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张维秋
释义

张维秋1941年生于河北蠡县,大学毕业1965—1967年 在埃及进修、工作1981—1986年 中国驻伊拉克使馆官员1986—1989年 中国驻巴林使馆官员1991—1993年 中国驻突尼斯使馆参赞1996—1998年 中国驻苏丹大使1998—2003年 中国驻伊拉克大使采访中国驻伊拉克大使张维秋真不是件容易的事,一是大使一向不愿接受采访;二是公务缠身;三是在伊拉克当大使太敏感,许多问题只能“无可奉告”,所以此事一拖再拖。幸运的是,张大使还是挤出时间在一个休息日接受了采访。

苦孩子出身的大使

经常能看到外交官们西装革履,出入觥筹交错的场合,大使更是无限风光,但有谁知道,当大使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尊贵显耀的背后隐藏着无数艰辛。张大使就是一步一个脚印从艰苦中走过来的。

张大使是河北人,出生在蠡县一个农民家庭。因为家里穷,兄弟姐妹多,全家省吃俭用扶助他上学。贫寒的家境和父母的关爱促使孩提时的张维秋刻苦上进,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小学毕业时考入保定市第一中学。即使在“大跃进”时期,在参加大炼钢铁、到农村搞土地深翻时,张维秋也没丢下学业。高中毕业后他考取了外交学院。入学后,学校考虑到北方人的特点,分配他学习阿拉伯语。从此,他便与阿拉伯世界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永远忘不了是党和政府给了我学习的机会。没有新中国,哪有我的今天。”回忆童年,张大使深有感触。

大使是最早见到阿拉法特夫人的中国人之一

与张大使接触过的人会发现,他属于那种平时不显山露水,却能运筹帷幄的人。多年的外交生涯让大使结交了不少中东政治名人,其中他与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的交往尤其吸引记者。

张维秋1991年至1993年在我驻突尼斯大使馆任政务参赞。那时巴以和平进程刚刚启动,巴解总部还在突尼斯,我驻突尼斯使馆同时兼管巴勒斯坦事务。作为首席馆员,张维秋参赞经常去巴解总部拜会阿拉法特和他的助手,向他们传递我国政府的主张和看法,了解巴解对我国的态度。张大使说,阿拉法特每次见到他总是热情拥抱,嘘寒问暖,津津有味地回忆与中国领导人会见的情景。印象最深的一次会见是在1993年《奥斯陆协议》签署后。当时,我驻突尼斯大使安惠侯正在国内休假,张参赞出任临时代办。《奥斯陆协议》签署后,我国政府要求立即将中国支持这个协议的立场告知巴勒斯坦方面。张代办接到指示后,马上紧急约见阿拉法特的办公室主任。在向其通报情况离开巴解总部后,张代办的车尚未回到使馆,就接到阿拉法特秘书的电话,称阿拉法特主席要亲自接见张代办。张代办马上掉转车头返回巴解总部。阿拉法特用热情的拥抱迎接张维秋,激动地说:“你给我带来了最好的消息,感谢中国政府的支持。”

后来,随着交往增多,张参赞与阿拉法特主席的友情不断加深。张维秋还是最早见到阿拉法特夫人的中国人之一。他说,有一次,阿拉法特召见他,当两人谈得正起劲时,忽然有一位从来没有见过的金发女郎到客厅倒茶,并与张简单寒暄。在一旁的阿拉法特也不介绍是谁,搞得张维秋莫名其妙,也不好主动发问。谁知没过几天,世界主要媒体几乎同时发布一条惊人的消息:阿拉法特主席与女秘书苏哈小姐结婚了。张参赞惊奇地发现,结婚照上的新娘正是几天前那个女子。后来,为表示祝贺,安惠侯大使和张参赞夫妇还专门在使馆宴请了苏哈。

苏丹总统巴希尔还时刻想着他

张大使自走上外交岗位以后,一直战斗在中东,为我国的外交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问张大使平生最难忘的事是什么,他说最难忘的就是促成了中国—苏丹石油项目合作工程。当回忆起这件事时,张大使似乎颇有感触。

苏丹是非洲面积最大的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自然条件极其恶劣,搞外交的人都不愿去那儿“受罪”。但性格倔强的张维秋却不顾这些,毅然选择苏丹作为自己首任大使的出使国。决定去苏丹前,外交部领导曾经要他到条件相对好一点的国家去,但他却表示:只要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哪里都可以。就这样,张维秋在喀土穆风风火火地干了一场。

张大使在苏丹工作期间,正赶上中国与苏丹在苏丹合作开采石油项目的论证实施阶段。对苏丹十几亿美元的投资,是当时中国在国外投资中最大的一笔。当时苏丹国内战争不断,国际上也较为孤立,美国一直指责苏丹支持恐怖分子,坚持对其进行制裁。因此,中国国内对在这样的国家进行巨额投资能否取得成功意见不一。有些人还提醒张大使“搞不好要吃不了兜着走”。对此,张大使很清楚,如何向国内提供准确的分析报告,不仅关系到该项目安全系数的大小,还将涉及两国关系。当时苏丹正面临经济困难,急需中国在这个项目上与其合作。苏丹领导人在接见张大使时也一再希望大使尽力促成此事。在经过无数个不眠之夜的认真思考和大量调研后,张大使果断建议国内有关方面同意这个项目。在中央支持下,1997年3月合作项目合同正式签署。1998年3月工程开工,数千名中国石油工人来到苏丹,他们仅用一年时间就完成了1260公里石油管道的铺设和油田开发工作。西方驻喀土穆使节在合同签署时曾用怀疑的口吻提醒张大使:“在条件如此艰苦的国家完成这样巨大的工程,别说一年,就是三年也是巨大成就。”当他们看到工程进展顺利时,不得不向张大使伸出大拇指。

正当石油项目进展顺利时,另一项更为艰巨的任务悄然而至———1998年9月江泽民主席签署命令,任命张维秋为驻伊拉克特命全权大使。离开喀土穆前,苏丹总统巴希尔专门接见了张大使,为他授勋,并表示在油管项目竣工时将邀请张大使再来喀土穆出席庆祝仪式。1999年苏丹举行油管项目竣工庆祝仪式前,巴希尔总统通过我外交部和苏丹驻伊拉克大使馆等各种渠道向张大使发出邀请,但张大使终因公务繁忙未能成行。看到苏丹人民对自己作出一点努力给予的如此厚爱,张大使十分感动。他谦虚地说:“与苏丹石油合作的成功是中央英明决策的结果,我只是起了牵线搭桥的作用。”

一颗导弹落在楼外的花园里

海湾战争后,伊拉克一直处于国际制裁中,在这里工作不但生活上面临种种困难,有时生命也面临威胁。1998年11月14日,美国总统克林顿签署了军事打击伊拉克的命令,但由于中国和国际社会的努力,伊方及时作出决定,宣布全面恢复与联合国特委会和国际原子能机构在武器核查方面的合作,使得美国不得不暂时取消军事打击行动。但是,张大使对形势反复跟踪研究后认为,种种迹象表明危机并没有过去。

果然,巴格达时间1998年12月17日凌晨,美英对伊拉克的军事行动开始了,一颗流弹把使馆的屋顶炸了个大洞,幸好当时屋里没人,否则后果不堪设想。遵照上级指示,18日,使馆部分工作人员撤出了巴格达,但张大使带领主要外交官仍留下坚守岗位。此刻,大部分在伊的其他国家使馆甚至一些伊政府部门已经撤离。

18日,正当新一轮空袭下的巴格达炮火纷飞、爆炸声震耳欲聋之际,伊外长萨哈夫紧急约见张维秋大使。公务在身,张大使穿上防弹背心就出发了。几天后,伊外交部高级官员向张大使透露,就在外长见他时,不知美英当时怎么得知萨达姆总统来外交部的情报,伊外交部大楼成了美英袭击的目标之一。所幸被伊地面防空部队拦截,导弹改变了方向,落在外交部大楼前的街心花园里,但没有爆炸。提到这次火线召见,张大使至今记忆犹新。

此后,虽然巴格达市内没有发生大的战事,但形势依然严峻。由于“禁飞区”内不断有轰炸,伊拉克又受制裁多年,使团的生活非常艰苦乏味。夏天天气酷热,吃的蔬菜都没有;春秋蚊虫叮咬,许多同志身上都是疤痕。此外巴格达没有国际航班,进出都要经过约旦坐1000公里的汽车,又累又危险。由于战争威胁不断,馆员不能像在其他使馆一样让亲属来探视,到了年节也不能外出旅游,许多同志的假期就是在值班室度过的。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张大使始终情绪饱满,乐观向上。他空闲时喜欢在使馆游泳、打乒乓球,年节时还组织舞会,以“活跃活跃战争状态下馆员们紧张的心情和气氛”。

见到萨达姆总统

张大使常说,每个来巴格达使馆工作的人都不是为了升官发财,而是为了一种经历和实现人生价值。巴格达毕竟是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工作也相当刺激、惊险,富有挑战性。张大使向记者回忆了见到萨达姆总统的情形。那是2000年11月20日,伊拉克举行大阅兵,张大使被邀请观看,而他坐的位置就在萨达姆身后。那天从早到晚萨达姆检阅部队十几个小时不动,单手向空中放了108枪。阅兵结束,萨达姆突然觉得应该款待一下陪了他一天的各国大使们,便提出要见见他们并分别与大使们合影。轮到张大使时,萨达姆简单寒暄后,紧紧握住张大使的手,笑着让摄影师拍下了一张两人的合影。这是海湾战争后惟一见到萨达姆总统的中国大使。

谈起在伊工作的感受,张大使总结了四点:一是工作艰苦,情况复杂;二是神经紧张,形势瞬息万变;三是环境特殊,险象环生;四是锻炼意志。张大使更用自己写的一副对联勉励自己和全馆人员:“碧血丹心笑傲刀山火海无怨无悔,高山景行冷对荣辱得失有始有终”,横批“舍我其谁”。

感谢夫人鼎力相助

本文结束前,一定要提到一位幕后英雄,那就是多年来无怨无悔地照顾张大使的大使夫人董淑英。中国外交官夫人与西方外交官夫人不同,她们既是夫人又是家庭主妇。张大使平时在家的每顿饭菜都是夫人精心准备的,每件衣服都是夫人亲手熨烫的。除了家里的后勤外,夫人还协助大使开展了许多夫人外交。比如在巴格达举办中国少数民族服装展示会,带领使馆夫人表演扇子舞、太极拳,组织妇女参加使团义卖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大使夫人在巴格达使团界赢得了不少赞誉。提起夫人,张大使十分感动地说:“我深深地感谢夫人为我做的一切,我对夫人怀有很深的敬意。”

开发伊拉克油田

公平竞争是亮点

张维秋认为,伊拉克和中石油-BP在这次竞标中组成联合体,这是强强联合,实现了互利双赢。对伊拉克来说,伊方希望把标授给服务价格最低、技术含量最高的公司。中石油-BP在投标中承诺6年内将鲁迈拉油田的日产量从目前的95万桶提高到285万桶,并满足了伊石油部提出的扣除投资成本后每桶油2美元报酬的条件,伊拉克对此十分满意。中石油和BP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组建了一个对各方来说最合适的平台,并最终竞标成功。张维秋指出:“这个联合体不是简单的1+1=2,而是1+1﹥2,它将在伊拉克石油开发的技术、资金、管理和其他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张维秋称,公平竞争是这次竞标的一大亮点。早在2008年6月30日,伊拉克政府就公开了竞标计划,有120个公司参与,经过伊政府的第一轮审查,41家公司取得了竞标资格。整个招标过程对外公开,各大石油巨头之间的竞争也建立在公平的基础之上,这一点尤其值得关注。

中石油-BP此次与伊方合作,采用的是“服务合同”模式,即中石油-BP只取得开采服务的资格,收取开采服务费,不具有原油拥有权。这一模式被许多人认为是合作“新亮点”,张维秋指出这并非首创。2008年11月,中石油与伊拉克签订的艾哈代布油田开发合同,履行的就是“服务合同”。伊拉克战争爆发前,伊曾与中石油和其他外国公司签订了石油开发协议,但由于联合国的经济制裁,合同未能执行。战后,伊方虽表示合同依然有效,但要进行变更,“石油开发产品分成协议”改为“服务合同协议”。对战后的伊拉克新政府来说,在维护国家石油主权和经济利益的前提下,“服务合同”是唯一能够接受的石油开发合作形式。因此,中石油-BP采用的“服务合同”模式只是沿袭前例,并非首创。

石油经济起支柱作用 经济恢复是根本动力

1972年,伊拉克实行了石油国有化政策。在时隔37年之后,伊拉克现政权又对外国石油公司敞开了大门,进行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招标。伊拉克国内对此褒贬不一,伊石油天然气协会称政府无权招标,前石油部长沙拉比也认为政府招标行为非法。应该如何看待这些问题,张维秋结合自身经历和伊拉克的历史背景,作了如下阐述。

伊拉克1972年为维护国家经济主权而实行的石油国有化政策,使其石油收入猛增。到1980年两伊战争前,伊拉克的石油日产量已达到300万桶,外汇储备达300亿美元。而在海湾战争后的十几年里,由于一直受到联合国的经济制裁,伊拉克的石油产量再也没有达到1980年的水平,到目前为止其日产量也只有240万桶。长期的战乱和经济制裁使伊拉克的石油生产设备老化,技术落后,增产困难,急需新的技术和资金,以提高石油产量,增加收入,为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建提供资金来源。因此,这次招标不是伊政府石油国有化政策的倒退,相反,在当前形势下,这是实现伊拉克经济重建最现实、最有效的办法。

对于伊拉克国内的一些异见,张维秋认为这是正常现象。伊拉克是一个多民族、多教派、多党派的国家,不同的意见在政治生活中都会有所反映,关键在于主流观点和政府态度。中伊双方的关系建立在平等、友好、互利的基础上,中方在伊拉克竞标是没有私利的。中国公司可以为战后伊拉克的经济重建贡献力量,不会做有损伊方主权和利益的事情。

风险与机遇并存 联合是必由之路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竞标中,中石化、中海油、埃克森美孚、埃尼等石油巨头也参与了竞争,但均因招标条件苛刻、利润太低等原因撤标。在这种情况下,中石油依然坚持竞标,并与BP共同获得了鲁迈拉油田的开采权,鲁迈拉油田也因此成为此次招标唯一达成协议的项目。张维秋分析认为,对中石油来说,鲁迈拉油田的开发是“风险与机遇并存”的,关键在于如何分析评估利弊得失,做到趋利避害。

就风险而言,主要存在于三个方面:经济、政治和安全。中石油和BP作为国际大公司,在计算成本、回收利润方面都应做过精确计算和客观预测,是在确定能够盈利的情况下才会坚持竞标的。同时,鲁迈拉油田的石油储量已探明,不存在石油开采量不确定的问题,因此经济风险并不大。张维秋称,石油“暴利”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只要能够获得“微利”,中石油和BP的竞标就是有回报的。相比较而言,政治和安全风险才是更应该关注的。伊拉克的政局和安全风险依然存在,“虽然形势已有所好转,但政治上的不确定因素并未消失。”

尽管如此,伊拉克的石油开发仍旧充满机遇,中石油、BP和伊拉克政府都能从中获益。伊拉克可以借此机会开发油田,以经济重建的实际成果来稳定国内局势;BP公司获得了伊拉克最大油田的开采权,增强了它在中东石油市场与埃克森、壳牌等石油巨头的竞争能力;中石油通过积极参与国际合作,锻炼了公司的跨国经营能力,提高管理水平,这是其学习的一个好机会。张维秋坚定地指出,“中国企业与国外大公司的联合是其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

走出去保能源供应 重合作促自身发展

对中国而言,随着国内原油消费的增长,每年都需进口大量石油,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中国企业“走出去”,既有利于保证国内的能源供应,也能够促进所在国的经济发展。

2008年11月,中石油获得伊拉克艾哈代布油田合同,是中国公司在伊拉克石油开发领域取得的突破,这次中石油-BP联合中标伊拉克最大的鲁迈拉油田,则是其又一重大进展。鲁迈拉油田已探明储量达177亿桶,如果6年内原油日产量285万桶的承诺目标能够实现,这就几乎占届时伊拉克石油总产量(计划为600万桶)的一半,由此可见此合同的作用“举足轻重”。

就石油开发合作而言,此前中石油在苏丹与加拿大、马来西亚的公司已有过联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培养了大批人才,这都为中石油与BP的合作打下了良好基础,张维秋相信中石油此次与BP的合作一定能做得更好。他认为,“中石油与BP的这个联合体应该通过密切协商组成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只有建立一个凝聚力强、运行顺利的领导系统,组建一支干练的施工队伍,并采取切实有效的安全措施,才能使合同得到执行,使企业获得实际成果。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4: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