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云从古室 |
释义 | 简介云从古室乃闽南名刹,位于南安市英都镇良山村的龙山北麓,始建于五代,经过历代修缮,既是寺院,也是书院,是英都人文的发祥地。原为禄寿院,五代后唐僧人智绪创建。北宋熙宁八年(1075)重修,后废。南宋端平年间,乡人于此修建龙山书院。 修缮历史云从古室原为禄寿院,由五代后唐僧人智绪创建。 北宋熙宁八年(1075)重修,后废。 南宋端平年间(1234—1236),乡人于此修建龙山书院。 明成化间(1465—1487),英都洪氏六世祖洪旸道在此设馆,首创乡学,乃并寺院、学馆,更名为“云从古室”。到清乾隆间(1736—1795),又作较大重修,此后不断有所修缮。 1978、1990年先后重修主殿、护厝等主体建筑,并塑造佛像及殿内设施,增建山门、石阶、凉亭、水榭、眺望台、罗汉阁。山门牌坊横额“云从古室”四字系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亲笔题字。该寺现在有在云版、和尚塔墓等文物。 1978年,为保护古刹兴复佛法禅光,弘扬先贤传播文化美德,侨胞洪恭兰先生率先捐资维修。 1990年,侨胞洪维新先生热心倡导,征得印尼、新加坡、港台宗亲及村中热心人士踊跃捐资,遂组建筹委会,重修主殿及护厝主体建筑,并塑造佛像及殿内设施。殿宇雕宇雕梁画栋,石柱镂镀金字,门面青石浮雕,砌石基红砖墙,朱丹琉璃弯瓦,燕尾高翘飞脊,显得富丽堂皇。远眺显出“万绿丛中一点红”之风采,古室前侧尚保存古代名僧骨灰罐及其塔墓遗迹。增建山门、石阶、凉亭、水榭、眺望台、罗汉阁等许多风景点,亭台错落有致,林荫苍翠映衬,使古室既保存原貌,又展新姿。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的“云从古室”匾额,熠熠闪光,更为增辉添彩。 人文历史南宋端平年间(公元1234-1236年),乡中有识之士鉴于此地环境幽雅,便在旧址修建龙山收院。相传宋理学家朱熹曾住过该院,观赏此地山川灵秀而赞叹不已,并作出“玉兔附岭,必出贵人”等诸多评断,后果有灵验。 到了元朝时候,有个儒生屡考不第,寄寓于此,致志笃学,适院侧龙兴寺废,便迎清水祖师供奉于书院。是夜,儒生梦见祖师对他说:“宜树人育才为先。”儒生听了,便无意功名,在此设馆授徒。学子有成,尊师为“云从先生”,盖取《易经》:“云从龙,龙起而致云气”之意。古室面前有数棵古老苍翠的大榕树,盘根错节;埕下有一棵亘古的挂树,四季飘香;右边有一股清泉,潺流不息;寺院东厢为禅房;西厢即是当年云从先生读书和执教的书斋。古室背山面水,遥对北面巍峨英山,气势磅礴,景色万千。 云从古室是英山人文发祥地,历代有许多子弟在此攻书。英都族人重视教育,置田兴学,培育子弟,因而人才辈出,科甲蝉联。据地方志书记载,自明永乐至清光绪年间,仅英都洪氏族人出秀才570人、贡生63人、举人65人、进士16人,授任朝廷官员有21人、省司官员14人、州府官37人、县邑官44人,并留下了“祖孙三进士”、“父子双翰林”等传奇佳话。 云深藏古室,胜景催人往。历代文人墨客对此颇有偏爱,曾留下诸多诗词题咏和楹联佳句。惜年久散失。近年,诗人榕光有七绝《云从室怀古》,歌功颂德咏了云从古室千年历史及嬗变过程: 禄寿开山说智绪,梵宫设馆数云从。 千年嬗变知多少,惟有香灯万载红。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