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杂诗·西北有浮云
释义

汉末魏初曹丕于黎阳伐吴之时所作五言诗。写漂泊不定、客居异乡的抑郁痛苦和强烈的思乡之情,从一个侧面反映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诗以浮云比游子,真切传神地表达了客子当时凌乱复杂的内心世界。构思新颖别致,抒情婉转细腻,有相当强的感染力。

作品名称:杂诗·西北有浮云

创作年代:汉末魏初

文学体裁:诗

作者:曹丕

作品原文

杂诗

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①。

惜哉时不遇②,适与飘风会③。

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④。

吴会非我乡,安得久留滞?

弃置勿复陈⑤,客子常畏人。

作品注释

①亭亭:孤高的样子。车盖:古代的车篷,形如大伞。

②时不遇:未遇上好时机。

③适:恰好。飘风:大旋风。

④吴会:指当时的吴郡(郡治在今江苏省苏州市)和会稽郡(郡治在今浙江绍兴)。吴会当时都属于东吴,乃异国之地,这样说乃是用以比喻漂泊周流之远。

⑤“弃置”句:这是汉魏时诗中常见的套语,见汉乐府《孤儿行》、曹植《赠白马王彪》等。

作品译文

西北天空有一朵浮云,耸立无依形状如车盖。

可惜浮云没遇好时机,恰巧与突起的暴风相遇。

暴风吹我飘到东南,南行来到吴郡会稽郡。

吴郡会郡不是我故乡,如何能够在此停留?

抛开忧愁不想多说他,客子身居异乡畏人欺。

作品鉴赏

《文选》李善注此诗说:“于黎阳作。”并以为作于伐吴之时。从曹丕执政以后的情况看,他曾率大军二次南征孙权,经过黎阳(今河南浚县),魏在西北,吴在东南,从诗中“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等句看来,此诗似乎是南征时借浮云的随风飘荡以比喻征夫的被迫出征,表现对战乱的厌倦情绪。但此说证据不足,吴景旭《历代诗话》曾驳之,以为曹丕雄才且有智略,必无可能作此诗以示弱子孙权,取笑于刘备。此外,魏伐吴至广陵(今江苏扬州),在长江北,而吴会指当时的吴郡(治所在今江苏吴县)和会稽郡(治所在今浙江绍兴),在长江南,曹丕临江观兵而还,并无至江南事,故此说难以成立。又,吴淇《选诗定论》、张玉谷《选诗赏析》等则以为诗乃作者早年时疑惧其父曹操欲立曹植为世子而作,亦似牵强。今人余冠英等则以为是游子诗,写漂泊不定、客居异乡的抑郁痛苦和强烈的思乡之情,从诗的内容看,此说较为可信。

作者所处的时代,战乱频仍,人民饱经动乱之苦。很多人或因战乱饥荒而流浪在外,或为兵役徭役所迫而离乡背井。作者即有《于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等诗,以反映此类现象。可见游子的怀乡,思妇的怨别,乃是当时普遍而突出的社会现象。因此,此诗亦不是一般的怀乡之作,而是从一个侧面反映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诗以浮云比游子,前六句写浮云的遭遇。“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发端即落到所咏的浮云。一“浮”字充分显示了身不由己的处境,“亭亭”二字描绘浮云的耸立而无所依靠,暗示游子的孤独无依,为下文的“东南行”埋下伏笔。次四句是首二句的继续,仍就浮云落笔,写其飘泊流宕的遭遇。“惜哉时不遇,适遇飘风会”,写其生不逢辰,遭遇乱世,并自然地引起“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的飘泊流落的遭遇。需要指出的是,这里乃泛指游子从西北飘泊到东南,有些古代论者根据“吴会”二字而去坐实地名以寻求更深的含义,则是不可取的。

“吴会非我乡,安能久留滞”二句,点明思乡的主题,是此诗关键性的转折,开始由上文的叙事转入抒情。句从王粲《七哀诗》其二:“荆蛮非我乡,何为久留滞”变化而来,并暗含王粲《登楼赋》:“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之意,以浮云的口吻,抒发客居的厌倦和对故乡的深切思念。结尾二句“弃置勿复陈,客子常畏人”又一次转折,点明客子的身分,感情更深一层,从反面抒发了不得回归的抑郁痛苦。句学《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之“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而稍有变化。前一句既是客子的自我安慰,说既然身不由己,流落异乡而无法回归,那么这种思乡之情还是不说的好。同时又是客子的反语解嘲,暗含欲弃不能之意。后一句则说己既不愿复陈,所以不愿人问其乡贯等情,而人若问之则势必作答,将更增其痛苦耳。然而愈是抑而不说,毫无疑问地将会更增加主人公强烈的思乡之痛。以压抑的情调作结,表现了无可奈何的悲哀,耐人寻味,有余音袅袅不绝之效果,真切传神地表达了客子当时凌乱复杂的内心世界。

在艺术上,此诗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结句的换韵,戛然而止,音调促迫,和客子当时达到高潮的痛苦压抑的心情正相吻合,对整诗的气氛起到了较好的渲染烘托作用。此诗和曹植《杂诗》之二的结句换韵方式,在当时乃是首创,显示了建安诗人们大胆的创新精神和多变的创作手法。

另外,此诗采用比物象征的手法,写游子而以浮云作比,赋浮云以人的感情,通过浮云的遭遇,揭示客子的心情。构思新颖别致,抒情婉转细腻,有相当强的感染力。沈德潜《古诗源》说:“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正是指作者的此类诗作而言。

作者简介

曹丕

(187-226)三国时期政治家、文学家,魏朝的开国皇帝。字子桓。公元220-226年在位,庙号高祖(《资治通鉴》作世祖),谥为文皇帝(魏文帝),葬于首阳陵。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魏武帝曹操与武宣卞皇后的长子。由于文学方面的成就而与其父曹操、其弟曹植并称为“三曹”。少有逸才。多技艺,善骑射、好击剑。公元217年(建安二十二年),被立为王世子。公元220年(延康元年),继位为魏王、丞相、冀州牧。当年十月,逼迫汉献帝禅位,登基为大魏皇帝。爱好文学,并有相当高的成就。其《燕歌行》是中国现存较早的文人七言诗;他的五言和乐府清绮动人;所著《典论·论文》,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1:4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