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越南第一次北属时期 |
释义 | 简介越南第一次北属时期(前207年或前111年-39年,越:Bắc thuộc lần thứ nhất)是越南历史上被中国统治的一个时期。 前111年,西汉攻灭南越国后,设南越旧地为交州,并置九个郡县:南海郡、合浦郡、苍梧郡、郁林郡、珠崖郡、儋耳郡、交趾郡、九真郡、日南郡。为了便于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贸易,汉廷非常关注在肥沃的红河三角洲的统治。在前1世纪时,汉朝在交州的统治十分宽松,雒越的君长在自己的部族里依旧保持着他们世袭的权力。然而在公元1世纪后,汉朝执行同化政策,鼓励越人与汉人通婚,并加强了税收,将越南直接置于汉朝统治之下。公元40年(东汉建武十六年),交州爆发了由征氏姐妹领导的越南人大起义,第一次北属时期结束。 关于断代问题关于第一次北属时期开始的准确时间,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见解。根据越南近代史家陈仲金提出,第一次北属是公元前111年至公元39年此一时段,亦即将前111年(南越被西汉所灭)作为第一次北属时期的开始年,历经新朝、东汉初年,直至二征起义爆发时才结束。越南人也将南越国看作是越南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赵朝”(Nhà Triệu)。中国学者郭振铎、张笑梅则持另一种说法,将汉人赵佗于前207年建立的南越国,标志为“第一次北属”时期,并将前111年至40年的历史列为“第二次北属”。 历史沿革背景:秦平百越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当时在五岭以南及越南北部地区,统称“南越”,居住着百越族人。秦始皇因知道百越人地区出产“犀角、象齿、翡翠、珠玑”等珍宝,乃遣尉屠睢率军五十万进攻该地,但遇到激烈反抗,秦军出师不利,屠睢战死。其后,公元前214年,秦朝发逋亡人、赘婿、贾人等,平定南越,设置南海(位置约今日中国广东省、桂林(位置约今日中国广西省)、象郡(地理位置尚存争议,或认为在现时越南中、北部),进行直辖统治。秦代对于南越地区,采取移民实边的政策,“徙中县之民南方三郡(“中县”指中原地区,“三郡”指南海、桂林、象郡),使与百粤杂处”。 当时越南境内尚有瓯雒人。据《史记·索隐》所载,交趾地区(指现时越南北部),曾被“蜀王子”率兵入侵,击败当地的骆人,自立为安阳王。越南史籍里,蜀王子称作的蜀泮,又称该国为“瓯貉国”(雒又作“骆”、“貉”)或“蜀朝”。其后,瓯貉国被掩有华南、越北的赵佗势力所消灭。 南越国的统治在秦末汉初,南海郡龙川县令赵佗据有南海、桂林及象郡等地,自立为王,建立南越国。南越一直到公元前111年,乃为西汉所消灭,延续了约一个世纪。 南越王赵佗时期,曾击破越南地区的瓯貉,然后参考采用中国秦汉时的郡县制度模式,“令二使典主交阯、九真二郡人”。而在户籍制度上,南越国在境内(包括交趾、九真),实行严密的编户制,使政府能掌握村社人口及土地。在民族政策上,赵佗本是来自中原的汉人,当时南越国内又有大批中原移民,于是他采取“和辑百粤”的方针,务求令民族间得以融和。 南越国历经五位君主,到公元前111年,汉武帝派兵将之攻灭。 西汉建州置县及统治西汉灭南越国后,于旧地设置交趾部(长官为刺史;东汉时为交州),统辖九个郡,即南海郡、苍梧郡、郁林郡、合浦郡、珠崖郡、儋耳郡、交趾郡、九真郡、日南郡,当中的交趾、九真、日南三郡,位处今越南北部及中部地区。 汉朝政府在南越设立官署,在州置刺史(后改为州牧),郡置太守,县置县令及雒将、雒侯。雒将、雒侯为当地特有官职,又作“貉将”、“貉侯”,大部份县均有设署,为该地原有的首领称谓,类似于土司。汉朝政府采取“诸雒将主民如故”的政策,因而在第一次北属时代里,雒将、雒侯仍保留统治权,并获世代相传。 在公元1世纪初,西汉朝政被外戚出身的王莽所把持,并夺取帝位,因新政不合时宜而引发群雄并起。在这段中原局势不稳的时期里,南越旧地却相对安定,“交趾诸郡,闭境自守”,因而吸引到中原人士避居当地。效忠刘汉王室的胡刚便是一例,他在王莽摄政时“解衣冠挂门而去。亡命交趾,隐于屠肆”,等到王莽败亡才归回故里。 二征起义公元40年,交趾太守苏定管治下,交趾麊泠县雒将之女征侧有所不满,起兵反抗。征氏起事的原因,据中国学者郭振铎、张笑梅的分析,并非完全像传统史籍提到的苏定贪暴,对征氏以法绳之等原因,而是当地农业在经过中原输入的技术改良后,生产力大增,文化教育转变甚大,但亦使以雒将为首的氏族部落制度难以适应。再加上新朝及东汉政府,一改初期不对雒人收赋税的措施,实行纳税服役,令雒将利益受损,感到不满。苏定便对表现“雄勇”的征侧以法绳之,结果惹来大力反对,征侧与妹征贰起兵作反。 征氏起兵后,势力迅速膨胀,九真、日南、合浦各地皆有向应,攻下六十五城,征侧自立为王。东汉朝廷调兵征讨,任马援为“伏波将军”,负责南征。马援于公元42年在浪泊(在今越南仙山)大破征氏,并于次年(公元43年)斩征氏姊妹。此后,马援继续率军,平定九真征氏余党,征氏的反抗乃结束,东汉政府在当地重建统治秩序。 风俗文化越人固有风俗的保存据法国学者鄂卢梭的论述,越南地区在第一次北属时,仍保存了若干的自身文化。当时越人已有断发纹身,这种短发的习惯,至纪元后10世纪时尚存。咀嚼槟榔,染黑牙齿等习惯,亦在此时开始通行。在河内西部,有兄弟同娶一妻的风俗,一直到3世纪,还未废除此一风俗。而雒越人的社会组织,则以雒王、雒侯、雒将等治厘。这些风俗,秦朝并未给与变更,南越国赵氏亦遵循秦朝政策。到日后西汉统治时亦大抵依越人旧俗管治,部落酋长(雒王、雒侯)的统治地位、经济利益、民族生活习惯照样不动。 中国文化技术的输入中国统治者亦曾尝试输入中原文化及技术到越南,使当地文化与汉风接近。 在经济生产上,越地的农业技术原本比较落后,如九真郡人只知射猎,不懂牛耕,并采以火焚田的方式。到任延在东汉光武帝初年担任九真太守时,便教当地人制作农具,当地农产量乃有所提高。 在嫁娶礼规方面,九真等地尚处原始氏族制的对偶婚姻形式。这在中原汉人眼中是“无嫁娶礼法,各因淫好,无适对匹, 不识父子之性,夫妇之道。”据学者郭振铎、张笑梅指出,这其实是一种对偶婚模式,是原始社会时期母权制氏族社会的一种婚姻方式。但任延亦认为有须要改变,因此他曾改革当地婚姻风俗,方法是“各使男年二十至五十,女年十五至四十,皆以年齿相配。其贫无礼娉,令长吏以下各省奉禄以赈助之”,亦即将当地男女之间的婚姻系统化,亦使对偶婚过渡到父权制度模式。 在文化上,中国统治者亦重视引入中原文化。在王莽时,曾采用移徙内地流放者与越人共同生活的策略,“颇徙中国罪人,使杂居其闲,乃稍知言语,渐见礼化”,东汉初年的锡光、任延等地区长官亦致力于文化推广,“建立学校,导之礼义”,于是“领南华风,始于二守焉”,使越人文化提高,摆脱愚昧落后的状态。 对外交通越南北部地区在汉代,已有通往南中国海、印度洋的海路交通线。汉朝政府在日南设有障塞,与徐闻 合浦 (均在今中国境内)一同作为海外航线的起点。汉代人从日南、徐闻、合浦出发,可到达以下多个国家: 都元国:学者藤田丰八认为即《梁书》里的“屈都昆”、《水经注》里的“屈都干”,对音是Kalaha,地处今印尼苏门答腊岛北岸。岑仲勉认为即马来半岛克拉地峡北的Htayan,南去万仑湾不远。周连宽认为是马来半岛东岸的北大年。 邑卢没国:藤田丰八认为是Golamattika在今缅甸直通或其附近。周连宽认为在爪哇岛北岸的雅加达,因其附近有岬,名叫Kra bang,音与邑卢没相近。 谌离国:藤田丰八认为即现时的Sillah,位于伊洛瓦底江上游。周连宽认为即爪哇的三宝垄(Cemarang)。 夫甘都卢国:费琅认为即缅甸的蒲甘(Pagan)古城,并得多数学者认同。韩振华认为“都卢”的意思是“都卢人的夫甘国”。周连宽认为夫甘都卢国,即爪哇西南海岸Tulunhagang,是“都卢夫甘”的对音。 黄支国:藤田丰八和费琅主张即印度东海岸的Conjevaram,获多数学者认同。周连宽认为在苏门答腊西北海岸Ayer Bangis处。汉代人在这里进行商贸活动,可得明珠、璧流离(一种天然宝石)等物品。西汉平帝时的当权者王莽时曾遣使到黄支国,该国则致送犀牛。 皮宗:藤田丰八皮宗是马来语Pisang的对音,意即香蕉,其地是马来西岸的Pulau Pisang。韩振华认为皮宗是苏门答腊岛。周连宽认为应在越南半岛最南端。 已程不国:翦伯赞认为当在锡兰岛。韩振华认为已程不即巴利语Sihakipa(师子洲,即斯里兰卡)的对音。周连宽认为是Bangis以南的Sipora群岛。 历史意义越南北、中部地区先在秦末被赵佗所建的南越国所据,后更并归西汉政府,这确立了该地受汉人统治近千年之局。古代越南史家黎崱就归纳地说:“元鼎中,南越为内地署官府任,历朝弗变。”吴士连亦评论道越南从此后近一千年都“国亡统绝”、“南(指越南)北(指中国)之势成矣”,亦即标志着越南不得不深受中国政治影响的格局已定。 基于越南在第一次北属时,便受到中国采行直辖的政策,因而在社会文化上出现巨大转变。据学者郭振铎、张笑梅指出,赵佗时的“南北交欢”、“和辑百越”政策和西汉的郡县制,便使得雒越制度逐步解体。及至东汉初年,锡光、任延等官员在当地大力推广中原的先进文化及生产技术,亦对社会起到改革作用,因而获得后世越人赞许。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