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喻彬 |
释义 | 喻彬(笔名如冰、愚公),男,祖籍江西吉水人氏,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画家、作家、资深传媒人。现定居广州。油画《女孩与花瓣》获2008全世界华人人物写实油画大赛铜奖;《门槛梦》获2009全世界华人人物写实油画大赛优秀奖;美术作品在《美术报》等报刊发表。 油画诗歌集《岁月流痕》由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是喻彬的油画和诗歌结合创作的作品集。在《人民文学》、《花城》、《小说界》、《青年文学》、《长城》、《人民日报·大地》等文学刊物发表中、短篇小说、散文、诗歌、随笔、报告文学等300余万字。 百科名片。 文艺创作美术美术作品在《美术报》、《作品·诗书画》等报刊发表,油画作品《女孩与花瓣》获2008全世界华人人物写实油画大赛铜奖;油画作品《春望》入选为2008全世界华人人物写实油画大赛决赛作品。油画作品《门槛梦》获2009全世界华人人物写实油画大赛优秀作品。 文学自幼酷爱涂鸦,数十年笔耕不辍。在《人民文学》、《花城》、《小说界》、《青年文学》、《长城》、《电影文学》等文学刊物发表中短篇小说、电影剧本、散文、诗歌、报告文学、杂文、随笔等300余万字。 中篇小说《黄花殇》入围第五届鲁迅文学奖候选作品。中篇小说《逃命》获《小说选刊》首届全国小说笔会征文二等奖。电影剧本《铁血巾帼》,2011年获北京市文联主办的第二届“北京影协杯”电影剧本征文“入围优秀剧本”奖。 著有及出版诗歌油画集《岁月流痕》,长篇小说《铁血巾帼》、《人鬼共舞》、《孽欲》、《卦魂》、《禅宗六祖传》(与人合著),电影剧本《铁血巾帼》、《国砚传奇》,报告文学集《铁警雄风》(与人合著)。 新闻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法制日报》、《羊城晚报》等百余家报刊发表新闻通讯、消息、社会纪实2000多篇,新闻图片200多帧。多次获奖。 社会评论比战争更残酷的“杀戮” (刊于《文艺报》2010年06月14日第二版) 周 航 喻彬《红木匣》(又名《黄花殇》),《花城》2010年第3期 喻彬的中篇小说《红木匣》,最初是以《黄花殇》之名发表于“盛大文学·小说阅读网”。在这部不到四万字的小说中,作者以灵动的笔力纵横穿越六十多年的时空,涵盖战争、民族、国仇、家恨、人性、苦难等内容,真实而深刻地再现了特定时代的社会变迁和人物命运。它不仅描述了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血泪史,也浸透中华民族在上世纪曾经历过的无限深重的苦难。它既有历史的纵深感,又有沉重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小说一开篇就把隐藏着一个家族秘密的“红木匣”,作为“包袱”不经意间抖给了读者,这成了贯穿全文的一根坚韧的暗线,与叙事过程中埋设的悬念丝丝相扣。六十多年前的血腥战争、新中国成立后到“文革”期间的“窝里斗”的悲惨命运、当下的人性挣扎,都随着隐匿了半个多世纪真相的红木匣的开启,引向悲剧性的死亡。这些线索纷杂繁复而又清晰自然,大开大合之余让人难有喘气之机,小说情节始终牢牢地吸引着读者。一个有关国家、民族、人性的悲剧性的故事在读者面前如画面般渐次展开。 小说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主要是通过琼婆当下的家庭境况和她对半个多世纪前的往事回忆这两条主线来步步推进的。她是故事的核心,其他主要人物有井田龟次郎、井田大川、儿子阿毛与孙女盼盼。看似不同国籍的两个家庭的悲剧命运,却牵扯进深远而丰富的两个国家与民族难解的历史纠葛。我们不能怀疑井田龟次郎与花季时期的琼婆之间存在真正的爱情;也不能肯定井田大川与盼盼的爱是虚情假意;更不能认为阿毛(井田龟次郎与琼婆所生)对日本人的刻骨仇恨毫无来由。正是这种纠缠不清却又一目了然的人物情感关系使小说充满了张力。 井田龟次郎虽然凶悍残忍,双手沾满中国人的鲜血,但对年轻美丽的琼婆又充满着极其隐晦的柔情。琼婆尽管亲历日本侵略者对中国惨绝人寰的屠杀,但当深锁了六十多年的“红木匣”突然开启,井田龟次郎当年的遗物突然映入她的眼帘,勾起了她对旧情的眷恋,最终跳入井田龟次郎魂魄归处——石棺峡水库,在九泉之下与心爱的人进行亲切会晤,以至,其尸体被村民们捞上来时,“她嘴角含着一丝笑意,脸颊上泛着初恋少女般幸福而羞涩的红晕”。当盼盼从“红木匣”里的秘密中得知井田大川正是自己的亲伯伯时,伤心欲绝刺腕身亡。阿毛的嘴边始终挂着“小心老子把你的祖宗的雕像炸了!”可他始终不知道他要炸掉的正是自己父亲的雕像,最终没能炸成反而触电身亡。历史的、民族的、家族的一切恩怨都因之而起,却又因人性的坚韧与脆弱这柄双刃剑而导向人生的悲剧。小说中和平年代的一连串死亡,皆因“日本”的血缘错位而起,这真是比战争更为残酷的“杀戮”。 阿毛是个质感很强的悲剧人物。他作为中日战争时期的混血儿(其实,在现实中极为典型),富有强烈的象征意义。阿毛对自己命运的不公,只有痛苦、无奈、怨恨、隐忍,没有宽容。假如有宽容的话,他就不会对与“日本”有关的一切事物耿耿于怀、切齿仇恨,就不会去炸井田龟次郎的雕像。这种仇恨建立在他因中日血统的错位而遭遇到的无数的歧视与不公上,这是令人深思和心寒的。作者在处理阿毛炸雕像的这一情节上,似乎有意为经济建设背景下的民族仇恨作一次智慧的软化处理,也为某些狭隘的民族主义打上一个沉重的问号。同时,作者似乎也在捕捉现实中可能存在的外国经济侵略倾向的影子。 作者把人性与苦难的主题置于宏大的国家与民族的历史背景之下,作出了最为精心而又惊心动魄的阐释,体现出一种大气与深度,在精短的篇幅里,给读者带来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与心灵撞击力。 当然,作为一部网络文学作品,它自然带有眼球经济的一些特点。比如传奇曲折的故事情节,起伏跌宕的情感波折,扣人心弦的悬念设置,深具民间性与民族主义的抗日情结,撩拨人心的情欲场面等等。但除此以外,小说的语言与叙事技巧,人物形象的刻画与塑造,都让人侧目。作品文笔稳健,冷峻之中蕴含锋利,感情隐晦,含而不露。叙述节奏错落有致、隽永流畅,但人性的弱点、民族的劣根性、狭隘的爱国主义、人物对苦难的承受与隐忍、战争与非战争的伤害或 “杀戮”,却又贯穿字里行间让人挥之不去。在犀利、空灵的叙述语言裹挟之中,在切换自如的时空交错叙述手法之下,人物形象活灵活现跃然眼前,这就是文学的魔力所致。或许这也正是《花城》再次刊出它的原因。人类对美是有共识的,网络文学的优秀作品,也同样会受到认可,本届鲁迅文学奖首次将网络文学作品纳入评选之列,或许正是基于这个原因。 喻彬画笔下的人文精神 (刊于2010年8月号《作品·诗书画》) 肖航 喻彬油画诗歌集《岁月流痕》由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他用色彩和线条表现大千世界之美,采撷稍纵即逝的心灵之光,定格一晃而过的悸动与感触。用诗配画的方式记录岁月流过的痕迹。诗画并茂,情景交融。 “无论身份显赫还是卑微,我们都像蚂蚁,为了生存,在广袤的大地上、欲望的丛林间蠕蠕而行。终将带着你的辉煌和荣耀、爱恨与情仇、完美或缺憾……走进荒冢、皈依生命的另一个家园。来于尘土,归于尘土。”这是喻彬的感言,他是在母亲拜佛的香火中成长的,在他的思想和血脉里流淌着释家文化的精髓。他的画笔下对于人的生存、命运和未来多有关注。 他的油画作品《寰球同心》就透露出他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忧思和向往。2008年12月,他的油画参赛作品《女孩与花瓣》获得了国际奖,在美国纽约领奖时,联合国总部右侧那尊已经开裂的铜质地球雕塑——“破碎的地球”,深深地吸引了他。这尊雕塑作品是意大利赠送给联合国的礼物。破裂的地球里,齿轮与齿轮紧紧相扣,其寓意是六十亿人类同一个地球,应亲密无间、唇齿相依。同时警示人们,保护环境、杜绝污染,控制人口增长。否则,地球将千疮百孔。喻彬站在这幅雕塑前沉思良久后,脑海里闪现出《寰球同心》这一创作命题。 就在这尊“破碎的地球”正对面,另一个雕塑——“打结的手枪”,更是令他赞叹不已,这尊灰褐色的青铜雕塑,是一把手枪,枪管被打了一个结,枪口斜朝苍穹,枪口正前方数十米处,就是迎风飘扬的一百多面各国国旗。这是卢森堡赠送给联合国的纪念礼物。其寓意是全世界人民和睦相处、禁止战争与杀戮。喻彬说:“这是我的阅读经历中,最让我震撼的雕塑作品。” 回国后,喻彬便着手创作这两幅油画作品。作品中的小女孩就是他的女儿。 2009年的春节,喻彬在四川地震灾区采访,大年除夕,他和灾区同胞一道在“5·12”纪念碑前,点燃香烛、焚烧纸钱,祭奠遇难者的亡灵。他在采访手记里写道:……这震撼而又难忘的一幕幕,诠释着人们对骨肉亲情的眷念、对生命的敬畏与膜拜。恰如东坡诗云: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其油画作品《九州同祭》描绘的就是这样一个生者怀念逝者的祭祀场景。画面中的母亲和儿子脸上写满肃穆和悲伤,久久凝眸着阒无人迹的北川县城废墟。这对母子的背后几个天真无邪的孩子,在给遇难同胞献上鲜花…… 喻彬的作品充满对自然生命和社会文化的精神关注,在油画的表现语言和叙事手法上极具个性,可谓酣畅淋漓。他的另一幅以地震为主题的油画作品《大爱无疆》,再现了汶川大地震这一灾难现场。画面中五只猪宝宝在争抢着吸吮狗妈妈的乳汁。远景是旭日初升,红色的霞光普照大地;中景是一个隐约而朦胧废墟场景,依稀可辨地震后的残垣断壁;近景是房梁瓦砾壅埋下的书包和课本等。 这幅作品的主题体现了灾难来临时,大千生灵之间的呵护、共济和互救。灾难中痛失爱子的狗妈妈强忍悲恸,喂养着失去母亲的五只嗷嗷待哺的猪宝宝。“这是一种大爱,动物异类之间的大爱!动物尚能如此,何况人呢!”喻彬说,画面中母狗给小猪喂奶情景,他童年时在江西老家目睹过。 纵观地震灾难性题材的美术作品,还从来没有看到以如此精妙构思,来铭记中华民族这一灾难时刻,刻画不同种类的生灵之间的无私大爱与奉献。他在塑造一种生生不灭的精神,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呵护与膜拜。灾难过后,希望的朝阳重新照临大地,劫后余生的母狗和小猪们在佛光普照、红晕浩荡间舔舐伤口、慰藉生命、相互传递爱的温情。画家试图以此动物间情感的自然流露,来折射一方有难八方施爱的人性的光辉。可谓构思机巧,旨意深邃,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 集新闻记者、画家、作家于一身的喻彬,其油画作品凸现出敏锐的社会观察力、扎实的造型功底和纯朴的人文情怀。其作品《无翼的歌唱》,是2005年夏天,他在贵阳街头看到的一幕。画面中一位光着上身的无臂青年,用绳索拉着一块滑板,滑板上匍匐着一个下肢瘫痪的残疾人,无臂青年用麦克风唱着歌,乞求行人伸出爱心之手。他们俩一个失去上肢一个没有下肢,两人在城市的街头相依为命乞讨营生。街头华丽的商业广告,身边走过的丰姿绰约的女郎以及漠然而悠闲的人群,与两个光着上身沿街乞讨的残疾人,形成反差强烈的两道风景。朴素的故事触动人性中最温软的部位,让人产生隐痛感。喻彬说:“绘画是人类传承美的一种艺术形式。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固然美,但关注现实,关注人的生存、命运和未来的作品,意义深远。” 喻彬在这幅画的配诗《无翼的歌唱》中写道: 2005年初夏 和煦的阳光洒满贵阳街头 均匀地抚摸着每个人的肌肤 亲吻着一张张温饱的脸 生动的脸 饥饿的脸 忧患的脸 华丽的广告牌下 熙攘的人海浬 无臂歌者 拉着一条命运的破船 年轻而沙哑的歌声 无翼的歌声忧郁 悲怆 悠扬 如泣如诉 在阳光里人群中低低地飞翔 多数人漠然地与歌声擦身而过 就像牛群从优雅的琴声中走过生活中往往富足的人越是吝啬 越是清贫的人却更加慷慨 偶尔有人驻足 为生命的歌唱点缀金石之声 镍币与镍币碰撞的丁当之声 如劳动中镰刀和铁锤的声音 饱满殷实悦耳折射着人性之光 每个镍币都是一颗温热的心仁爱的心 一个人的歌唱 兑换两个人的生存的希望 演绎子规啼血的悲壮 无翼的歌声 永远没有栖息的家园 高擎着生命的旗帜 循着阳光的足迹 颤巍巍地飞翔 系列油画《老屋·奶奶》以及配诗,以特写与全景的方式展示了老屋与奶奶的青春年华与桑榆暮景,读后令人感慨岁月倥偬,逝者如斯。 《老屋·奶奶》: 那孵大我们的温馨之巢 已四壁萧然了 遗下补丁累累的卵壳 披挂于昨日的篱笆之上 在金色的秋光中 聆听一种乐声 响自辽远 爷爷的鼾声抑或奶奶的村谣 瓦檐如眼睑 噙不住辛酸之泪 潸然而下 演绎着一个滴水穿石的故事 一种以柔克刚的精神 透过茂盛的生命之屏风 犹见西窗的烛花 正妍丽地绽放于爷爷的胸襟 洞房良宵 奶奶的妩媚 使老屋熠熠生辉 红纱开启的瞬间 惊艳 使万籁喑哑 蛰听崭新的生灵 洞穿生命之门的颤音 在这种祥和的节奏里 人丁兴旺 日子如水 如今西窗已蛛网满布 窗棂上挂的那面 照着春光日渐憔悴的 铜 镜 也随奶奶携去 奶奶自圆房那日起 为做好一个媳妇·母亲·奶奶 在这老屋里用三寸金莲 丈量了一生 最终尺度已足 奶奶已随老屋老去 然而那锅台 茶壶 饭钵上 依然凝聚着奶奶的温情 老屋门环上那把铜锁里 深锁着奶奶幽艳的青春 其油画作品《寻找家园》,体现了画家对后现代工业时代中的人性的关怀,对草根阶层人物的生存及命运的关爱。其敏锐的视角定格在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垃圾桶边一对流浪儿。采用写实主义的手法,描绘这对饥饿的流浪儿,在现代都市的天桥上拾食垃圾桶里的食物。小女孩向我们投来的陌生而又无助的眼神、小男孩背着路人津津有味地咀嚼着捡来的玉米、冰凉的水泥栏杆、绿色的果皮箱、被人遗弃的白米饭和玉米梗、天桥之下红色的出租车,后现代工业社会的普遍色彩背景下的人物命运跃然画布之上。以娴熟的绘画语言和叙事手法,塑造了这对漂泊于现代都市钢筋水泥丛林间的蒲公英的种子,其顽强的生存欲望。可谓如泣如诉,感人肺腑。 喻彬在这幅画的配诗《寻找家园》中写道: 这对寻找家园的小兄妹 披着晚春的暮霭 来到这座城市 雨季刚刚来临 他们以天桥为屏障 桥墩做房柱 冰凉的水泥地作梦的温床 小兄妹紧紧依偎 抵御阳光照临前的寒冷 拾破烂的老奶奶 将拾来的一块海棉 准备用来换钱的海棉 给他们盖上 让他们插上梦的翅膀 在瑰丽的世界里安稳地飞翔 他们送走大地最后的一抹暮色 迎来世界第一缕霞光 唱诗班的孩子的歌声 唤醒他们走出梦的苑囿 回到洒满阳光的城市 透过城市的噪音 听到校园里的读书声 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还有广播里的新闻播报 毒奶粉 大头婴 三聚氰胺 结石 死亡 无形的魔爪 攫走多少无辜的生命 这座阳光般温暖的城市 包容的城市 让他们驻足 两颗幼小的心灵得以栖息 饥饿总是和希望同时来临 小兄妹来到天桥之上 果皮箱里的剩饭、烂水果 都是他们的珍馐 比梦想中的所有美食都来得实惠 小女孩发现我的那一刻 她的眸光 复杂的眼神 在我的心灵深处定格 让我感到刺痛而震颤 终生难忘 妹妹告诉哥哥 哥哥回头看看我 他拉着妹妹走下天桥 淹没在茫茫人海中 拾荒的奶奶说 每到黄昏小兄妹会回到天桥下睡觉 从此以后 我从这里走过 小兄妹犹如飘曳的蒲公英 在我的视野里消逝 当我面对粮食 尤其是面对美食 那幅画面就浮现在眼前 我的心灵再次震撼 小兄妹在这个欲望疯长的尘世 挣扎 漂泊 风餐露宿 寻找属于自己的家园 寻找一个 没有饥饿 没有寒冷 没有贪污 没有腐败 财富均衡 和睦共荣 远离苦难和忧患 远离仇恨与搏杀 友爱 公平 宽容 祥和 万物葱茏的心灵的家园 喻彬的作品直面现实,大到寰球人类,小到市井草民。注重对当代人尤其是底层人物生活及生存体验的观察与塑造。其作品构图新颖,色彩柔合线条流畅,人物与场景和谐唯美。 其油画《折翅的梦想》,试图表现现代文明社会里穷乡僻壤的孩子们的向往。他们渴望读书、向往美好,可是贫穷、落后给他们带来深重的伤害,梦想的翅膀被严酷的现实和生活的重负所折断。画面中,冬日暖暖的阳光照在她们身上,背上背负的是大于她们身体两倍的柴禾。身后的森林、足下的山坡、沉重的背篓、稚嫩的身子、坚定的脚步、渴望的瞳仁、善美的微笑、心中的梦想,构成了一幅令人对时代与社会的深层思考的画作。 其配画诗歌《折翅的梦想》写道: 山里的女孩 一来到这世界 就比男孩低贱 被男尊女卑枷锁锁住 梦想 深深地埋在背篓里 沉重的背篓 压在 羽毛未丰的翅膀上 沿着先辈走过的脚印 跋涉 汗水 泪水流进脚窝 渗进泥土 理想的花朵 默默荣枯 梦想的翅膀 被背篓折断 山里女人与背篓 就像城里女人和文胸 终生相伴 她们从小背着背篓 打柴禾 采猪草 收庄稼 承载苦难 圆房时 一对崭新的背篓 摆进洞房 背篓里装着红鸡蛋和原始的爱情 从此 女人背着背篓 盛装谷子 孩子 镰刀 饥馑 冥钱 祭品 将山里女人的背脊压弯 直到倒地 和背篓以及永远无法兑现的梦想 一起归土还山 ……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