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枣集革命烈士纪念碑 |
释义 | 枣集革命烈士纪念碑,又称商亳鹿柘县纪念碑。1946年10月,中共淮北八地委为适应当时革命战争形势之需要,决定在商邱县、亳县(现亳州市)、鹿邑县、柘城县交界处成立商亳鹿柘边区县,县委、县政府设在枣集(1949年3月撤销)。组织发动群众,领导地方武装,配合解放军主力部队,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斗争。经过两年多,先后作战300多次,消灭了大批敌人,同时也牺牲了250多名革命同志。为纪念在此地区牺牲的革命烈士,当时的商亳鹿柘县委、县政府,于1948年9月在枣集东门外建立了革命烈士纪念碑。1984年,由上级拨款,中共鹿邑县委、县政府在枣集镇西门外路北建立了一座革命烈士陵园,占地约2500平方米,同时将碑重新复制,立于园内。 纪念碑高2.15米,宽0.66米,厚0.19米,坐北向南。正面刻碑文,背面刻烈士姓名250人。前后额和边缘均刻有牡丹花纹。碑文系楷书,工谨遒劲,额为隶书,古朴俊逸。旁植松柏,苍翠茁壮。上复六角亭,勾檐翘角,虽秀且穆。 正面碑额:英灵不死,浩气凌云。上楹联:争取民主建设新中国临阵捐躯光荣万古,下楹联:力求解放打倒反动派战场洒血永耀千秋。碑文:溯自民国三十五年秋七月,国民党反动派不顾全国和平民主之民意,公然高举内战大旗,向我抗日有功之解放区人民进攻。我党我军为制止内战之蔓延,争取和平民主之实现,乃决定开辟商亳鹿柘地区。当因情况变迁即转移。一分区三六年元月六日又随军东征打回商亳鹿柘,是时四城皆敌。而国民党反动派为达其迁灭我军重新统治人民之意图,曾各方组织力量以数十、数百、数千武装,不时向我进攻。我政府军队以解放人民为己任,不畏孤悬艰危,转战其中,由于我党坚持之决心及我军英勇作战之精神,随获得广大人民之同情拥护及热烈参军。因是也愈战愈强,屡败顽敌之进犯。今县局粗定,顽敌敛迹。二十余万 民从反动派重重压榨之下获得解放。业已有数万群众打垮封建,摆脱剥削,分得土地,生活得免饥馑之患。抚今追昔谁立斯功?怀念我云凌、孝香、玉良、封连、陈洁、生财、维山、修善等百数十烈士,或以坚持地方,或以战场杀敌,全心全意为人民革命事业忘我与敌搏斗。致相继流血牺牲,或惨遭杀戮、活埋,血迹斑斑,英灵飘飘,其开创商亳鹿柘之功绩,诚不可泯也。为表英烈,是以勤石,以志永垂不朽。云尔。 商亳鹿柘政府委会敬立 周侃撰文 雪苑王子平书丹 中华民国三十七年秋九月中 背面恭刻烈士250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