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张郁 |
释义 | 1 报刊编辑本词条收录同名人物二人。①传媒人张郁:男,身高1.75米,中文、新闻学本科毕业(双学历),1995年大学毕业来一直在中央或省市级媒体做报刊采编工作并担任总编助理采编总监、采编部门主任或主编。对报刊新闻、专副刊均有相当丰富的策划及采编经验,编辑、写作风格特别。对企业品牌包装也积累了较强的经验及策划能力;②河南省辉县市检察长张郁。 ◎ 简介张郁,一个有使命的职业传媒人。他的使命:用文字打动他人,用新闻创造价值。迄今他采写过近1700篇消息、通讯、评论(时评),编辑报纸版面近700多个,编辑杂志近80期。2007年参与创办《湖商》杂志。2010年经公开竞聘,担任《湖商》杂志副总编辑至今。 ◎ 发表过作品的报刊其中大多数文章除在所供职的报刊发表外,还被国内其他报刊所转载,在许多报刊辟有专栏,国内有影响的报刊及通讯社(例如:《人民日报》、新华社、中新社、《新民晚报》、《羊城晚报》、《解放日报》、《文汇报》、《法制日报》、《浙江日报》、《钱江晚报》、《都市快报》、《今日早报》、《陕西日报》、《三秦都市报》、《西安晚报》、《瞭望》、《新闻记者》、《中国报业》、《东方》、《世纪中国》、《女友》、《爱人》、《深圳周刊》、《新民周刊》、《焦点》、《记者观察》、《青春潮》、《时代青年》、《海上文坛》、《飞天》、《中国地市报人》……)几乎均发表过他的文章;网站盗用他的稿件更是不计其数。 ◎ 头版头条发表过作品的报刊其中头版头条发表过他新闻作品的报刊有15家:《陕西日报》、《星期天》、《钱江晚报》、《今日早报》、《半岛都市报》、《青岛早报》、《浙江经济报》、《青年时报》、《浙江工人日报》、《经济晚报》、《厂长经理日报》、《中国建材报》、《青春潮》、《科学消费》、《湖商》。 ◎ 同一篇新闻征服三家报纸头版头条1996年张郁供职于一家县级报纸,是他毕业后第一年从事新闻工作。独立完成的《同样搞技改为何一亏一盈》在县报发表后,11月18日被当时很火的《厂长经理日报》头版头条转载,12月26日,《经济晚报》和《中国建材报》同一天在头版头条转载了这篇文章。这篇新闻没机会获得什么好新闻奖项,但,三家媒体不约而同给予的头版头条待遇,则说明了一切。 《西湖给杭州闯大祸》取消了中国“五一”长假。继1996年同一篇新闻被三家报纸头版头条同时刊用后,2000年张郁供职于新华社浙江分社,5月中旬,中国第一个五一长假刚过,他独立完成的反思五一长假弊端的长篇通讯《西湖给杭州闯大祸》在被新华社浙江分社的媒体枪毙后,被当时国内著名的三家周刊——《新民周刊》、《焦点》、《深圳周刊》同时刊用!《新民周刊》采用了原标题,《焦点》杂志的标题是《百万游客挤破杭州》,《深圳周刊》的标题是《西湖和游客谁折腾谁》。 这篇新闻是中国最早(首个五一长假刚刚结束)剖析五一长假弊端的新闻作品。后来被摆上了杭州市委常委会议的案头。 中国五一长假随后被取消,原因何在?看看这篇新闻作品就知道了。 ◎ 主编过的版面类型头版要闻、国内新闻、国际新闻、文体新闻、新闻周刊、生活周刊、女性(时尚)周刊、文学副刊等。 他思想前卫、思维灵活、幽默风趣、新闻敏感性强,所主编的多个版面在读者评报评刊活动中被评为最好的版面。 ◎ 求学期间从小痴迷报刊采编工作。大学时不仅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大学生记者团(任采风记者团团长),还创办了中国第一张用新闻纸印刷的辟有新闻版面的大学生社团报纸《采风报》(任主编)。求学期间就在国内报刊发表了大量文学作品。毕业前夕,校团委、学工部、宣传部曾两次举办他个人在国内报刊已发表的作品展。 ◎ 荣誉参加工作以后,对他而言,工作是特长也是爱好,所以,能一直保持十足的工作干劲,作品数次获奖(最高奖项为“山东新闻奖”),数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最高奖为2001年被评为新华社浙江分社先进工作者)。 16年来,他手头积累了丰富的传媒资源:与全国各地多家媒体及各路写作高手建立了联系。 2 河南省辉县市检察长◎ 简介熟悉张郁的人,都说他是个事业型的人,因为他把满腔赤诚献给了检察事业,把全部热情融注进了太行山下的这片热土;而了解张郁的人,说他更是一个感情型的人,因为他把亲情与友情看做是一笔财富。张郁则把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归纳为四种精神:建功立业的奋斗精神、执著追求的开拓精神、铁面无私的执法精神、争创一流的进取精神。正是有了这样的人生准则,他才能够在风风雨雨中如此清醒,如此稳重。2001年,张郁被河南省检察院党组命名为“全省优秀基层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 ◎ 在“人”与“法”之间有人劝他,你刚上任,何必捅那个马蜂窝?张郁的态度很坚决,我不捅谁捅?谁叫我来当这个家的?谁给了我行使法律监督的权力?不是人民吗?今天人民不满意了,我们能坐得住吗!他果断地调兵遣将,成立办案组,夜深了,仍然在研究案情,天亮了,其他人赶到办公室的时候,他却趴在桌子上睡得正香…… 大自然像一个妙绝的美容师,把河南省辉县市这个方圆千里的古城,装扮得美丽无穷。它旁侧太行山,碧峰万座,叠嶂千层;近依黄河,气势磅礴,波涛翻滚;市中心的避暑胜地百泉湖清波潋滟,浮天沉云;而当你踏上碑廊而目穷四极时,心胸又顿然开阔。 隔着玻璃窗子,城市依然不息地喧闹,我看着窗外,仿佛一切都是身边的流水,然而,又不能超然物外,却是一种淡淡的忧郁。突然间,我想起了他的名字,张郁——他就是这座小城检察院的检察长。 张郁今年45岁,1995年起任辉县市检察长。在到辉县市工作之前,张郁已经是一名在检察战线上战斗多年的“老兵”。到辉县市检察院,面对的现状却让人叹息:办公条件简陋、经费紧张、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张郁暗中给自己定下了目标,要在短时间内改变这种现状,使检察院的工作很快步入正轨。于是,他住进了办公室,一心扑在工作上,一晚又一晚,查阅着检察院历年的资料,从对过去的了解中寻求工作的对策和思路。 ◎ 从治理人心涣散开始首先,他决定从治理人心涣散开始。因为只有上下一条心,工作的开展才能得到充足的保证。而做好这件事情却得益于一个十分偶然的机会。 有一天去食堂吃饭的时候,张郁注意到院里有位老干警,每到吃饭的时候,总是等别人吃过饭后才去食堂。于是,张郁就专程在食堂等他,当他踏进食堂时,张郁主动和他打招呼,与他坐在一起吃饭。在谈话中终于得知,这个干警工作很出色,就是因为曾经出过一点小问题,加上长相丑陋,就受到同志们的歧视,当他看到新换了检察长以后,做事更加小心谨慎,怕新来的检察长“揪”自己的辫子。担忧和尴尬让他进退两难,除了上班努力工作外,就是避开其他人,只有这样他才感到心里踏实一点。张郁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心里非常难受,还有些愤怒:同一个单位工作的同志,怎么能在工作中有这种情况出现呢? 张郁在为此专门召开的全院大会上,对着全院的干警说:“手心手背都是肉,我作为一家之主,你们不团结是我的错,也是在为难我。每个人都有犯错误的时候,你们现在这样对待同志,让我这个当家长的怎么处置?就是再沉的石头,我们也要齐心协力把它扶起来啊。”他说到做到,在工作中,张郁顶着许多流言,在生活上给这个老干警照顾,工作上给他支持,并且帮他将儿子安排到公安局上班。这虽是他做的第一件小事,可却让人们开始信服他了。 ◎ 开弓没有回头箭张郁办事总是“开弓没有回头箭”,在各种大案要案的办理中,他雷厉风行。1995年5月,刚上任不久的他,就收到一封反映辉县市某乡党委书记、人大主席等利用职务之便,在筹建办公楼时,集体索贿、受贿的举报信,他马上就召开办公会议,和党组成员一起商量对策。 有人劝他,你刚上任,何必捅那个马蜂窝?张郁的态度很坚决,我不捅谁捅?谁叫我来当这个家的?谁给了我行使法律监督的权力?不是人民吗?今天人民不满意了,我们能坐得住吗!他果断地调兵遣将,成立办案组,夜深了,仍然在研究案情,天亮了,其他人赶到办公室的时候,他却趴在桌子上睡得正香。经过半个多月的侦查、取证、布控、突审,当他们把铁的证据放到犯罪嫌疑人的面前时,那几位曾经在党的工作岗位上作出过贡献,却被糖衣炮弹击中的人低下了头颅。最终,将8名犯罪分子绳之以法。 我们问他:“那段时间有压力吗?” 张郁反问我们:“你们说呢?”没有等我们回答他又说:“岂止是压力,简直就是被电话、条子包围。”他向我们详细介绍了这个案件的复杂性。罪犯职务不高,可毕竟是一个地方最大的父母官,何况在农村,大家都沾亲带故,一有案件,求情的电话和说情的人往来不绝。 首战告捷,该案的查处有效地震慑了犯罪分子,教育了干部,鼓舞了群众。一时之间,群众奔走相告,自发地给检察院送来了感谢信。但张郁仍是老样子,对工作兢兢业业,不急不躁;对自己严格要求,不容自己出一点小小的差错。 办理案件有时效性,而各种案件互不相同。张郁深谙此中要害。1997年,辉县市大官庄村民孙文杰私藏的500多公斤炸药不慎引燃,瞬间,将附近的民房夷为平地,死伤十几人。案发后,张郁接到电话立即奔赴现场,参与公安机关的现场清理工作,经过勘察、侦查,4个小时之内就作出了批捕的决定,很快将罪犯绳之以法。 张郁办案中的这种作风不仅为办案赢得了时间,而且也体现了他正气凛然的精神。在执法工作中,他不但是一个急先锋,而且也是一个正直的人,在执法中刹住别人的求情风,甚至连自己的老丈人也不例外。 张郁的老丈人是他上大学时的教授,是他的恩师。有一天,张郁接到老丈人的电话,让他晚上到家里来,张郁下班后直奔老丈人家。可他刚踏进门,老丈人就说:“张郁啊,今天我的一个学生来找我,是关于你们查办的一个局长的案子,听说那个案子与那个局长的关系不是很大……”话还没有说完,张郁的脸色已经变了,他心想,这群人渣,干了亏心事还四处拉关系,但他还是用平静的口气说:“爸,不论那些人对你说什么,但我是一个执法者,你总不希望自己的女婿当一个被人指着脊梁骂的检察长吧。”老人的嘴角动了动,什么话也说不出来,那天晚上就不欢而散了。而张郁回到办公室,趁着犯罪嫌疑人正在四处活动时放松了警惕,连夜办理了此案,很快又为辉县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而辉县市检察院的一班人却做到了“不湿鞋”。谈到经验,张郁介绍说:“传统的儒文化教给了我们礼义廉耻、忠孝仁义,这一切全靠重感情讲义气,作为执法者,我们却要杜绝酒桌上会友,酒桌上说事。”针对这种情况,他谢绝一切应酬,把心思全放到工作上。在查办林业局局长一案时,有人请他喝酒,他拒绝了;查办法院副院长时,有人请他赴宴,他谢绝了;老同学准备替人说情的一桌饭他也回绝了,不知道他在检察长的位置上回绝了多少次别人的宴请,他最终得了一个“坏”名声:“官不大摆谱,酒桌上请不到张郁。”他说自己也听到过这样的说法,说着他笑了笑。 张郁的办公室很小,却窗明几净,最惹人注目的是一个很大的旧木书柜,里面除了法律方面的书外,还有不少文学书籍,于是我们的话题就不由得扯到了文学上。张郁爱好文学,在大学时学的是文科,毕业后在师专教过书。写过诗,也写过散文、报告文学和新闻。在80年代中期,他还有作品发表在《人民日报》、《诗刊》等报刊,这是一个具有诗人气质的检察长。在工作中,用抽象思维来指导具体可行的执法工作,这让我们总觉得是个悖论。诗人总与“浪漫”有关,而执法,却是那么的冰冷和森严,具体法律工作的监督和执行,也是靠严密的逻辑思维和理性思考,怎么能有如诗的大写意和感情的铺张呢?然而,他却做到了,并且做得很好。 ◎ 行动来兑现承诺从张郁的房间出来,刺目的阳光唤醒我们的记忆。不知不觉,我们在张郁的办公室呆了很久,在这段时间里,了解了许多关于张郁的故事。在辉县市检察院工作的日子,张郁把大量的心血放到了检察队伍的建设上,为了有一支过硬的执法队伍,他亲自拟订了《开展队伍整顿方案》、《廉政建设制度》、《工作协调制度》等14项规定,只有有章可循,奖惩分明,才能使大家众志成城,凝成一条心。张郁作出了这些规定,他也是如此认真地执行,在这6年多来,他没有因为自己手中的权力为自己谋过什么私利,而大家也都精诚地团结在他的周围,使全院建设步入正轨。全院11个科室,7个科室连续6年名列新乡市检察机关年终考评第一,5个科室荣立集体三等功,而辉县市检察院也先后荣获河南省检察系统“反贪污贿赂先进集体”、“文明示范窗口”、“五好检察院”等称号,连平时并不惹人注目的控申举报中心接待室,也曾经两度被最高人民检察院授予“全国文明接待室”荣誉称号。 这就是张郁所带领的班子。我们在采访中,听到关于张郁最多的话题是“我来想办法”,这是人们对张郁的一种共识,也是张郁把自己的承诺用事实来证明,以行动来兑现. 在新乡市张郁的家里,我见到了他的爱人裴平平和他的双胞胎孩子:姐姐张玮和弟弟张碧华。当谈起张郁时,他不善言辞的女儿说:“爸爸对我们要求很严格,他从来不准我们乱收别人的东西。”说完就静静地坐在房间里。而他的儿子就比较活跃,他说了自己转学到辉县市的一个又一个故事,而他母亲则静静地听着。 “我转学到辉县市时,住在集体宿舍,有一个亲戚常照顾我,而我爸爸却很少来看我,以至于让同学们把那个亲戚当成了我的父亲。刚开始我还生他的气,可是后来当我听到辉县市老百姓称赞他是个清官时,我心里特别高兴。有一次下雨,我不小心感冒了发高烧,半夜里我躺在床上想我爸可能不知道不会来看我,就在我正哭的时候,我爸从外地侦查回来后接到学校的电话就来看我了,当时我躺在床上感动得直哭,可我又不想让我爸知道。” 裴平平自小生活在书香门第,父母是大学教授,正是这种良好的家庭教育,使她待人接物大方得体,可是,为了照顾孩子,她吃了不少苦。孩子早产,生下时儿子只有3斤4两,女儿只有3斤9两。儿子刚三天就住进了医院,呼吸微弱,没有体温,只好放到温箱里面增加体温,整整三天,夫妻俩都没有合眼,孩子渡过难关后,夫妻俩才松了口气。可是,儿子因为体质太差,长到一岁时还伸不开胳膊,而张郁却一直忙着工作的事情,对两个孩子很少照看。孩子7岁时,张郁在邯郸学习,裴平平正在单位忙着上班,孩子参加学校的冬季运动会,她忙得不能去,当她下班赶到半路去接孩子时,见两个孩子跑步时脱掉了的毛裤自己不会穿,胡乱地套在身上,冻得瑟瑟发抖,远远地看见妈妈,孩子们哭着赶了上来,裴平平也心疼地一把抱住孩子,三个人在路上哭成一团。 现在孩子长到17岁,可是张郁却很少生活在孩子身边,就在张碧华转学到辉县的时候,张郁也很少尽做父亲的责任,他让儿子住到学校,连自己办公室的钥匙也不留给他,只因自己干的是执行法律的工作,责任心不容他忽视对儿子的一切要求。 裴平平和张郁曾经为工作的事吵过一次,而最终张郁一急之下说了一句:“你说说看,是家重要还是那辉县的70万人民重要。”裴平平一听也急了:“是辉县人民重要,你有本事就去辉县不要回来了。”夫妻俩从未为别的事吵过架,结果因为张郁的工作,俩人红了脸。 这就是张郁,一个行走在“人”与“法”之间,把人民的法制事业牵挂于心的张郁,我们的采访虽然结束,可是他的剪影仍留在我们的脑海: 2000年夏天,张郁带领干警参加修筑北干渠工程,张郁看到山里经济条件仍十分落后时,给大家定下一条纪律:自立炉灶,不给群众添麻烦,吃水要掏水钱,电话费自费。临走时,张郁与党组成员一起为当地群众捐款2.5万元和水泥60吨,帮助他们修建水池; 张村乡村霸马友喜,仗着开矿有钱就偷税漏税,私藏枪支,当地八户人联名告状三年未果,就愤然写了一篇《谁来替俺伸冤》的文章发表在了《公民与法》杂志上,张郁看到后拍案而起:“我就不信这个邪!”召来告状群众,会同执法部门协同作战20多天,终于将这个犯罪团伙一网打尽。八户村民敲锣打鼓,送来了“现代青天,为民伸冤”的镜匾; …… 赤子心,百姓情。张郁把自己的一腔爱心全部献给了检察事业,在“人”和“法”的中间稳步前进,我们期待着他更加辉煌的成绩。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