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张塞
释义

简介

国家统计局局长

张塞(1931—),中国统计学家,祖籍山东莱阳,1931年5月出生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948年9月参加革命工作,1950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4年进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学习,1958年毕业。其后历任山西省计划委员会科长、副处长、办公室主任,山西省统计局副局长,山西省计委主任,中共山西省委常委。1984年6月至1997年2月,张塞调任国家统计局局长。在此期间,他还兼任国民经济核算协调委员会主任、国家计划委员会委员、联合国统计委员会委员等职务。他还是高级统计师,中国人民大学、首都经贸大学和西安统计学院的兼职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的兼职研究员。

专家、学者型部长

张塞是我国投入产出表编制和应用开发的先行者。他在担任山西省统计局领导工作期间,于1979年领导和组织了全国第一张地区投入产出表——山西省投入产出表的编制和应用开发工作,获山西省社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他与李强(1954—)等人合作,编著有《投入产出基层调查表编制方法》、《投入产出地区表编制方法》、《投入产出地区表的编制与应用》等著作。到国家统计局主持工作后,张塞积极倡导编制全国和各省市区的投入产出表,对推动我国投入产出表的编制与应用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作为理论、技术总指导,组织研究的国家重大软科学应用研究项目《中国1987年投入产出模型应用》,于1991年获国家统计科研成果特等奖。

张塞在担任国家统计局局长期间,对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统计工作,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推进统计改革与中国统计的现代化和国际化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1985年初,他刚到国家统计局工作不久,就提出:为适应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形势,统计作为认识社会,反映客观世界发展并揭示其规律的工具,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迅速进行全面、系统、坚决而有秩序的改革。要进一步扩大信息源,“把统计部门逐步办成掌握古今中外和未来中外的社会经济信息中心”。要改革服务方向,扩大统计服务范围,由“封闭式”统计转变为“开放式”统计,由单纯为上级服务,为计划服务,转变为准确及时的向各方面提供丰富的、多种多样的统计信息,为全社会服务。要实现信息技术现代化,尽快建立国家统计信息自动化系统,实现计算机计算——制表——照相制版——印刷出版的连续作业。建立一支掌握现代先进统计科学和多方面业务技能的、高文化结构的、稳定的统计干部队伍。他还提出制定“中国统计发展战略”,在1988年5月召开的全国统计局长会议上,张塞在讲话中提出,要把统计部门建设成具有信息、咨询、监督等多功能的智力型权威机构。就是要把统计部门建设成为数据、信息库、思想库、智囊库:第一步,把统计部门建设成为社会经济信息的主体部门,即社会经济的数据库、信息库。第二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把统计部门建设成为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咨询服务部,即思想库、智囊库。统计要走智力发展之路,这是把中国统计事业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主要思想与著作

主要思想

张塞认为,要实现统计发展战略目标,必须大力抓好六项战略措施:(1)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统一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深化统计体制改革;(3)建立国家统计信息自动化系统;(4)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统计法制;(5)加强科学研究;(6)大力发展统计教育。

在1993年2月召开的全国省;区、市统计局长会议上,张塞进一步提出,中国的统计发展战略是: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高层经济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统计体系为目标,加快统计改革开放步伐,大力推进统计社会化、产业化、商品化、国际化的进程。

张塞在主持中国国家统计局工作期间,于1984年提出大办“开放式”统计,1993年提出中国统计国际化战略。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参照了联合国1993年版SNA的核算概念、原则、分类设计;在统计分类标准方面,1994年,中国国家统计局与国家技术监督局对原有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代码》进行修改,做到尽可能与联合国公布的《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取得一致,从而实现了核算体系和产业分类与国际接轨。在统计调查方法方面,中国针对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的变化,大力借鉴、采用国际通用的统计调查方法,以准确、及时,有效地收集统计调查资料;并确定以周期性的普查为基础,以经常性的抽样调查为主体,及时辅之以必要的重点调查、科学推算等多调查方法综合运用的调查体系。中国还广泛加强了与国际上的统计合作,增强了统计资料、信息和统计学术活动、人才培训等方面的交流。

张塞对宏观经济问题也颇有研究。他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期间,写了上百篇有关探讨宏观经济问题的文章。他试图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和方法,来“开启宏观经济神秘之门”,求索国内国际宏观经济新发生的一些经济现象,力求得到合乎规律的答案。他认为宏观经济是一个庞杂的巨物,它的庞杂性不会由于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而变得简单些。恰恰相反,正是由于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特别是由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使宏观的规模日益庞大,内部和外部关系越来越错综复杂。但是,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科学、统计科学、计量经济科学、数学、信息及其网络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哲学的发展,为我们认识、掌握、运用宏观经济规律,使宏观经济纳入人们预定的运行方向,提供了有力的工具,使人们在这一领域中有了较多的自由。张塞认为,“宏观经济直接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杂乱无章、千头万绪、视之无头尾、听之无边际、五光十色、不可驾双的具体现象。但是运用哲学对其进行抽象、概括、分类,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就是另一番模样,变成为门类明确、条理清晰、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了,就可以求得其内在的固有规律。”例如,他在研究投入产出法时,就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系统论的理论,阐述宏观经济的投入产出充满了矛盾,要由浅入深地解剖投入产出的矛盾,除运用高等数学和电脑的技术外,特别要运用辩证法,运用对立统一规律,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首先要在模型中将投入与产出这对总矛盾按其客观的位置安排好,将投入安排在模型的纵向,将产出安排在模型的横向,这样就使得投入产出这对抽象的矛盾,通过纵与横的矛盾的表现形式而具体化了。然后再深入到矛盾的第二层次,分别将纵向即投入方向所创造的价值分为转移价值、新创造的价值,将横向即产出方向的需求分为中间需求、最终需求等。这样就使投入与产出各个层次的抽象的矛盾全部具体化了,极大地方便了操作。

张塞还主编有《中国国民经济管理理论与应用》一书,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对国民经济管理的理论和应用问题进行了探讨。该书对中国国民经济管理信息的基础做了全面研究,并重点讨论了中国国民经济运行系统目标、数量关系和适度问题,包括经济增长率及其适应分析、通货膨胀形成与效应分析、投资规模与需求分析、消费规模与需求分析、产业结构高度化和成长关系分析以及国际收支数量分析的实证研究。作者提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基本确立的情况下,国民经济管理必须要满足宏观调控和管理的基本要求。一是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实现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机制的有机结合,发展和效率兼顾的综合目标。二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加强产业结构的政策性调控。三是加强社会保障管理,把创造新就业岗位作为重要的调控目标。四是要公平与效率兼顾,调控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消除贫困。五是要确立可持续发展目标,做好中长期发展规模规划。

张塞曾任山西省经济学会副会长、山西省统计学会副会长、中国统计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国情研究会会长、中国生产力学会会长、国际官方统计协会协调委员、世界生产率科学院院士,他还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和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七届和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九届全国政协人口、资源与环境委员会委员。

张塞从工作岗位退下来后,仍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学术研究、笔耕不掇。

张塞的主要著作

《投入产出地区表编制方法》(与李强合作),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中国统计发展探索》,中国统计出版社,1987年;《经济分析方法论》,中国统计出版社,1992年;《中国统计发展新探索》,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3年;《宏观经济运行与调控》(主编),中国统计出版社,1993年;《中国统计改革发展战略新阶段》,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年;《中国国民经济管理理论与应用》(主编),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宏观经济杂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 还著有《山西国民经济三十年》等。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4:1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