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原荷兰使馆
释义

原荷兰使馆,位于前门东大街11号。同治十二年(1873年),荷兰在京设立了使馆,首任驻京公使费果荪。使馆位置在东交民巷西段路南的巾帽胡同。西界在兵部街之南的东侧,东界与华俄道胜银行相邻,北面隔东交民巷与兵部街东侧的钦天监相对。1900年义和团攻使馆区时,原荷兰使馆和华俄道胜银行皆于6月26日被焚。1901年《辛丑条约》后,荷兰使馆用地在原址向东移,西侧与美国使馆新址为界(原美国使馆在华俄道胜银行以东),东至原华俄道胜银行旧址处,南至城墙。现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背景

位于前门东大街11号。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签订《北京条约》,英法在东交民巷建公使馆后,俄、美等国公使先后进驻北京,引起其他非条约国的羡慕。荷兰等国多次要求清政府换约驻京,遭清政府一再拒绝,直至同治十二年(1873年),荷兰才在京设立了使馆。

历史沿革

原荷兰使馆大门位于东交民巷路南40号。现大门改在前门东大街路北,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城墙拆除后扩建前门大街时新修建的。原大门现仍存在,大门主体比两侧围墙稍向前凸,门洞以上是三角山墙,顶端处为圆弧形,与使馆内官邸入口上部造型相呼应。大门洞上覆扁平弧形砖拱,拱中央是白色龙门石,其上为石雕装饰。拱脚处立石倚柱,为塔斯干柱式,整个大门由红色清水砖砌筑,门洞内侧装有金属花饰大门。现门洞北(外)侧被封砌,山墙面的装饰物被剔除,但其轮廓痕迹仍可见。

建筑特点

使馆旧址院内现存两栋原楼房,均是1909年建造。原大门西南部的西楼为使馆办公楼。地上二层,地下一层,砖石结构,坐落在高0.85米的平台上。建筑平面近于方形,东、西、南三面皆有出入口,以东面为主。北面有双门通过廊子与楼后的厨房等辅助用房相通。该建筑的现状是近年来经翻建后的状态,其基座平台已非原状,多边形的四角已改为直角形,东、西入口圆弧形台阶改为直形。东北与西北面两个通往地下室的入口台阶被封,改为由室内楼梯下至地下室。使馆外貌为十六世纪尼德兰地区荷兰风格,即用红砖砌墙,以白石做墙角隅石和门窗套及水平线脚。东、西、南三面中央入口都做成凹入的券廊,上下两层均采用罗马多立克柱式,但柱身亦为红砖,柱础与柱头用石材,平缓的弧形券也用砖石相间。东、西门廊为三开间。南入口门廊为两开间,中间为叠柱式方形扁壁柱,两侧开间较大的券廊采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的“帕拉第奥母题”式处理手法。

现存东楼原为大使官邸,地上二层,地下一层,砖木结构。平面近于方形,主入口朝西,与使馆办公楼相对。立面中部内凹,并用白石重点装饰大门及二层中央大窗。其上部水平檐口采用与使馆院北大门相似的半圆拱形装饰。南立面中部外凸,上为居室,下为空廊,支柱为塔斯干式石柱。底层大门通至半圆形平台,并可下台阶至花园。顶部檐口呈折线形凸出体,并高出水平檐部,中央有圆形盾徽装饰。2001年此建筑全部拆除,在原址按原状重建,将砖木结构改为砖混结构,内部作了调整,作办公使用。

其它相关

该使馆建筑总体造型简洁而有变化,通过相近的处理手法或采用相似的构件形式,使整个使馆建筑风格取得协调一致。此外,院内仿照原有建筑风格,新建了两幢建筑。现为机关单位使用。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9:2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