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炸雷子
释义

简介

炸雷子,是盛行于安徽淮北一代的一种喝酒风格。就是两杯相撞发出的响声。酒场如战场,酒风见人品。只要是听过响的,就得喝干喝净,是丝毫不可打折扣的。

起源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十二国盟主宋国,迁都相城(今安徽淮北)之后,宋侯歃血会盟诸侯于渠沟,就是捧出头等口子酒,以这种豪爽的喝酒方式款待众家列强的。现代的“炸雷子”的喝酒风格是从临界“宿州”兴起的,很快在淮北流行起来,淮北是酒乡,有着悠久的饮酒文化。酒过三巡,主宾互敬,尔后随便找找或者打个通关,这是多年形成并一直沿袭的喝酒规矩。这种礼貌文明的喝法一直被淮北人坚如磐石地固守着。虽然多次遭遇外来酒文化的浸润,但始终没有接纳。淮北人粗狂豪放,身高马大,性格刚烈,大碗喝酒更能体现淮北人的壮志豪情和朴实憨厚的特点。

特点

炸雷子最突出的两个特点就是,一要听响,二要一饮而尽。否则,就不称为炸雷子。

大碗喝酒,盛行于怀远、阜阳、亳州一带的喝法“走杯”,十分有趣。主客做定,主人先斟满一杯,双手端给客人,是为走杯。只要客人接下这第一杯酒,桌上所有陪客者均会立刻各送上一杯,是为随杯。客人望着眼前白花花的一片酒杯,不喝,将被视为对东道主的极大不敬,喝吧,不胜酒力,担心当场出丑。在一片热情劝酒声中,客人往往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这种既热情又粗野的近似于鸿门宴的喝法,确实使纯朴含蓄的淮北人难以接受。又比如,最近风行于萧县一带“推一圈”的喝法,像蛇的信子,向淮北酒桌伸一伸就缩了回去,再次证明淮北酒文化阵地的固不可破。所谓“推一圈”就是酒近尾声,能者自告奋勇地先喝半杯茶,然后按顺序每人倒半杯,但不超过自己的标准。这种喝法,看似豪爽,以身作则,但最终酒没人多喝,既少了“打通关”的文明,又缺乏“走杯”的方法与气势,多少有点存心自己独醒把别人推到的祸心与哗众取宠的感觉。

淮河酒文化

曾经有人说过,西方的文化是男女文化,东方的文化是饮食文化。且酒文化又在饮食文化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文人相聚,流觞曲水,作赋吟诗,是一种雅趣。美景良辰,三五好友,猜拳行令,是一种境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虽是孤独了些,但也是一种惬意。但这些喝法不具代表性,远不及炸雷子有气势,更豪放,更加畅快淋漓。其实这种炸雷子式的大碗喝酒的方法,准确的说,应该是北方人与兵营中的规矩。对于南方人来说,打死也不会玩命似的炸一个雷子。我想这大概与水土有关,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南方男人生的细皮嫩肉,只能是浅斟辄饮,和点啤酒葡萄酒什么的。其实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喝酒,广东人不是称酒为水吗。北方人粗狂豪放,身高马大,性格刚烈,大碗喝酒更能体现北方人的壮志豪情和朴实憨厚的特点。

合肥罍(lei)子

炸雷子,这种“野蛮”的饮酒方式,近几年来颇流行于合肥,无论是宴会接待,还是哥们小聚,总有那么一位两位要炸上个一回两回,酒量好的还能扛住,酒量不好的立即就现场表演了。这种饮酒方式,已经把饮酒这种良好的待客习俗变为一种为了喝而喝的纯粹劣习。

合肥这个地方,虽然不是酒乡,但是也有着悠久的饮酒文化。加上此地二千年人文积聚,待人接客唯讲究一个“礼”字,酒桌之上,向来只用小酒盅,虽然也有劝酒之说,却也是知道点到为止,讲的是“喝酒不在多,尽兴就好”,绝对不会强人所难。酒过三巡,主宾互敬,尔后随便找找或者打个通关,这是合肥本地多年形成并一直沿袭的喝酒规矩。现在倒好,自从这种炸雷子的饮酒习惯从北方一带传过来之后,大部分合肥酒桌上那种温文尔雅的饮酒习惯立即消失不见。

早在2009年,合肥市旅游局就计划以1933年出土的“楚国合肥罍”为原型,设计合肥旅游纪念品罍子。在2010年9月,合肥市曾组织专家对旅游纪念品罍子进行论证,并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2011年12月,罍子才真正小批量生产。

在合肥酒桌文化中也有"炸雷子"的说法,雷与罍发音相同,因此设计出这样一套旅游商品。 合肥市旅游局相关人士表示,在设计之初,“楚国合肥罍”共分青铜、青花瓷和玻璃三种,但考虑到纪念品的重量及档次,最后选定选用青花瓷作为材质,并根据容量的大小,分为一两、二两、三两三种类型。

楚国合肥罍

合肥曾属于楚国,而考古学家也曾发掘出“楚国合肥罍”。古代的罍子是青铜器皿,用来盛酒、饮酒,体积比较大,经过缩微、改造,设计出了一套大小不一、材质不同,更适合作为旅游纪念品的罍子。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3 5:1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