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曾令森 |
释义 |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1970年出生于福建省长汀县。199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构造地质与地球物理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94年毕业于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生院,获构造物理学硕士学位,师从许志琴院士。1997年赴美国留学,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Caltech)地质与行星科学系学习,先后获得大陆石油公司奖学金(Continental Oil Company Fellowship), 由于出色的野外填图和地质研究,获Ian Campell 罗盘奖(Ian Campell Branton Award)和Koons研究奖学金(Koons Research Fellowship)。师从著名构造地质学家Jason Saleeby教授及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奠基人之一的Hugh Taylor教授,与2003年以优异的成绩获地质学博士学位。2004年1月回国,回到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2005年入选国土资源部百人计划。 曾令森博士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地球化学微测试中心利用NanoSims进行原位氧同位素测试 曾令森研究员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构造地质学、构造地球化学、构造地貌学及放射性同位素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研究兴趣包括(1)青藏高原岩石圈地球化学及大地构造动力学;(2)中国东部中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3)前寒武纪地质及地球化学演化及其早期地球历史;(4)高压-超高压变质岩带及其大地构造意义;(5)大地构造和气候变化在地貌景观的形成和演化中的相互关系及相互作用;及(6)放射性同位素(Rb-Sr, Sm-Nd, U-Th-Pb 及Lu-Hf)在定龄及示踪方面的应用及新技术的发展(TIMS和MC-ICPMS)。 研究简介: 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曾令森主要系统研究了(1)美国加州内华达岩基中变泥质岩的部分熔融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动力学过程;(2)美国西部莫哈维沙漠和内华达岩基中中生代幔源包体的矿物岩石及地球化学特征,来探讨大型伸展构造省(盆岭省)在伸展变形中浅部地质过程与深部岩石圈过程之间的耦合关系。通过野外大比例尺填图、细致的构造解析、高精度的放射性同位素测试等,揭示了变泥质岩部分熔融所产生熔体的系统特征,发现大幅度的Nd同位素不平衡及较弱的Sr同位素不平衡,通过理论分析,较优雅地解释了变泥质岩部分熔融中熔体的地球化学性质,提出部分熔融岩石的成分及矿物组成和熔融反应时的物理和化学条件是调制熔体最终地球化学特征的主控因素,为识别高级变质岩区的部分熔融作用的性质和构造动力学机制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 曾令森研究员于2004年1月回到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回国后,综合野外构造地质、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地质年代学等学科的技术手段,主要聚焦于研究:(1)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在深俯冲和快速折返过程中的部分熔融和流体动力学过程;(2)藏南喜马拉雅造山带的高级变质作用、地壳深熔作用及构造变形之间的互动关系。通过这些研究来阐明汇聚大陆边缘的构造动力学过程及其成矿效应。通过近四年的研究,已在碰撞造山带的研究中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如:(1)在苏鲁超高压变质岩中,在榴辉岩的绿辉石和石榴石中都发现了含钾长石或含钠长石的多晶包裹体,这些长英质包裹体表明在深俯冲或折返早期,大陆地壳在超高压条件下发生过部分熔融作用,形成硅酸盐部分熔融体或超临界流体;(2)证明了苏鲁超高压岩石的折返速率大于5毫米/每年;(3)发现藏南高级变质岩石在早于35百万年就已开始部分熔融,形成富钠过铝质花岗质熔体。并提出这些部分熔融事件可能是促使藏南拆离系开始活动的主要因素。 除了上述研究之外,将开展研究华北克拉通破坏的深层机理和浅表效应、大型造山带的存矿机理研究。 代表性论著: Lingsen Zeng, Jason B. Saleeby and Paul Asimow, 2005, Nd isotope disequilibrium during crustal anatexis: A record from the Goat Ranch migmatite complex, southern Sierra Nevada batholith, California, Geology, v.33, p. 53-56. Lingsen Zeng, Paul Asimow and Jason B. Saleeby, 2005, Coupling of Anatectic Reactions and Dissolution of Accessory Phases and the Sr and Nd Isotope Systematics of Anatectic Melts from a Metasedimentary Source,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v. 69. p. 3671-3682. Lingsen Zeng, Jason B. Saleeby and Mihai Ducea, 2005,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rustal anatexis during the formation of migmatite at the Southern Sierra Nevada, California, Contributions to Mineralogy and Petrology, v. 150(4), 386-402. Zeng LS, Liu-Zeng J, Gao L-E, Xie KJ, Wen L, 2008, Early Oligocene crustal anatexis in the Yardoi gneiss dome, southern Tibet and geological implications.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in press) Zeng, LS., Liu, FL., Liang FH., and Chen, FY.,2007, Barite in omphacite-hosted K-feldspar + quartz polycrystalline aggregates from the Sulu eclogites and its implications.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52(21): 2995-3001 曾令森, 刘静, 高利娥, 谢克家, 文力, 2008, 藏南也拉香波穹隆早渐新世地壳深熔作用及其地质意义. 科学通报(出版中) 曾令森,刘福来,梁凤华,陈方远,2007,苏鲁榴辉岩钾长石+石英聚合体中重晶石族矿物及其意义. 科学通报, 52(19): 2312-2318 曾令森, 陈晶, 陈振宇, 刘静, 梁凤华, 高利娥,2007, 山东石岛花岗岩复合岩体的侵位深度与苏鲁超高压变质岩的快速折返机制及动力学效应. 岩石学报, 23(12): 3171-3179. 曾令森,刘静,Jason Saleeby,2006,大型花岗岩岩基形成和演化的深部动力学过程:滴水构造、钾质火山作用与地表地质过程.地质通报, 25(11):1257-1273. 曾令森,张泽明,刘福来,梁凤华,陈晶,许志琴,2006.V/Sc在CCSD主孔榴辉岩中的系统关系:一种可透视变质作用并指示基性岩浆作用的地球化学工具 .岩石学报,22(7):2051-2059.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