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袁衡新
释义

个人履历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副教授

性别:男

学历:博士

职称:副教授

何种导师:硕士导师

学科专业:生物医学工程学

研究方向:医疗仪器研发,辅助循环方法与装置研究

学术兼职

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会常务理事,人工脏器专业组组长,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会生物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力学学会流体力学与生物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生物医学工程教育委员会(学组)常委。

简介

男,博士,生物医学工程副教授,硕士导师。1982年毕业于衡阳医学院医疗专业,获得医学学士学位,1987年在华西医科大学取得生理专业硕士学位,1994年得到中山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博士学位。1999.10-2000,8在 澳大利亚Flinders大学医学院作访问学者。1987年分配到中山医科大学心血管研究所工作,任助教。1989年调到中山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教研室,任讲师、副教授及硕士导师。1996.7-2004,9任中山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教研室主任,1998.10-2004,9任中山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教研部主任,2002.10-2004,9任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副主任,主持生物医学工程部、系的筹建以及大专、本科班的招生工作。

主持项目

主要从事医疗仪器研发和辅助循环方法与装置研究。具体负责实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新型复苏术-双泵复苏术的基础研究》(1992)课题,主持了广东省科委攻关项目《辅以体外反搏的主动按压放松法新型心肺复苏术的研究》(1995)。提出了两种新型的复苏术,即以胸鞥骨按压为主体的双泵复苏术(EDCPR)和以VEST为主体的双泵复苏术(VDCPR),研制出多功能的、以 PC机为控制主机的、动物实验用及临床试验用双泵复苏装置各一套,获得专利实用新型专利一项(00268735.6)。 动物实验证实两种复苏术的血液动力学效果优于现行的标准复苏术,提出了新的复苏血液动力学机制(1995年)早于美国学者(life-strick CPR)两年。

近期动向

近来又提出了新型无创辅助循环术-《辅以体外反搏的充气背心新型辅助循环方法》(2003),得到广州市科委基金资助,研制了相应的装置,动物实验证明有心衰循环辅助的效果。发表论文二十余篇,获得实用新型专利两项和软件版权一个。该两项研究深入研究。

近年来得到省市基金支持,还开展“经皮测新生儿黄疸报警仪”,“输液控制和危重监护无线网络综合系统”,“闭环控制血压稳态的计算机辅助输注药物治疗系统”的仪器的研制。

学生培养

培养硕士研究生15名(毕业6人,在读9人,2005,12为止)。

科研基金

1. 经皮测新生儿黄疸报警仪的研制及临床应用, 广东省科学技术厅,重点引导项目,项目编号:2005B33101002, 10万, 第一, 2006,1-2008,12

2. 新型VEAC辅助循环方法的生物力学模型与仿真研究,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04020048, 4万, 第一, 2005.1-2006.12

3. “辅以体外反搏的充气背心辅助循环”装置和方法的研究, 广州市科学技术局,应用基础研究项目,项目编号: 2002J1-C0241, 8万, 第一, 2003.1-2005.12

4. 穿戴式医疗监护仪器-- 《新型高血压疗法》分课题负责人。, 2005年香港科技创新基金/香港政府,项目编号:GHS/053/04, 590万港币, 第八, 2005,1-2007,12

5. 输液控制和危重监护无线网络综合系统, 广州市科学技术局,科技攻关计划(Z),项目编号:2005Z3-E0251, 10万, 第二, 2006,1-2007,12

6. “辅以体外反搏的充气背心辅助循环”装置和方法的研究, 中山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研发010703, 2万, 第一, 2001.1-2002.12

7. “辅以体外反搏的充气背心辅助循环”装置的控制系统,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教研室基金, 1.0万, 第一, 2003.7-2004,6

研究成果:

1. 辅以体外反搏的胸骨按压心肺复苏装置,,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2003,20(1): 43-45, 第一

2. 辅以体外反搏的胸部充气背心辅助循环方法的血流动力学实验研究, , 中山大学校报(医学科学版),2003,24(2):121-5, 第一

3. 辅以体外反搏的胸部充气背心辅助循环装置,,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2003,20(4): 253-255, 第一

4. 辅以体外反搏的胸部充气背心辅助循环装置的控制系统,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2003, 20(4):256-259, 第一

5. 基于32位Windows的双泵复苏装置的控制系统,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2002,19(2): 122-124, 第一

6. The Hemodynamic Study of Mechanical CPR with and Without Active Decompression and Interprosed Abdominal Copression,, Ann Emerg Med, 2000, 35:5:S9(25), (Absract), 第一

7. 闭胸心肺复苏术的四十年(上篇),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02,7(3): 318-20 , 第一

8. 闭胸心肺复苏术的四十年(下篇),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02,7(4):400-2, 第一

9. 新型双泵复苏术的基础研究:以VEST为主体的双泵复苏术的血流动力学研究(II),暨南大学学报,1997,18(增刊):10-14, 第一

10. The Hemodynamic Study of a New type of CPR: the Chest Compression Combined with External Diaphragm Pacing and Enhanced External Counterpulsation , Ann Emerg Med, 1996, 27(1):139(#60) (Absract)

11. The Hemodynamic Study of a Novel CPR: Inflation Vest with Enhanced External Counterpulsation , Ann Emerg Med, 1996, 27(1):138(#59) (Absract)

12. 新型双泵复苏术的基础研究:以VEST为主体的双泵复苏术的最佳配合方式的探讨,《现代医学仪器与应用》,1995,7(3): 7-11, 第一

13. 新型双泵复苏术的基础研究:以VEST为主体的双泵复苏术的血流动力学研究,《中山医科大学学报》1995,16(增刊):19-22, 第一

14. 新型双泵复苏术的基础研究:以胸骨按压为主体的双泵复苏术的血流动力学研究,《急诊医学》1995,4(3):140-144, 第一

15. 体外反搏的新应用--辅以体外反搏的新型心肺复苏术的基础研究,《现代医学仪器与应用》, 1994.6(2):9-11, 第一

16. In Situ and in Vitro Study of Colocalization and Segregation of alpha-Synuclein, Ubiquitin, and Lipids in Lewy Bodies, Exp Neurol, 2000,166(2):324-333,, 第二

17. Indirubin-3_-oxime inhibits c-Jun NH2-terminal kinase:anti-apoptotic effect in cerebellar granule neurons, Neuroscience Letters 367 (2004) 355¨C359, 第九(有16)

18. 分泌型磷脂酶A2非酶活性依赖的神经元保护作用, 中山大学校报(医学科学版),2003,24(6):523-7, 第八(有14)

19. 心衰的无创循环辅助,, 现代医学仪器与应用,2002,14(3): 14-17, 第二

20. 体外反搏提高舒张压在心脑及小肠系膜动脉的不同表现,暨南大学学报, 1997,18(增刊):69-71,第四

著作专利

21. 专利号 ZL00268735.6公开日> 2002.03.27 实用新型,辅以体外反搏的胸骨按压心肺复苏装置

22. 申请号 200320117476.0 公开日> 2004.12.29 实用新型,辅以体外反搏的胸部充气背心新型辅助循环装置

23.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编号:软著簦字第 006646 号登记号:2003SR1555,基于32位Windows的双泵复苏装置控制软件 V2.0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0:5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