泽珪亲自设计方案,在铁科院内用电加热方式,做了无缝线路稳定性模型轨道实验240余次,掌握了钢轨臌曲的过程和道床阻力原始弯曲与钢轨温度力的关系。接着又在环形试验线做了实际轨道的臌曲试验。为了进行正确的无缝线路稳定性计算,须用准确的计算参数,包括温度力、道床阻力、框架刚度、原始弯曲矢度等。而每一项参数都来之不易。如温度力涉及钢轨温度,而钢轨温度的测得,与测点所取部位以及采用何种测温计都密切相关。测量温度差之一度,两根钢轨的温度力就要差之数十千牛。同样,道床阻力参数必须根据道床的种类,脏污程度,行车数量以及维修作业状态等决定。所有参数都需经过长时间的观测,取得大量数据后经过统计分析才能获得。为此,张泽珪和专题组成员一起,从1962年开始,陆续在锦西桥等多处工地进行现场试验。试验内容多达30余项,包括影响钢轨纵向力的各种因素试验(如不同的气候条件;不同的线路结构——小半径曲线、隧道内外、大中小桥、钢桥、混凝土桥;不同的列车运行工况;不同的线路维修状况等等)以及钢轨焊接方法、标准、性能检验试验等。试验量测工作必须在每昼夜最热和最冷的时间进行。测量完后必须当日整理出结果准备次日的工作。试验工地有的距住处二三公里,由于当时的现场条件很差,每日均往返步行,吃的是高粱米和咸菜,住的是工人宿舍的火炕,每人不过0.6米的铺位。每次试验要持续四五十天。

1972年至1974年,现场同志提出发生胀轨跑道是由于应力集中引起的看法。这一看法引起张泽珪的高度注意。在进行必要的理论分析后,在有关路局和学院师生热情支持和帮助下,张泽珪、李仲才、高慧安、刁伯仁等在北京铁路局正定及济南、上海铁路局等多处,多次做了钢轨纵向力的试验,放散了17段无缝线路应力,测到了经过长期使用后的无缝线路应力变化情况。绘制了每50米长轨的纵向应力图,实测查明纵向力峰值的存在及其变化规律,张泽珪后来将研究成果整理成《无缝线路胀轨跑道事故原因的研究——关于纵向温度力分布问题》一文,予以发布(铁道学报,1979年第一卷第三期)。此研究成果在世界各铁路界属于首创,大大深化了无缝线路的理论研究,丰富了无缝线路的实践,国际为之瞩目。

到1974年,随着我国应用推广无缝线路工作的大力推进,有关的研究日益深入。对无缝线路的稳定性,国内又发表了若干个理论计算公式,引起了使用何种计算公式的争论。为方便无缝线路在全国的推广,铁道部科技司委托长沙铁道学院主持研究“统一无缝线路稳定性计算公式”的工作,铁科院作为协作单位参加。经过两院有关专家的艰苦努力,工作取得可喜的成果,编写出《无缝线路稳定性计算的统一公式》 。在此工作中,做出贡献的主要人员有长沙铁道学院李绪必、赵方民;铁科院姚明初、张泽珪。此成果随后通过了部级鉴定,并公布在全路使用。

研究无缝线路配套结构定型

无缝线路的结构型式多种,有定期放散应力式、自动放散应力式和温度应力式;长轨接头装置则有伸缩调节器和普通鱼尾夹板两种型式。张泽珪通过对国外情况的考察以及对国内现场应用情况的调查分析,认为定期放散应力式,每年需放散应力两次,而每公里线路放散应力需封闭线路1小时以上,这对于运输繁忙的我国铁路来说,是不可能接受的;自动放散应力式需要采用强力弹簧装置,我国也难以办到。长轨接头装置若采用伸缩调节器,每根长轨接头处需用4组,制造困难且维修不便。因此,认为我国应采用温度应力式及普通鱼尾夹板的结构型式。这研究成果对我国无缝线路的定型,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半个世纪的运营实践证明,所确定的结构型式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是合理的。

致力于无缝线路的现场应用和发展

曾在铁路局基层工作过14年的张泽珪,深知安全对于铁路行车的重要,在研究过程中就把安全放在首位考虑。在工务段初次铺设无缝线路时,总要亲临现场讲解施工要点、指导施工,以防线路发生事故。为此,撰写了防止胀轨跑道的论文,拍摄了电影教学片。根据数十次放散应力试验资料,编著了关于放散应力的手册,详细介绍放散应力方法,包括所用工具、人员安排、放散程序等。还编著了 《50个为什么》 通俗读本发放至工务段。此外,专门收集国外无缝线路事故案例,译成中文呈送领导,引以为戒。

张泽珪组织专题组成员,及时将铁科院图书馆英、美、俄、德、日、法等国铁路期刊中有关无缝线路的资料译成中文供大家参考,很少有遗漏。因此使我国无缝线路的研究能与国外保持同等水平。

张泽珪和专题组成员们做了大量的推广和宣讲工作,使现场技术人员对无缝线路技术有所掌握,发挥了他们的积极性。此外,为了便于现场准确无误地操作,专题组还和北方交通大学及多个铁路局合作,研究确定了不同维修作业(起拨道、抽换轨枕、清筛道床)的作业温度范围,以防止无缝线路胀轨跑道。

我国无缝线路铺设范围迅速扩大,并显示了它的优越性。至今已铺设了3万余公里线路。每年为国家节省线路维修费上亿元,同时也提高了列车的运行品质。在适应我国铁路运量不断增长、列车提速以及扭亏为盈等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也为发展重载和高速运输创造了条件。无缝线路专题于1964年获国家计委、经委、科委颁给的新产品三等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张泽珪倾心无缝线路研究40年,先后共发表论文数十篇,编著和译著有关无缝线路书籍共4本。尽心尽力从国外引进了许多先进的技术和经验。以年轻时在铁路施工中积累的实践经验为基础,完成了大量试验工作,使无缝线路得以在我国铁路干线上广泛使用。为使新技术推广应用,他在视力十分低下的情况下,不辞劳苦,写出大量培训资料,亲自到工务段现场培训了中国第一代无缝线路技术人员,为中国铁路现代化做出重要贡献。

他一生敬业乐群,执着苦干,淡泊名利。在谈及无缝线路多年来数量巨大的试验,艰苦的探索和当今蓬勃的发展时,他总是十分动情的说:“这是大家合作的成果”,“没有各级领导的关注和支持,没有有关管理局和院校的努力,特别是没有现场同志创造性的辛勤实践,就谈不上我们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成绩”。正是这宽博的胸襟,使年已九秩的老人仍精神矍铄。

简历

1916年11月21日 生于上海市。

1937-1941年 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学习并毕业。

1941-1944年 广西黔桂铁路工程局工作,曾任铺轨队队长。

1944-1946年 美国C.M. St.P & P铁路公司学习及工作。

1946-1952年 浙赣铁路工作,曾任杭州工务分段长。

1952-1956年 上海铁路局工作,曾任设计科站场设计组长。

1956-1987年 铁道科学研究院工作,曾任研究生导师。

1987年 退休,后返聘至1996年。

主要论著

[1] 张泽珪,无缝线路.北京:人民铁道出版社,1963.

[2] 张泽珪.无缝线路增订本.北京:人民铁道出版社,1989.

[3] 张泽珪.无缝线路五十个问答.武汉:武汉铁路局出版社,1983.

[4] 张泽珪,等.大百科全书交通卷铁道工程轨道篇.北京: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

[5] 张泽珪,译.铁路轨道技术与经济/技术部分.北京:人民铁道出版社,1964.

[6] 张泽珪,译.诺丁汉论文集/轨道部分.北京:铁道部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1988.

[7] 张泽珪.修改中国铁路建筑限界的意见.铁道研究通讯,1958(23).

[8] 张泽珪.无缝线路的应用和发展.铁道科学技术,1962(1).

[9] 张泽珪,李仲才,高慧安.无缝线路胀轨跑道事故原因的研究——关于纵向温度力分布问题.铁道学报,1979,1(3).

[10] 张泽珪.关于超长无缝线路的几点建议.铁道工务,1996.3.

[11] 张泽珪.To Prevent CWR Buckling Accidents By Monitoring Track Misalignment.中国铁路(英文版),1996.6.

[12] 张泽珪.回眸:我国无缝线路的研究与推广.铁道知识,2002(5).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7: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