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曾尤 |
释义 | 曾尤,男,1972年出生,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学位,现任沈阳建筑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高分子教研室 ,教授,学校学术骨干,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讲本科生《聚合物复合材料》、《专业外语》、《高分子物理》、研究生《智能材料与智能系统》等课程。 简介曾尤,男,1972年生,工学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职于沈阳建筑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1989年就读于武汉工业大学(现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系复合材料专业,1993年攻读该专业硕士学位,1996年毕业后分配到沈阳建筑大学材料系从事复合材料相关的科研、教学工作。1999年至2004年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实验室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周本濂院士、成会明研究员开展智能复合材料的仿生探索工作;2008-2009年获国家留学基金委全额资助,于美国莱斯大学(Rice University)P.M. Ajayan小组从事碳纳米管/石墨烯复合材料研究工作。 长期从事高分子复合材料相关的教学、研究工作,现为中国材料研究学会会员、中国复合材料学会会员、美国纳米学会(American Nano Society)会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会员、辽宁省土木建筑学会会员;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特约英文编辑;辽宁省新型建筑材料制备技术重点实验室学术带头人;沈阳建筑大学材料学科学位委员会委员。为国内外学术期刊Carbon、Composite Science & Technology、ACS Applied Material & Interfaces、Express Polymer Letters、复合材料学报等聘为独立审稿人;辽宁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辽宁省社会保障厅外专局项目评审专家。 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省部级以上课题8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863项目等省部级以上项目21项。在国内外“ACS Nano”、“Carbon”、“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Nanotechnology”“高分子学报”、“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材料研究学报”等杂志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2篇,已申请发明专利10项,授权专利6项;2001年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2006年获得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荣誉称号;2006年获全国电工学会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2007年12获辽宁省科技发明三等奖1项;2009年获“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提名;2010年获辽宁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荣誉称号;2010年被评为沈阳建筑大学优秀硕士论文指导教师、2011年获沈阳建筑大学优秀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荣誉称号。 教学经历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主讲《建筑材料》、《土木工程材料》、《高分子物理(双语)》、《聚合物复合材料(双语)》、《智能材料与系统》等12门课程,教学效果优秀;此外,在学科建设、国家精品课建设、新专业建设与评估、省重点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多次得到学校的表彰。近年来在教学方面取得如下的成绩: 2004年参与讲授的《建筑材料》课程被评为沈阳建筑大学校级精品课; 2004年《聚合物粘弹性》获沈阳建筑大学多媒体课件优秀奖; 2005年参与讲授的《土木建筑材料》课程被评为辽宁省省级精品课; 2005年被评为沈阳建筑大学优秀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 2007年参与的《土木建筑材料系列课程》团队被评为辽宁省高等学校省级优秀教学团队; 2007年被评为沈阳建筑大学优秀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 2009年参与讲授的《土木工程材料》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 2009年获沈阳建筑大学“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提名奖; 2010年作为负责人成功申报沈阳建筑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校级本科示范专业; 2010年被评为沈阳建筑大学《聚合物复合材料》课程负责人; 2010年被评为沈阳建筑大学优秀硕士论文指导教师; 2010年被评为辽宁省优秀硕士论文指导教师; 2011年被评为沈阳建筑大学优秀硕士指导教师。 科研经历长年从事新型建筑材料、聚合物复合材料、功能材料的科研工作,作为项目负责人支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子课题、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住房建设部项目、辽宁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项目8项,参与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项目21项;编写规范1部、教材2本,在国内外高水平学术期刊“ACS Nano(影响因子9.85)”、“Carbon(影响因子4.89)”、“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影响因子4.52)”、“Nanotechnology(影响因子3.644)”“高分子学报”、“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材料研究学报”等杂志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2篇,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项,授权专利6项;获辽宁省科学技术三等奖2项;获第20届全国电工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指导学生论文获辽宁省百篇优秀硕士论文荣誉称号。近年来,从事的与新型材料相关的课题和成果如下: 2011年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复合胶凝材料体系在低温混凝土中水化动力学研究(51072122)”; 2010年 指导的研究生论文“碳纳米管和石墨烯复合材料的电学性能研究”被评为辽宁省优秀硕士论文; 2010年 主持辽宁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项目“基于碳纳米管/石墨烯输运网络的高分子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LS2010128)”; 2010年 主持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项目“基于碳纳米管/石墨烯网络的高分子复合材料的输运特性(CL-200910)”; 2010年 参与辽宁省科学计划项目“有限元优化多孔砖孔结构节约资源的关键技术(2010230005)”; 2008年 主持辽宁省教育厅项目“具有PTC效应的碳纳米管聚合物复合材料功能特性研究(2008589)”; 2008年 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赴美访问学者全额资助(2007107879),于美国莱斯大学开展碳纳米管/聚合物复合材料研究工作; 2008年 参与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项目“以碳纳米管为功能基元的环境友好性水基导电涂料(2007-k4-15)”; 2007年 参与的“粉煤灰复合高性能混凝土外加剂”获辽宁省科技发明三等奖(2007F-3-6-04); 2007年 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子课题“碳纳米管/聚合物基功能复合材料的制备和物性研究(90606008)”; 2007年 参与辽宁省教育厅项目“聚苯胺类电磁屏蔽材料的研究及应用(2006B081)”; 2007年 参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碳纳米管结构调控、生长机制与应用探索研究(2006CB932700)”; 2006年 参与“十一五”国家科技部支撑计划“新型乡村经济建筑材料与开发(2006BAJ05B06-5)”; 2006年 学术论文《碳纳米管/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正温度系数效应》获得第20届中国炭-石墨学术会议优秀论文一等奖; 2006年 主持国家建设部项目“具有导电功能玻璃钢复合材料技术研究(05-k4-32)”; 2006年 主持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滴灌流量的凝胶驱动及控制(20051002)”; 2004年 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混凝土材料分形特征测试评价及高性能优化设计(50378057)”; 2002年 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盐湖地区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及使用寿命预测(50178044)”; 2002年 参与国家863计划“西部高海拔、高寒地区抗盐渍建筑材料与技术研究(2002AA335020)”; 2001年 参与的“混凝土无模板施工综合技术”获辽宁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2001J-3-88-02); 2001年 参与辽宁省教育厅项目“菱苦土建筑材料的高抗水性机制与应用”。 研究方向研究兴趣: 聚合物复合材料、新型功能材料、高分子建筑材料、光伏建筑一体化、智能材料等。 在研项目: 基于碳纳米管/石墨烯网络的高分子复合材料的输运特性,辽宁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项目(LS2010128),负责人 复合胶凝材料体系在低温混凝土中水化动力学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072122),参加; 有限元优化多孔砖孔结构节约资源的关键技术,辽宁省科学计划项目(2010230005),参加; 基于碳纳米管/石墨烯输运网络的高分子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CL-200910),负责人。 论文及专利近年来在国内外期刊“ACS Nano(影响因子IF 9.85)”、“Carbon(IF 4.89)”、“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IF 4.52)”等发表学术论文52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项(授权6项); 相关论文: [1] Y Zeng, etc al. Effect of strain on the electrical resistance of carbon nanotube/silicon rubber composites. J. Wuhan Univ. Technol. Mater. Sci. Ed., 26(5): in press (2011) [2] J Du, L Zhao, Y Zeng, etc al. Comparison of electrical properties between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 and graphene nanosheet/high density polyethylene composites with a segregated network structure. Carbon, 49(4): 1094-1100 (2011) [3] R Srivastava, V Vemuru, Y Zeng, etc al. The strain sensing and thermal–mechanical behavior of flexible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polystyrene composite films. Carbon, 49: 3928- 3936 (2011) [4] Y Zeng, etc al. Design and reinforcement: vertically aligned carbon nanotube-based sandwich composites, ACS Nano, 4(10): 6798-6804 (2010). [5] Y Zeng, etc al. Fabrication of conducting CNT/polymer composites based on weak interaction between carbon nanotube and polymer, Carbon, 48: 3551-3558 (2010). [6] 曾尤,等. 基于弱相互作用的石墨化CNT/PMMA复合材料的输运性能,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61(3): 635 (2010) [7] S Pei, J Du, Y Zeng, etc al. Carbon nanotube transparent conductive film by electrophoretic deposition and hot-press transfer, Nanotechnology, 20(23): 235707 (2009). [8] Y Zeng, etc al. Effects of carbon nanotubes on processing stability of polyoxymethylene in melt-mixing process. J. Phys. Chem. C 111, 13945-13950 (2007). [9] F Wu, X He, Y Zeng, etc al. Thermal transport enhancement of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high-density polyethylene composites. Appl. Phys. A, 85, 25–28 (2006). 发明专利: [1] 曾尤, 等. 一种滴灌流量自动控制开关(ZL 03133349.4), 2006年 [2] 曾尤, 等. 一种多孔凝胶软管的制备方法(ZL200510046696.2), 2007年 [3] 曾尤, 等.一种对湿度变化敏感的导电水凝胶复合材料及器件和制备方法(ZL 200810011976), 2010年 [4] 曾尤, 等. 增强体定向排列的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ZL 200510047123.1), 2008年 [5] 成会明, 曾尤, 等. 一种耐高温的热敏电阻高分子复合材料(ZL 200510047997.7), 2009年 [6] 成会明, 裴松峰, 杜金红, 曾尤. 柔性碳纳米管透明导电薄膜材料制备方法和电沉积装置(ZL200810012902.1), 2011年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