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增城丝苗米
释义

“丝苗”是增城市的特优水稻品种。丝苗米米粒细长,无腹、心白,透明晶莹。丝苗米饭软硬适中,芬香可口,素有“米中之碧玉”、“饭中之佳品”等美誉。传统的老丝苗品种,以该市朱村白水 矮脚丝苗米为佳,高脚丝苗则以派潭灵山和正果水口村为上品。

简介

增城丝苗米,广东省增城市特产。增城市朱村街是丝苗米的原产地,该品种属优质籼稻品种,稻谷细长、米泛丝光得名,素有米中碧玉、中国米王之称,与增城挂绿荔枝齐名,在清朝末年已驰名海内外。2004年9月20日,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增城丝苗米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

品质特点

增城丝苗米晶莹洁白,因油质丰富而略泛丝光,自然清香。米粒长5.4至6.6毫米,长宽比大于等于3,直链淀粉15至23%。米饭软硬适中,爽滑芳香,口感类似泰国茉莉香米。米饭加入上汤水搅动后,饭团散开,汤仍清澈见底。

发展历程

据(《增城县志》1911年清·宣统版)记载:“……案近来早熟有拣赤、有上造丝苗,有白谷仔颇佳;晚熟有泉水粘丝苗最佳。”可见该市丝苗米种植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至建国初期,该市丝苗米种植仍有较大面积,据口碑:正果晚稻丝苗种植面积十分之四、五,不少以丝苗谷交纳公粮。可见丝苗种植之广。

建国后至五十年代中后期,由于传统的老丝苗品种种植年代久远,品种混杂退化严重,表现产量低、易感病、不抗倒,加之当时粮食生产强调高产自给,忽视质量,没有按质论价,丝苗米种植面积逐年减少。著名矮脚丝苗于1958年泯灭。1973年全县高脚丝苗种植面积已不足5万亩,总产900万公斤,出口量500万公斤。1982年全县种植面积不足二百亩。

对于丝苗品种的混杂、种植面积日益缩减,农业部门早已关注。自上世纪80年代起,市农业局种子站、市农科所的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经过不懈努力,采用系统选育、野生稻远缘杂交遗传育种、聚焦太阳能辐射诱变育种等技术手段,成功地选育出了丝苗选6、矮丝苗83-1、矮丝苗选8、野澳丝苗、桂野丝苗、增野丝苗、长粒丝苗等系列丝苗新品种(品系),它们的共同点是:口感、食味与原老丝苗品种无异,产量却比原老丝苗品种成倍增加,抗病虫性、抗倒性明显增强,适应性更广,因此,在生产上迅速得到广泛应用。新丝苗品种不但在增城市大面积种植,而且还被邻近省、市、县大量引种,增城泰稷发展有限公司、增城市优质米基地公司、增城市新粮贸易有限公司分别以之作为加工原料,开发加工了“泰稷”牌、“挂绿”牌、“荔新”牌等系列丝苗米,并采取“公司+农户” 的经营模式,大大促进了我市及邻近省、市、县丝苗米的生产发展。1986年,全市丝苗米种植面积为4.5万亩,1999年达到16.6万亩。为保护增城市这一传统优势农产品的健康发展2004年我市着手申报增城丝苗米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并获得通过。

现在,古老的农家丝苗已被新育成品种所代替,保留下来的单株,仅作后人育种材料。

丝苗选6、矮丝苗83-1、矮丝苗选8是我市上世纪80年代主栽丝苗品种,现生产上已不再应用。野澳丝苗、桂野丝苗、增野丝苗是我市上世纪90年代主栽丝苗品种,现已被长粒丝苗等新型丝苗品种代替。

特征特性

矮脚丝苗和高脚丝苗:均属晚籼中熟品种,全生育期130天左右,亩产150~200公斤。矮脚丝苗株高90cm左右,叶青绿、穗中等长,着粒疏,谷色麻黄,粒细长,稃端微显弯曲,生势较弱,分蘖力较强,抗病虫性较差,米质极优,饭佳、饭味极好。高脚丝苗株高110~120cm,叶色青绿,谷色麻黄,粒细长,分蘖力弱,抗旱性、抗病性强,耐荫耐旱,产量较稳定,但不耐肥,不耐浸,易倒伏。

丝苗选6号:晚籼型特优品种。株高102~104cm,全生育期120~135天,产量250~300公斤,抗病力较强,不耐肥,肥田易倒伏,适宜丘陵山区中等以下肥力田块种植。

矮丝苗选8:晚籼型特优品种。全生育期130~135天,一般亩产325~375公斤,抗倒力强,抗病力中等偏强,宜丘陵非瘟区中等肥力田块种植。

矮丝苗83-1:早籼中迟熟种,早造全生育期130~140天,晚造123天,株高80.2cm,有效穗数多,一般亩产300~400公斤。

野澳丝苗:早籼 特优中迟熟品种,早造全生育期125天,晚造109天,株高93cm左右,耐寒力较强,抗多种病虫害,一般亩产400~450公斤。

桂野丝苗:早籼持优穗数型品种,株高85~96cm,早造全生育期120天左右,晚造108天左右,抗倒力强,有效穗数多,一般亩产400~425公斤。

增野丝苗:早籼中熟特优品种,株高85~95cm,早造全生育期120天,晚造110天;抗病抗倒力强,一般亩产425~450公斤。

长粒丝苗:早籼特优大穗与穗数结合型品种,株高95~105cm,秆粗抗倒,早造全生育期120天,晚造108天;抗病力强,一般亩产425~450公斤。

产地环境

增城市是广州市的县级市,西距广州60公里。建县于公元201年(东汉建安六年),隶属南海郡,因南海郡原辖6县,新设一县,增多一城故曰增城。增城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日照将近2000小时,年均气温为22.2℃,几乎全年无霜,年均降雨1800多毫米,无特大自然灾害。土壤多为沙质水稻土,水质中性偏碱,适宜于热带、亚热带作物生长,是著名的荔枝之乡、鱼米之乡。朱村街东距增城市中心14公里,西距广州市45公里,因元末明初朱姓人由南雄珠矶巷迁来聚居成自然村而得名。地势北高南低,丘陵、平原交错,土层较厚。

增城八景之一的朱村街北部丹邱村的白水山是丝苗米原产地。白水山别名白水礤,山上有一飞泉,远眺就如绿幕上挂着一条白色绸带,故名“白水带”,山名因水而得。白水山上曾有一座始建于隋朝的栖云寺,据说丝苗米是明代栖云寺僧人育成。栖云寺附近约有二亩梯田,分成十多块,属沙质浅脚田,以白水山泉灌溉。

品种发展

增城丝苗稻最初是由增城野生稻衍化来的高杆品种。增城野生稻已有9000多年历史,原产自广州市萝岗区镇龙镇洋田河流域,洋田河自镇龙经中新、朱村汇入西福河。直到20世纪80年代,从洋田河到西福河30多公里长的河边沼泽地都自然生长着茂盛的野生稻。增城普通野生稻的主要形态特征与高脚丝苗相似,高秆、叶窄长、叶色青翠、谷粒细长、谷壳麻黄色,稃(fū,谷壳)端有关刀尾等,且两者都属强感光性稻种。但丝苗稻比野生稻穗长、粒多、饱满,丝苗千粒重17.5至18克,野生稻千粒重14.4克。高脚丝苗属晚稻品种,抽穗期与增城野生稻中早熟类型吻合,都是10月1日左右。高脚丝苗11月5日成熟,平均亩产386斤。因野生稻紧靠水稻田,可能野生稻与栽培稻自然串粉产生变异,或是野生稻产生基因突变,当地农民发现优质稻穗后摘回播种,形成了最早的丝苗稻。

高脚丝苗秆高易倒、产量不高,但米质特优,一直沿用到1973年。科技人员从1972年开始培育新一代优质、高产、高效益的丝苗米良种。1978年育成著名的特优品种丝苗选6号,平均比高脚丝苗增产20%左右。1985年培育成矮秆抗倒、米质特优、比高脚丝苗增产80%的新一代矮秆丝苗品种双丝苗2号。另外,利用增城野生稻与国内外栽培稻优异种质进行多元配组杂交遗传育种,培育成野澳丝苗、桂野丝苗、增野丝苗、红野丝苗6号、黑野丝苗、五香丝苗、巴野丝苗等30多个适应性广、各具特色的优质丝苗米品种。

品种特性

矮脚丝苗和高脚丝苗:均属晚籼中熟品种,全生育期130天左右,亩产150~200公斤。矮脚丝苗株高90cm左右,叶青绿、穗中等长,着粒疏,谷色麻黄,粒细长,稃端微显弯曲,生势较弱,分蘖力较强,抗病虫性较差,米质极优,饭佳、饭味极好。高脚丝苗株高110~120cm,叶色青绿,谷色麻黄,粒细长,分蘖力弱,抗旱性、抗病性强,耐荫耐旱,产量较稳定,但不耐肥,不耐浸,易倒伏。

丝苗选6号:晚籼型特优品种。株高102~104cm,全生育期120~135天,产量250~300公斤,抗病力较强,不耐肥,肥田易倒伏,适宜丘陵山区中等以下肥力田块种植。

矮丝苗选8:晚籼型特优品种。全生育期130~135天,一般亩产325~375公斤,抗倒力强,抗病力中等偏强,宜丘陵非瘟区中等肥力田块种植。

矮丝苗83-1:早籼中迟熟种,早造全生育期130~140天,晚造123天,株高80.2cm,有效穗数多,一般亩产300~400公斤。

野澳丝苗:早籼特优中迟熟品种,早造全生育期125天,晚造109天,株高93cm左右,耐寒力较强,抗多种病虫害,一般亩产400~450公斤。

桂野丝苗:早籼持优穗数型品种,株高85~96cm,早造全生育期120天左右,晚造108天左右,抗倒力强,有效穗数多,一般亩产400~425公斤。

增野丝苗:早籼中熟特优品种,株高85~95cm,早造全生育期120天,晚造110天;抗病抗倒力强,一般亩产425~450公斤。

长粒丝苗:早籼特优大穗与穗数结合型品种,株高95~105cm,秆粗抗倒,早造全生育期120天,晚造108天;抗病力强,一般亩产425~450公斤。

生产情况

增城丝苗米种植历史记载最早在清代。《增城县志》1911年清·宣统版记载:“……案近来早熟有拣赤、有上造丝苗,有白谷仔颇佳;晚熟有泉水粘丝苗最佳。”至20世纪50年代,增城丝苗米种植仍有较大面积,据口碑:正果晚稻丝苗种植面积十分之四、五,不少以丝苗谷交纳公粮。可见丝苗种植之广。建国后至五十年代中后期,由于传统的老丝苗品种种植年代久远,品种混杂退化严重,表现产量低、易感病、不抗倒,加之当时粮食生产强调高产自给,忽视质量,没有按质论价,丝苗米种植面积逐年减少。著名矮脚丝苗于1958年泯灭。1973年增城县高脚丝苗种植面积已不足5万亩,总产900万公斤,出口量500万公斤。1982年全县种植面积不足二百亩。

对于丝苗品种的混杂、种植面积日益缩减,农业部门早已关注。自20世纪80年代起,增城市农业局种子站、农科所的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经过不懈努力,采用系统选育、野生稻远缘杂交遗传育种、聚焦太阳能辐射诱变育种等技术手段,成功地选育出了丝苗选6、矮丝苗83-1、矮丝苗选8、野澳丝苗、桂野丝苗、增野丝苗、长粒丝苗等系列丝苗新品种(品系),它们的共同点是:口感、食味与原老丝苗品种无异,产量却比原老丝苗品种成倍增加,抗病虫性、抗倒性明显增强,适应性更广,因此,在生产上迅速得到广泛应用。新丝苗品种不但在增城市大面积种植,而且还被邻近省、市、县大量引种,增城泰稷发展有限公司、增城市优质米基地公司、增城市新粮贸易有限公司分别以之作为加工原料,开发加工了“泰稷”牌、“挂绿”牌、“荔新”牌等系列丝苗米,并采取“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大大促进了丝苗米的生产发展。1986年,全市丝苗米种植面积为4.5万亩,1999年达到16.6万亩。2007年,增城丝苗米种植面积52.79万亩,2002年优质丝苗米产量达19.85万吨,产值33745万元。

荣誉认证

1986年,增城被中国国家农业部批准为优质米基地县,1994年增城丝苗综合开发项目被列入中国国家“星火计划”,1995年被中国农业部认定为商品粮基地县。丝苗王和金装丝苗两个品种获得国家专利;泰稷牌丝苗米在1992年香港国际食品博览会上荣获金奖,穗珍牌香丝苗米获第三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挂绿牌营养保健米荣获第二届亚洲国际名优新产品、新技术、新发明博览会国际金奖,挂绿牌特级丝苗米在1999年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上被认定为名牌产品。

原产地域产品保护

根据《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通过了对增城丝苗米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申请的审查,批准自2004年9月20日起对增城丝苗米实施原产地域保护(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公告2004年第130号)。

地域保护范围

增城丝苗米原产地域范围以广东省增城市人民政府《关于申请增城丝苗米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的函》(增府函[2003]29号)提出的地域范围为准,为广东省增城市所辖行政区域。

质量技术要求

(一)稻谷品种。

丝苗米系列优质品种或品系。

(二)栽培。

春植(早造)在春分前播种,清明前后抛秧;秋植(晚造)在大暑前播种,立秋前抛秧。每平方米用种量2.25克,大田每亩基本苗数5至6万,合理密植。

施放有机质基肥,合理追肥。合理排灌,薄水抛秧,浅水分蘖,够苗露田,中期适度晒田,浅水抽穗灌浆,湿润黄熟。

(三)加工。

除杂→去石→砻谷→谷糙分离→碾米→白米分级→色选→抛光→包装出厂。

(四)质量特色。

米粒细长,米油质丰富,无腹白,晶莹透明,米泛丝光,饭色发亮,饭味可口;米饭软而不粘。

长度5.4至6.6mm,长宽比大于2.8,千粒重≤12.5g;直链淀粉(干基)含量17至25%;垩白度≤3.0%;胶稠度≥50.0mm。

专用标志使用

在增城丝苗米原产地域范围内的生产者需要使用“原产地域产品专用标志”的,应向增城丝苗米原产地域保护的申报机构―当地的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申请,经审查合格批准后,方可使用“原产地域产品专用标志”。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6 1:2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