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张秀兰 |
释义 | 1 北京中医肿瘤专家张秀兰,女,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医学部(硕士、博士),北京国龙中医药特邀肿瘤专家。1982年 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医疗系,同年到北大第一医院从事内科临床工作,熟悉并掌握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以及危、重症的抢救。 1986年 晋升为主治医师 1989年 考入北京医科大学临床肿瘤学院,攻读硕士学位 1992年 获北京大学医学硕士学位 1994年 调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从事肿瘤内科及放射病治疗工作 1995年 晋升为主任医师 1997年 获北京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硕士在读期间参与国家“八五”攻关课题及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的科研工作。 在肿瘤内科的临床工作和基础研究中,已熟练掌握了常见肿瘤的内科治疗,以及肿瘤危、重、急症的抢救。主攻方向肺癌、消化道肿瘤、乳腺癌及其他实体瘤内科治疗。注重探索减少患者化疗所致不良反应的方法,以增加患者的抗肿瘤自信心和减少患者对化疗的恐惧。 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临床和科研工作,在认真学习和领会导师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见恶性肿瘤临床经验的基础上, 善于汲取现代医学最新研究进展,在中西医结合诊治消化系统恶性肿瘤, 肺癌, 乳腺癌等方面,对中晚期肿瘤的胸水、腹水有独特的研究及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对于减轻放化疗后的毒副作用和术后防治肿瘤的复发和转移,有很高医术造诣。在临床上取得了非常满意的疗效。 ◎ 分子靶向免疫治疗张秀兰专家们在研究中还发现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之间一个奇妙的联系———如果说DNA对蛋白质来说是一张图纸,那么RNA就是能够下达指令的建筑商。RNA把DNA上的基因复制成单链的信使RNA,再由它向细胞传递信息继而产生蛋白质。 核糖核酸干扰(RNAi)机制,原始生物就利用这个系统来甄别和摧毁病毒双链RNA和病毒信使RNA。张秀兰还发现,将一小段双链RNA引入细胞即能触发这一埋藏在人体内的古老机制,使RNAi再次发挥停止生产特定蛋白质的功效。 从这一角度看,可以说RNAi具有治愈包括癌症在内的许多疾病的能力,这些疾病的特点一般都是由病变细胞产生过量的常见蛋白质所致。从理论上说,操控RNAi来杀死蛋白质并不难。比方说,ALN-VSP内就含有合成的双链RNA,它与肝脏肿瘤用于编码两种蛋白质的信使RNA相匹配,那两种蛋白质分别是促进肿瘤血管生长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加速肿瘤细胞快速分裂的纺锤体驱动蛋白(KSP)。 2 越调表演艺术家◎ 基本资料张秀兰(1936.6—2004.6)著名越调表演艺术家,现代越调戏曲奠基人之一。祖籍长垣,幼年因家境贫寒,被卖于梨园戏班,由张氏班主和著名越调演员杨桂芝(艺名“二宝贝”)夫妻收为义女,后拜其大姑—— 一代越调宗师张秀卿(艺名“大宝贝”)为师,专攻武生行当,六岁挂牌登台,号称“六岁红”,为越调张派正宗传人,四八年解放后,被收编为淮阳专区民友剧团(省越调剧团前身)。申凤梅大师六十年代调入该团后,二人同台配戏数十载,六三年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曾予拍片介绍。六四年应邀进京赴中南海演出,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和称赞。她塑造了周瑜、赵云、李天宝等文武生形象,京剧名家袁世海先生特为之在《北京晚报》撰文推介。十年浩劫中下放烟厂工作。八○年回团参与电影《收姜维》拍摄,饰演老赵云。退休后呕心沥血整理、挖掘越调传统剧目,培育越调新秀。她为人处世刚正不阿,忠厚善良,对内倍施慈母之爱,对外广增友善恩泽,德艺双馨,有口皆碑。她高尚的品德、精湛的演艺永垂不朽!(选自河南省越调剧团悼文,二○○四年六月四日—) ◎ 作品京剧艺术大师袁世海1963年在《光明日报》〈漫话越调收姜维〉一文中记载道:“河南越调在三十年前,才有女演员登台演戏,最早成名的是张秀卿和杨桂芝(已故)。她们是姑嫂关系,艺名大宝贝、二宝贝。拿手好戏有《收姜维》、《哭四门》、《抱琵琶》等”。这“二宝贝”就是张秀兰的养母,于是,张秀兰也就成了一代越调宗师张秀卿的门内弟子。 原来,灾荒之年,张秀兰六岁随其父母逃荒途中,被卖到戏班,由张氏班主和著名越调演员杨桂芝(艺名“二宝贝”)夫妻收为义女,并随了大姑张秀卿的姓氏排序,起名秀兰。跟随戏班,辗转河南.在旧社会,她受尽了颠沛流离之苦,饱尝了人间冷暖之虞。她专攻武生行当,从小就认定“戏比天大,戏比命大”的信念,刻苦学戏,为越调张派正宗传人。练功中,一条腿被伤,但是谁能想象,她硬是拖着那条残腿,走出自己的艺术人生…….她六岁挂牌登台,号称“六岁红”,跟着当时的越调泰斗、号称“盖河南”的张秀卿一道,成了戏班的顶梁柱。四八年解放后,该戏班被收编为淮阳专区民友剧团(省越调剧团前身),申凤梅大师六十年代调入该团后,张秀兰与其同台配戏数十载,亲如姊妹。六三年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拍的专题片中,始终与申凤梅在一起的就是张秀兰。六三年前后, 应邀随团六次进京赴中南海演出,她塑造的周瑜、赵云、李天保等一系列文武小生形象在京城引起很大反响,京剧名家袁世海先生特为她在《北京晚报》撰文推介,称之为“不可多得的戏剧界女武生”。 ◎ 与周总理的记忆1964年4月9日,敬爱的周恩来总理饶有兴趣地观看了《过街楼》和《收姜维》。张秀兰当时在两个戏中分别饰演文生张才和武生老赵云,她精湛的技艺,给周总理留下很深的印象,当帷幕刚刚落下,周恩来、董必武、彭真、李先念、谭震林、杨尚昆等中央领导走上舞台与演员一一握手,周总理专门走到张秀兰身边,亲切问道:“你有多少艺龄了”?她一激动脱口而出:“二、三十年了”。其实当时她才二十多岁。总理惊讶地说:“你今年多大年龄?” 申凤梅在傍边替她答道:她演戏有十多年啦。周总理满意的点点头,接着赞扬道:“ 好啊!同志们,希望大家多排好戏,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广大的工农兵服务。祝大家演出成功! ” 总理在和大家合影时专门把母亲拉在身边合影留念。欲走时,再次和张秀兰及其他演职员握手道别,面对中央领导的关怀,她激动得热泪盈眶。2002年京剧艺术大师袁世海逝世前到河南电视台“梨园春”栏目最后做客时,还向参加演出的越调剧团的演员们频频询问张秀兰的情况。 ◎ 为人处世而后,十年浩劫中她下放烟厂工作。1980年初,在珠江电影制片厂为越调剧团拍摄电影《收姜维》的前夕,申凤梅专程把她请回来参加拍摄,继续与其配戏,饰演老赵云。由于多年的操劳,使她患上了多种疾病,回团不久就退休了,但她仍把越调戏剧作为自己的生命依托,呕心沥血整理、挖掘越调传统剧目,培育越调新秀。她常说:“戏就是命,戏为人而立,人为戏而活。”她把自己的演出经验和技巧毫无保留的贡献给剧团和后人。她从艺一生,肚子里尽是戏,为抢救越调艺术遗产,她主动为艺术部门提供帮助,买录音带把原来的老唱段和失传的传统戏曲录制下来,让我们作资料保存. 谁向她询问,她就主动提供.著名越调戏剧编导闵彬就根据她提供的唱词对李天保娶亲、白奶奶醉酒等戏剧进行了加工修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近年来,在她的辅导下,孙女莹莹凭着越调戏曲先后获得了河南电视台“梨园春总擂主奖”、“中国戏曲小梅花奖”和首届中华姓氏文化节“最佳才艺奖”等。为越调艺术争得了荣誉。 张秀兰为人处世刚正不阿,忠厚善良,对内倍施慈母之爱,对外广增友善恩泽,扶危济困当仁不让。在家与子女、儿媳没有红过一次脸,她退休后义务向市民传授太极剑法、拳术,不收受任何好处。别人有难总是倾心相助,多次主动接济困难老艺人,遇到损害群众利益的不平事,总爱挺身而出,抱打不平。众人称颂,有口皆碑。省越调剧团副团长董建功谈到张秀兰时曾感慨的说:“张老师一辈子认认真真演戏,正正派派做人,忠厚耿直,无私无畏,不俗不媚,峥峥傲骨,在文艺界真是难能可贵!”她病重住院期间,全团老少,纷纷前往探视,曾得其恩泽、教诲的忠男、义女们主动寻医买药,伺奉床前. 逝世后举团悲痛,隆重吊唁;、亲朋好友争向护灵守孝,情溢于表;有感于张秀兰的威望,区民政局福寿园的职工们主动把园内最显著的位置——临山傍水的第一排第一号墓地,留给了张秀兰,并免费为她刻铸了碑文。河南省越调剧团当年在悼文中,给了她很高的评价,称之为德艺双馨的杰出越调表演艺术家、为越调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越调表演艺术家张秀兰与世长辞! 时过一年,又值六月天.追忆往昔倍感惜怜.特写小诗遥祭英灵,以表思念! 越 调 艺 苑 兰 花 秀, 杜 鹃 啼 血 六 月 天. 艺 德 人 品 垂 青 史, 煌 煌 艺 星 曜 百 年! 3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个人简历 出生日期 1963年8月13日? 教育经历 1990-1999 博士,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社会福利学院 (School of Social Welfar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1985-1988 硕士,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区域地理专业研究生 1981-1985 学士,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 工作经历 2005- 今 985公共安全系统分析与政策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主任 2004- 今 所长,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所 1999.12-2004.01 所长,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所 1999.05-2002.04 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校区老年与健康研究所研究员,并兼任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健康政策研究所计量经济研究员 1995.05-1999.04 Statistical Estimation, President 1994.10-1998.04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San Francisco, Statisfication 1988.7-1989.10 中国民政部《中国社会报》编辑及理论部负责人 1988 《青年地理学家》副总编辑 研究方向】 社会保障 社会政策 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 【社会兼职】 2010年 北京师范大学壹基金公益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2008年 北京市政协委员(界别:社会保障,编号:575) 2007年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委会委员 2007年 《中国人口科学》杂志社第一届全国理事会理事 2007年 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民政部) 2007年 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分会副主席、公共管理硕士评审组副组长 2007年 民政部社会工作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 2007年 中基会民间组织评估委员会专家 2007年 中国社会学学会常务理事 2007年 中国社会学会社会政策研究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2007年 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评审专家 2007年 北京师范大学第六届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 2006年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金会理事 2006年 北京党外高级知识分子联谊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 2006年 《北京民政》顾问 2006年 中国社会保障论坛专家 2006年 民政部专家咨询委员组组长 2006年 中国老龄科研中心专家委员会 2005年 国家级卫生应急专家 2005年 民政部专家咨询委员 2004年 北京市海淀区政协委员 2003年 《社会福利国际杂志》评委 2002-2004 《公共管理评论》评委 2002-今 中国社工协会常务理事 【主要论著】 1. 张秀兰、徐月宾、梅志里,编著《中国发展型社会政策论纲》,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年7月。 2. 杨团、张秀兰主编,《当代社会政策研究II》(第二届社会政策国际论坛文集),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年1月。 3. 屈智勇、张秀兰,“中西部大学生抑郁现状、人群特征及干预效果”,《清华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pp.120-134,全文转载于《新华文摘》2008年9期转载。 4. 方黎明、张秀兰,“中国农村扶贫的政策效应分析——基于能力贫困理论的考察”,《财经研究》2007年12月第12期,pp.47-57。 5. 屈智勇、张秀兰、王东明,“中西部十省高校贫困生生活与受资助现状调查”,《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10月第10期,pp.88-96。 6. 徐月宾、张秀兰,“全景视角中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国卫生》2007年第10期,pp.91-92。 7. 张秀兰、徐月宾、张玉荣,“社会政策创新与中国的策略选择”,《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8月第4期,pp.42-47。 8. 张秀兰、徐月宾、王韦华,“中国农村贫困状况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5月第8卷第3期,pp.58-72。 9. 徐月宾、刘凤芹、张秀兰,“中国农村反贫困政策的反思——从社会救助向社会保护转变”,《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5月第3期,pp.40-53。《新华文摘》2007年第15期转载,pp.24-29。 10. 徐月宾、张秀兰,“供暖体制改革与社会政策的制度性缺陷”,《清华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pp.104-120;《新华文摘》2006年第18期转载。 11. 张秀兰、徐月宾,“我国社会福利社会化的目标及途径探索”,《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pp.42-48;《新华文摘》2006年第12期转载。 12. 张秀兰、徐月宾,“发展型社会政策及其对我们的启示”,《中国社会政策研究》(北京师范大学)2006年第1期。 13. 张秀兰、徐月宾,“论民政工作在社会建设和管理中的作用”,《北京民政》2006年1月第1期,pp.40-44。 14. 徐月宾、张秀兰,“中国政府在社会福利中的角色重建”,《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pp.80-92。 15. 张秀兰,“充分发挥政协的优势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海淀政协》2005年第2期,pp.19-21。 16. 张秀兰、徐月宾,“和谐社会与政府责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5年第1期pp.18-22。 17. 7. 徐月宾、张秀兰、Gerry Bloom,“中国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的监控和评估框架”,《中国卫生经济》2004,第24卷增刊,pp.18-20。 18. 顾昕、降薇、张秀兰,“社会安全网的再编织:农村五保户供养工作的困境与转型”,《公共管理评论(第二卷)》,清华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pp.73-86。 19. 张秀兰,“发展型社会政策:实现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操作化模式”,《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pp.19-25;《新华文摘》半月刊2005年第2期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4年第6期pp.9-12转载。 20. 张秀兰,“老龄化与财政政策调整”,《瞭望新闻周刊》,2004年5月31日第22期,pp.61。 21. 张秀兰、徐月宾,“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化的框架分析”,《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pp.211-216;《社会学》月刊2004年第9期,pp.9-14转载。 22. 张秀兰、徐月宾,“建构中国的发展型家庭政策”,《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pp.84-96;《社会学》月刊2004年第1期,pp.21-32转载。 23. Xiulan Zhang and Yuebin Xu (Forthcoming) “The Economic Well-being of Families with Dependent Children in Urban China”, Book Chapter in Sarah Cook (ed). Social Protection in Asia. 24. Pamela Arnsberger, Xiulan Zhang, Patrick Fox (Forthcoming) “A Comparison of Informal Care Practice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California”, under the editorial review of the International Family Studies. 25. Xu Yuebin, Liu Fengqin, Zhang Xiulan, “Rural Poverty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Rural Social Security System in China”,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Winter 2007, pp.51-61. 26. Pamela Arnsberger, Brenda Nussey, Patrick Fox and Xiulan Zhang, “Timely Follow-up among Multicultural women with Abnormal Mammograms”, 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 Behavior, 2006; 30(1), pp.51-61. 27. Xuyuebin and Zhang xiulan, “Reform of Health Care System Seen in the Light of Institution-Building”,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Autumn 2006, pp.134-145. 28. Xiulan Zhang, “Introduction: Restructuring China’s Social Policy System: An Examination of the Impact of the Scientific Approach to development on Social Policy Form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Winter 2004, 25(4), pp.99-101. 29. Xiulan Zhang, “Development Social Policy: An Operational Model For Implementing the Scientific Approach to Development”,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Winter2004, 25(4), pp.129-137. 30. Mark Duda, Xiulan Zhang, and Mingzhu Dong (2005) “China’s Homeownership-Oriented Housing Policy: An Examination of Two Programs Using Survey Data from Beijing”, Joint Center for Housing Studies Harvard University, Working Paper Series W05-7, Also under the editorial review of the Housing Studies. 31. Pamela Arnsberger, Priscilla Ryder, Xiulan Zhang (2005). “Predictors of diagnostic delay among multi-ethnic low-income women in breast cancer screening programs” Ethnicity and Disease. 32. Patrick Fox, Pamela Arnsberger, Desiree Owens, Nussey B, Xiulan Zhang, et. al "Patient and Clinical Site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Rescreening Behavior Among Older Multi-ethnic, Low Income Women" The Gerontologist, 2004, 44(1), pp.76-84 【获得荣誉】 2008 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 2007 论文“全景视角中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获得《中国卫生》2007年有奖征文优秀论文一等奖 2007 国务院2006年政府特殊津贴 2006 论文“中国政府在社会福利中的角色重建”,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获得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2005 教育部2004年度“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1999 博士论文“Cigarette Smoking and Nursing Home Utilization”入选美国司法部烟草诉讼专用方案 1999 学术论文“State estimates of Medicare expenditures attributable to cigarette smoking, 1993”研究结果被美国白宫和司法部采用 1998 学术论文“State estimates of Medicaid expenditures attributable to cigarette smoking, fiscal year 1993”在美国ABC电视网络,洛杉矶时报(LA Times), San Francisco Examiner及Berkeleyan上有专题报道 1998 学术论文“State estimates of total medical expenditures attributable to cigarette smoking, fiscal year 1993”在美国CNN电视网络及National Public Radio 上有专题报道 1991-1992 Ira Abraham, Sr. and Georgina Abraham Scholarship 1990-1991 Joan H. Wheeler and Elliott H. Wheeler Fellowship 1990 “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系统”获美国Ma Xingfang基金会优秀论文奖 1988 “区域生产力布局中非平衡思想思辨”获北京师范大学首届研究生学术节论文评比佳作奖? 4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副州长◎ 基本资料张秀兰,女,苗族,大学文化,麻栗坡县人,1966年10月生,1984年7月参加工作,1992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 主要简历1981年9月至1984年7月在文山州民族师范学校读书; 1984年7月至1984年11月在富宁县教育局工作; 1984年11月至1988年9月在富宁县民族中学工作,任校团委书记; 1988年10月至1996年5月在文山州教委工作,其间,1990年9月至1992年7月在文山州委党校大专班脱产读书; 1996年6月至1998年6月任共青团文山州委少工委办公室副主任,其间,1996年9月至1999年7月在云师大政教专业函授本科班读书; 1998年7月至2001年6月在文山州教委工作,先后任办公室副主任、政治处主任,其间,2000年4月至2002年4月在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管理研究生课程班读书; 2001年6月至2002年12月任文山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2002年12月任西畴县人民政府副县长、代理县长; 2003年1月至2005年10月任西畴县委副书记、县长,其间,2002年3月至2004年9月在美国西南国际大学与上海浦东经理人才进修学院、昆明理工大学联合举办的在职研究生班读书,主修工商管理专业,2003年9月至12月在广东省东莞市劳动局挂职锻炼,任局长助理; 2005年10月至2006年3月任西畴县委书记。 2006年3月28日当选为文山第十二届州人民政府副州长。 ◎ 工作分工分管州教育局(含州中等职业学校迁建管委会)、州文化局(含州新闻出版局)、州卫生局、州广播电视局、州体育局、州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州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州红十字会、州老年人体育运动协会。 联系州总工会、团州委、州妇联、州文联、州社科联、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州新华书店。 5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主任技师◎ 基本资料张秀兰,女,1942年4月生,汉族,山东省济宁市人。民革成员。1968年在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学习,毕业后分配到青海省互助任教,1980年调河北省医学科学院,1984年调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肿瘤研究所,流行病学研究室。曾任肿瘤所微量元素室副主任。主任技师、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抗癌协会理事、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因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食管癌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北省可持续发展研究会人口与健康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北省抗癌协会秘书长。河北省政协第八届、第九届委员。 ◎ 成就从事肿瘤病因实验研究,至今参加完成中日、中英合作课题三项,主持完成省卫生厅、省科委课题6项,作为分课题负责人,先后负责承担国家“八五”、“九五”攻关课题《恶性肿瘤综合防治研究》、《食管癌高发现场的综合防治研究》分课题的研究工作。发表论文60余篇。先后获省科委、省卫生厅科技进步奖五项;国家“八五”攻关课题获九五年《全国十大科技成果奖》,本人负责的《磁县食管癌高发区饮用水污染状况及预防对策研究》是该成果一级预防的重要组成部分,参加《人体硒缺乏与过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预测》研究并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二等奖。 ◎ 荣誉连续十年被省科协评为学会先进工作者、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先进工作者、十佳民主党派成员、优秀民主党派成员。 6 山东昌乐潍焦集团员工张秀兰,女,1963年4月生,山东肥城人,生于昌乐,大专学历,无党派人士,档案馆员。现服务于山东潍焦集团有限公司。性聪敏练达。 7 青岛滨海学院教师张秀兰:教授,会计师。现任青岛滨海学院综合学院经济管理系教师。曾发表论文数篇;其中《高职高专会计实训(实践)课教学程序及教学方法设计》、《谈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对会计基础教材改革的影响》等论文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全国高等继续教育学会举办的论文评选中获奖。编著教材3部。现承担校级科研立项课题一项。主讲《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课程。研究方向为会计实践教学。 8 中山眼科医院医生张秀兰, 女, 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青光眼科副主任,曾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从事博士后、助理研究员、高级研究员工作。在中山眼科中心从事眼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20年。对眼科各种常见疾病有较丰富的诊治经验。现为青光眼科专科医师,对各种常见的和一些难治性青光眼有较丰富的临床诊治水平,有较好的眼科手术技巧,能熟练进行青光眼各种常规手术和白内障青光眼联合手术。 致力于青光眼临床与基础研究,在青光眼发病机理、视神经损伤与保护等领域做了深入研究。以第一主持人承担了15项科研课题,其中包括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教育部、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国际合作项目、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等。多次被邀请在国际性眼科会议上作专题发言。至今已在国内外眼科权威杂志发表论著5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著10篇, SCI 收录论文摘要19篇)。获广东省卫生厅科研成果、中山医科大学医疗成果、全国青光眼学术会议优秀论文奖等。参与撰写《临床青光眼图谱》、《眼科学的基础和原理》。现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项目评审专家。多个杂志审稿人。具有较高的英文水平和流利的英语表达能力。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9名。在临床、教学、科研中发挥骨干作用。 出诊时间:星期一、三上午 特种门诊: 星期五上午 预约咨询可以到中华名医汇网。 9 西安国医血液病防治中心血液病专家张秀兰,中华血液病网远程医疗专家组成员。 毕业于陕西中医学院,从事内科临床工作二十余年,于80年从事血液病临床研究工作。 她在总结前人治疗血液病的基础上,打破了传统医学对血液病的认识。首次提出:肺为造血之祖,肾为造血之根,脾为造血之源,髓为造血之壤。在国内率先提出以“无病生存率”或“带病生存率”作为血液病疗效评定标准;以“无病生存”或“带病生存”作为血液病综合治疗的主要目标。 二十余年来,曾多次进行学术交流,参与并主持课题30余项,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数篇,其中《难治性白血病的研究与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中医治疗》、《血液病治疗的难点与对策》、《中医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浅谈儿童白血病的治疗》、《“七仙草”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活性植物清髓疗法”机理浅析》等多篇论文获得国家、省市级科技进步奖。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