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八阵碛 |
释义 | 作品名称:《八阵碛》 创作年代:宋 文学体裁:词 作者:苏辙、苏轼、孙应时 诗词原文苏辙《八阵碛》涨江吹八阵,江落阵如故。我来苦寒后,平沙如匹素。 乘高望遗迹,磊磊六十四。 遥指如布棋,就视不知处。 世称诸葛公,用众有法度。 区区落褒斜,军旅无阔步。 中原竟不到,置阵狭无所。 茫茫平沙中,积石排队伍。 独使后世人,知我非莽卤。 奈何长蛇形,千古竟不悟。 惟余桓元子,久视不能去。 苏轼《八阵碛》平沙何茫茫,仿佛见石蕝。 纵横满江上,岁岁沙水啮。 孔明死已久,谁复辨行列。神兵非学到,自古不留诀。 至人已心悟,后世徒妄说。 自従汉道衰,蜂起尽奸杰。 英雄不相下,祸难久连结。 驱民市无烟,战野江流血。 万人赌一掷,杀尽如沃雪。 不为久远计,草草常无法。 孔明最后起,意欲扫群孽。 崎岖事节制,隐忍久不决。 志大遂成迂,岁月去如瞥。 六师纷未整,一旦英气折。 惟余八阵图,千古壮夔峡。 孙应时《八阵碛》江近瞿唐急,沙从鱼腹磺。 千秋应有恨,八陈竟难平。 望断青烟晚,愁边白鸟明。 身微定何补,且复老躬耕。 诗词题解据《荆州图副》和刘禹锡《嘉话录》记载,这里的八阵图聚细石成堆,高五尺,六十围,纵横棋布,排列为六十四堆,始终保持原来的样子不变,即使被夏天大水冲击淹没,等到冬季水落平川,万物都失故态,唯独八阵图的石堆却依然如旧,六百年来岿然不动。前一句极精炼地写出了遗迹这一富有神奇色彩的特征。“石不转”,化用了《诗经。邶风。柏舟》中的诗句“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随着时间的流逝,八阵图最终被水磨洗成为八阵碛,即水中的沙滩。 基本介绍八阵碛,因蜀汉丞相诸葛亮曾排布古兵阵八阵图其上而名,在重庆市奉节县被淹旧城永安镇东一、二里江滩之上(三峡成库后已常年淹没)。前扼夔门,背负丘山。平坦辽阔,河砂卵石遍布。横陈于大江左岸,呈鸟翅形,是梅溪河交汇长江的冲砂碛扇。三峡成库前,洪水期全没江底。枯水期,出露江岸之上。最大时,长约三公里,宽在两公里左右。这对于山岭起伏、绝岩断壑、沟谷纵横的山城奉节县来说,是一处极为难得的,能容千军万马演练布阵、驰骋冲杀的好地方。 作者简介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年自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宋孝宗淳熙年间,追谥文定。苏洵之子、苏轼之弟,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苏家父子三人,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人称“三苏”,苏辙则是“小苏”。作品有《栾城集》传世,包括《后集》、《三集》,共84卷。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文学家、词人、诗人,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他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1057年(嘉祐二年),苏轼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唐宋八大家之一。《饮湖上初晴后雨》是描写西湖的古诗中无人能超越的。 应时(1154—1206)字季和,自号烛湖居士,余姚人。生于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卒 于宁宗开禧二年,年五十三岁。八岁能文,师事陆九渊。登淳熙二年(公元一一七五年)进士。初为黄岩尉,有惠政。常平使者朱熹重之,与定交。丘崇帅蜀,(公元一一九o年)辟放制幕。策知吴曦之将叛,人服其先见。后知常熟县,秩满,郡守以私恨捃摭之,谓其负仓粟三千斛。市民感德,争担负代偿。守益憎恶,竟坐贬秩。移判邵武军,未上而卒。应时著有烛湖集二十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