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张丹红事件 |
释义 | 华人女记者遭德国之声停职事件-----“张丹红事件”,短短一个星期左右,张丹红突然成了中德媒体关注的焦点人物。德国之声解除张丹红职务,中文部雇员面临清洗危机。经过对德国之声中文广播和网页今年有关中国报道的调查之后,2008年12月1日,德国之声的监督机构广播委员会为德国之声正式“平反”。冯海音在“张丹红事件”发生之后曾在公开场合表示支持张丹红,也成为“异议人士”的攻击对象。 简介徐沛于1966年生于中国康定,1988年到德国留学,2004年获德国国籍,在她的网页上表示坚定支持 “”。其众多文章在潘帕里安主编的《柏林记者》网站上发表。徐不仅攻击张丹红亲华,而且攻击张的直接上司、德国之声中文部主任、德国人冯海因,认为冯海因支持张丹红,因此德国之声中文部近些年已被“赤化”。 最先报道德国之声让张丹红停止播音消息的是《柏林报》 (Berliner Zeitung,又译《柏林日报》),而这一报道的作者就是潘帕里安和杨-菲利普·海因。但是这篇报道显然有意识地隐去了消息来源。有迹象显示,其来源正是徐沛。这一次, 《明镜》网站的报道也是这两个德国记者所写。还有更多关于张丹红的报道也是出自这两人之手。在这两人的报道中,屡屡提及徐沛反对张丹红、反对德国之声的“亲华报道”。 此间舆论分析,徐沛等人的目的不仅在于“拿下”张丹红,而且矛头直指整个中文部,因为在他们看来,中文部的报道过分亲华。前不久,有媒体报道,数名在德的中国“持不同政见者”也给德国联邦议会写“请愿”公开信,要求“彻底重组德国之声中文部”,就是最好的证明。现在,他们不过是借德国作家之手欲达此目的。 有消息说,德国外交部也在“关注”此事。但据笔者了解,支持张丹红的仍大有人在,其中也有相当有影响的人物,包括德中友协人士和中国问题专家。就在《明镜》 网站上述报道的后面,有读者跟帖表示,现在德国的“民主”终于撕下了面具,露出其真实面目。 德记者为张丹红抱不平 称"德国之声"违背价值准则 德国之声否认开除记者张丹红 称仅在接受调查 谁要求“德国之声”惩罚华人女记者? 在欧洲发出中国的声音 张丹红不会是最后一个。 德国之声中文部副主任、华人记者张丹红被“封口”的事件近日出现重要转折:德国之声作出最后处理决定,免去张的中文部副主任职务。此外,59名作家联名向德国联邦议会写公开信,要求不仅对德国之声中文部进行审查,而且对德国之声所有涉及“极权国家”的编辑部门进行审查。如果这一做法得以实施,德国有可能掀起一场对这家电台的大清洗。 起因2008年8月4日,“德国之声”电台中文部副主任张丹红在德国电台的一次访谈中说,中国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成功地“ 使4亿人脱贫”,这说明“中国共产党比世界上任何一支政治力量在实践人权宣言第三条方面的贡献都要大。”此前,张丹红7月24日在德国电视二台节目中谈到西藏问题时表示,中国政府“为保护西藏文化做了很多事情”;谈到中德关系时,她说,默克尔当上总理后,良好的中德关系不再成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和德国前总理科尔、施罗德不同,默克尔更多地把中德关系带上了冲突的轨道。这些言论被德国《焦点》杂志称为张丹红“向中国共产党献媚”,说张丹红违反了“德国之声”的传播价值观。因而,张丹红因这两次的“不实”言论被停职。 发展2008年11月5日,德国议会的文化与媒体委员会专门就德国之声及“张丹红事件”举行了听证会。不过,此次听证会后,该委员会并没有作出具体决议,而是决定在年底前再次举办一个规模较大的,“由不同看法人士”参加的听证会。在此期间,德国官方把德国之声上万份中文报道翻译成德文,加以审查,结果并没有发现所谓的“红色渗透”的内容。 12月1日,德国之声的监督机构——德国之声广播委员会驳回了对张丹红以及德国之声的指责,广播委员会全体一致认定,德国之声中文部既没有违反规定,也没有破坏记者原则。然而,仅仅数天之后,风云突变,张丹红再次陷入困境。事情的原由还要从11月德国《法兰克福汇报》登载的一篇对何清涟的专访说起。何清涟曾著有《中国现代化的陷阱》一书。在采访中,何清涟提到:2005年她一度被邀请为给德国之声中文部撰稿写专栏。但是,合作只持续了几个月就中断。据她说,中断的原因是“中国政府给德国之声施加了压力”。而张丹红被何清涟描述为“中国政府操纵德国之声”过程中的“执行者”。 张丹红对何清涟的所谓“红色渗透”的言论进行了反击。 12月4号,张丹红在德国之声的中文网站上发表文章,详细说明了整个事件,指出何清涟的说法“完全是谎言”。但由于德国之声没有发表何清涟的反击文字,而是仅发表了张丹红的回应文章,被一些人指责为“公器私用”。然而一些所谓的“异见分子”从11月底就开始到柏林展开游说活动,拜会众多德国议员,多次提出对德国之声和张丹红的指控。据说,德国之声中文部内部也出现了“窝里斗”的现象,很多所谓“内部消息”不断出现在其他报纸上。德国之声领导层在巨大的压力下,已经不愿意坚持自己原来的说法,而是考虑“丢卒保车”,对中文部乃至中文网站进行人事调整和内容检控,以确保在12月18日的议会听证会前能脱离困境。同时,台方还约谈了与中文部相关的几位人士,审查他们是否违反职业准则。 结果2008年12月18日,德国联邦议会文化与媒体委员会邀请议会一些下属委员会的约25名议员和6位社会各界代表,就德国之声中文节目展开听证。据德新社报道,文化与媒体委员会认为没有理由对德国之声的新闻工作质量和独立性表示怀疑。该委员会两位社民党籍的议员莫尼卡—格里凡和约尔格—陶斯当天在柏林说,德国之声台长贝特曼就针对德国之声中文节目的批评所做出的反应是迅速和恰当的。而列席听证会者曾抵制北京奥运,足见其立场的反动性。 影响一批德国知名专家、学者发表公开信,力挺张丹红。他们认为张丹红对于“藏独”支持者在电视节目现场提到的所谓“西藏语言文化遭到破坏”等问题的辩驳,是“基于事实得出的结论”。他们援引张丹红辩驳的原话“仅在西藏的拉萨大学,就有数千名学生学习西藏文化”,来说明张的观点是出于事实依据,而不是像对方污蔑与诋毁的那样。该事件引起了国内外很多华人的抗议。 评价张丹红事件的发生令世界舆论一片哗然。有媒体披露,此次事件的发生并非孤立的个案,而是“藏独”等反华势力背后唆使的结果。 追本溯源,反华势力的存在,源于冷战格局下不同国家或国家集团的对立。如今冷战早已结束,世界正不可逆转地朝着多极化格局发展,中国所倡导的“和谐世界”理念更是日益深入人心。虽然个别政客仍抱守冷战思维,敌视中国。然而在世界多极化发展的舞台上,反华势力招摇越久,愈发像一群跳梁小丑,可怜可悲,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 由此不由让人想起马克思对于西方所谓新闻自由一针见血的批判:“我是一个幽默家,可是法律却命令我用严肃的笔调;我是一个激情的人,可是法律却指定我用谦逊的风格。没有色彩就是这种自由唯一许可的色彩。”要想改变西方对于我们的“刻板印象”与不公正报道,反击并非良策,最好的办法还是要增强自己媒体的国际话语权与影响力。可见西方人士口口声声说的新闻自由不过是一纸空谈。 舆论德国《明镜》周刊网站2008年9月24日报道了此事。文章首先报道了德国之声对张丹红的处理决定:免去中文部副主任职务,但保留编辑职务,恢复播音。 公开信但文章接着说,虽然这是德国之声对张的最终处理决定,但此事并未完,因为“联邦共和国作家圈”已向德国联邦议会发出公开信。这封信认为,张丹红是个“政治糊涂的记者”,但这不是个案,因此要求“审查中文部过去5年的节目”,而且要求审查德国之声所有“关于极权国家报道及向这些国家发出报道的编辑部门,包括俄罗斯”,也就是说,对俄广播编辑部俄文部也在被要求审查之列。甚至要求审查其中的德国雇员是否曾为原东德国家安全部工作过。他们还主张为德国之声专门设立一个“独立的观察员”,其职责是审查德国之声的节目是否“对专制政权有免疫力”。 联邦共和国作家圈这封公开信的作者“联邦共和国作家圈”是1992年成立的一个松散型组织,只有约60名会员。从其网站上可以看出,该组织除从事写作活动外,还经常干预社会生活。已经透露的公开信联署者包括: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匈牙利的伊姆雷·凯尔泰斯,法兰克福书展“德国图书和平奖”得主、秘鲁的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和一些德国作家及记者。 德国之声淡化此事德国之声台长办公室主任安斯加尔·布尔格霍夫不愿公开详细评论这封信,但对其中最重要的指责———是否有中共党员在德国之声工作,或其雇员与中共保持其他不符合记者标准的联系,表示坚决否认。从有关情况看,德国之声一向认可张丹红的业务能力,本来希望不要将暂停播音的内部处理意见公开化,并且淡化此事,但事与愿违。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